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窗理论》有感

合集下载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前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人偷走了。

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人怀着侥幸心理去钻制度的空子,或者“无意”地破坏了制度,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

在施工、作业现场,常常看见有人不戴安全帽,甚至在高空交叉作业中,也有人认为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

“你不戴,没人,没人管,这不暗示我也可以不戴吗?”。

这就是安全管理上暗示性的纵容,这“暗示性的纵容”,塑造了多少个“打破玻璃者”。

有多少块“玻璃”必将被打碎。

“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

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

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不能让制度管理流于形式。

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上抓起,不能忽视预防预警工作,必须“防患于未然”。

同时,对企业员工来说,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摒弃侥幸心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每一个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争做“玻璃”的守卫者,企业安全的这扇窗户才能更明亮更结实。

破窗效应给我的启示

破窗效应给我的启示

破窗理论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一辆汽车被盗,源于一个小洞;千里大堤顷崩,源于一个蚁穴。

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视发生在班级内的每一个不良现象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一定要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以防止“质变”。

一个凳子断了腿,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和心态;一次黑板没擦好,可能会引起班级日常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个正直的敢于管理的班干部如果遭到班内邪恶势力的报复,可能会导致班风的变化;一个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可能会使这个孩子变得厌学而无所事事,最后逃课辍学……所以我常说,班主任要有一双很勤的腿、一对很冷的眼和一颗很热的心。

腿勤,就是要经常转班,一早一晚,甚至午间、课间休息时都要转;眼冷,就是要会观察、善发现教室内是否有被“打破的窗子”,“打开的小洞”,以便及时“修补”;心热,就是要动脑筋,会分析,能判断,对你所发现的“破玻璃”、“小洞”要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测。

学习“破窗效应”有感

学习“破窗效应”有感

学习“破窗效应”有感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效应,又称为破窗理论,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但是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

破窗效应就是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还句话说,就是要营造一个正气的班风。

当一个不良行为出现时,立刻制止,并召开班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且要求制造不良行为者进行道歉或者弥补自己的过错。

另外,在班主任眼里,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要用理性来看待问题,得过且过的就是问题所在,所以,对于看似没有多大影响的行为出现,不要置之不理,要认清事情的后续影响性,从而促使学生也能端正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会面临很多问题,即是教学者更是教育者,所以,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制止并且教育是有必要的,不要等到结果出现再去挽回,那已为时已晚。

尤其是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现隐患,必须马上消除。

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有一双善于捕捉或者发现的眼睛,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保障学生在学校顺利、安全、健康地完成学习。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中一辆摘去车牌,将引擎和车窗全部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

实验发现,三天内,打开的那辆车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保持完好无损。

接着,他们在剩下的那辆车的窗子上打了一个洞,不到一天的功夫,车上的所有窗子都被打破了,汽车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个实验被称为“破窗实验”。

该实验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留着也没有用,让它更坏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会自觉地去爱护它,舍不得去破坏它。

对这个实验的解读被心理学家称为“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启迪的。

学生群体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都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

我们经常就会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诸如不适应环境、学业基础比较差、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原因,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导致学习动力的不足、学习习惯的偏差或学习行为的不良。

对这些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我们应该采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总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使他们总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

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那么,他将失去一切。

因此,对行为中出现种种不良表现的学生,教师绝不能采用简单或粗暴的教育方法。

教师对学生如果采用侮辱、讽刺或挖苦的语言,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不管发生在什么环境下),那么,不仅是对学生合理权益的侵犯,更是对学生自尊的摧残和心灵的伤害。

有人说,人心灵上的一道皱纹比眼角上的十道鱼尾纹还要衰老。

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心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拉远学生与教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甚至是反感,同时,可能会使学生认为自己“不可救药”,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错误心理,主观上采用放任甚至放大自己不良行为的方式,拒绝外界的教育与帮助。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读心理学故事的点滴感受“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专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1982年提出的。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秩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应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要看到所有窗户玻璃的完好首先要弄清我们的学生有哪些“玻璃”。

