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厌氧处理新技术的应用进展
新型厌氧反应器——IC反应器结构及应用研究

由图 1 可知, 进水 () 1 由反应器底部进入第一反 应室 ,与厌氧 颗粒 污泥 均匀混合 ,大 部分有 机 物在这
里被转 化 为沼气 。 产生 的沼气 被第 一厌氧反 应 室的 所 集气罩 ( ) 2 收集 , 沼气 将 沿着提 升管 () 3 上升 , 沼气上 升 的 同时把 第 一 厌 氧反应 室 的混 合 液 提 升 至反 应 器 顶 的气一 液分 离器 () 4 ,被分 离 的沼气从 气 一液分 离 器顶部 的导管 ()排走 , 5 分离 出的泥水 混合 液将沿 着 回流管 ( ) 回到 第一厌 氧反应 室 的底 部, 与底 部 6返 并 的颗粒 污泥 和进水 充分混 合,实现 了混 合液 的 内部 循 环,c反 应器 的名称 由此得 来 。 I 经过 第一厌 氧反 应 室处理过 的废 水 , 自动 的进 会 入第 二厌氧反 应室 被继续 进行 处理 。 水 中的剩 余有 废
1 进水
反应速率这一原则, 实现了大幅度提高处理容量的目的。
3 C反 应 器 的应 用 前景 .I
在 过去 的几 年中,c技术 己被成 功放 大应 用于处 I
理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农产品加工业 中的低、中、 高浓度废水 ( 如乳制品工业 、食品加工业 、酿造业废
水 )荷 兰 R oedl Snu Frtn . .公 司利 。 osna 的 essO eai sC V o 用 菊 苣 糖 做 原 料 生 产 菊 糖 和 果 糖 , 产 生 的 废 水 为 2 第 一 厌 氧 反 应 室
于国外报道。因此, 深入研究 I 反应器, c 对于填补国 内空 白, 现该反 应器 的 国产 化具有重 大 意义 。 实
用IC厌氧反应技术处理制浆污水

维普资讯
池 中 混 合 后 进 人 筛 选 池 , 时 回 同 流 污泥也进 人 筛选池 。 水 混合 泥 后 的 生 物 过 程 消 耗 水 中 大 量 的 氧 , 由于 筛 选 池 不 设 曝 气 装 置 , 因此 混 合 的泥 水 含 氧 t i降 得 很
维普资讯
反应技术处理制浆污水
● 崔 延龄 福建墙南 纸股份有限公司, 平市. 30 南 3 0 5 0
摘 要 :福 建 南 纸 引进 荷 兰 P Q E A U S舟 司的 l 氧 反 应 技 术 、 用厌 氧 加奸 氧 的 方 法处 理 各 种 制 策 污 水 .站 果 可去 除 C D c厦 O 8 % “上 , O 5 5 B D 9 %以 上 , 赴理 后 的 污 水 全 部选 标排 放
度超过 4q 2C时 污 泥 死 亡 速 度 迅
3. 3
I 塔 的 运 作 原 理 C
速 上 升 。因 而 厌 氧 反 应 的 温 度 必
须控制在 4 q 0C以 下 。 I D P和 T MP
I 厌 氧 反 应 技 术 是 在 c U B技 术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更 AS 为 先 进 的 厌 氧 处 理 技 术 。其 最 大 特 点 是 占地 小 ,容 积 负 荷 高 ,抗 冲 击 能 力 强 。其 运 作 原 理 是 : 从 I C塔 底 部 进 人 的 污 水 与 膨 胀 的 颗 粒 污 泥 充 分 混 合 进 行 , 4 反  ̄ J c
运 行 , 理 制浆过程 排 出的 污水 处 效 果 良好 , 理 后 的 水 质 全 部达 处 到 国 家 规 定 的排 放 标 准 。 中 I 其 c 厌氧 反应 塔是 从荷兰 P AQUE S 公 司 引 进 的 专 利 技 术 产 品 , 用 即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是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反应器。
其依靠沼气在升流管和回流管间产生的密度差在反应器内部形成流体循环。
内循环提高了反应区的液相上升流速,加强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使得处理同类废水时,该反应器的有机负荷达到UASB反应器的2~4倍。
IC厌氧反应器具有高径比大、上流速度快、有机负荷高、传质效果好等优点,其去除有机物能力远超过UASB等二代厌氧反应器[3],代表着当今废水处理领域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最高水平。
当前,IC厌氧反应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废水的处理,已经成为当今环保行业的研究热点。
1IC厌氧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1.1 IC厌氧反应器的基本原理IC厌氧反应器由两个UASB反应器上下叠加串联而成,其高度可达16~25m,高径比一般为4~8,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布水区、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其中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结构。
IC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废水首先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与来自回流管的内循环泥水混合液充分混合后进入第一反应室进行污染物的生化降解,此处的COD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进水COD在此处被降解,并产生大量沼气。
沼气由下层三相分离器收集,并沿着回流管上升。
沼气上升的同时把第一反应室的混合液提升至IC厌氧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沼气在此处与泥水分离并被导出反应器。
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反应器底部,并与进水充分混合进入第一反应室,形成内循环。
经过第一反应室处理过的污水,会自动进入第二反应室继续处理。
产生的沼气由第二反应室的集气罩收集,通过提升管进入气液分离器。
国外化工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新进展

国外化工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新进展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废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化工废水的处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但这些处理技术存在着高能耗、高成本、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近年来,国外针对化工废水的处理,尤其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降解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无毒的废水,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等优点。
国外研究人员针对化工废水的特殊性,对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改进。
研究人员发现添加填料有利于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的废物降解。
