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研读要点提示02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 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本 书不仅对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者们 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这本由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时,我深 感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这部1985年成书的作品,尽管有些观点 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但它依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美学历史的清晰画卷。
胡适还强调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概念。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 们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表现形式的美,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意境和精神。这种意境和 精神往往超越了具体的物象和形象,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除了对古代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胡适还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实践和审美追求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 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通过对这些艺术作 品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叶朗先生的语言风格平实端正,论述方式严谨而富有逻辑。然而,尽管这本 书的文风略显枯燥,却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专注,对书中的每个细节都给予 足够的。这种阅读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这本书中,叶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脉络清晰。 他不仅列出了各个时代的美学观点和代表人物,还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和评价。这种全面的梳理方式,使得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精彩摘录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 哲学等领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 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偷闲重新读了读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感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又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少启发。
可能是由于久未读过书了,又或者是过于堕落,曾经并没有注意到与古代造物思想相关的问题。
我从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就不自信,并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此,就用电脑记下自己的一些稚嫩的观点或想法,以供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做点准备。
虽然没有读过原版的《易传》一书,对此也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易经》和《易传》组合起来便是《周易》,但是今日读《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的美学”一章,还是间接的了解了当中有关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与此同时,也思索了些问题。
叶朗提到的《易传》中“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须通过“立象”来“尽意”,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站在古代造物这一角度来看,“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就是说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充分表达古代哲人的理念或者意念。
至于“象”如何取得,这就必须通过“观物”了,只有“观”外界事物,进而提炼、抽取,才能获得“象”。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杭间所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一书中对古代工艺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古代哲学思想多是通过技艺来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典籍,如《礼记》、《老子》、《庄子》、《列子》等,确实都有通过举技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韩康伯)似乎也是先秦时代表工艺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和美学实践。
下面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墨家美学思想。
法家美学思想。
2. 秦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经典对美的思考。
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佛教对美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诗宋词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5. 元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与书法的审美观念。
戏曲与戏剧美学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清末民初的美学思潮。
传统与西方美学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对美学的影响。
2. 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潮。
反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提出。
接纳西方美学理论的倡导。
3. 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美学研究机构的兴起。
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4. 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动向。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与影响。
文化批评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三、中国美学史的主要学者和重要著作。
1. 古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孔子《论语》。
荀子《劝学篇》。
韩愈《进学解》。
王阳明《传习录》。
2. 近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胡适《美的哲学》。
梁漱溟《美的哲学》。
钱钟书《中国美学史纲要》。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四、中国美学史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2. 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3.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反思。
以上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学者著作,以及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这个大纲能够为你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史的框架。
美学原理 叶郎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 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 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 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 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 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 丰子恺: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 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 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距离说
●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 离。
始近十侬 舟 知日二家 还 家忽珠家 长 在从帘住 沙 郭 画江夕两 六 图上阳湖 芳 中深 深 深 几 许 , 杨 柳 堆 烟 , 帘 幕 无 重 数 。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778——865),字诚 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 骨”。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 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 纪圣功德碑》。
《玄秘塔碑》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别 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 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 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而仕元 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 夫,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 品,史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 谥号文敏。 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 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 天下”。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砍它,运它。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植物学家
画家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一、引言:什么是美学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2.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
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美学。
3.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4.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出现一场美学大讨论。
这场大讨论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范围内讨论美学问题,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6.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第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7.学习美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第二,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8.美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学习和思考任何美学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生;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第四,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13、荀子中“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4、荀子“化性而起伪”中的“性”“伪”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化性而起伪”的命题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古文中,“性”与“伪”这对范畴等同于“天”与“人”。
)
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荀子·性恶》)
15、墨子的“非乐”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荀子对“非乐”的批判(对礼乐的倡导)的根据是什么?
附:荀子对各家各派的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赚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荀子·解蔽》)
第七章《乐记》的美学思想
16、中国传统文化谓之“礼乐”文化,古代中国谓之“礼乐之邦”,就在于中国古人特别崇尚礼、乐文化。
而“乐合同,礼别异”六个字揭示的正是中国古人崇尚礼、乐文化的原因、奥秘。
请思考:
为什么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要“同”又要“异”?
为什么“乐”可以“同”,“礼”可以“异”?
“乐合同,礼别异”的终极理论根据是什么?
论文题目:试论荀子(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乌特邦”色彩
第八章汉代美学
17、汉代(包括先秦老庄)形、神关系论对后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的美学思想有哪些?
19、王充有美学思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