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精选习题第一课时(1)(精品)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1)(精品)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李白与老朋友孟浩然的深厚友谊,作者与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感动了我们,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同样是描写朋友之间的感情,不同的作者表达友情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课文,学习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新课学习(一)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师板书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师:《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赠别》《阳关三叠》《阳关曲》师:它的作者是谁呢?生:唐王维(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第一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资料诗歌介绍(精品)

《古诗三首》资料诗歌介绍《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的一首。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作品原文赠汪伦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⑵。
桃花潭水深千尺⑶,不及汪伦送我情⑷。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白话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统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同步练习课后习题(含答案解析)

《赠刘景文》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2.“荷尽已无擎雨盖” 中“擎雨盖” 指的是()。
A. 雨伞B. 荷叶C. 荷花D. 莲蓬3.“一年好景君须记” 中“君” 指的是()。
A. 苏轼自己B. 诗人的朋友刘景文C. 君王D. 君子二、填空题1.《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这句诗中描写的两种植物是______和______。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这句诗中描写的两种水果是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诗的意思。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四、拓展题1. 除了《赠刘景文》,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首并背诵。
2. 请你再找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写下来并说说它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C。
解析:《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2. 答案:B。
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所以“擎雨盖” 指的是荷叶。
3. 答案:B。
解析: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中的“君” 指的是刘景文。
二、填空题1. 答案:宋,苏轼。
解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2. 答案:荷花、菊花。
解析:诗句中明确提到了“荷尽” 和“菊残”。
3. 答案:橙子、橘子。
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 表明描写的水果是橙子和橘子。
三、简答题1. 答案: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解析:这句诗通过对荷花和菊花在深秋时节不同状态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色特点。
“荷尽” 表明荷花已经凋谢,“已无擎雨盖” 说明荷叶也枯萎了;“菊残” 指出菊花开败了,“犹有傲霜枝” 则突出菊花残败后花枝依然挺立,不畏寒霜。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课时练习题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犹有傲霜
..枝。
...,菊残
..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
..。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
..一灯明。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首古诗感情真挚,朗读时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味道来。
山行赠刘景文远上/寒山/石径斜,荷尽/已无/擎雨盖,白云/生处/有人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年/好景/君须记,霜叶/红于/二月花。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背诵课文。
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能更好地背诵古诗。
(3)默写《山行》。
默写时,注意古诗的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斜”的右边是“斗”,不要写成“十”;“停”不要写成“亭”;“坐”不要写成“座”。
2.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从《山行》一诗中的“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可以看出是秋天。
从《赠刘景文》中的“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傲霜(傲霜斗寒)”“橙黄橘绿(橙子、橘子成熟)”可以看出是秋天。
从《夜书所见》第二句中的“秋风”可以知道是秋天。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太喜欢这明称的城体,经状富打过的概叶,比二月里的外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资料高适唐代边塞诗人(精品)

《古诗三首》资料高适(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人,后迁居(今河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并称“”,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即专为高适、李白、、、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作品风格“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高适以古之大将军自诩,可见胸中豪气端的千钧。
他纵酒驰猎,狂狷之处不亚李白,其所赋名篇《》足以见其风采: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中不但展现了十里黄云、北风卷雪的塞上风光,而且显现了环视宇内无人,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同李白“吾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宛然同一神韵。
高适第一次赴塞,乃河北节度使张守蛙镇御的东北边防地段。
北邻突厥,东北邻契丹与奚。
唐筑居庸险隘以阻突厥,建营州以镇驭奚与契丹。
他的这段边塞生活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
如《》: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高适初至塞上,对张守理曾寄予极大希望,其所赋《蓟门行》即借戍卒之口表现了这一主题: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精华版】作业

1. 读好停顿; 2.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 3. 想象画面。
学法迁移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齐读诗题,并说说诗题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起先晴朗然后下雨的西湖上饮酒游玩。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 由北宋大诗人苏轼主持修筑, 后人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 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自学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当你读到“天门山”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望天门山
前鼻音 [唐] 李 白
翘舌音
duàn chǔ
天门中断楚江开,
zhì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fān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望天门山
[唐] 李 白
长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新 亮丽
迷茫 朦胧
➢根据描述选择合适的诗句。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 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 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背诵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能够使用借助注释、图文对照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 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想象。 (1)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背诵古诗。 (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
朗读古诗
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mó 消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习题——第一课时
一、基础题
背诵并默写古诗
《山行》
杜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1.给下列加点注音。
石径斜
..()()霜.叶()塞.下()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_______,_______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_______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_______”。
三、提高题
1.结合课文讲解,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
在太迷人了,
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请简要
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综合题
1.jìnɡ xié shuānɡ sài
2.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提高题
1.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
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