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对自己好,为什么总做不到? 关于“自律”的科学
明知道对自己好,为什么总做不到?|关于自控力的科学

明知道对自己好,为什么总做不到?|关于自控力的科学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却忍不住吃吃吃;明知道运动有利,却一直瘫在家里的沙发上;明知道这件东西不需要,却还是买买买;明知道该早睡,却刷手机到凌晨两三点;明知道截止日期快到了,却一直拖延任务……这些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
但为什么人会在明知一些事情对自己不好的时候,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去做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自控力。
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是平衡内心冲动、抵御外在诱惑的能力。
自控力强的人在面对外在诱惑时会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而非眼前短暂的满足。
例如小明觉得通宵打游戏很爽,很想这样做,但他想想明天还要上班,就早早去睡觉了。
这就是一种有自控力的表现。
但是,自控并不等于压抑自己。
它是人在权衡利弊后的主动选择,而并不是在潜意识之中完成的自我压抑。
例如,一个人想要减肥,在面对甜品时反复告诉自己,“我一点都不喜欢吃甜食”,那是一种自我压抑;但如果这个人承认自己想吃甜品,但也了解吃甜品会影响自己的减肥目标,选择不吃甜品,继续完成减肥计划,就是一种自控。
相比自控,自我压抑容易让人出现焦虑情绪,最后不得不向冲动妥协。
我们为什么缺乏自控力?1.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不够坚定自由意志,指的是作为人,我们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我们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带来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在工作中更守时,也更遵守职业规范。
这主要是因为,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行为主要由先天或是环境因素决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控权,因而也就无需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
他们也就更容易不顾后果地放任自己的冲动反应,自控力也就更低。
2.受大脑功能的影响我们的大脑中有三处和自控力相关的区域,其中一处负责统筹协调情绪冲动与认知、控制人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以及帮助人们根据情况调整行为策略。
另一处掌管个体的注意力,认知力,以及遵守规则、控制冲动、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还有一处则专门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行为决策。
而这些功能区域的发展,将从出生一直逐步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早期。
为什么我自律不起来?

自律是一项需要培养和坚持的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自律困难的原因:1. 缺乏明确的目标:如果您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计划,就很难保持自律。
设定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目标,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时间和行动。
2. 缺乏动力和动机:如果您对所追求的事物没有足够的兴趣或动力,就很难保持自律。
找到激发您内在动机的因素,例如个人成长、实现梦想或获得成就感,可以增强您的自律能力。
3. 缺乏良好的习惯和规律:自律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和规律。
如果您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或缺乏规律,就很难保持自律。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定期锻炼、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可以提高自律能力。
4. 缺乏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能力:自律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能力。
如果您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诱惑,就很难保持自律。
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并学会推迟满足感,可以帮助您提高自律能力。
5. 缺乏规划和时间管理技巧:自律需要良好的规划和时间管理技巧。
如果您没有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时间,就很难保持自律。
学会制定优先级、合理安排时间和有效利用时间,可以提高自律能力。
要提高自律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坚持。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帮助自己建立自律:-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将其分解为可行的小步骤。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律,例如每天定时锻炼、早睡早起等。
-寻找激励自己的因素,并将其与目标相结合。
-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并推迟满足感。
-学习规划和管理时间的技巧,例如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或制定优先级清单。
-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监督,例如与朋友、家人或同事分享目标,并相互监督进展。
为什么你不能自律?如何做,你才能变得更自律?

