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结课论文

资本论结课论文
资本论结课论文

摩天大楼指数的《资本论》理论分析

摘要:摩天大楼指数所指出的关于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的百年病态关联在本世纪仍然被屡次验证,本文通过使用资本论中的理论来简要分析隐藏在摩天大楼指数背后的本质原因,解释这种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病态关联。

关键词:摩天大楼指数经济危机资本论

一、摩天大楼指数

概念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经过研究验证了摩天大楼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刷新世界纪录的摩天大楼落成的前后,并将这种关联称为“摩天大楼指数”。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故此,“摩天大楼指数”也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历史现象

1907年美国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海啸中被反复提及,人们记得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人们也记得危难时刻的“救世主”摩根,他注资托市的“英雄行为”化解了危机,也成就了自己“史上最伟大银行家”的声誉。然而,鲜有人还记得在危机背景下诞生的两座摩天大厦,在1908年至1909年间落成的纽约新加大厦和都会人寿大厦先后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尔街40号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相继成为世界第一高楼,没有人会忘记在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经济进由农产品价格下跌而起,又由于金融大崩溃进一步恶化,开始严重衰退,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规模空前的经济萧条。

1973到1975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而历史教科书中把这段时期的笔墨交给了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面对包庇以色列,又不肯对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的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他们。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最终引发了1973到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

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楼取代了西尔斯大厦的最高纪录,而亚洲金融危机也正肆虐一时。有人感慨,1999年诞生的“摩天大楼指数”如果能提早两年推出,很可能马来西亚人会重新考虑是否修建双子塔。

进入21世纪,在2000年至2001年建成的台北101大楼见证了台湾高科技泡沫破灭,台湾曾经繁荣的股市遭遇令人震惊的63%的崩盘,全球股市狂泻,经济受到冲击。

2007年7月21日,迪拜塔被正式确认为全球最高建筑物,当天美股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出历史新高;在这天之后,次贷和信贷风潮即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欧美。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兴建之初,曾有人提起“摩天大厦指数”预言,投资方日本森建筑公司总裁森稔在全球地产界是出了名的“喜欢摩天大楼的人”,自然不会为了一条草根经济规律,就将刚迈出国门的腿收回去。当时勉强提出的反驳理由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海外投资,这与其他本地私人财团或国有企业斥资兴建的世界级高楼情况不同。2008年8月,环球金融中心落成,9月,全球金融海啸如约而至。

二、《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1.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钱、财富都不是资本,只有这些东西被用来当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是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但是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来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

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就像踏车上的白鼠,一直在快跑,为的是跑得更快”。[2]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由资本家占有,他们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是趋于下降的。于是,商品就卖不出去,资本就无法完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2.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3]列宁指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美国大萧条时期报纸有这样一段报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孩子对妈妈说:“太冷了,为什么不点炉子?”妈妈:“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买不起煤。”“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因为他是挖煤的,煤太多了。”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购买力,于是生产者卖不出产品或服务,不能给员工发足够的工资,一部分人失业,失业的人更缺乏购买力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包括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经济危机的特征。其中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群众消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过剩的基础。”《资本论》中有如下论述:“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

的界限。”[5]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内在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使经济良性运转所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关系。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对抗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正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引起群众购买力不足,带来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导致生产过剩的产生。这便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这一内在逻辑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支配,只要矛盾不解决,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如影随形。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渐重新激化起来,使另外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3.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于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决定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6]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以固定资本更新为基础的周期性,永久的危机是没有的。固定资本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谈道:“它们(危机)是以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是以流动资本的相对的生产为基础的。”[7]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虽然可以暂时促进复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相反,它又为下次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于是这种固定资本生产过剩会引起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从19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开始,每隔8~10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发生一次。既然经济危机具有上述发展趋势,那么怎样才能消除经济危机呢?据此,马克思提出了他自己的政策主张,那就是: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三、用《资本论》分析考察摩天大楼指数的内在本质

首先,用资本论理论解释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1. 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剩”,致使其比以往更加有利可图,加之次级房贷的触手可得,民众疯狂地投资“住房”这种商品,这样,间接地通过为“住房商品”的生产企业提供资金的方式扩大了这种商品的供给,其结果是住房市场有限需求的制约下,生产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和交易萎缩。

