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一、简答题1.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

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

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简述石涛的山水画特色。

答: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他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其山水画特色具体表现为:(1)石涛画作苍郁恣肆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己法,又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感。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适。

或细笔勾勒,很少擦;粗线勾斤,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

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2)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19章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一、名词解释1.继承和革新答:继承和革新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继承,即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革新,即文学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反映对象的变化,必须在既成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以产生异于和超越前人的作品。

继承和革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2.通感答:通感本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的感觉的相互作用或转移,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或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而得到加强,如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甜美”的感觉,有些色彩会引起人的“冷或暖”的感觉。

在文艺创作中,作家艺术家将通感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以突破对事物的一般的经验感受,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正确运用这一手法,能使艺术形象更富有魅力。

二、简答题1.简述王夫之及其诗学思想。

答:(1)王夫子简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王夫之的诗学思想①作用: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一些有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重要见解,开了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先河,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②中心: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③重大历史贡献:比较科学地总结了情理之争,能够充分地吸取两派之长,扬弃其所短,从而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比较深刻而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a.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5章庄子的美学一、简答题1.庄子散文风格特点。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2.庄子“自由的境界”思想的意义。

答:(1)庄子的寓言故事接触到了创造引起美感的思想①自由是在实践中对于必然的认识和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而美则是自由的显现(形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一、名词解释1.明代四大奇书(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论述题1.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

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

《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诗界革命”。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老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论述题1.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虚实相生”的提出“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

“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

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

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例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

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5)“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

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

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

“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

“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

“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

第2章孔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4.《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

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1.辞达。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

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①“辞达”的内涵“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

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

特别是苏轼,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

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

2.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兴观群怨”的出处“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③“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

④“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

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

三、论述题1.论孔子文艺思想。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

“诗教”源于“乐教”,即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

用“诗教”来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是有道理的,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展开的。

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字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和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