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资本论_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李福岩袁浩来源:《前线》2015年第06期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中的一个前沿性重要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关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提性问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起作用,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内容、方法与实践发展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曾在1865年7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他的著作固然细节上的缺点在所难免,但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为此,就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即整体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与方法、实践发展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观点与学说体系,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潮与运动。
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高度浓缩与精神实质,就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以确凿的感性事实、雄辩的大写逻辑,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代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无情的、彻底的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科学规律,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构想与预测。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优秀文化遗产,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高度完整的科学理论内容体系。
不同于书斋中具体研究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学者,在首先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浑然一体的。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家列宁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写下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列宁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当代价值2015-06-09 13:20来源:前线网-《前线》作者:李福岩袁浩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中的一个前沿性重要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关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提性问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起作用,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内容、方法与实践发展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曾在1865年7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他的著作固然细节上的缺点在所难免,但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为此,就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即整体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与方法、实践发展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观点与学说体系,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潮与运动。
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高度浓缩与精神实质,就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以确凿的感性事实、雄辩的大写逻辑,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代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无情的、彻底的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科学规律,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构想与预测。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优秀文化遗产,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高度完整的科学理论内容体系。
不同于书斋中具体研究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学者,在首先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浑然一体的。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家列宁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写下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列宁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心得体会:《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
《资本论》的写作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
《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
《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
人们通常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这种看法从逻辑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逻辑上看并不准确。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
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历史趋势以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人大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雷声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雷声【简介】张雷声,女,1954年生,安徽芜湖市人。
1977级经济学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级经济学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列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讲座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等。
【研究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获奖情况】曾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人民大学“嘉诚奖教金”、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
科研成果《画说〈资本论〉》(主要参与者)1996年获“五个一工程奖”;《垄断资本概论》(合作)获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主编)获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独立)获普通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合作),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普通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独立)、《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独立)、《关于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独立)获中国人民大学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主持人),获教育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化及其在当代的深化》(独立),获《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008年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资本论》的整体性概念

在马克 思主 义 的学 习 和研 究 中, 常把 《 本 论 》 通 资
视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代 表 作 , 并 没 有 这
的 研 究 方 法 上 考 察 , 克 思 运 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马 历 史 唯物 主 义 , 示 了资本 主 义生 产 的实 质 和不 揭 可 调和 的内在矛 盾 ,资本论 》 是 一部哲 学著 作 ; 《 又 《 本 论 》 究 的 目 的 , 论 证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产 资 研 是
律, 因而 《 本 论 》 是 一 部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的 著 作 。 资 还
28 0
海 21. 0 6 0
他 把 社 会 经 济 形 态 的发 展 看 作 是 一 种 自然 历 史 过 程 , 研 究经 济 运 动 规 律 时 , 是从 观念 出 发 , 在 不 而 是 从 客 观 事 实 出 发 。针 对 有 人 把 马 克 思 的 唯 物 辩 证法 和黑 格 尔 的 唯 心 主 义 辩 证 法 混 为 一 谈 的错
论 》 分析 资 本 主 义 基 本 矛 盾 的胚 芽—— 商 品开 从
误 , 克思 指 出 :我 的辩 证 方 法 , 根 本 上 来 说 , 马 “ 从
不仅 和 黑 格 尔 的辩 证 方 法 不 同 , 且 和它 截 然相 而
生 、 展 , 最终 为社 会主义 社会所 取代 的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规 发 并
法 是 倒 立 着 的 , 且 被 神 秘 化 了 。 马 克 思 吸 收 了 并 黑 格 尔 的 辩 证 法 神 秘 外 壳 ( 绝 对 观 念 ” 中 的 合 理 “ )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与马克思合作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同时也在马克思去世后继续坚定地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恩格斯对整体性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贡献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
一、恩格斯对整体性的理解恩格斯认为,整体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辩证的、全面的。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事物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他强调了整体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而在《列宁主义对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恩格斯更进一步地阐述了整体性的内涵,认为整体性是由一系列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事物组成的。
整体性是辩证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性,形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恩格斯看来,整体性是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对事物深层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事物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
在对整体性的理解上,恩格斯还提出了对事物中的内部矛盾和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认识。
恩格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恩格斯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性。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矛盾性。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后人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性和发展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坚持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及学科的整体性四个层次,集中表现为“四个内在统一”:在基本内容上,它是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在发展进程中,它是历史发展的内在统一;在学科建设上,它是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在逻辑结构上,它是研究方法的内在统一。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四个层次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整体性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表现形式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四个层次。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要从横向有机构成整体和纵向历史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横向有机构成的整体强调它的三个构成部分密切联系、内在统一。
三个组成部分一开始就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正如列宁1916年11月30日在致伊·费·阿尔曼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体系要求将每一原理同其他原理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具体应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效果检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实践应用的空间和可能。
从逻辑框架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逻辑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开展贯穿的整个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2013-1-31 10:26:56 来源:《哲学研究》(京)2012年8期作者简介: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表面上也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被提了出来。
然而,与这种表面上热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从心灵深处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很多。