按时上下学,有请要请假;及时做值日,不拖拉;所有的座位整齐清洁;卫生洁具按要求摆放在指定位置;所有学生的全部作业都已完成;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校园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干还是普通职工,无论你是值周领导还是值周教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无论你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职工,无论你是正式员工还是校聘人员,请在进入校园的前五分钟,进入班级的前一分钟,环顾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你看到“玻璃”了吗?“玻璃”完好吗?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告诉学生我很在意所有玻璃的完好。

如果你看不到玻璃的完好,也许你也看不到玻璃的缺损。

二、请迅速补好破损的第一块玻璃人总无完人,事总有例外,无论我们呵护得多么小心,总会有第一块玻璃被打碎。

当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当有学生第一次顶撞了老师,当有学生第一次有早恋的倾向,当只有一张纸屑漂浮在校园,当第一次有垃圾堆躺在路中间,当学生第一次将剩饭倒在地上,当家长第一次责问我们为什么不小心……这些都是破损的第一块玻璃,我们千万不该忽视了这看似明天再补也不迟的第一块玻璃,也许,明天破损的玻璃块数就是以几何级数、甚至数字爆炸的速度增长。

三、心中装得下世界也容得了玻璃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教育即是大事,关乎千秋万代。

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要我们目光要宽广,不能坐井观天;面向未来要我们目光深远,不为短期的成果所累;面向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变化的节拍。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的启示有一则材料,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这就是破窗理论。

看了这则材料我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首先,破窗理论说明了人都会有潜意识的模仿,跟从习惯。

俗话说,入乡随俗嘛,那个乡是什么样的乡,新人进去了可能会按乡里的老习惯去做,类似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

比如曾有报道海口假日海滩脏杂物满地,一片狼籍,是由于人们去游泳时带去很多食品,就象破窗理论说的,有一人乱扔垃圾而没有及时清除,其他人看到地上有垃圾,都认为此处可随意扔垃圾,接着谁吃完后都随手乱扔,结果造成沙滩上遍地都是垃圾。

如果在沙滩上每隔不远的地方安置一些垃圾箱,同时做一些规定,立牌明示,不能随便乱丢垃圾,同时安排一些人员监督、罚款,看到垃圾时及时清理,及时修好第一扇打破的窗,则会使假日海滩变得干净、整洁,也是人们所希望的。

类似的还有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其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是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纽约变了样,变整洁干净了。

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称为纽约的“引爆点”。

其次,“破窗”理论还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即细节构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只有将细节尽可能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就好比一个酒店,如果洗碗工偷洗洁精回家用,而不及时制止,那厨师就可能偷菜或酱油回家,收银的可能偷钱,那整个酒店必然破败无疑。

“破窗”理论说明细节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细节工作做好,我想首先要重视身边有用的细节,每个细节建立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做,同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养成习惯。

破窗理论范文

破窗理论范文

破窗理论范文【篇一:玻璃的心】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一颗像玻璃一样脆弱而透明的心,他容不得一点儿纤尘的污染,为了保护他,上帝给了我们很多窗户,可是却把开启窗户的权利给了我们自己。

一旦我们轻易地打破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那清澈透明的心将容易地变得浑浊阴暗。

我曾经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一直彬彬有礼,谦虚待人,大家都很尊敬他,愿意和他做朋友。

可是有一次,在一个公众活动中,他由于心情不好很随意地嘲笑台上讲演出错的同学。

或许他不曾意识到这是一个可怕的行为,可是,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了他,远远地躲着他,谈论到他时大家也一致以“粗鲁”来形容他,他曾经的君子形象在我们心中荡然无存。

而他自己,也在同学们鄙夷的目光里渐渐丧失了他的美好秉性,真的变得粗俗而不可理喻了。

可怜的人啊,因为打破了理智之窗而丧失了纯净的心,渐渐消褪了他应有的光彩。

不久前,在书上看到一篇关于某个残疾青年的报道。

他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里,可是在一次飞机坠机事故中致残,从此他的生活陷入了阴霾之中。

肉体上一次又一次地摧残,精神上一道又一道的伤痕使当时只有12岁的他遍体鳞伤。

他曾经想放弃,他一度想消沉下去,可是最终他挺了过来,没有打开任何一扇堕落的窗户。

哪怕血染红了被褥,伤痛麻木了他的神经,他也没有轻易打开一扇窗来透透气。

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直到他失去知觉的双脚又找回感觉之后,他终于笑了……虽然坠机时的剧烈震荡让他的记忆力消退了,但是他坚持刻苦学习,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废,在他15岁的时候,他成了中国第一个被挪威邀请的中国残疾学生。