为什么你不能自律?如何做,你才能变得更自律?关于自律,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是讽刺的,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想实现的目标,往往很难做到自律。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子:•明明已经决定今天要早睡,可是躺在床上,不是拿起手机刷微博微博,就是看朋友圈,迟迟不肯入睡;•心想着今天要看书,提升自我,然而拿起手机查找资料,就被当中的信息夺去了自己的注意力,忘记了看书这回事;•设定这个月的目标,但临近月尾,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目标连一半都没有完成,只好暗暗决定,下个月再来一次;看到别人的身材因为自律而变好,工作能力因为自律而增强,你最后只能无奈抱怨说:怎么自己去自律就这么难呢?在如今资讯发达的年代,我们的意志力不断受到各种引诱,在目标和拖延之间陷入苦苦的挣扎。
我们明知道自律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却总是很难做到。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也就是说:一个不自律的人,他的思维、心智、外貌、甚至是生活,都会慢慢消磨在无所事事的岁月里。
而唯有自律,才是把这种负面的人生走向,拯救回来。
既然如此,那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从这种“不自律”的生活走出来,完善自我,形成自律而良好的生活呢?为什么你不能自律?我们的大脑,就好像一台手机,需要充足的电量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
当我们不断去从事各种任务的时候,这些电量就会慢慢被消耗掉。
任务的难度大,消耗的电量就多;任务难度小,消耗电量自然少。
而自律,由于需要耗费我们体内的能量去维持它的运作,所以我们很容易对要去做的事情“感到疲惫”。
这是一个“自我损耗”的过程。
所谓“自我损耗”,即ego-deple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oyF. Baumeister及其团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逐步降低的状态。
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有许多诱惑,而想要做到自律,就需要不断去抵抗这些诱惑。
而抵抗就是一个“自我损坏”的过程。
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自律是一个人追求成功和成长所需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面临着自律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拖延症拖延症是自律问题中最常见的一个。
拖延症指的是个体在应该完成任务的时间内却选择推迟、拖延而不去做。
这种行为不仅耽误了工作和学习的进度,还造成了压力和不良情绪。
解决办法:1. 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设定每日、每周的任务清单,明确任务的优先级和截止日期,养成及时行动的习惯。
2. 克服拖延心理:对于一些困难的任务,可以尝试将其分解成小而具体的步骤,以降低心理压力,并逐步完成。
3. 增加时间管理技巧: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的浪费和过度消磨。
二、自制力不足自制力是个体控制自己欲望和冲动的能力。
当自制力不足时,个体容易陷入放纵自己的状态,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自制力不足还表现为无法坚持长期的目标,容易受到诱惑而放弃努力。
解决办法:1.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加强自制力,提高身体素质。
2.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并设置具体的步骤和奖励机制,以增加对目标的自控力。
3. 锻炼意志力:可以通过锻炼意志力的方法,如坚持每天做一些不太愿意做的事情,逐渐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三、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技能。
很多人存在时间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导致时间被浪费在琐事上,无法有效地利用时间。
解决办法:1. 设定时间规划:根据每天的任务量和重要程度合理安排时间,分配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并加以控制。
2. 坚持执行计划:不仅要制定计划,还要坚持执行。
学会拒绝无关的打扰和源源不断的外界干扰,保持专注。
3. 学习优化时间利用的技巧:比如学习如何合理地使用时间碎片,如何将琐碎的任务合并处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四、缺乏自我激励和目标感缺乏自我激励和目标感是一种常见的自律问题,往往使个体缺乏动力和热情去完成任务。
自律问题分析措施

自律问题分析措施自律是个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管理时间、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在自律方面存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常见的自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自律问题分析1. 拖延拖延是自律问题中最常见的一个。
许多人面对任务时倾向于推迟、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 无法坚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长期的自律是一项挑战。
人们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导致无法坚持原定的计划或目标。
3. 控制情绪控制情绪也是自律的一个方面。
有时我们会因为过于情绪化而无法有效地处理问题,影响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4. 缺乏锻炼和健康饮食习惯许多人在自律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进行适度锻炼方面。
自律问题的措施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了解决拖延问题和无法坚持的困扰,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确保目标具体、可衡量,并为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以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
2. 分解任务和奖励机制对于复杂和繁重的任务,将其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部分,能够让我们更容易跟进和完成。
此外,建立一个奖励机制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保持动力,奖励可以是一段娱乐时间或一项小奖励。
3. 学会调节情绪为了更好地控制情绪,可以试试以下措施:•深呼吸和冥想: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来帮助冷静下来,放松身心。
•找到适当的发泄方式:对于消极的情绪,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比如写日记、听音乐或进行运动。
4.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为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锻炼习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尽量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制定锻炼计划: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适度的锻炼,可以选择跑步、瑜伽或其他喜欢的运动方式。
结论自律问题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常见的自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分解任务、调节情绪以及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来解决。
