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初中地理读图指导: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一、判断部位名称: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二、比例尺问题:1.比例尺三种表示表示方式是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三种表示方式间的相互转化。
2.比例尺公式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三.相对高度:标注在等高线上的数字,是该条等高线经过地的海拔高度,在同一条等线上,海拔高度相同;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叫等高距,同一副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不变;相对高度为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四.定方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此基础上,还可再分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的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
在判别方向时,应采用平移指向标确定。
指向标的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但不一定指图的下方,因此,可以通过旋转,使箭头向上,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他方向。
五.爬山运动: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易于爬山;等高线稠密,坡度陡峻,越难于爬山。
六.攀岩运动与观赏瀑布:攀岩与观赏瀑布最好选择在陡崖。
七.小河、水库与大坝:小河常形成与山谷之中,山脚的口袋型洼地、小盆地,因为有较大的集水面积适宜建设水库,大坝的坝址宜选择在河流流出的洼地或小盆地的最窄处,利于施工和减少工程量。
八.修路:沿等高线修筑,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
九.气温: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十.居民区:依山傍水、靠近水源、河段上游、地势平坦开阔、向阳坡、上风向、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以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的地方。
十一.农业区:在山地或坡度较陡的地方,以发展生态林为主;在丘陵或坡度较缓的地方,以发展经济林为主;发展粮食作物和蔬菜、花卉生产应在坡度平缓且最好有灌溉水源的地方;例一.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米。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维到三维——等⾼线难点突破的⼏种实⽤⽅法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个重点和难点。
因为要⽤纷乱的⼆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对于空间想象⼒不强的初⼀学⽣来说⾮常不容易。
因此,教学的初期还必须多增加⼀些关于地形的表象积累,帮助学⽣进⾏“⽴体的地形”与“平⾯的地形图”的思维转换,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我主要使⽤这些⽅法:1、教师⽤泡沫⾃制⼭体模型。
2、学⽣2⼈⼀个⼩组,每组⼀个⼟⾖,⼩⼑,⽩纸。
学习过程:⼀、了解⼭体的具体地形部位⽼师出⽰⾃制的⼭体模型,请学⽣说⼀说⼭体的具体地形部位,学⽣⼀般能说出⼭峰、陡坡、缓坡、悬崖。
⼆、制作⼭体模型1、每个⼩组⽤⼟⾖制作⼀个⼭体模型,给学⽣最直接的学习体验。
2、要求模型有⾼低不同的两个⼭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坡;还要有⼭脊、⼭⾕、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三、绘制等⾼线1、教师把⾃制的⼤⼭体模型,按相同的⾼度(相对⾼度)⽔平切割五块,分别沿五块模型底截⾯线绘出与模型相⼀致的等⾼线板图,在每条线上标出海拔⾼度。
2、学⽣各⼩组⽤⾃制模型,按⽼师⽰范⽔平切割成四块,依次从⼭脚到⼭顶把每块底截⾯线绘在⽩纸上。
四、探究学习1、学⽣对照已完成的⼭体模型和等⾼线地形图,在地形图⽤字母、图例和注记标明地表形态的具体部位,⼭顶▲、⼭脊、⼭⾕、鞍部、陡崖2、发现问题:有许多学⽣发现,如果没有对照⼭体模型,很难把⼭脊、⼭⾕位置标正确,有的学⽣提出:“只有等⾼线地形图时,如何区分⼭脊和⼭⾕?”3、请各组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各组学⽣在仔细对⽐观察⽴体模型和平⾯地形图后,会发现,⼭脊、⼭⾕的等⾼线地形图上的形态虽⼀致,但等⾼线⾼低变化趋势却刚好相反,4、教师归纳:向海拔⾼处“⿎”——⼭⾕;向海拔低处“挤”——⼭脊;鞍部:两座⼭顶之间的部位;陡崖:等⾼线集中断裂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采⽤以上⼏种⽅法相结合,注重学⽣动⼿实践,如⾃制⼟⾖等⾼线模型,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连串的活动,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从⽽突破这个难点。
初中地理图册星球地图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图 第四节 等高线的判读PPT

①世界政治地图 ②导游图 ③交通图 ④等高线地形图 ⑤卫星影像地图 ⑥发声电子地图
2013年达州中考
32.图中甲、乙两村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40米
B.380米
C.550米
D.700米
2015年达州中考
绿色表示 平原
, 蓝色表示 海洋 ,黄色表示 高原、山
地、丘陵 ,褐色表示 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五、地图分类
按内容:普通地图(元素多)和专题地图(元素少)
六、选择合适的地图
A.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
B.外出旅行,确定行程
C.了解国际时事, 确定事件发生地点 D.了解农作物长势、森林火 灾、台风前进路线等
500米
丘陵
200米
平原 海平面 0米
三、等高线的判读
等高线特征一: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等高线特征二: 陡密缓疏
等高线特征三:中高为峰,中低为盆
等高线特征五: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注意:山谷有河流发 分水岭——山脊
等高线特征四:线重必崖,互凸为鞍
考试中地图的应用: 1、选点:水库选址————峡谷处 2、线:公路————沿等高线修建
达州中考考试说明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识别各种地形部位和五种基本地 形类型,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判读坡度陡缓。
2.能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常用地图和电子地图。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两者之差) ③注意:绝对高度(海拔)有正负
二、五种基本地形
注意:盆地大河(减少施工成本) 3、面:城市和居民区——地形平坦
工业区:河流下游、下风向
E
陡 山顶 崖
初中地理知识点:等高线

初中地理知识点:等高线 1. 常见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
2. 等高线特点
(1) 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 (2)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3)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4)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处除外)。
3.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4. 等高线地形图相关计算
(1)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6℃/100m )可以计算两地间气温 差异: T差 = 0.6H 相
(1) 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 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2) 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1
Copyright@浚源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2
(3) 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的绝对高度 a.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 大≤H 顶<H 大+d(大表示相交等高线最大值) b.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 小-d<H 底≤H 小(小表示相交等高线最小值)
5. 等高线的应用
(1) 水文特征的判读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2) 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水库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 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形,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阔深的避风港湾 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 意盛行风向和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也为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鉴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缺乏,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加强直观性。
