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应从危险场所的正确分类开始参考文本
防爆电器安全管理知识

防爆电器安全管理知识
一、概述
防爆电器是指在爆炸性环境条件下,能够安全运行的电气设备。
在工业生产、
石油化工、矿山等领域中,防爆电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防爆电器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防爆标志、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定期检查维护等方面。
二、防爆标志
防爆电器的防爆标志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制定的,通常包括防爆等级、防爆组别和温度类别等信息。
在选购防爆电器时,应注意查看产品上的防爆标志,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三、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在使用防爆电器时,应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流程。
2.禁止在爆炸性环境中使用非防爆电器,以免引发危险。
3.定期对防爆电器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遇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报警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四、定期检查维护
1.定期对防爆电器进行外观检查,包括检查外壳是否完好、防尘、防水
是否有效等。
2.定期对电气连接部分进行检查,确保连接牢固、绝缘良好。
3.定期检测设备的防爆性能,保证设备在爆炸性环境中能够安全运行。
4.维护人员应持证上岗,具备相关的防爆电器维护资质。
五、结语
防爆电器安全管理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对防爆电器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防爆电器安全管理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防爆电气安全

防爆电气安全在有爆炸危急的场所中,电气设备和线路在运行使用过程中和故障状况下可能会产生有点火力量的电弧、电火花或发热达到危急温度,从而引起燃烧爆炸,故必需从技术与管理上对爆炸危急场所的电气设备与线路实行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达到平安生产之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应将有电气线路和设备的全部地区,根据不同的爆炸危急等级划出相应的区域,以便正确选择防爆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
1.防爆电气设备爆炸危急场所使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应当具备不引燃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的性能。
满意这一要求的电气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隔爆型(标志d):在设备内部发生爆炸时,不引起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
(2)本质平安型(标志i):在正常运行或发生故障状况下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3)增安型(标志e):在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急温度的设备。
(4)充油型(标志o):将可能产生火花、电弧或危急温度的带电零部件浸在油中,使之不能点燃油面上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5)充砂型(标志q):充填有良好绝缘性、耐潮性、耐热性细颗粒材料的电气设备,壳内产生的电弧、火焰传播或壳壁和颗粒表面的温度均不能点燃壳外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6)通风、充气性(标志P):向外壳内连续通入或充入正压的清洁空气、惰性气体,以阻挡外部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外壳内部的电气设备。
(7)粉尘防爆型(标志S):适用于粉尘爆炸危急场所,不能引起粉尘爆炸的电气设备。
在爆炸危急场所使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必需经有关部门的鉴定单位检验合格后,方才准许生产和使用。
在防爆电气设备上应当有明显的永久性防爆标志。
防爆电气设备等级的划分应当与爆炸性危急场所等级划分相符。
在进行防爆电气设备选型时,应依据平安牢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尽量将设备安装在危急区域之外,或危急等级较低的区域内。
防爆电气产品的正确分类方式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编订:XXXXXXXX20XX年XX月XX日防爆电气产品的正确分类方式简易版防爆电气产品的正确分类方式简易版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1.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是和产品安全性能同等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涉及防爆电气安全的国家标准,主要是防爆电气基础标准(国标GB3836系列为主的制造检验标准)和防爆电气产品标准。
这些标准的实施主体是产品制造企业和防爆电气产品质检机构。
但是防爆电气产品在危险场所使用能否确保防爆安全,不仅有赖于设计制造和检验部门提供高防爆安全性的产品,而且有赖于产品用户部门的安全使用。
性能质量再好的防爆电气产品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防爆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危及安全的可怕杀手。
许多惨痛的爆炸事故都证明了这点。
例如,防爆电气产品电缆引入装置中的橡胶密封圈,是一个保持产品防爆性能的重要零件,这个零件在使用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被正确的选型、安装和维护。