2. 货币的过剩、信用的滥用、监管的缺失对经济危机起到了诱发和加深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了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所起的作用。“信用制度加速了各种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同时,信用制度也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炸,即危机,因而也加速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3. 实体经济中的潜在“生产过剩”加剧了经济危机现代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使得发生在某一领域的生产过剩在一定条件下向各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地传导。原因有:其一,由于次贷衍生产品规模已经庞大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其二,由房地产市场特殊的投资性决定的,其价格的上升带来人们利润的大幅增长,这引发了人们更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自然也增加了其他行业的投资动力,由此,间接带来了整个经济的投资热情高涨,为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埋下了伏笔。即使其他的实体经济领域在之前并没有出现太过离谱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因为房地产市场崩溃带来的财富缩水和消费能力下降而显得“过剩”了。

其次,结合摩天大楼指数加以分析。在经济表现出生产过剩的时候,在土地价格、资金支持、企业及个人的需求的推动下催生了摩天大楼的建设,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由过度投资和投机心理导致的经济泡沫,那么随着大厦的建成,生产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和交易萎靡也随之而来,进而导致经济泡沫的破裂,与此同时,货币的过剩、信用的滥用、监管的缺失都诱发着经济危机到来,最终导致金融动荡或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1]李斌.学习《资本论》[J]. 新财经,2009,(05).

[2]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册)[C]. 第 400 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Ⅱ册)[C]. 第 586 页 .

[5]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99 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 第 927 页 .

[7]李树祯.《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资本论读后感 5000字

创新研究与训练 论文 论文题目资本论读后感 班级经济学专业2014级 学号 1311606 姓名热依拉·塔依尔 指导教师段文斌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恩格斯 上大学以来,我们学过了三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等等课程,在这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了深度了解。有人认为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不算入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资本论》三册是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下面围绕着一下几个问题来总结一下我对《资本论》这本著作的理解。 一、马克思是怎么样的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 二、“资本论”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学《资本》选读之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伪知识,因为资本家永远都不会承认剥削工人的这一事实,把一切生产活动伪装成公平交易,把得到的利益看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的报酬。但是随着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的深化,见识过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片面的观点以后,才领悟到了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上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是少数真正的从

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篇一: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三、关于地租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他的着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篇二: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 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

关于资本论的论文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资本论论文

关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以及工作日界线”的思考 第六小组:马一琳邱超萍严春妹内容概要: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把他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价值增殖过程表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中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马克思据此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但它的变动有一定的界限,它的最低限是不能确定的,最高限取决于两点: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二是道德界限。正常的工作日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 关键词: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工作日界限剥削劳动力商品所谓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既存的价值转移和保存到新产品当中的,其价值量不发生变化。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所谓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会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实现价值增值。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不变资本价值的转移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再创造,是通过劳动的二重性实现的。当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就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同时,又作为抽象劳动每时每刻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比例的变动,只反映资本构成的比例变动,不影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矛盾,不仅表现在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对立上、资本的两个职能部分的对立上,以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的对立上,而且还表现在工作日的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对立上。工作日是指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且是一个可变量,它的一部分固然是由再生产劳动力的那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的另一部分却随着剩余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工作日本身是可以确定的,但它本身是不定的。虽然工作日是可变量,但它的变动却有一定的界限,它只能在这个界限内变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而它也不能无限制的延长,它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也就是说,工人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要有吃饭和睡眠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料理家务、抚育子女及参与社会活动。由于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所以他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日,使工作日的长度不仅突破道德界限,而且突破生理界限。工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绝不罢休。’(23.334-35)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围绕工作日的长度,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一区分:“这个区别