通过培养自律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时间、保持健康、实现个人目标。
缺乏自律自我反省

缺乏自律自我反省缺乏自律和自我反省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自律指的是能够按照计划和目标,自觉地完成任务和约定,而自我反省是指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绪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缺乏这两个能力不仅会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缺乏自律和自我反省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1 缺乏目标和规划缺乏自律和自我反省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如果一个人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很难有动力去自律和自我反省。
1.2 拖延习惯拖延是自律的天敌。
拖延习惯会导致个人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进而影响自我反省的过程。
1.3 短视行为许多人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快乐和满足感,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和发展。
这种短视行为会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反省,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二、解决方法2.1 确定目标和规划为了提高自律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制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动力和意愿,并且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是否与目标一致。
2.2 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提高自律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从小事开始,比如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制定每日任务清单等。
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可以将其应用到更复杂的任务和目标上。
2.3 设定奖惩机制设定奖惩机制可以增加自律和自我反省的动力。
例如,如果按时完成任务,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果未能完成任务,可以给自己一个小惩罚。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培养自律的习惯,并促使个人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2.4 寻求外部支持和反馈寻求外部的支持和反馈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进行自我反省。
朋友、家人或导师可以提供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个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2.5 培养持续学习的心态缺乏自律和自我反省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缺乏持续学习的心态。
持续学习可以帮助一个人不断提高,开拓自己的视野,并且能够让个人更加注重自律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不够自律的原因

不够自律的原因不够自律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目标不明确:当人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时,很容易分心,无法保持自律。
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专注于任务,提高自律能力。
2.缺乏动力:当我们对某项任务没有足够的兴趣或动力时,很容易拖延或放弃。
找到内在的动力和兴趣点,是提高自律的关键。
3.拖延症:拖延症是影响自律的一个常见因素。
很多人在面对繁琐或困难的任务时,会选择逃避,导致拖延。
4.缺乏计划和时间管理:没有良好的计划和时间管理,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保持自律。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制定计划,是提高自律的重要手段。
5.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们的自律能力。
例如,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下,人们更容易放弃自律。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自律。
6.诱惑: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如手机、网络、零食等。
抵抗诱惑,保持自律,是提高自律能力的必备素质。
7.缺乏自信:自信是保持自律的基础。
当人们缺乏自信时,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自律。
提高自信,有助于增强自律能力。
8.环境因素: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自律。
在一个充满干扰的环境中,保持自律变得更加困难。
优化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自律。
9.习惯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自律的基础。
如果没有养成稳定的习惯,人们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律。
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自律能力。
10.缺乏耐心:提高自律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耐心会导致人们放弃自律。
培养耐心,是提高自律的重要环节。
了解这些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
例如,设定明确的目标、增强动力、克服拖延、制定合理的计划、管理情绪、抵抗诱惑、培养自信、优化环境、养成良好习惯和提高耐心等。
个人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

个人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个人自律问题是指个体在行为方面难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情况。
个人自律问题可能涉及令人担忧的行为,如拖延症、冲动消费、沉迷手机、缺乏锻炼和无规律的作息等。
那么,个人自律问题背后可能存在哪些原因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缺乏目标或动力:个人自律问题很常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明确的目标或动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或动机,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拖延、消极和无规律的状态。
2.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自我控制是实现自律的关键。
一些人可能对自己的冲动欲望缺乏控制力,导致难以抵制即时满足,进而影响自律能力。
3.缺乏意志力:意志力是实现自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一个人很难集中精力和坚持做一件事,容易受到外部干扰和诱惑。
4.环境影响:环境对个人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身处糟糕的环境,如社交圈子不好、工作环境不友好等,就很难保持自律,因为他们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5.心理问题:一些个人自律问题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