填料可以提供微生物附着的表面,并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
一些研究者还利用填料的放大比表面积来增加废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处理效果。
一些研究人员还发现利用缺氧区域的厌氧微生物可以进一步提高化工废水的降解效率。
传统的厌氧微生物处理系统主要利用好氧区域降解有机物质,但这样做会产生大量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不能被完全降解。
而在缺氧区域,厌氧微生物可以更好地降解有机物质,提高处理效果。
一些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利用厌氧微生物生产有机酸的方法来处理化工废水。
这种方法通过将有机废水转化为有机酸,再通过进一步的处理将有机酸转化为甲烷等无毒废水,既达到了废水处理的目的,又可以利用有机酸作为化工原料或能源。
一些研究人员还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技术来处理重金属废水。
由于重金属废水中的重金属对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具有毒性,传统的厌氧微生物处理系统不能有效降解这些重金属。
研究人员利用特定的厌氧微生物来降解重金属废水,并通过添加特殊的添加剂来提高其降解效果。
国外针对化工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不仅改进了传统的处理方法,还开发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
这些新的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解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还能够处理含有重金属等特殊成分的废水。
关于IC 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技术特点

关于IC 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技术特点厌氧生物处理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要提高厌氧生物处理的效果,除了要提供给微生物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外,保持反应器内的高污泥浓度,维持良好的传质效果也是关键要素。
以厌氧接触工艺为代表的第一代厌氧反应器,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体相同,反应器内污泥浓度较低。
如果想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在反应器内通常要停留几天到几十天之久。
而以UASB工艺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依靠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三相分离器的作用,使得污泥在反应器中滞留,实现了SRT>HRT,从而提高了反应器内污泥浓度,但是反应器的传质过程并不理想。
要改善传质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表面水力负荷和表面产气负荷。
然而高负荷产生的剧烈搅动又会使反应器内污泥处于完全膨胀状态,使原本SRT>HRT向SRT=HRT方向转变,污泥过量流失,处理效果变差。
近十几年来,已建造了许多处理工业废水的 UASB 反应器生产装置。
有关专家透露,为了防止升流速度太大使悬浮固体大量流失,UASB反应器在处理中低浓度(1.5~2.0 kgCOD/(m3•d))废水时,反应器的进水容积负荷率一般限制在5~8kgCOD/(m3•d),在此负荷率下,最小 HRT 为 4 ~5h;在处理COD浓度为5~9g/L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时,反应器的进水容积负荷率一般被限制在10~20kgCOD/(m3•d),以免由于产气负荷率太高而增加紊流造成悬浮固体的流失。
为了克服这些条件的限制,荷兰开发了一种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反应器,IC反应器在处理中低浓度废水时,反应器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可提高至20~24kgCOD /(m3•d);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提高到35~50kg/(m3•d)。
与 UASB 反应器相比,在获得相同处理效率的条件下,IC 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IC 反应器的平均升流速度可达处理同类废水 UASB 反应器的20倍左右。
IC厌氧_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废水实例

科 技 天 地42INTELLIGENCEIC厌 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废水实例安徽中粮生化环保公司 张绍祥摘 要:对于高浓度COD 的污水,宜采用厌氧/好氧污泥法处理工艺,该工艺主要有能耗低、产泥量小、适应高浓度污染物等特点,同时,厌氧生物处理还可以产生大量的沼气,通过沼气的回收利用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运行结果表明,原水COD为 5000~6000m/L,出水COD为200-300mg/L,达到《污水 综合排 放 标 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 准 ,产生的沼气、污泥可用于电厂发电。
关键词:高浓度废水 IC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1、厌氧发酵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分成四个阶段:(1)水解阶段;(2)酸化阶段;(3)酸性衰退阶段;(4)甲烷化阶段。
在水解阶段,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的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产酸阶段(酸化阶段),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脂肪酸,主要是醋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产酸进行的较快,难于把它们分开,此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产酸菌;第三阶段是酸性衰退,有机酸和溶解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胺和少量的CO2、N2、CH4等,在此阶段中,由于产氨细菌的活动使氨态氮浓度增加,氧化还原势降低,PH 上升,PH 的变化为甲烷菌创造了适宜的条件,酸性衰退阶段的副产物还有H2S、吲哚、粪臭素和硫醇。
第四阶段是由甲烷菌把有机酸转化为沼气。
2、IC 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特点:(1)容积负荷高:IC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
