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描述田园生活的诗。
诗中描绘了农村四季的变化和农民的辛勤劳作,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内容围绕这首诗的理解、欣赏和感悟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田园生活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诗中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之心。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 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3. 将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田园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介绍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境。
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5.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背诵情况,纠正错误。
6. 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或者创作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小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2. 诗歌全文3. 重点词语解释4. 诗的背景和意境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作者是范成大。
这首诗写的是夏季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乡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借助注音和工具书将古诗词读通顺,并且能够通过注释简单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教学建议1.这首古诗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简单易懂,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学习生字时教师尽可能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记忆。
3.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课时目标1.学会《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生字,初步读懂诗歌。
2.了解诗歌描绘的乡村的美丽景色。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读懂诗歌。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古代乡村生活场景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了什么?谁能背一背学过的田家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范成大的诗二、教授新课1.朗诵诗歌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2.交流探究(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前两句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象。
(2)你怎样知道是初夏呢?典型的事物描绘。
(梅子金黄、杏子硕大、麦花雪白、菜花稀落)(3)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正午时分幽静的景象。
(4)第4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以动写静。
(5)这首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诗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
设计意图:感悟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思路2】1、朗读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景象。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 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本诗是田园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反映了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生活画面。
全诗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 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诗文大意,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 感受体验田园劳动生活的美,热爱乡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插图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你们喜欢田园生活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页。
2. 解题:“四时"指什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兴”是什么意思?(兴致;“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那么“四时田园杂兴”呢?(四季的田园景物的兴致和见闻。
)3. 简介诗人范成大(多媒体出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朝诗人。
他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工于词翰,尤为长于诗。
诗的风格温润典雅,多有清新脱俗之境。
词作为“中兴四大家"之一(还有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数量不多,而颇具风致。
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等。
作为南宋“中兴四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他一直向往乡村田园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知道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诗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领略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培养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3)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诗文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学习生字词:金黄、肥、麦花、雪白、稀、篱落、蜻蜓、蛱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象的分析;(2)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古诗文卡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文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2)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3)教师简介诗人范成大及本诗的背景。
2. 分析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感悟;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所描绘的田园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全班同学一起背诵诗文,检查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诗文,加强记忆;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诗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案)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这首诗的理解、背诵、默写以及诗歌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欣赏。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3. 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和欣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背景资料、图片及相关内容。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范成大及其创作背景。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田园风光。
2.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描绘。
四、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继续欣赏田园风光,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范成大春夏秋冬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使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内容,了解诗中的景象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描绘了农村田园景色的四季变化。
通过描绘春天的耕耘、夏天的繁忙、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寂静,展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敬意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内容。
难点: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寓意,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复习古诗的朗读和理解技巧。
2. 提问:你们对农村田园景色有什么印象?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是怎样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三、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寓意。
3. 举例说明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景象和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代表发言:请各组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的意思。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诗的主题和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语和图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的内容。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古诗,由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
这首诗以其细腻入微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初夏时节江南田园的美丽景色和农忙氛围。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初夏江南田园的自然风光和农事活动。
诗中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句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初夏时节梅子成熟、杏子丰满、麦花盛开、菜花凋谢的田园景象。
同时,通过“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等句子,又展现了农忙时节农民们忙于田间劳作,篱笆边少有行人经过的情景。
这种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初夏江南的美丽景色,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其次,从艺术特色上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诗歌画面感十足。
诗中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等词语,既形象又富有色彩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初夏的田园之中。
同时,诗人还通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等句子,巧妙地衬托出田园的宁静与和谐,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最后,从教育意义上看,这首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初夏江南田园的美丽景色和农事活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田园诗,它以其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领略到了初夏江南田园的美丽风光和农忙氛围。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理解诗中描绘的初夏田园景象和农忙氛围;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深度赏析古籍】南宋文坛巨匠范成大,以《四时田园杂兴》这部卓越之作,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无尽魅力。
在六十一岁高龄、养病于石湖之际,范成大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创作了总计六十首的田园诗。
这些诗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框架,每组各有十二首,共同构筑了“四时田园杂兴"这一宏伟诗篇。
在范成大的笔下,农民的勤劳与淳朴之美与儿童的天真活泼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画面。
这种细腻的描绘方式,不仅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更凸显了孩子们的童趣盎然。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仿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让我们在品味之余,亦能深刻感受到那份纯真与美好。
通过范成大的诗歌,我们得以领略到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这些诗篇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颂扬。
范成大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瑰宝。
【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本课新学的汉字,书写流畅,运用自如。
2. 以饱满的情感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古诗,流畅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
3. 能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诗句的深刻内涵,脑海中描绘出诗句所呈现的美丽画面,深入感受诗人的丰富情感。
4. 领略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培养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为人生积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学员需精通古诗的背诵技巧,并能自如运用个人语言来清晰传达诗句的深层含义,从而深刻体会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并点燃他们对古诗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使其沉浸在古诗的海洋中。
教学过程一、引人入胜的导入:亲爱的同学们,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幅幅迷人的田园风光画卷。
请闭上眼睛,让我们共同沉浸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那么,这些照片究竟是在哪里、何时捕捉到的呢?(展示图片)教师温柔地询问:孩子们,你们猜猜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乡下、农村!教师微笑着点头:没错,我们可以称它为“田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作者是范成大。
这首诗写的是夏季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乡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借助注音和工具书将古诗词读通顺,并且能够通过注释简单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教学建议
1.这首古诗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简单易懂,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学习生字时教师尽可能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记忆。
3.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课时目标
1.学会《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生字,初步读懂诗歌。
2.了解诗歌描绘的乡村的美丽景色。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读懂诗歌。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古代乡村生活场景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了什么?谁能背一背学过的田家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范成大的诗
二、教授新课
1.朗诵诗歌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2.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象。
(2)你怎样知道是初夏呢?
典型的事物描绘。
(梅子金黄、杏子硕大、麦花雪白、菜花稀落)
(3)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正午时分幽静的景象。
(4)第4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以动写静。
(5)这首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
设计意图:感悟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思路2】
1、朗读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景象。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1)学生讨论。
(2)师总结: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没有人从篱笆旁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写了初夏时节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乡村景物夏季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
5.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3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