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11难忘的泼水节
二年级下册难忘泼水节

二年级下册难忘泼水节
《难忘泼水节》
二年级下册的难忘泼水节是我们学校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是在炎热的夏天举行,让学生们尽情享受玩水的乐趣。
在泼水节当天,我们穿着轻便的衣服和防水鞋,带上水枪和水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开心地玩耍。
老师们也会带来水管和水桶,准备给我们浇水。
整个校园都变成了一个水战场,到处都是欢笑和喷水声。
泼水节上,我们可以尽情地泼水、打水战,尽情地释放我们的活力和快乐。
即使我们被浇得湿透了,也毫不在意,因为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一些同学还会带着水彩笔,在对方的脸上画上彩绘,让整个泼水节更有趣味性。
有时候,校长和老师们也会加入我们的水战,让我们感到更加快乐和放松。
虽然泼水节只是一次简单的活动,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们不但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活力,还能够和同学们享受快乐的时光。
这是我们学校最难忘的节日之一,让我们期待着每一年的泼水节的到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及赏析《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
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这天,阳光明媚,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
早上,老人们手持银碗,向大家祝福。
然后,年轻人拿起水盆,舀起清泉,开始互相泼水。
水花飞溅,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每个人都被泼得湿漉漉的,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午,人们围坐在一起,享用美味的傣族菜肴。
饭后,还有精彩的舞蹈和歌声表演。
夜晚,篝火燃起,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就是傣族的泼水节,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节日。
它让人们忘记了一年的辛劳,期待着新的一年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赏析: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傣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快乐生活。
首先,课文通过具体的日期和天气描述,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阳光明媚的天气和鲜艳的民族服装,都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次,课文详细描绘了泼水节的活动过程。
老人的祝福、年轻人的泼水、美食的享用、歌舞的表演以及篝火晚会,这些环节既有传统的仪式感,又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最后,课文通过人们对节日的热爱和期待,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尽管泼水节是一个让人湿漉漉的节日,但人们却乐在其中,因为这个节日代表着祝福和希望。
总的来说,《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了傣族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是一篇优秀的语文教材。
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

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
在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泼水节的文章,让我至今难忘。
文章中描述了泼水节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用水泼洒彼此,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美好。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节日的衣服,手持水枪,载歌载舞地在街头泼水,欢乐无比。
我们在课上不仅了解了泼水节的来历和意义,还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了泼水节的相关诗词,比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我们还一起学习了关于泼水节的传统歌曲,感受到了这个节日的欢乐氛围。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班上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泼水节活动。
老师为我们准备了水枪和气球,让我们自由地在操场上进行泼水游戏。
我和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大家笑声不断,又有的唱着节日歌曲,仿佛置身于云南的泼水节现场一般。
这节日教会了我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也让我领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这篇文章和课堂上的活动,让我深刻地记住了这个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1说教材《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
本组课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带领我们走进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车如水、人如潮的北京。
而《难忘的泼水节》则把我们带入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去和傣族人民、周总理共同度过那幸福,难忘的泼水节。
课文中洋溢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
作者在人们欢迎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与幸福。
在__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人们的幸福与难忘。
说教学目标由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及__的特点,确定认知目标为:认识本课12个生字。
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是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由__的内涵引出的情感目标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认识。
重难点则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洋溢的热情、幸福与快乐,对周总理和人民的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随教学过程阐述)要理解__的内容并有所感悟,必须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和人民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并在课前5分钟交流。
一、激情导入我先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再引入:这图景就是1961年的泼水节,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走进那个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字的奇妙。
二、朗读感悟1、自读体会。
自主读课文,想想这个泼水节为什么会如此难忘,找出描写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去细细体会。
2、小组合作读。
在小组内读有关词句并交流体会。
3、品读悟情。
抓住重点词句:如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周总理的穿着,笑容满面的表情,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动作等,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总理的平易近人,人们的欢乐与幸福,从而感悟出周总理与人民的心连心。
4、入情朗读。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课文记叙的是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
店铺为二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为了欢迎周,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人们欢呼着∶“周来了!”周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
周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和傣族人们笑着,跳着,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课文赏析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
那是因为敬爱的周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共和国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
周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
作者在人们欢迎周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泼、水、节”等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们知道泼水节吗?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2.自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3.朗读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2)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泼水节是怎样的节日。
(2)重点分析“傣族人民WaterFestival为什么要泼水?泼水有什么意义?”(3)讨论: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5.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参加泼水节,你会怎么做?(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小结(2)引导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激发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收集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资料,了解傣族文化。
四、板书设计1.难忘的泼水节2.生字词3.重点句子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阅读过程中,针对生字词“泼、水、节”,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泼”字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生:泼水就是向别人身上洒水。
师:很好,那我们平时说的“泼冷水”又是怎么回事呢?生:泼冷水就是比喻给正在热情高涨的人浇冷水,让人冷静下来。
二年级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二年级语文课文,通过一个小男孩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了泼水节的欢乐和人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难忘的泼水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泼水节的由来《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是描述泼水节的故事,可以在课文中了解到泼水节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云南。
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傣族的重要节日,每年在农历四月十四至十六举行。
这个节日是纪念傣族的开国始祖脱离恶魔的故事,因此在节日中要泼水以洗去厄运与灾难。
二、泼水节的习俗《难忘的泼水节》中描述了泼水节的一些具体的习俗,例如,人们身着盛装,手持水壶,欢快地相互泼水,以表达对彼此祝福和吉祥的愿望。
而且,泼水的方式也非常多样,有直接用手抓水泼、用水枪、水炮等各种水具,形成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
三、泼水节的意义《难忘的泼水节》中还强调了泼水节的意义,泼水意味着洗去厄运,迎来好运和吉祥。
泼水过程中的欢声笑语也象征着人们与亲朋好友的团聚和友谊的交流,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四、主人公小男孩的泼水活动故事中,小男孩庆祝泼水节的时候,身着一身白色的旗袍,手持着水壶,兴高采烈地加入了泼水的行列。
他先是很害怕被泼水,后来放下心理障碍,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了泼水节的欢乐。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要勇敢尝试新鲜事物,不要害怕困难和挑战,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五、泼水节的安全问题泼水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但在泼水活动中也需要注意安全。
《难忘的泼水节》中,小男孩很快意识到了泼水节的安全问题,例如人多拥挤可能会摔倒受伤。
并且,小男孩还向年长的人学习如何玩泼水时注意他人的安全,避免伤害他人。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安全。
以上是对《难忘的泼水节》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学习。
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习俗、意义和安全问题,并通过活动或讨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这个传统节日的欢乐和友情。
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课文