如,有的用户在维修后未将其压紧,有的选用的密封圈尺寸和材质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检修后干脆不安装密封圈。
结果就使危险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接线盒空腔内。
一旦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的连接处出现电弧、火花时,就可能点燃可燃性气体,引起爆炸。
类似这种不能安全使用防爆电气产品而引起爆炸事故的例子在爆炸事故总的统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防爆电气问题汇总案例

4.防爆电气设备选型错误,如:危险场所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矿用防
爆电气设备用在厂用危险场所; 5.危险区域内立式安装的防爆电机风扇罩上缺少防护挡板;
6.防爆电气设备缺少名牌、不清晰或主要技术参数及信息不齐全;
7.隔爆型电气设备,隔爆接合面间加橡胶垫或涂胶; 8.部分防爆电气设备缺少紧固螺栓及弹簧垫圈;
目录
一、概述 二、问题汇总 三、典型问题分析 四、建议
二、问题汇总
安技服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从2011年开始进行防爆电气安全技术服务工 作,在两年多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防爆电气安全隐患,此次研讨
会,我们就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希望这些问题能给我
们的管理者带来帮助。
选型错误
产品存在质量缺陷 安装不符合标准
9. 电缆桥架连接处未接跨接线;
三、典型问题
10.金属外壳防爆电气设备未接地连接; 11.防爆电气设备冗余引入孔未按标准要求进行封堵; 12.防爆电气设备两根电缆线在同一个引入口引入; 13.防爆电气设备引入装置使用非金属材料压紧螺母; 14.防爆电气设备捆绑到护栏上未安装在固定支架上; 15.防爆外壳及防爆附件损坏,如:隔爆外壳腐蚀等原因损坏、部分挠性管胶管金属 接头锈蚀严重与金属头脱离、挠性管老化龟裂等; 16.防爆电气设备引入口直接与钢管连接,未采取隔离密封措施; 17.防爆填料函未加填料; 18.防爆电气设备电缆未带护套引入; 19.危险场所电缆有明接头。
部 分 防 爆 产 品 结 构 不 符 合 标 准 要 求
隔爆型配电箱(新采购)主隔爆腔与接线腔 引线未按标准要求应采用接线端子或浇封
隔爆型电源分配配电箱 (新采购)结构不符合标准要求
二、问题汇总
部 分 防 爆 产 品 结 构 不 符 合 标 准 要 求
_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2007)

ICS29.260.20备案号:AQ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Safety criterion for electrical apparatus in hazardous areas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爆炸性物质分级、分组和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分级和区域范围划分 (5)5 爆炸危险场所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 (6)6爆炸危险场所电气线路和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6)7 危险场所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17)附录A (28)附录B (29)附录C (34)附录D (41)附录E (42)前言本标准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上海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上海防爆电气检测检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南阳防爆电气检测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斌、徐建平、王其坤、葛青、王军、郁文哉、卢巧、曹广辉、谢平凡。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爆炸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的安全要求及检查程序。
本标准不适用于下列环境:——煤矿井下;——炸药的制造和加工场所;——医疗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6.1-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 IEC 60079-0:1998)GB 3836.3-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eqv IEC 60079-7:1990)GB 3836.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eqv IEC 60079-11:1999)GB 3836.5-200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5部分:正压外壳型“p”(MOD IEC 60079-2:2001)GB 3836.13-1997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3部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检修(eqv IEC 60079-19:1993)GB 3836.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idt IEC 60079-10:1995)GB 3836.15-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idt IEC 60079-17:2002)GB 12476.1-2000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idt IEC 61241-1-1:1999)GB 12476.2-2006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第2节:电气设备的选择、安装和维护(idt IEC 61241-1-2:1999)GB/T 18380.1~18380.3-2001 电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idt IEC 60332)GB/T 14823.1-1993 电气安装用导管特殊要求金属导管(eqv IEC 60614-2-1:1982)GB 16895 建筑物电气装置GB 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IEC 60364 建筑物电气装置ISO4225:1994 空气质量一般特性词汇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一、概述众所周知,易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到火花、电弧或危险高温就会被点燃,会形成燃烧或爆炸。