例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会影响个人的动力和自律能力。
6.缺乏规划和时间管理: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他们很容易陷入无序和无规律的状态,导致自律问题的出现。
7.对处于舒适区的依赖: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人们往往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
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舒适区过度依赖,就很难推动自己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并实现自律。
解决个人自律问题的措施包括:1.设置明确的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动力和动力。
2.增强自我控制力:通过培养自我控制力,个体可以抵制冲动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
3.提高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和训练来增强的心理能力。
个体可以通过坚持锻炼、增加自律训练等方式来提高意志力。
4.调整环境:个体可以尝试调整环境,减少外界干扰,为自己提供一个有利于自律的环境。
5.解决心理问题:如果个人自律问题与心理问题有关,个体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帮助,以解决内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自律(self-discipline)?自律是平衡内在冲动(impulses)和面对诱惑时所做反应的能力。
它使人能够根据个体的长远利益,而非眼前的满足来做出注意力、情绪、行为或生物行为(如睡眠)的反应(Abrams, 2013)。
例如,在“明天的工作”和“通宵打游戏”之间选择前者,就是一种自律的表现。
在我们的头脑中,自律似乎等同于“压抑自己”。
为了健康和身材,我们就要压抑自己大吃大喝的渴望;为了第二天能早起,拥有足够的睡眠,我们就要忍住玩手机和看剧的冲动。
然而并非如此。
自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外在标准(如,长远利益优于短时利益),而始终压抑当下的内在冲动。
相反,它是一种承认与接纳内心冲动和外在标准可能存在的冲突,并为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调节与适应的能力。
也就是说,自律是个体意识受到“冲突”后的主动选择,而并不是在潜意识之中完成的自我压抑。
例如,一个人在减肥的时候,在面对甜品时反复告诉自己,“我一点都不喜欢吃甜食”,那是一种自我压抑;而如果是知道甜品对自己的诱惑,也了解吃甜品会影响自己减肥的目标,但选择不吃甜品,继续完成减肥计划,就是一种自律。
相比自律,自我压抑容易让人出现焦虑情绪,最后不得不向冲动妥协。
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时,自我控制(self-control)、自我约束(self-regulation)、自律等概念常常可以相互转换,在本文中亦是如此。
自律的三种表现形式专注、对内在冲动的控制以及延迟满足都是人们在面对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时,人的自律表现(Taylor, Kuo, & Sullivan, 2002)。
1. 专注专注,指的是我们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仍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使得个体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2. 对内在冲动的控制对内在冲动的控制,则指的是我们在某一情境中能够克服内在冲动,权衡潜在利弊而做出选择的能力。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谨慎地应对冲动并做出行动,例如在面对愤怒的时候,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暴力解决(内在冲动)的后果,而选择其他较和缓的方式化解愤怒。
3. 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特指人们能够为了长远利益,而延迟享受甚至牺牲短期利益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对内在冲动的控制。
专指人在面对“奖赏”(reward)时,控制内在冲动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与每个个体自身的标准与价值观也有关系(Taylor,et al., 2002)。
Walter Mischel等人经典的棉花糖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人们的这一能力(更多延迟满足相关知识和实验视频,回复【自控】查看“你的自控能力强么?”)。
对于延迟满足,Casey等人(2011)的一项跨越同一群体4至44岁年龄段的纵向研究发现,个体4岁时延迟满足的能力,能够很好地预测他们在成年后(44岁时)自我控制的能力。
(KY主创:也算是“三岁定八十”这一俗语的科学解释吧…)同时,他们对于这群人大脑功能区域的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进一步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发现,即儿时更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人,成年后在面对外在奖赏诱惑时其大脑负责控制功能的右侧额下回(rightinferior frontal gyrus)更活跃,从而使个体有更好的自律能力。
是什么让我们管不住自己?1. 不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的人更无法自律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自律。
自由意志,指的是作为人,我们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我们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带来的。
也就是说,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根本不认为人可以控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自律了。
Kathleen Vohs和Jonathan Schooler(2002)为此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阅读关于论证“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人的美好幻想”的相关文章,而另一组人则阅读带有中立观点的文章。
在后来的测验中,他们发现前者更有可能在测验中作弊(仅仅通过阅读文章,使得他们对自由意志的怀疑上升了一些,就影响了实验结果),同时前者也更可能从信封中拿走那些本就不属于他们的钱。
之后,他们对“职场表现与对自由意志的信仰”的相关性研究也发现,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在工作中更守时,也更遵守职业规范。
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行为反应主要由先天/生物/环境因素决定,自己并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权,因而也就无需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Cave,2016)。
他们也就更容易不顾后果地放任自己的冲动反应,也更不可能做到自律。
那么,人的自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对人类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心理学界则更倾向于认为,个体“自律”的发展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大脑功能的影响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人们所能控制的冲动不断由简单到复杂,所需要调动的脑功能区域也由多变少(Tarullo,et al., 2009)。
其中,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介于大脑额叶(frontallobe)和情感控制区域之间,负责统筹协调情绪冲动与认知、控制人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以及帮助人们根据情况调整行为策略。