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根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效劳。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拟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会发觉、认识、比拟、推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援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在课堂上估计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依据地形图来捏制一个山脉模型,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问题多多。
首先,学生不会读地形图,没有预想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藏;其次,学生都没有打算橡皮泥,有两个拿来我们农村孩子玩的泥巴,即使这样学生的热情还不在创作模型,却是打闹玩笑;还有,就是学生创作模型的速度太慢,一节课中根本不可能完成模型的制作。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次教授本节课的时候,可以把创作模型的任务在课前予以安排,组织完成。
橡皮泥可以由学校的地理实验室提供,老师可以亲X作一个模型给学生用来示范,这样也肯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4、请估算所发模型山顶的高度。
板块三: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任务一: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在山体模型上找出你要
选择的路线。
任务二:说出你选择这条路线登山的理由。
观察说出这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
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课后作业: 制作地形模型
要求:
1、小组合作,利用沙土、萝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 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 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2、等高线要表示出来。
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1、 把全班分为若干组,老师给每组发一个沿等高线切断 的不同的山体模型。
2、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探 究
8分钟内完成多媒体上显示的任务:
任务:
1、请在白纸上绘制所领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2、请对照课本上“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在本组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疑惑:
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 ,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 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
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 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 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
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
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
1.让学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的点,并试着用平滑的 曲线把海拔100米的点连接成线。 2.让学生在模型上找海拔200米、300米的点,然后连 点成线。 3.按其镶嵌关系试着在黑板上画出模型的等高线地形 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 等高线:指在地图上将地面海拔高度_相__同__的点连接 成的线。 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之__差___。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初中地理初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思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根据等高线判 断高度,那么分层设色图呢?
可以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来判断地面的 高低。 一般规律是:
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 褐色表示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四、等高线地形图
1、特征: 同线等值;间距相等;理论闭合; 密陡疏缓;“永不”相交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安丘东城双语
李京臣
一、概念
1、海平面——海面高度变化的多年平均值
海拔
相对高度 海拔
2.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离,称为海拔。
3、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 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4、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 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 是等高线。
5、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五“看”:
看极值;
看疏密;
看延伸;
看闭合; 看弯曲。
P
鞍部
3、地形剖面图
五、小结
1、概念:海平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地 形图、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2、等高来自地形图:特征;判读、地形剖面图
3、分层设色图:颜色表示高达
4、五种地形图:高原、盆地、丘陵、山地、 平原
六、练习
读“某地等高线地 形图”,结合相关 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陡崖
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西部的山峰海拔高度最可能是 B
A.430米 B.480米 C.530米D .580米
思考:甲能看到乙吗?
3.读下图判定该地区的地形类型以及A点和甲
村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 C )
A.丘陵 大于500米 B.丘陵 小于500米 C.山地 小于500米 D.山地 大于5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地形图”既是本册的重点,又是个难点。
要学好本节内容,首先要看懂等高线地形图,明白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元素,主要由什么构成,它需要表现的主要有哪些地形。
1、首先读出每条等高线的海拔数字(注意单位是“米”还是“千米”)。
2、观察等高线的分布状况,辨别地形特点和地形种类。
由于地势的起伏,等高线大多是不规则的曲线。
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和缓(由等高线判断坡度)。
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有两种情况:若等高线读数自中心向外围递减,则表示该地区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山丘;若等高线自中心向四周递增,则表示该地区是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或洼地。
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为山谷,是集水线;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为山脊,是分水线。
几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则表示为陡崖。
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他们都有自己的地表形态和等高线特点。
其中,地表形态是等高线特点的原因。
如盆地:盆地等高线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原因是盆地的地表形态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部一般为平地或丘陵。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部分为鞍部。
4、等高线地形图一般在考题上出现大多都离不开这五种地形的基本类型。
其中,在等高线的考题中还经常出现河流的流向和河流的出现点,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集水线和分水线。
什么是集水线,顾名思义就是河流流经处(河流出现在山谷)。
其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变化的方向相反。
河流流域面积:是山脊是等高线弯曲最大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向低处。
(山脊往往是分水岭或分水线)或分水线围成的区域面积。
5、在等高线中还牵涉到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和相对高度等,还会牵涉到阳坡和阴坡的判断。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用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立体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