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课文
《难忘的泼水节》
春天来到了,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在期待着一个特别的活动——泼水节。
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更是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在泼水节当天,学校里布置一新,到处都是五彩斑斓的装饰。
小朋友们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有的穿着传统的泰国服装,有的穿着可爱的动物装扮,还有的自己动手做了漂亮的花环。
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活动的开始。
活动一开始,老师给每个人分发了水枪和水球,小朋友们手里拿着水枪跑来跑去,开心地互相泼水。
有的小朋友还制定了战略,躲在角落里等待着袭击对方。
大家笑声不断,玩得不亦乐乎。
泼水节上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老师们也参与了活动,他们站在一旁友好地接受着小朋友们的“袭击”。
孩子们看到老师们也玩得这么高兴,更是兴奋不已。
活动结束时,大家都已经湿淋淋的了,但却笑得非常开心。
虽然泼水节活动只是持续了几个小时,但这一天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却是那么的难忘。
他们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感受到了快乐和友爱。
泼水节,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珍贵的体验。
就像小朋
友们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说的那样:“泼水节太好玩了,下一次一定还要参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难忘的泼水节姜湾小学朱礼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方法:四步导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挂图、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2、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趣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
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
(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
)板书:爱戴(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导思1、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泼:念“po”,不念“bo”。
乐:在“欢乐”、“音乐”中不同的读音。
(2).字形: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
“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
中间是个西瓜的“瓜”。
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
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
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
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四、导练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2、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过程:一、导趣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导思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
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导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边默读边想:(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
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2)“今年”是指哪一年?(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
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个人、集体)(二)学习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一看共有几句话?(两句)请两个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
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
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
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
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
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
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
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
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导练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12北京亮起来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认读“辉、煌、幢、繁”4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家互帮互助,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四步导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词语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2、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北京。
教学过程:一、导趣出示图片,点明课题:师点击鼠标,出示以下景物的图片: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简要的介绍介绍。
师:夜幕降临了,这些景物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二、导思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画出新词。
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 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互相帮助。
* 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
* 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3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幕、临、街、闪、夺、勾、喷、府、紫、禁、束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看电脑画面,读词语:夜幕降临、五光十色、银光闪闪、光彩夺目、华灯高照、川流不息(1)学生自己练习读,如果有问题及时请教。
(2)指名小组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开展组际竞赛。
* 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记不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师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幕: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莫”,下面是“巾”形近字有:慕、墓府:这是一个形声字,外形内声,里面是“付”夺:上下结构,注意与“奇”区分。
紫:.注意与“紧”区分。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土”字和“土字旁”三、导读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