同时,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则位于我们的前额,掌管个体的注意力,认知力,以及遵守规则、控制冲动、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而眼窝前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Cortex)则专门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行为决策(Tarullo,et al., 2009)。
而这些功能区域的发展,将从出生一直逐步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早期(Dahl,2004)。
也就是说,人们的自律是会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大脑功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
3.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学会自律,也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oyse, 2013),儿时能否得到恰当引导,影响着个体能否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
Stacey Nofziger(2008)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自律能力差,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
同时,在家庭教养过程中,通过语言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示反对,能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相反,通过体罚,如打屁股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惩戒,则不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发展。
4. 对重要程度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自律。
Critcher和Ferguson(2016)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实现目标的方式的重要性认知,会影响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自律行为。
主观上是否认为“这个方式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很重要”,决定了人们能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例如,面对很多外在诱惑时),也仍然可以做到自律、坚持贯彻执行。
例如,当一个人想要减肥,而Ta又认为“健身”是减肥成功的最重要的方式时,ta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健身的过程中,并以自律使自己专注于健身,并最终实现减肥的目标。
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我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而是我们认为“什么是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方式”。
你要深信你此刻选择的方式,对实现你的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你就能做到自律。
5. 其他与自律能力有关的因素·依恋类型会影响个体的自律能力。
实验表明,0-3岁时期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安全的依恋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6岁以后的自律能力,安全依恋的人更有可能在长大后自律(Olson,Bates, Bayles, 1990)。
·家庭的语言环境也会影响个体的自律能力。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家庭中使用双语沟通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主要由于他们需要学会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和控制,因此有利于自律能力的发展(Tarullo,et al., 2009)。
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文化也影响着个体的自律能力。
比如,中国、韩国等国家对于儿童早期的行为训练,如端正坐姿、临摹作画(虽然一直有人诟病,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等,使得这些孩子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在自律能力上表现得更好(Sabbagh,et al., 2006)。
尽管众多研究指出,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人们自律培养的关键时期。
但个体对于控制力的训练,即使是在成年后,仍然是有效的。
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应当如何训练自己的自律呢?如果你想要一步步学会管住自己,下面是自律训练的四步法:1. 明确目标(Clarify your goal)在一切行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Tessina,2009)。
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宏大的目标,恰恰相反,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并了解自己,这是自律训练的第一步——帮助我们在做出行为反应的时候,进行内在冲动和长远目标的权衡和思考。
在确立目标的阶段,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力所能及也很重要。
例如,我想要减肥,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跑步或有氧运动带来的呼吸不适和酸胀感;而我喜欢瑜伽、舞蹈类的运动,在饮食上我也偏好轻食。
因此,我可以设定目标为,通过瑜伽或舞蹈,配合轻食进行减肥。
2. 细化目标(Break it down)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执行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某些方式的重要性。
而如前文所述,人们对实现方式重要性的认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自律。
另外,可视化目标(visualize yourgoal)也有利于我们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
我们通过想象的方式,将完成分期目标的每一个方式、步骤,而不仅仅是行动结果,在脑海中进行“可视化”。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对每一种实现方式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知。
3. 做出行动在第二步骤中,我们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任务,那么接下来就是做出行动的时候了。
尽管这个步骤无需过多的解释,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却往往是需要最多努力和自律的一步。
4. 为每一小步庆祝(Celebrate)在完成每一个分期任务之后,我们需要庆祝自己取得的(哪怕只是一小个)成就。
一方面,庆祝作为一种完成任务后的仪式,是一种“延迟的满足”,这本身就是“自律”的一种培养和体现,同时也是对所付出努力的一种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
那么,在生活中需要自律的方方面面中,你选择什么作为自律的第一步?以下是广告!!!不过味全真是,以前读GRE的时候下课经常去买一瓶喝的……管住自己,可以从管理好你的健康开始。
是时候开始管理你的健康了:味全“每日身体管理”复合果汁,用天然水果成分配比出更强的健康功能,为身体补充每日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