可以说他成功了,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倾倒。

我想,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都没有打开任何一扇窗接受别人施舍和怜悯,也始终坚持守护那扇放任的窗户。

他是强者,他用坚定的信念保持了他那颗坚强纯净的心。

是啊,在我们手中握着许多开启心灵护窗的方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他,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可是,那会让我们付出心灵重创的代价。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1000字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1000字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
安全生产的破窗理论指的是,如果一个地方存在一个打破窗户
玻璃的行为没有受到处理和修补,那么很快这个地方的其他窗户也
会遭到破坏。

这个理论的本质就是防范于未然,从小事做起,防止
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从而保障整体的安全生产。

破窗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启示:一是要从防微杜渐的
角度来看待安全生产,即抓小问题,防大错;二是要始终保持管理
的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生产中,任何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例如轻微瑕疵、
漏洞、隐患等,都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加以处理和修复。

只有在
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发现和解决更大的问题,切断事故发生的源头。

更重要的是,破窗理论充分体现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时效性。

安全的
效应存在一个迟滞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就会逐渐扩大,加剧事故的风险。

因此,破窗理论教导我们在安全生产中有一些基本的工作原则,如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修补及时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
安全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切实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保持管理敏
感性,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拒成破窗,防止窗破
——读《破窗理论》有感
文章的开始,我们先普及什么是破窗理论: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

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结果怎样呢?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

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仅仅几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存在很多类似“破窗”的事情,像我们孵化场里的员工,上班的时候很喜欢将自己的手机随意扔在桌面上,而四处敞开的门口,就有可能使本来没有贪念的人心生贪念从而把手机据为己有。

经常巡场时会发现很多员工甚至是老员工进行违规的操作,当纠正责怪时,很多人说出的原因竟是“我来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做的、XX就是这样教我的。

在大街上想扔垃圾了,左看右看找不到垃圾的时候,如果在你眼前的地上出现一堆垃圾的时候,人们就很理所当然的认为反正已经有一堆垃圾在这里了,多一点又何妨呢,于是乎把垃圾扔在了那里。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们首先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可取之处。

总将眼光盯着不好的一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阴暗起来,不觉中地成为了一扇“破窗”。

而在我们的企业运作中,通过“破窗效应”我们也要清楚的意识到:一、作为公司的一线员工,我们要养成遵守公司制度的习惯,并将其作为我们衡量道德水平的一个点。

不要以“别人都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能”做为借口来放纵自己,而是要做到心中有个是非标准,像刚刚举的生产场员工的例子,老员工是这样教的,如果作为最初的学习者,没有选择的吸收可以理解,但如果在熟悉岗位之后,明知道某个行为不对或者不恰当也不想着去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了,正确的做法是要让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更不要做“破窗”的第一人。

二、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对于公司制度的执行一定要落实到位,并做好监督,让每一个违规行为得到纠正,因为好的制度只有被执行才具有生命力。

再好的制度,如果只是贴在墙上的“纸老虎”,他的作用也就无从体现。

制度只有得到有力的执行,才能够最大程
度上防止“第一块玻璃被打破”,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行为,要引起充分的重视,警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过错”。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查找那些细微的、不易发现的、容易被忽略的隐患。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即便是“第一块玻璃被打破”了,只要我们做到及时的修补,就能从而避免“第二块玻璃被打破”。

反之倘若我们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更多玻璃就面临打破的命运。

甚至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所以要适时做到小题大做,加大处罚力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事情的重蹈覆辙,积重难返。

三、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不以“反正窗已经破了”为理由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提倡这种善举。

但却不能以“补窗为善”而亡羊补牢。

同时汲取他人教训,把教训当成一面镜子,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是谁“打破了玻璃”都应公平公正的进行处理,同时以身作则,千万不要给自己违反规范和制度的行为找各种借口。

如果“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是无法将规章制度推入人心的。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管理者如果违反了规定,只有当众加重处罚,才能使员工不令而行。

最后,让我们树立拒成破窗,防止窗破的意识,使我们的企业能够窗明几净,永无“破窗”之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