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合集下载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 前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分析和理论。

本文将着重探讨《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2. 利益思想的概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利益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成为了支撑整个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基础。

资本家追求自身利益,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本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工人进行压榨,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工人阶级,则追求获得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和更好的工作条件,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

3. 利益思想的体现3.1 资本家利益至上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以达到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描绘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对工人的榨取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

3.2 工人阶级利益的追求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剥削和压迫,但他们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为追求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抗争行动和组织方式。

他指出,工人阶级不得不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如工会、罢工等。

3.3 利益的阶级性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益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分享的。

相反,它是存在于不同阶级之中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是对立的,这种利益对立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4. 当代社会中利益思想的应用价值4.1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中,利益思想的应用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需要通过对利益的探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

4.2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利益思想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对各利益方的分析,来确定政策的制定方向。

资本论对世界的影响

资本论对世界的影响

资本论对世界的影响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资本论》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以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基础。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资本家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

《资本论》的这一分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资本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价值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利润的本质。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再次,《资本论》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它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资本论》的分析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

最后,《资本论》的影响还体现在现实世界的变革中。

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以《资本论》为理论基础。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潮流,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还在现实世界的变革中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推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强化学术保卫,推动知识交流,产生"善读、善运用"的效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研读感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马克思博士论文《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经济学著作,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深受触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私有制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阶级对立。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这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我毁灭,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将归全民所有,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人们将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

这让我对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是朝着更加公平和合理的方向发展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博士论文《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经济学著作,它不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读完这部论文后,我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设想。

希望未来能够实现马克思的设想,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制度。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摘要:2007 年底,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还在愈演愈烈,已经发展为以欧债摘要: 危机为主要代表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为了进一步弄清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为主要代表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要代表的为了进一步弄清危机发生的原因,原因为危机的解决提供某些有用的建为危机的解决提供某些有用的建议,文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当今世界的经文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当今世界的经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发现虽然经济危机以纷繁复杂的表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资本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危机的原因和实质,原因和因此得出解决危机的根本的办法是: 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深层次的变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

革。

关键词: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关键词: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 1.全球性经济危机概述全球性经济危机概述 2007 年底,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历时四年了,其形式已转化成越来越严重的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

据估计,到了 2011 年底,全球政府的债务将破 45 万亿美元(比欧元区的 GDP 加美国的 GDP 的总和还要高十万亿)《经济学人》杂志也曾发文警告说:尽管金融风暴已逐渐远离,但。

另一个风暴——政府负债正隐然成形。

2011 年 8 月 5 日,国际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三 A 级下调至 AA,级,并表示今后 12 个月至 18 个月内,如果美国财政形势未见好转,主权信用评级可能进一步降级。

在此之前,国际评级机构已相继调低了希腊、葡萄牙、塞浦路斯、爱尔兰,比利时等大部分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

其中,3 月 7 日,穆迪宣布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到 B1 级,连降 3 个级别。

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

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

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摘要: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勤奋不懈的苦干精神。

在贫困压力下不屈服,和疾病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

积极参与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坚持真理、明确目的。

关键词:资本论;贫困;疾病;工人运动;真理;指南中图分类号:F0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6-0001-04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人律师家里,2008年5月5日,是他诞生190周年的纪念日,是一个全世界劳动人民永远怀念他的一个纪念日。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因参与主编《德法年鉴》杂志来到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到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去世,在这40年的时间里,除了因疾病、参与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及为谋生操劳外,主要精力都用于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即《资本论》。

我们纪念马克思,就离不开这部伟大著作。

在写作《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阅读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和调查报告,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和经济学手稿,还创建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写作中坚持真理,态度严肃认真,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疾病和贫困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马克思对待《资本论》的研究与写作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首先表现在搜集资料上,恩格斯曾对马克思说:“只要你那里有一本你认为是重要的书还没有看,你是不会动笔去写的”。

1858年5月,虽然马克思已完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但他发现有一本新出版的麦克拉伦写的关于货币的书,就立即去找来看,由于图书馆要过几个月后才能出借,只好马上去书店买,书价9先令6便士,马克思家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也没有这么多,马克思不得不写信向恩格斯要钱,信中说:“也许这本书对我说来没有什么新东西;不过,由于《经济学家》的推荐和我自己读了这些摘引,我的理论良心不允许我不读这本书就写下去。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

当时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原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

所以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读读看。

读下来总体的感悟是:一是会让自己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货币,劳动和资本。

其实全部公司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无法否认。

二:会让我有危机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从来都是血腥和残忍的,财宝的嬉戏也是:零和嬉戏',看到这些事情的本质后,我看待人生没有之前那么地美妙,"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农夫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诞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奋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

这是我们降落到这个家时的"前业",也可以称之为命。

在这个点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觉得女孩子嫁个有钱的老公一辈子衣食无忧就行了,这个是比较浅层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获得男人的赞美,可以获得男人的爱,以为可以获得男人的一切。

这个想法会让女人受许多苦,青春韶华易逝。

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里面讲到:友情,爱情,性亲热是基于平安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这也展现:爱情的不稳定性。

其实生命原来就是无常的,而在全部无常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续性地奋斗,不管外面惊涛大浪,还是身居高位,我还是悄悄坚守我心里那一块,这是保底的策略。

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其他人,不管是父母,还是爱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铺张,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2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由于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

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

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

---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

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

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2)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第二,科学研究劳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

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

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1)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

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

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

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

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

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2) 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3)《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人们把它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是关涉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大事。

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致力于探讨私有制运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私有制本身的合理性问题。

私有制被他们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经验事实,而资本主义则被视为由人类天性决定、合乎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