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实然与必然:马克思与历史决定论问题
《现代教育学》大纲

《现代教育学》大纲导论:前教育学阶段(无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教育学雏形时期《大教学论》教育学发展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学科形成时期《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形成的基本条件:①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
②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日趋完善。
③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 现代教育对象:已经被意识到的教育问题。
2. 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生活、交往活动。
3. 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古代(奴隶+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②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关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③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别,教育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①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
③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教育内容。
④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
⑤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3)近代教育的特点:出现公立教育、初等普及义务教育、世俗化教育。
(4)现代教育的总体特点: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国际性、科学性;教育呈现终身化。
①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兼顾各阶层的需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4. 教育的本质: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育的社会化说、教育文化说。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5. 教育的属性:永恒性、生产性、继承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阶性、民族性、阶级性(阶级社会中的教育)。
马克思哲学问题,批判问题,客观合理性,真理观,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为什么批判哲学?思想方面: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2000多年以来,存在固定的一个思维模式,即认为“在人类认知之上,存在先天设定的本质,对与它相符的认知,便是真理”,本质被先在设定,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关于思维方式与世界存在的探讨,但哲学本身使之影响力不合适限于具体领域,不符合人的问题,而是面向理念、方法领域。
采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回答“人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将会是认为在人类存在之前,存在者一个“人的本质”,它决定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并起到现实的规范作用。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思想原因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本质是先在设定的,在逻辑和时间上是先在的,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也先在的设定其存在;人类社会维度下,在将哲学与政治相结合讨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时,先在本质及其所有的变形(真理、自由、道德、信仰、精神等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独裁与专制之力;最终会演变为讨论谁拥有权力,是君主,宗教还是神,最后还是会陷入神秘主义论中,人转化为了“本质”的附庸,也就是自我想象的附庸,社会与个体具有失去反思能力的可能。
历史原因:在青年马克思看来,普鲁士落后于当时的英法等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固守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到后来对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即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合理性进行探索,马克思批判先天设定的人类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对历史的解释不过是一种自我解读,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个人很难跳出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考虑问题,生活物质环境条件决定其思想的界限和局限性,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思维。
封建主义中存在社会关系矛盾,为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得以产生,资本主义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矛盾,而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历史进步。
由于人们从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到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个体与社会矛盾还没有解决,想要解决原有社会制度而产生新的社会制度,而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现有问题被忽视了,发展的不充分,使得人类创造的关系反过来奴隶了人类,资本主义使用交换价值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抹平,导致社会道德失范、人被异化。
魏晋玄学发展史

魏晋玄学发展史(一)论文关键词:贵无论自然论崇有论独化论论文摘要: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
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
到了元康年间,郭象论证了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把儒道说成是一种圆融无滞体用相即的关系,在更高的程度回到玄学的起点,成为合题。
从思辨的角度看,合题既高于正题,也高于反题。
玄学自此告一段落,其后虽有东晋的佛玄合流,因为篇幅所限且其以佛家为主,玄学为辅,略去不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语,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后记。
下面开始分作阐述。
引语:从大体上引述玄学的产生发展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简言之是处理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儒家贵名教,道家法自然,因而如何协调儒道使之能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成了玄学家们的执着追求。
自东汉末年以来,由董仲舒创立的天人感应的经学已无法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人们基于这个事实进行了不断探索,到了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首创贵无论。
之后历代玄学家们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到玄学研究中。
他们围绕这个话题所阐述的独特见解,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热烈追求。
在那个悲苦的年代,他们站在由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价值理想的高度来审视现实,试图去克服自由与必然,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背离,把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转化为自然与名教,儒与道能否结合的玄学问题,无论他们对这个命题是持肯定还是否定,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
就理论层次而言,玄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根据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对儒道之所同作了肯定的论证,这是正题。
魏晋禅代之际,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崇道而反儒;西晋初年,裴頠为了纠正虚无放荡之风以维护名教,崇儒而反道,于是儒道形成了对立,这是反题。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实证主义的超越