资本论 课程论文 -王小飞

河南大学 浅析《资本论》部分理论与中国当下的房 价 资本论课程 王小飞 2012/5/8 1012019214 经济学实验班

浅析《资本论》部分理论与中国当下的房价 (王小飞经济学实验班) 摘要:中国当下的房价可谓是铁公鸡充血,居高不下。然而房地产业又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产业之一,因此近几年国家一直在调控房地产业,但确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认识到了其本质因素。本文将从马克思《资本论》的地租理论和虚拟资本理论获得的一些感悟分析下当前新形势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关键词:级差地租房地产虚拟资本虚拟经济资本论投机泡沫 0引言 房地产又称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所有自然资源和永久性建筑。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表面上看来我们仿佛在买的是房子,就是实实在在供人居住的那部分空间,那为什么不同的地段,城市,房价就会不一样,他们不都是钢筋水泥构成的,为什么中小城市房价三四千,而大城市就有三四万。马克思告诉了我们级差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土地资料归国家所有,所以垄断地租应不予分析。那么既然房价在不同地区会有所不同,为何近几年房地产不断发展壮大,竞争机制渐渐完善,房价却增长的如此迅猛。我想这是与当前我国虚拟经济不断发展,进而与房地产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不无关系。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当前我国房地产与银行信贷紧密挂钩,以至于房地产近乎绑架了金融业,一旦房产市场泡沫崩溃,所带来的危机可能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难以预料。因此当今形势下必须从虚拟经济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房经相背离的进行合理的解释。 1 地租理论与房地产业 中国房价如此之高,一些大城市快赶上了国际水平,这完全是不符合中国当前整体经济形势的。中国当前虽然总GDP已达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还在百十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有很多的问题,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很落后。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泡沫。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富人越来越多,中产阶级越来越壮大,当前对房子的需求量还是供小于求的,这是房价攀升的内在动力。 目前房价过高主要集中的一线大城市,它的高房价应按“级差地租”理论来解释,肥力和位置是级差地租存在的两个不同原因。而我们现在讨论商品房,所以,可以抛开肥力不谈,只考虑位置因素。目前城市建设中广泛进行的土地置换实际上就是利用地区差异来换取更多的利益,按“级差地租”理论,不同级别的城市就应有不同的房价,有不同的进入成本和居住成本。如果采取一样的房价,那么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拥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写道:资本主义建筑业主,“他的职业是为市场建筑整排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 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

-资本论,信用,银行,期末论文

对《资本论》中信用和银行的理解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的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作为一名经济学的学生,《资本论》是必读的经典。 银行作为经济学学生主要的就业选择,使得我们理应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运作及本质进行了解和学习。《资本论》作为经济学的伟大著作,其中的理论仍对其有很大的解释性。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和第三卷第五章。 一、关于信用的理解 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那么什么是信用呢?对于信用的内涵,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做正面的阐述,但他引用并肯定了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图克·托马斯关于一般信用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一定要偿还”。 信用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中,统一价值量总是双重地存在着,在一极上是商品,在一极上是货币。……但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的关系也发展起来。”如预付和赊销等买卖方式也发展起来了,这样,“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先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货币形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具有货币关系的形式——所反映的不过是更深刻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对抗。”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突破了交易的时间限制,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也使得买卖行为转化为借贷行为。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货币所有者暂不作支付,只是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这种钱物交易在时间上的分离,使原来的买者演变成了实物的接入者,卖者则演变成实物的借出者。 在直接交换中,买卖双方的钱货同时完成交易,但在赊销中,交换关系转变为债权债务关系。这样,买卖双方就形成了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实际上是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条件下,以商品赊销或货币接待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特殊

资本论论文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一个宽泛广义的概念,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等。为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这些结构都是有意义的。然而要科学认识一个社会性质,只有阶级结构才具有这样的根本意义。 1、从阶级结构看社会结构 二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 首先说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受资本主义剥削的雇佣劳动者阶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无论从处延还是内涵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比重明显增长,成为本国人口中的大多数。且由于工人受教育时间增多、劳动技能和平均熟练程度也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明显提高。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劳动力大量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工人大量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收入增多、福利保障水平提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工人阶级的物质贫因依然存在。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仍然是受资本剥削、支配和统治的阶级。只要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只要革命的客观因素存在,工人阶级革命意识就不会消失。 再来看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家阶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相应出现了新现象。传统资本家由直接控制企业逐渐过渡到间接控制,于是兴起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集团即经理阶层。脱离经营管理而依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的资本家愈来愈多。金融寡头即垄断资产阶级的人数扩大,无限权力增长。中等资本家的数量稳中有长,是资产阶级中人数最多的部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高级国家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分子中上层的一部分,如高级律师、高级教授、高级专家、高级顾问在资产阶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然后是中间阶层。传统中间阶层指的是小企业主、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小商人、小农场主。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是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都存在很大的理解分歧,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既坚持唯物主义同时也重视实践的哲学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理念,分析探讨了分析其世界观的实践性与唯物性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唯物论;实践论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马克思自己已经明确指出其哲学思想属于新唯物主义,但是对其世界观究竟作何解释目前还存在很多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世界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它内在地要求对实践、主体能动性均加以重视,以求在改造世界上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哲学观点有别于旧式唯物主义的重要分界点,而实践唯物主义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指导。 一、马克思基本哲学理念浅析 哲学界中争辩日久的一道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理解并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义。笔者个人的观点是:用实践化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概括还是较为妥当的,可以说,马克思义义的核心正在于实践,而非一项哲学体系的构建。在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都处在主流地位,作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产物,它的某些原有思路和论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精神,但是两唯思想却是历久弥新的,其中的唯物论、辩证法、生产力、历史观等一直被深入探讨研究着。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样用新形态表达其合理性,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精神。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理念,这对于分析它的唯物性和实践性是必然的前