(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IC 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 反应器3倍左右,其体积相当于普通反应器的1/4—1/3 左右,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的基建投资;而且IC 反应器高径比很大,所以占地面积少。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时,反应器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2—3 倍;处理高浓度废水(COD=10000—15000mg/L)时,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10—20倍。
ic厌氧罐工作原理

ic厌氧罐工作原理
IC厌氧罐(Intermittent Hypoxic Chamber)是一种利用间歇性
高原训练和低氧环境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促使人体适应低氧环境并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IC厌氧罐内部通过控制氧气浓度和空气压力,将氧含量降低
至海平面以下水平。
在这种低氧环境下,人体会感知到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从而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在进入IC厌氧罐后,人体会首先感觉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并开始适应低氧环境。
随着身体适应逐渐进行,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以增加氧气的携带能力。
这个过程就是人体的适应性增加,通过增加红细胞数量来提高氧气利用效率。
在厌氧环境下,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肺部和心脏的功能也得到锻炼和改善。
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训练可以促进肺部通气功能的提高,加强肺活量和肺泡弹性,提高呼吸道阻力。
这些机制可以通过增加氧气供应和氧气利用效率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体能表现。
除了肺部适应性的改变,IC厌氧罐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血
管适应能力。
在低氧环境下,心脏需要更强大的泵血能力来满足组织对氧气的需求。
通过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心脏的泵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使运动员在竞技中能够更好地应对高强度和长时间的运动。
综上所述,IC厌氧罐通过模拟高原低氧环境,诱导人体产生
一系列生理反应和适应性改变。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氧气供应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体能表现和身体适应能力。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内循 环 厌 氧 反 应 器 ( tra C r lt nR atr T ) 荷 兰 I en l i ua o ec ,c 是 n c i o P QU S公 司于 2 A E O世纪 8 0年代 中期在 U B反应器的基础 AS 上开发成功 的第 3 代超高效厌氧反应器 , 该反应器是厌氧 废水 处 理理 论 与 工 程 实 践 相 结 合 的产 物 , 现 了厌 氧 工 艺 自身 的 发 体 展要求。I c反应器与以 UA B为代 表的 2代厌氧反应器相 比 S 在容积 负荷 、电耗、工程造价、占地面积等诸多方面 ,具有绝 对 的优 势, 是对现代高效厌氧反应器 的一种突破 , 有着重大的 理 论意 义 和 实 用价 值 。 到 18 , 9 8年 世界 上第 1 生产性规模 的 I 座 c反应器在荷兰 投 入运 行 ,到 目前 为 止 ,已成 功 地应 用 于 啤 酒 生 产 、造 纸 、食 品 加工 、柠 檬 酸 等 行 业 的 废 水 处 理 ,进 一 步 研 究 和 开 发 I 反 c 应 器 , 推 广 其 应 用 范 围 已成 为 当 前 废 水 厌 氧 处 理 的 热 点 之 一 并
Ab ta t sr c :Th a e n r d c d t e f n a n a sr cu e t ew o k n rn i l n h d a tg so e I e c o le y T e h e e r h o C e co e p p ri t u e h u d me t l tu t r , h r ig p i cp ea d te a v n a e ft C r a trb f . h n t er s a c n 1 r a t r o h il satu n u t ai n o r n lrs d ewe ed s rb d F n l ep p r e iw e h p l a in o n r s e t dt ef t r e e o m e t f e co tr p a d c l v t fg a u a l g r e c i e . i al t a e v e d t ea p i t f C a d p o p ce u ed v lp n a t r — i o u y h r c o I h u o r Ke w o d :I e co ; wa t wa e ; a p ia i n y r s Cra tr se t r p l to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厌氧处理新技术的应用进展(一)
时间:2008-04-23 23:27来源:作者:点击:25次
作者:甘县辉
摘要:高浓度污泥和良好的传质效果使IC反应器在厌氧处理技术方面比普通反应器(如UASB)更具有优势。
IC厌氧处理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由于反应器处理容量高、投资少、占地省、运行稳定,发展潜力很大。
关键字: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 IC反应器厌氧处理技术
1 引言
废水厌氧生物技术由于其巨大的处理能力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一直是水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
从传统的厌氧接触工艺发展到现今广泛流行的UASB工艺,废水厌氧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
随着生产发展与资源、能耗、占地等因素间矛盾的进一步突出,现有的厌氧工艺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处理生产发展带来的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使得研发技术经济更优化的厌氧工艺非常必要[1]。