作者简介:肖 (197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研究;李炳霖(1988—),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2023 12No 12,2023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12月Dec.,2023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实证主义的超越肖 1,李炳霖2(1.吉林大学 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2.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实证主义作为哲学概念,历经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下半叶的两段发展,最终将其自身所形成的科学主义取向照进了国际关系理论之中。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对其展开批判的阵营中的一支,以马克思主义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作为理论立场与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视角,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理论内容,在具体理论中超越了实证主义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定下的框架。
这一理论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立场与视角是高于和超越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其既不是经济决定论,也不是对资本主义国际机制的单纯道德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理论身份识别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实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12-0001-10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科学性所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形成了理性主义为基底的理论联盟,[1]同时也开始受到反思主义的审视。
[2]在这样的批判性理论场域中,对于主流学科理论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的识别、争论和批评声逐渐汇聚起来,并延续至今,[3]不同理论源流所组成的反思主义集群,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立场共冶一炉,揭发和批判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精巧的理论逻辑体系所立足的前提、自洽的逻辑结构所必需的背景和理论思维出发点的预设性现实朝向。
《2024年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应然、实然与必然》范文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应然、实然与必然》篇一一、引言历史主动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历史主动精神一直是我们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
本文将探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应然、实然与必然,以期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应然——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应然,即应当如何。
在当今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首先,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我们需要以历史主动精神为动力,不断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其次,历史主动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动力的支撑,历史主动精神正是这种动力的重要来源。
最后,历史主动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只有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三、实然——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表现实然,即现实中的表现。
在现实中,历史主动精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表现为勇于担当的精神。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还是个人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我们都需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去面对和解决。
另一方面,表现为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去适应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历史主动精神还表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必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要性必然,即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只有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才能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这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各种挑战,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正是这种态度的体现。
最后,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历史宿命论。
恰恰相反,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
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
[1]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和能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使人们能够更自由、更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在论证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确定不移的规律和趋势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
相反,它对偶然性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认为,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首先要承认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生产力,又有生产关系;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既有客体方面的因素,又有主体方面的因素。
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制衡,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出种种难以预料的随机性、偶然性,而历史必然性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就在这些随机性、偶然性中跳跃、闪现。
正是这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使得社会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面貌。
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就包含着这种理解。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3]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由许多不同的主体按照各自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取向去改造历史客体的活动汇合而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性”“实然性”“应然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性”“实然性”“应然性”相统
一
付洪;栾淳钰
【期刊名称】《学习论坛》
【年(卷),期】2017(0)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映入广大人民群众眼帘,成为一面旗帜、一项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具有酝酿确立的"必然性"、自身的"实然性"以及培育践行的"应然性",从"必然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个维度纵横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历史、现实以及未来角度全面而深刻理解、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路"提供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
【总页数】5页(P56-6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性;实然性;应然性