资本论结课论文

摩天大楼指数的《资本论》理论分析 摘要:摩天大楼指数所指出的关于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的百年病态关联在本世纪仍然被屡次验证,本文通过使用资本论中的理论来简要分析隐藏在摩天大楼指数背后的本质原因,解释这种大厦落成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病态关联。 关键词:摩天大楼指数经济危机资本论 一、摩天大楼指数 概念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经过研究验证了摩天大楼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刷新世界纪录的摩天大楼落成的前后,并将这种关联称为“摩天大楼指数”。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故此,“摩天大楼指数”也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历史现象 1907年美国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海啸中被反复提及,人们记得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人们也记得危难时刻的“救世主”摩根,他注资托市的“英雄行为”化解了危机,也成就了自己“史上最伟大银行家”的声誉。然而,鲜有人还记得在危机背景下诞生的两座摩天大厦,在1908年至1909年间落成的纽约新加大厦和都会人寿大厦先后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尔街40号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相继成为世界第一高楼,没有人会忘记在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经济进由农产品价格下跌而起,又由于金融大崩溃进一步恶化,开始严重衰退,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规模空前的经济萧条。 1973到1975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而历史教科书中把这段时期的笔墨交给了石油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面对包庇以色列,又不肯对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的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他们。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最终引发了1973到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立于欧洲,最早产生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逐步进入机器大工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一次发生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生,至1857年开始扩大为世界性的大危机。从此,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都被周期性地卷进难于挽救的经济危机的大风暴中,这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以便指导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及早解决,成为异常迫切的时代需要。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指导思想来作为行动指南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愈加重,广大劳动群众越加困难,同时由于机器排挤工人,使相对过剩人口急增多。因而促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8·05 摘 要:《资本论》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阶级背景和理论渊源,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资本论》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宏伟而庞大的科学理论逻辑体系。学习、继承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汪翠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湖北武汉430070)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5-0015-05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汪翠荣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 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1](P428) ,具有严密而完整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认真学习、有分析地继承,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应用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 《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一)《资本论》各卷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从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包括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广义的流通过程。从再生产角度分析资本 的运行机制,阐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研究;《资本论》第四卷考察剩余价值理论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除了经济学内容,《资本论》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包含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的精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1.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 思系统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指出,商品是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这样的二重性。马克思十分珍视自己的这一理论创见,他认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 15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 《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起源论新探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主义起源;资本的生成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 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 主义的起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本质归根结底在于资 本的生成。 资本主义的起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此方面的成果观点迭出、视角多样。然而长期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存在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界定不够清楚,在起源的原点认定 上争论颇多,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起源的多重层次,导致把资本主 义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起源相混淆;二是过于看重起源过程中某一因 素的作用,把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当做资本主义起源的实质。 本文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依据,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 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通过对 这三重起源的研究,可以把握资本的最初形成、资本主义的最初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张过程,准确地定位资本主 义出现的最初节点,揭示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本质。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最初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 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随着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转折而发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而发生。在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中,有的仅仅是短暂的萌芽,具备了个别资本主义要素,但并不具备充 分的客观条件,并不导向必然的资本主义趋势,有的则成为封建主

资本论论文

浅谈《资本论》对当代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珠峰”,它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在过去,我们更多地从政治角度理解《资本论》,然而本文将与时俱进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解读《资本论》,从而领悟其划时代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理论;指导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资本论》指明妥善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科学论述,对当前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在认识上,为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克服只看到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的片面观,而应该坚持两点论,即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和创造效应有机结合起来看待问题。其次,在行动上,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不能为解决就业而牺牲技术进步这一基本原则,即使技术进步会引起全社会就业量的绝对减少。我们应该从调整就业结构、寻找就业新途径和人口的科学安排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在制度安排或政策选择上,必须遵循以下次序,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技术进步,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科学安排或引导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在区域间、产业间的配置,特别是要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扶持和加强就业教育等途径,推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产业创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的渠道;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等,实现既促进技术进步又扩大社会就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二、《资本论》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启迪 《资本论》中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宏观平衡理论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问题上的宏观平衡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有如下启迪:(1)确保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又要具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特点的优化经济结构的路子。(2)社会生产结构必须符合社会的消费结构,社会消费结构必须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领导和组织生产中要注意把生产和流通结合起来。当前更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按需组织生产,并搞好市场的开拓。(3)处理好比例、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社会生产要能够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应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环节,把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4)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应当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该利用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社会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消费)平衡。(5)应该根据商品流通和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控制货币发行量。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要逆风向而行,在经济波动回落期,要防止和克服通货紧缩;在经济波动上升期,要防止通货膨胀。 三、《资本论》对我国劳资关系处理的启示