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以下简称IC厌氧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高效处理技术,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荷兰PAQUES公司研发成功,并推入国际废水处理工程市场,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豆加工、啤酒、食品和柠檬酸等废水处理中[2]。
实践证明,该技术去除有机物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厌氧处理技术(如UASB),而且IC反应器容积小、投资少、占地省、运行稳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厌氧处理技术。
2 现有厌氧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厌氧处理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一种方法,要提高厌氧处理速率和效率,除了要提供给微生物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外,保持反应器内高的污泥浓度和良好的传质效果也是2个关键性举措。
以厌氧接触工艺为代表的第1代厌氧反应器,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大体相同,反应器内污泥浓度较低,处理效果差[3]。
为了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在反应器内通常要停留几天到几十天之久。
以UASB工艺为代表的第2代厌氧反应器,依靠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三相分离器的作用,使污泥在反应器中滞留,实现了SRT>HRT,从而提高了反应器内污泥浓度,但是反应器的传质过程并不理想。
要改善传质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表面水力负荷和表面产气负荷[4]。
然而高负荷产生的剧烈搅动又会使反应器内污泥处于完全膨胀状态,使原本SRT>HRT向SRT=HRT方向转变,污泥过量流失,处理效果变差。
3 IC反应器工作原理及技术优点
3.1 IC反应器工作原理
IC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它相似由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
按功能划分,反应器由下而上共分为5个区:混合区、第1厌氧区、第2厌氧区、沉淀区和气液分离区。
混合区:反应器底部进水、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区混合。
第1厌氧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
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
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区。
气液分离区: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第2厌氧区:经第1厌氧区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进入第2厌氧区。
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已在第1厌氧区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
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对第2厌氧区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沉淀区:第2厌氧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沉淀的颗粒污泥返回第2厌氧区污泥床。
从IC反应器工作原理中可见,反应器通过2层三相分离器来实现SRT>HRT,获得高污泥浓度;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
3.2 IC工艺技术优点
IC反应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控制厌氧处理影响因素方面比
其它反应器更具有优势。
(1)容积负荷高:IC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
(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IC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反应器3倍左右,其体积相当于普通反应器的1/4~1/3左右,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的基建投资[5]。
而且IC反应器高径比很大(一般为4~8),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合用地紧张的工矿企业。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时,反应器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废水(COD=10000~15000mg/L)
时,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10~20倍[5]。
大量的循环水和进水充分混合,使原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稀释,大大降低了毒物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4)抗低温能力强: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主要是对消化速率的影响。
IC 反应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和严重。
通常IC反应器厌氧消化可在常温条件(20~25 ℃)下进行,这样减少了消化保温的困难,节省了能量。
(5)具有缓冲pH的能力:内循环流量相当于第1厌氧区的出水回流,可利用COD转化的碱度,对pH起缓冲作用,使反应器内pH保持最佳状态,同时还可减少进水的投碱量。
(6)内部自动循环,不必外加动力:普通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是通过外部加压实现的,而IC反应器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来实现混合液内循环,不必设泵强制循环,节省了动力消耗。
(7)出水稳定性好:利用二级UASB串联分级厌氧处理,可以补偿厌氧过程中K s高产生的不利影响。
Van Lier[6]在1994年证明,反应器分级会降低出水VFA浓度,延长生物停留时间,使反应进行稳定。
(8)启动周期短:IC反应器内污泥活性高,生物增殖快,为反应器快速启动提供有利条件。
IC反应器启动周期一般为1~2个月,而普通UASB启动周期长达4~6个月[7]。
(9)沼气利用价值高:反应器产生的生物气纯度高,CH4为70%~80%,CO2为20%~30%,其它有机物为1%~5%,可作为燃料加以利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