石化和化工企业经常要加工和处理易燃性液体或气体,石化工业的原料中有相当多的品种是易燃性的,如常用的原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氢气是易燃性物质;半成品中的烷类、烃类化合物多数是易燃性物质;成品中的汽油、柴油等也是易燃性物质。
这些易燃性物质在被加工、贮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从管道、反应器、贮罐中逸出或漏出,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当时现场有点燃源,就会形成爆炸。
爆炸产生高温和冲击波,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由于上述特点,石化企业的防爆安全就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
为了防范这种工程爆炸,需在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工程上采用的防爆安全措施一般分两类,第一类称为一次防爆措施,如建筑物的防爆设计,通风设施等。
第二类称为二次防爆措施,如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等。
这些措施都需要增加工程的投资,其设备费用、安装费用都高于普通电气产品,且平时的运行和维护都比普通电气设备难度大。
如何在设计中正确划分爆炸危险区域,合理地按级选用防爆电气设备,事关企业的安全和工程投资的合理。
二、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如果对于一个炼油厂或其中的一个装置,由于它的原料、产品有易燃性物质,就把整个厂区或装置都认定为爆炸危险场所,是极不经济的,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易燃性物质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爆炸性环境。
所谓潜在的,就意味着它们并不是时刻出现的,有的出现频率高,有的出现频率低。
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危险性大的场所和危险性小的场所。
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危险场所进行的“场所分类”。
按照场所中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存在的时间的长短,将场所的危险程度分类,以便按照危险区域类型采用不同的防爆措施。
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首先要查找和确定释放源,根据释放源的等级,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然后还应结合释放源所在处的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1987年12月16日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国家机械委员会、煤炭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劳人护(87)36号文颁发)1引言1.1制定目的为了防止在爆炸危险场所中,由于电气设备和线路产生的电火花或危险温度引起燃烧或爆炸事故,采取安全技术与管理的防范措施,以保护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特制订本规程。
1.2防爆技术工作的分工原则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并按分工负责的原则,由负责生产工艺管理的部门,按本规程的规定,确定爆炸危险场所中区域的等级的范围,提出区域划分的平面图。
再由电气及有关专业部门,按照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的平面图,进行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维修并由安全技术部门监督检查。
1.3电气整体防爆各级有关人员在从事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维修与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中,必须按本规程的规定,采取防爆措施,以实现整体防爆。
1.4本规程与其他标准、规程的关系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技术与管理,除应执行本规程外,还应执行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程的规定。
各有关主管部门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本规程未涉及的或不够详尽的内容,根据本部门的工作需要,可制订专项规定或实施细则,以补充本规程的不足,并向劳动人事部备案。
第一篇爆炸性物质和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划分2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分级与分组2.1爆炸性物质的分类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
2.2爆炸性气体(含蒸气和薄雾,下同)的分级与分组爆炸性气体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按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比分级。
按其引燃温度分组。
共分T1、T2、T3、T4、T5、T6六组。
示例见表1。
