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马克思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资本论》选读的简要介绍:
1. 内容概述
《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全书共三卷,第一卷主要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2. 主要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等重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衰亡。
3. 选读建议
由于《资本论》是一部庞大的著作,全篇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建议选取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段落进行选读。
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2)劳动力的价值与价格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5)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4. 参考书目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著作。
建议读者在阅读《资本论》之前,先阅读一些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著作,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读和深入阅读,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资本论》对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

《资本论》对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资本论》对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
一、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面临着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如资本的无限扩张导致过剩产能、生产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为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思想支持《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理论和思想为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是剥削,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则是以劳动者利益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为此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以劳动者利益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此外,《资本论》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为建立更加合理、公正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三、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资本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多项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如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理论、生产力理论等,这些理论和思想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此外,《资本论》的分析方法和思想也为当代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资本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推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强化学术保卫,推动知识交流,产生"善读、善运用"的效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研读感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资本论》中的剥削观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其中提到了剥削的概念。
剥削是指一种经济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或集体(通常是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工具和资源,从另一个人或集体(通常是劳动者)那里获得额外的收益。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出售劳动力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资金,而资本家则通过控制生产过程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剥削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
直接剥削是指资本家直接从劳动者那里收取劳动力的报酬,而这笔报酬远远低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一天内创造了100 元的价值,而他的工资只有50 元,那么他就被直接剥削了50 元。
间接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控制市场价格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生产出的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成本,那么公司就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
这种利润就是通过间接剥削获得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转型,才能消除剥削关系,实现社会的平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提出了剥削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出他们的劳动力报酬之外的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一天内创造了100 元的价值,而他的工资只有50 元,那么他的剩余价值就是50 元。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直接剥削获得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获得剩余价值,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而且还可以用来进一步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剥削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认为,剥削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缺陷。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转型,才能消除剥削关系,实现社会的平等。
马克思为什么不出版《资本论》第2、3、4卷?

马克思为什么不出版《资本论》第2、3、4卷?马克思从1843年就开始写作《资本论》,在1859年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发表,到1867年已经基本完成写作,并且于1867年9月由马克思在德国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
出版后反应热烈,受到工人阶级以及工运人士的欢迎,并且热切希望马克思继续出版《资本论》以后各卷,可是马克思在人们的热盼中却戛然而止,一直到马克思去世,人们也没有看到第《资本论》第2、3、4卷的影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要解开这个疑惑,首先要了解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背景。
1843~1848年马克思在构思和写作《资本论》第1卷的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被称为“血汗工厂”阶段。
工厂的机器落后简陋,蒸汽机刚开始应用,工厂还没有电力,工人的劳动以繁重的体力为主,资本家为了增加利润,还经常要工人加班加点,工人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自从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
1847年发生了第三次经济危机,1848年法国发生了六月起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危机引起革命是必然的逻辑。
他们期待着六月起义的续篇和高潮。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所描述的那样:“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死人抓住活人!”“活人”是指新生的资产阶级,“死人”是指刚逝去的封建体制。
当时的欧洲处于大变革时代:世代贫困的农民进城当了工人,虽然在经济收入上比在农村好些,但是失去了农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还要遭受工头的吆喝和咒骂。
于是,各种暴力斗争就层出不穷。
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著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著———《资本论》何方实习生马洪涛整理推荐人:李鹏程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推荐经典:《资本论》作者简介: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内容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德语写作、由恩格斯等编辑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第一卷初版于1867年。
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日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全书共四卷,在马克思去世前已经完成了第二卷和第三卷的草稿,由恩格斯完成最后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在1885年、1894年相继出版。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推荐理由:1.《资本论》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故非常值得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马克思
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
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