《资本论选读》论文

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何处 摘要:在工人眼里,资本家的利润是剥削工人们的剩余价值而来,在资本家眼里,利润来自于消费者,是消费者支付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的主流经济学是资本家的经济学,而工人信奉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 关键词:主流经济学,剩余价值,劳动,生产三要素 一.蔑视工人的哲学背景 说到学习经济学,通常会想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因这一经济学是支配整个社会的主要的经济学,被称为主流经济学。我们以主流经济学提出的逻辑为前提,先确认几个事实。 1.主流经济学虽然主张无论是土地、资本,还是劳动都各自拿走相当于自己在生产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利益,但是拥有土地的人以土地资金为借口抢走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拥有生产设备和建筑物的人以利润的名义抢走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行为被称作剥削。 2.主流经济学认为土地、资本、劳动各自按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取利益,从而掩盖了只有劳动力创造新价值的事实。 3.主流经济学认为认为工人拿走工资,资本拿走利益,土地所有者拿走租金是再正当不过的,拿工资的工人总是要求拿到更多,为此进行斗争和罢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完全不妥的。 4.老板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就应该感激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教授的经济学,大部分都是这一主流经济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思考几年后就会完全陷入其逻辑,无法接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学了主流经济学的人在成为企业家、政府官僚等社会上层后,不懂得珍重工人,也许正是源于此。 二.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 主流经济学将为了进行某种事业作为本金而准备的大笔资金称作资本,包括用此钱购买的设备,工厂建筑物等等。人们对于资本的通常理解就是这种含义,而不是“资本是增值的价值”。 如果说土地、资本、劳动各自按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取利益,工人拿走工资,资本拿走利益,土地所有者拿走租金。那么,按照主流

资本论论文

学号0904121077 课题生息资本的特点 姓名丁叶恒 系别经济贸易系 专业班级09 经济学班 指导教师李停 二○一二年十二月

生息资本的特点 摘要:生息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放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其运动公式是 G-G′(G+△G),即货币—更多的货币。这一公式表明:货币资本 G贷放出去,到一定时期,它连同一个新增加的贷币额(△G)一起收回来。这个新增加的货币额,就是货币资本的借入者作为使用它的报酬而付给贷出者的利息。 关键字:生息资本借贷资本特点 一、生息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来源于职能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因为:第一,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提取出来以后,在固定资本更新之前,提取出来的这部分折旧费会暂时闲置起来。第二,流动资本在周转中也会有一部分成为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商品的出卖时间和原材料购买及工资支付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当商品出卖以后,还不需要立即购买原材料,也暂时不需要支付工资,这样,就会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暂时闲置起来,成为闲置的货币资本。第三,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往往要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在这之前,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会在一定时间内闲置起来。这些闲置的货币资本,从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暂时变成了储藏货币,不能当作资本发挥作用,不会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不甘心让他的货币有片刻闲置,失去价值增殖的机会。他总是想办法为这些闲置资本找出路,以便取得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另一些资本家还需要购买商品和支付工资,或者需要提前更新设备,往往急需补充货币资本。于是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将它贷放出去,供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这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变成了借贷资本。一些握有借贷资本的人,便成了借贷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在收回借贷资本时,要求使用者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即利息作为报酬,从而形成了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它反映了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生息资本不尽对它自己来说是作为资本,而且对于别人来说也是一种资本;它不仅对把它让渡出去的人来说资本,而且他一开始就是作为资本交给第三者的,这就是说,是作为这样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剩余价值;它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在执行职能之后,流回到原来的支出者手中,在这里也就是回到了货币所有者的手中;因此它只不过是暂时的离开货币所有者,只不过是由它的所有者占有变为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占有,也就是它既不是被付出,也不是被卖出,只是被贷出。它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转让:第一,它过一定时期流回到它的起点;第二,它作为实现了的资本流回,流回时,已经实现它的那种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那种使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