表1爆炸性气体的分类、分级、分组举例表─┬───┬───┬───────────────────────────│最大试││引燃温度(℃)与组别│验安全│最小点├───┬───┬─────┬───┬───┬─────类│间隙│燃电流│T1│T2 │T3│T4│T5 │T6和│MESG │比├───┼───┼─────┼───┼───┼─────级│(毫米)│MICR │T>450│(450≥│300≥T│200≥│135≥│100≥T││││T>300│>200 │T>135│T>100│>85─┼───┼───┼───┼───┼─────┼───┼───┼─────Ⅰ│MESG= │MICR= │││││││1.14 │1.0 │甲烷│││││─┼───┼───┼───┼───┼─────┼───┼───┼─────Ⅱ│0.9<│0.8<│乙烷、│丁烷、│戊烷、己│乙醚、││亚硝酸A│MESG │MICR │丙烷、│乙醇丙│烷、庚烷、│││乙酯│<1.14│〈1.0 │丙酮、│烯、丁│癸烷、辛│乙醛│││││苯乙烯│醇、乙│烷、汽油、││││││、氯乙│酸丁酯│硫化氢、││││││烯、氨│、乙酸│环己烷││││││苯、甲│戊酯、│││││││苯、苯│乙酸酐│││││││、氨、││││││││甲醇、││││││││一氧化││││││││碳、乙││││││││酸丁酯││││││││乙酸、││││││││丙烯腈│││││─┼───┼───┼───┼───┼─────┼───┼───┼─────│0.5<│0.45<│二甲醚│环氧乙│异戊│││Ⅱ│MESG │MICR │、民用│烷、环│二烯│││B│≤0.9 │≤0.8 │煤气、│氧丙烷│││││││环丙烷│、丁二││││││││烯、乙││││││││烯││││─┼───┼───┼───┼───┼─────┼───┼───┼─────Ⅱ│MESG │MICR≤│水煤气│乙炔│││二硫│硝酸C │≤0.5 │0.45 │氢、焦││││化碳│乙酯│││炉煤气│││││─┴───┴───┴───┴───┴─────┴───┴───┴─────注:①表1未列入的爆炸性气体见附录B;②最大试验安全间隙与最小点燃电流比在分级上的关系只是近似相等。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电气防爆是指针对易燃、易爆和有爆炸的危险场所的设备和管道进行安全的防护和防爆控制。
在电气防爆安全的建设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以保障危险场所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
一、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分类根据国家标准,危险场所电气设备分为三类:防爆类别I、防爆类别II、防爆类别III。
不同的场所适用不同的设备类别。
举例来说,工厂爆炸性气体环境属于防爆类别I,油库属于防爆类别II,防护措施最高的化工厂则属于防爆类别III。
二、电气设备选型在危险场所进行电气设备选型时,必须保证其防爆等级符合场所要求,同时还要进行综合评估。
以下是一些选型注意事项:1. 不能理解为同样品牌和同型号电气设备,在不同原材料和加工制造方法下,品质会有所不同。
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的场所进行选型。
2. 选型过程中,应考虑设备的功率和额定电流,必须符合管道、设备和安全工艺方案的设计规定,要足够可靠。
3. 作为危险场所中的一部分,电气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完整的培训,并掌握操作和维护的一系列方法。
三、电气设备的安装方法危险场所中的电气设备安装方法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在选择布线材料和接线端子时,必须使用规范的材料。
2. 设备外壳必须防止可能导致设备掉落或主要部件移动或变形。
3. 电气设备应埋入管道或安装在地下,以减小由于场内火灾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止火灾传播的目的。
4. 设备的安装必须能够耐受周围温度、腐蚀、加热和其它对电气设备不利的因素。
5. 设备必须安装在支架或固定支承上。
6. 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接地连接导电。
7. 线路绝缘性能必须牢固,并符合相应标准的安全规范。
四、电气设备维护方法为确保危险场所电气设备长时间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常规维护和定期检查。
以下是一些维护注意事项:1. 了解设备的工作环境,及时摸清设备的状态,做到事前想好应对措施;2. 定期检查和维护,清除设备内外的积尘和腐蚀物,并检查安全配件部件是否存在失效、磨损或松动的情况;3. 根据实际需要,严格地执行维护接地和接触等维护计划,修理设备的接触脱落、电线断裂或跳开的情况;4. 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完整的培训,并要熟悉设备的维护流程、维护规定、测试方法、以及保养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应从危险场所的正确分类开始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应从危险场所的正确分类开始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是和产品安全性能同等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涉及防爆电气安全的国家标准,主要是防爆电气基础标准(国标GB 3836 系列为主的制造检验标准)和防爆电气产品标准。
这些标准的实施主体是产品制造企业和防爆电气产品质检机构。
但是防爆电气产品在危险场所使用能否确保防爆安全,不仅有赖于设计制造和检验部门提供高防爆安全性的产品,而且有赖于产品用户部门的安全使用。
性能质量再好的防爆电气产品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防爆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危及安全的可怕杀手。
许多惨痛的爆炸事故都证明了这点。
例如,防爆电气产品电缆引入装置中的橡胶密封圈,是一个保持产品防爆性能的重要零件,这个零件在使用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被正确的选型、安装和维护。
如,有的用户在维修后未将其压紧,有的选用的密封圈尺寸和材质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检修后干脆不安装密封圈。
结果就使危险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接线盒空腔内。
一旦接线盒内的接线端子的连接处出现电弧。
火花时,就可能点燃可燃性气体,引起爆炸。