【作者】付洪;栾淳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应然、实然与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内在理路 [J], 汪庆军;贾杨兵
2.应然、实然与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内在理路 [J], 汪庆军;贾杨兵
3.从应然到实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探析 [J], 周媛媛
4.应然、实然与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内在理路 [J], 汪庆军;贾杨兵
5.应然与实然: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 [J], 袁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然、实然与必然:马克思与历史决定论问题

提要:有两种含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指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这种意义上的必然性,二是指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某些必需的条件这一意义上的必然性,马克思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论者,这种必然性与历史决定论无关,相反,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的道德批判留下了空间,也以其对“必需的条件”的承认而限制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的批判是从“应然”和“必然”两个维度展开的双向度批判,从这种双向度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评判现实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一般标准:一个特定的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系赖于它作为人类实践的形式,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是帮助促进了、还是阻碍限制人的自由的实现。
关键词:必然性历史决定论自由应然、实然与必然:马克思与历史决定论问题□王小章2014年第9期No.9,20142014年9月Sept.,2014观察与思考OBSERVATION AND PONDERATION 一至少自从康德以来,“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如果历史的进程是必然的,那么自由意志的位置在哪里?我们还能不能基于一定的价值立场对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制度作出规范性的评价?如果人是自由的,则种种历史规定性又作何解释?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有价值吗?“必然论”常常被与“历史决定论”联系在一起,而“自由论”则常常滑向唯意志论甚至非理性主义。
在对马克思的研究理解中,由于马克思对于历史进程中所呈现的“必然性”的重视,不少人因此都将马克思看作历史决定论者。
著名的如卡尔·波普尔,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著作中一再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与自由和开放社会不相容的历史决定论。
①再如美国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者杰弗里·C ·亚历山大与阿尔都塞认为在马克思的著述史中存在着一个将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的“认识论的断裂”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的 、不以他们 的意志为转移 的关系 ,即同他们 的物
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 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 产关系 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 的和政
亚历 山大指 出 : “ 一 般认 为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马
于一定 的价值立场对历史上 的各种社会形 态 、制度作
出规范性 的评价 ?如果人是 自由的 ,则 种种历史规定
性又作何解释 ?社会科学 的研究还有 价值 吗? “ 必然 论”常常被与 “ 历史决定论 ”联 系在一起 ,而 “ 自由 论”则常常滑 向唯意 志论甚 至非理性 主义。 在对 马 克思 的研 究理解 中 ,由于 马克思 对 于历 史进程 中所呈现 的 “ 必然性 ”的重视 ,不 少人 因此都
2 0 1 4年 第 9期
No . 9 . 2 0 1 4
观 察 与 思 考
OBS E R VA TI ON AND P ONDE RAT1 0 N
2 0 1 4年 9月
S e p t, 2 01 4
应然 、 实然 与必 然 ● 马 克 思 与历 史 决 定论 问题
口王 小章
将马克思看作历史决定论者 。著名 的如 卡尔 ・ 波普 尔 , 他在 缅 史决 定论 的贫 困》、 《 开放 社 会及 其敌 人》
作者 王小章 ,男,浙江大学社会 建设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 生导 师 ( 杭州 3 1 0 0 5 8 ) 。 ① 参 见[ 奥] 卡尔・ 波普尔: 《 历史决定论 的贫困》 ,杜汝楫 、邱仁宗译 ,北京 :华夏 出版社 ,1 9 8 7 年版 ; 《 开放社会及其敌 人》( 第二卷) ,
克思著作 中的核心问题。在 我看来 ,在 马克思的成熟 著作 中这种关 系表现为一种矛盾 ,即 :马克思一方面 在 意识形态上 信奉 自由的发展 ,另 一方 面又从理论上
论证个人行 动要取决 于外在 的集 体秩序。集体秩序 的
决定作 用在 马克思理论中产生了一个悖论 ,这一悖论 时隐时现并导致对其原著的不断的重新解释 :马克思
提 要 :有 两种含 义的历史 “ 必然性” ,一是指 历史发展 之所有其他 的可能性均 已 被 排除这 种意义上 的必然性 ,二是指某 一事 物的出现和存在 必须具备某些必 需的条件 这一意义上 的必然性 ,马 克思是 第二种 意义 上的历 史必然性论 者 ,这种必然性 与历史 决定论无关 ,相反 ,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 目标 的道德批 判 留下 了空 间,也 以其对 “ 必 需 的条 件” 的承 认 而限制 了道德义 愤或感伤 的泛滥 。马克 思对 于资本 主义社 会 ( 实 然)的批判是从 “ 应然”和 “ 必然”两个维度展开 的双 向度 批判 ,从这种双 向度批 判 中,我们 可 以得 出一个评判现 实社会是否合理 、是 否正 当的一般标准 :一个特定 的社 会 是否合 理历史条件 下,是 帮
他成为真正的社会 ‘ 科学家 ’ 。 ”①无论 是上 面引文 中
最 容易让 人把 马 克思看作 历史 决定 论者 的 ,也
的 “ 矛盾” ,还是所 谓 “ 悖论 ” ,都清楚地表 明 ,在亚
历 山大看来 ,必然性和 自由是不 相容的 ,强调 外在必
许 就是他在 《 ( 政 治经济学 批判) 序 言》 中对唯 物史
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式属于必然王国的活动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就是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但那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固然不属只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与回顾并没有试图将它们论于马克思所说的严格意义上自由范畴但在同样严格证为历史发展之别无选择的一可能的进程这和后的意义上也不属于异化因而也不是马克思所批来斯大林所搞的五阶段模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判的目标
郑一明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 9 9 9年 版。
② [ 法] 路易・ 阿尔都塞 : 《 保 卫马克思》 ,顾 良译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2 0 0 6 年版 ,第 1 5 — 2 1 、2 1 8 - 2 3 3页。
固
应然 、 实然 与必 然 : 马 克 思 与历 史决 定 论 问题 主义是 一种 反意 志主 义 ( a n t i v o l u n t a r i s t i c ) 的社会 理
批判 留下了空间 ,也以其对 “ 必需 的条件” 的承认 而 限制 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 。
论 ,但却在 意识形态上激发人们能动而 自主地变革社 会。无论 如何 ,对集体秩序 的合理结构的描述是马克 思最为得意的地方 ;而在他本人看来 ,正是他关于集 体秩序 的演变及其对个人 和群体的必然影 响的观点使
助 促进 了、还是 阻碍 限制人 的 自由的实现 。 关键 词 :必然性 历史决定论 自由
等著作 中一再将 马克思的历史 唯物 主义看 作是与 自由 和开放 社会不相容 的历史决定 论。①再如美 国社 会学 至少 自从 康德 以来 , “ 自由与必 然 ” 的问题 一 直困扰着人文社会科学 的思 维 :如果历史 的进程是必 然的 ,那么 自由意志 的位置在哪里 ?我们 还能不能基 家 、新 功能主义 者杰弗里 ・ c・ 亚历 山大 与阿尔都 塞认 为在 马克思 的著述史 中存在着一个将 马克思的思想分 成两个 大阶段 的 “ 认识论 的断裂”②。亚历 山大也认 为 马克思在早期 阶段 的思想发展 中有一个 转变 ,他用 “ 从道德批判 到外 在必 然性 ”来表示 这个变化 。不过 ,
观所做 的那段经典表述 : “ 人们在 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中发生一定 的 、必
然性 的马克思 和信奉 自由的马克思是不相容的。而 由 于马克思 “ 最为得意”的是 “ 他关 于集体 秩序的演变
及其对个人 和群体的必然影 响 的观点 ” ,因而 , ( 成 熟的)马克思没有为 自由留下余地 ,也没有为对历史 上和现实中存 在的社会形态进行规范性道德评价 留下 余地。但 果真如此 吗? 要 回答这个 问题 ,必 须对 “ 必然 性 ”的所 指作 进一 步 的明确 和清 理 。事 实上 ,存 在着两 种含 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