这种悖论式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必须对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克思主义“热”进行“冷”思考,就是说,必须认真地、郑重地提出并弄清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就其本义而言,是站在大众立场、为大众立言、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并极力维护大众利益的学说,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却与大众渐行渐远呢?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没有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而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变得支离破碎。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
因此,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常常看到引自马克思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头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列宁全集》第26卷,第192页)所以,从整体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形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应弄清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对此,学者们大都认为,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一个局限,那就是没有认识到这只是从某些局部方面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属性,而没有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没有揭示出这些属性中所体现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33·《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张雷声【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对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发展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资本论》在其创作过程中、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以及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都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资本论》是一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宏伟巨著。
【关键词】《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性 内在逻辑作者张雷声(195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反映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为基础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整体,表明的是这三大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研究。
它不仅强调了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等层面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这些不同层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正是这些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正是这些内在逻辑关系使我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资本论》在其创作过程中、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以及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都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资本论》是一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宏伟巨著。
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及其内容基础和主线。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基于世界观方法论,没有唯物史观,不可能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解剖,也不可能有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基础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没有这三大组成部分为基础,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主线,从阶级性上说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从社会发展上说是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指向。
对马克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立足点、内容基础和主线的理解是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重要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无法来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因为不讲立足点,在理解整体性时往往会离开唯物史观、离开意识形态;不讲内容基础和主线,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构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时,就有可能出现理论上的偏见和偏离。
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求,即基于世界观方法论、三大组成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以及明确指向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论》的创作是以他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为前提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立场的转变,才会使马克思具有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最终解放全人类为中心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才会有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哲学思想、经济学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以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交融在一起构成的严密的逻辑整体,才会有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
从1843年到1863年大约花了20年的时间,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作了系统的探讨之后才开始转向明确写作《资本论》。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到《资本论》的写作,这一过程表现为《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构建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上,而且也表现在把唯物史观运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作出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想时,就是从整体性角度来思考的。
他认为,要从“整体的联系”上把握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为了避免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①显然,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单独”的批判部分,看作是对资产阶级社会“整体”批判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1847年,随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马克思在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把唯物史观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明确化,马克思对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济范畴的认识趋于客观性、历史性。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认识经济范畴的唯心主义方法,强调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②经济范畴只有从经济关系本身的运动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
经济关系是第一位的,经济范畴是第二位的,随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范畴也会发展、变化。
因此,经济范畴“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
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③马克思对经济范畴的唯物史观的考察方式成为他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后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政治经济学“五篇结构计划”[“⑴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
⑵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
它们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乡村。
三大社会阶级。
它们之间的交换。
流通。
信用事业(私人信用)。
⑶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来考察。
‘非生产’阶级。
税。
国债。
公共信用。
人口。
殖民地。
向国外移民。
⑷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⑸世界市场和危机。
”④]和在1859年6月公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序言中宣布的“六册结构计划”(“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页。
·34·《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①),尽管有着一些不同,“六册结构计划”将“五篇结构计划”中的第一篇“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囊括在第一册“资本”中,同时也对“五篇结构计划”中的第二篇作了扩展,把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扩展为前三册内容,但是,体系的构建依然是通过整体性,即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来反映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六册结构计划”的开头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第一部分“资本一般”的起首两章。
按照原先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主要论述第一册《资本》第一部分“资本一般”的第三章资本。
后来,在对资本的深入论述中,马克思对原先的写作计划作了调整,把他正在写作的经济学著作正式定名为《资本论》,副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写作计划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六册结构计划”,只是和马克思预感自己在有生之年难以按“六册结构计划”完成全部经济学著作,而只能完成属于“基本原理”的第一册《资本》有关。
在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从“五篇结构计划”到“六册结构计划”,再到“四卷结构计划”,是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这一过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说明了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定性。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一种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它不仅表明一切事物、过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相互作用与制约的系统整体,而且还在于它对“生动的整体”进行分析、抽象,揭示出“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之后,通过综合达到思维具体的整体,“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②。
作为方法论的整体性,在问题的研究中,首先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资本论》作为一部研究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巨著,对它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不仅是放在它所属的整体即资本主义制度中来研究的,而且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整体。
这不仅体现在确定这一研究对象的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从“生动的整体”到“思维具体的整体”的研究和叙述过程之中。
1843-1865年,伴随着马克思由法学、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转变的实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也日益明确。
马克思由法学、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特别是要去解剖“市民社会”,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1843年,当马克思退出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首先在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搞清楚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是理性的表现,是一种现实的理念,市民社会是由这种现实的理念产生的”看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研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做了大量的笔记,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即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决定了国家。
马克思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决定进一步去解剖“市民社会”。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35·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①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为理解“市民社会”,进而理解包括国家和法的关系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出发点,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