类似这种不能安全使用防爆电气产品而引起爆炸事故的例子在爆炸事故总的统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由此可见,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和反映防爆电气产品安全性能的制造质量是同等重要的。
这正如我们有病时,通常都需要医生在对我们身体的各种症状进行仔细检查确诊后,再指导我们正确地服药的道理一样。
质量合格的药物必须和正确的使用相结合,才能起到安全的对症治病的作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质量合格的药不仅不能安全地治病,甚至可能危及身体安全。
我们所说的防爆电气产品安全使用,一般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正确地划分爆炸危险场所的类别;正确地选型、安装防爆电气产品;正确地维护、检修防爆电气产品。
由上述可见,防爆电气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防爆电气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危险场所的分类、防爆电气产品的选型安装、维护检修,以及与此有关的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成为爆炸事故的隐患。
诚然,许多用户部门也认识到防爆电气产品的安全使用对保证防爆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是苦于长期以来没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标准可循,因此,只能根据经验和一些不完整的资料制订出一些部门标准、规范来实行防爆电气产品安全使用的技术生产管理。
因此,尽快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并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标准,一直都是各方面迫切关注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防爆电气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及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我国防爆电气标准也由过去的产品制造检验标准为主的状况,逐步演变为包括制造检验、场所划分、选型安装和维护检修等标准组成的完整的防爆电气安全标准体系。
“危险场所的分类(GB 383614—2000)”、“危险场所电气安装(GB 383615—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检修(GB 3836 13—1997)”三项标准第一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完整地规定了用户部门安全使用防爆电气产品的各项技术和管理要求,对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由于这三项标准和国际标准实施了接轨,从而也为我国石油化工装置进入国际市场,以及做好引进设备的防爆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危险场所分类是实现防爆电气产品安全使用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上述三项标准对用户部门来说,首要的、最基础的工作是对本部门所涉及的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这正如一个就诊的患者,首先要通过全面检查和医生对症状的分析判断后的确诊一样。
准确的确诊是对症治疗和安全用药的基础。
本文专门针对国标“危险场所分类”(GB 3836 14—2000)进行一些分析介绍。
2.1 危险场所分类的目的危险场所分类是对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进行分析和分类的方法。
场所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于该类爆炸危险场所的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经济性。
因为在使用可燃性物质的危险场所,要保证爆炸性气体环境永不出现是困难的。
同样,要确保使用于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永不成为点燃源也是困难的。
因此,危险性大的场所( 即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可能性大的场所)应选择安全性能高的防爆电气设备类型。
反之,对于危险稍小的场所(即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可能性稍小的场所),可选择安全性稍低(但仍具有足够安全性)、价格相对便宜的防爆电气设备类型。
2.2 危险场所分类工作的主要内容危险场所分类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1) 根据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把危险场所分为三个区域0区: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2) 确定危险场所存在的数量和范围因为仅仅确定某处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还不够,还必须确定这类危险场所在设备内部和周围存在的数量,而且要确定每类危险场所的空间范围,也就是说要对场所的空间范围进行准确的定量。
2.3 危险场所分类的基本安全原则(1) 对处理或贮存可燃性物质的设备及装置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使危险场所的类别成为危险性最小的类别,尤其应使0区场所及1区场所的数量及范围都成为最小,亦即尽可能使大多数的危险场所都成为2区场所。
(2) 工艺流程用设备应主要为2级释放源,如果达不到此要求,也应使该释放源以极有限的量及释放率向空气中释放。
(3) 危险场所的类别确定后,不得随意进行变更。
对于维修后的工艺设备,必须认真检查后确认其是否能保证原有设计的安全水平。
2.4 危险场所分类的思路由危险场所的定义可知,危险场所是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或预期可能出现的数量达到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安全预防措施的区域。
由定义可见,判断场所是否为危险场所,主要根据该场所是否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而爆炸性气体环境形成的条件,是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范围是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在这个爆炸极限(即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范围内,遇点燃源即可形成爆炸;若超出这个范围,即使用很强的点燃源也不能激发爆炸。
也就是说,凡是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的混合物,与点燃源接触时都不会引起火焰自行传播。
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由于过量的空气作为惰性介质参与燃烧反应,消耗一部分反应热,起了冷却作用,阻碍火焰自行传播;相反,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由于可燃物过剩,即空气量不足,导致化学反应的不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损耗的热量,因而也阻碍火焰蔓延。
由上述可见,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出现的数量是决定场所危险性的关键,而场所中可燃性气体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可燃性气体释放源及影响可燃性气体积聚的通风状况。
因此,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场所根据其危险性大小分类——场所的危险性取决于场所中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数量——爆炸性气体环境是由可燃性气体的出现数量,即爆炸极限决定的——可燃性气体出现的数量取决于释放源和场所的通风状况。
2.5 场所分类的方法场所分类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对场所中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基本概率的分析,这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的研究和参与,同时,要积累和收集场所中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场所环境因素等资料。
因此,场所分类应由熟悉可燃性物质性能、设备和工艺状况的专业人员与从事安全、电气及其他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讨论确定。
具体方法如下:(1) 查找和确定释放源场所中存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才有可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
因此,首先必须查找场所中的含有可燃性物质的储存设备、加工设备或输送管道是否可能向场所中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或者空气是否可能进入容器内与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每一台设备(例如储罐、管道、泵、压缩机等),如果其内部含有可燃性物质,就应该被视为潜在的释放源。
如果它们不可能含有可燃性物质,那么很明显它们的周围就不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如果该类设备虽含有可燃性物质,但不可能逸出或泄漏到场所中,则可以不视为释放源(例如:设置于某一空间的无接缝的管道)。
如果已确认设备会向场所中释放可燃性物质,则应先确定释放频率和持续时间,并据此确定释放源的等级:1) 连续级释放源:连续释放或预计长期释放的释放源。
如,固定顶的油罐上部空间和排气口;敞开的可燃性液体容器的液面附近处等,均应视为连续级释放源。
2) 1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性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如,正常运行时,预计会向周围场所释放可燃性物质的泵、压缩机或阀门的密封处;含有可燃性液体的容器上的排水口处;正常工作时,预计可燃性物质可能释放到周围场所中的取样点;正常工作中,预计会释放可燃性物质的泄压阀、排气孔或其他开孔等均应视为1级释放源。
3) 2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释放也仅是偶尔和短期释放的释放源。
如,正常运行时,不可能泄漏的压缩机或阀门的密封处;正常运行时,不可能泄漏的法兰、连接件或管道接头;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向周围场所释放可燃性物质的取样点等均应视为2 级释放源。
(2) 确定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型划分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型主要依据场所中的释放源等级和通风条件。
一般来说,连续级释放源形成0区危险场所;1级释放源形成1区危险场所;2级释放源形成2 区危险场所。
同时应根据通风条件确定区域划分。
如通风良好时,可降低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
反之,如通风不良时,可提高危险场所的区域类别。
这是因为释放到周围场所中的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会借助于通风形成的空气流动或扩散,使其浓度稀释至爆炸下限以下。
(3) 确定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影响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有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释放速率、气体的爆炸下限、相对密度、通风条件等诸多因素,因此要对它们的影响综合分析后,确定危险场所的区域范围。
2.6 影响危险场所区域范围的因素(1) 可燃性物质的释放速率释放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释放到周围场所中的可燃性物质的量就越多,则危险区域的范围相应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