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散文阅读 第四节 探究

合集下载

高三散文阅读题探究

高三散文阅读题探究

高三散文阅读题探究1.题材类型。

散文为主。

2011年高考,17份试卷(包括上海)7个省市选了散文。

2012年高考,17份试卷(包括上海)12个省市选了散文。

一是抒情散文,或写景、物抒情,或叙事抒情。

二是哲理散文。

2.内容特征:基本都是现当代的作家作品。

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内容主题都有很好的情感熏陶,或价值观人生观的正向引导。

但文章内容、主题基本与现实关联不大,阅读材料基本都表现的是恒久的价值观。

第一节思路结构类试题1.考查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散文阅读愈加重视结构思路的考查,高考这类命题极其广泛:绝大部分试卷都有此考点; 09年有10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2010年有8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2011年有5个省市考查了这一考点,2012年有。

凡散文大都考查这一考点,且分值较高,大多6分。

如果作个纵向比较,近年来命题的设计原则已经发生改变,命题布局不再是过去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的过程;而是开始重视先从分析作品结构上入手。

09年、10年、11年大面积考查。

之所以如此重视,本义无非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考查是否读懂了文章。

思路结构毕竟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2.命题类型:⑴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09湖北《书房的窗子》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文章见《步步高》P151)还有08辽宁《雨韵》17题(文章见《步步高》P141),等。

2010年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5.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2012年大纲卷《听朗诵》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6分)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第2轮 语文 (全国版)
返回导航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 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 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 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第2轮 语文 (全国版)
返回导航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 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 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 间的关系。 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 深入挖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 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 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间的关系。
第2轮 语文 (全国版)
返回导航
专项模块4 探究散文的意蕴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 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 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 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才 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 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 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 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的三大探点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的三大探点

题型二
标题式探究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 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 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 达和阅读效果。
[常见设问方式]
(2015· 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
意。 (2014· 天津高考)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 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解题策略] (一)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 即以题干中涉及 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 ( 如 “ 与 世 无 争 ”“ 和 谐 相 处 ”“ 精 忠 报 国 ”“ 知 足 常 乐 ”“ 中庸之道 ” 等 ) 和人文精神 ( 包含 “ 人生意义和价 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 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题型三
体验式探究
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 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 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 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 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的愉悦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 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 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2015 年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能力。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要
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本题是对标题含意进行 探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扣住文字来写的:“我”读别人的文 字,得到慰藉;“我”自己的文字纾解了乡愁;“我”所描绘的 故乡,鲜活在“我”的心底。这就是“纸上故乡”的含意。

散文专题阅读4

散文专题阅读4

4.散文专题阅读之四——探究类题型的解答【学习目标】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2.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纲链接】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鉴赏评价 D⑴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2.探究 F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纲解读】一.“探究性试题”形式①文本研讨式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就是对文本进行探究。

内容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表现手法的探讨等等。

考生可以只按作者的理解去思考,甚至还可借助阅读材料的要点作答。

②认识探讨式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观点可以和作者不同,但一定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常识,也就是普世价值观念。

③知识积淀式高考是对考生所学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全方位检测。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检测的重点。

探究性试题可以达到对二者考查的有机统一。

此类试题探讨的对象常常是考生在课本中接触得比较多且较为熟悉的,但如果仅有课本知识,又是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答案来的。

④个性创意式内容可包含上述三个方面,但主要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答案鼓励与作者或文本的不同认识。

【必备知识】1.判明限制程度。

一般来说,探究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二是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三是社会道德普世标准和公众常理认知的限制性要求。

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又有两种情况:(1)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探究题学习策略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探究题学习策略课件

【必备知识】 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局谋篇)
结 关系类型 子类型
构 分
承接 相承关系
递进
析பைடு நூலகம்
并列
相并关系
对照
具体特点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 文的层层相递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他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总分 相属关系
分总
先总说在分说,或者相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高中语文
散文探究题备考策略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散文探究题型基本类型与特点。 2.深入探究文本,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模式。
01
考情分析·寻命题之规律
卷别
全国 卷Ⅰ
文本体 裁
小说
全国 卷Ⅱ
小说
选文内 容
×
×
全国卷Ⅲ 散文
记忆里的光
新高考1卷
散文
新高考 2卷
小说
建水记(之四) ×
2020 题
(一)必备知识梳理
(3)如今的考题趋势:角度指向明确。例如:(2022年全国乙卷)9.对 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 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 “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 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 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 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再如:(2020年全国卷Ⅲ)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 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参考答案:“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 锤头图案,是本文的核心意象;文章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 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 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 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4课新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4课新题一、(天津市和平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唐朝的韭菜李汉荣“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

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

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

中考专题复习讲解系列:第四讲 中考散文阅读题之主旨探究类(含答案)

中考专题复习讲解系列:第四讲  中考散文阅读题之主旨探究类(含答案)

第四讲中考散文阅读题之主旨探究类情感主旨是所有文章的核心,文章阅读的最终目的,肯定是理解其主旨。

而探究主旨类题目也是历年来中考散文阅读的一大考点,从两大方面考查:直接考文章主旨(文章的行文线索)与间接考文章主旨(包括对文章语句理解,谈感悟说启示)等众多方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相关答题技巧。

一、巧答主旨探究题:(一)答题方法: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2.首尾归纳法。

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方法。

一篇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

3.段意串联法有不少文章的主旨贯穿于文章的内容中,因而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等。

4.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

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5.重点语句法这里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文中的一一些议论、抒情语句。

作者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所以这些句子往往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6.背景分析法把握文章的主旨,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答题格式:1、直接问主旨类:通过……展现了……表达了(表达的深层含义或情感)……2、谈感悟启示类:文章中心+联系自身实际3、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解释语句的意思+表达的作者情感找行文线索的方法: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散文阅读》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散文阅读》课件

散文分类
散文特点
散文线索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语文中考
表达方式
设问 反问 对照 反语
引起阅读兴趣,启示思考,自然引出下文。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使人印象深刻。 使语言幽默风趣,或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散文分类
散文特点
散文线索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语文中考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④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领会。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
⑤品析写作技能
加大,突出了对拓展、探究能力的考查。
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 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问答题为主,有

时会以选择、填空或填表的情势考查。
⑦结合实际谈看法、感受和启 4.分值保持在12分至25分之间,在整份

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呜咽了。 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一、分析、理解标题
语文中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主要从字面含义和深层 含义两方面考虑。“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即对中心 词“十年”的理解,强调作者被迫学钢琴时间之长;深层含义需要聚焦到蕴 含深意的动词“拴”上去,“拴”意为“绑住”“锁住”,同时要从“每次 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感激童年无数枯燥 乏味的练习,这些技能成为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等语句中, 分析出作者的心理状态,即钢琴带给她痛苦与恐惧之感。
语文中考
专题十 散文阅读
专题考点解读
思维导图
语文中考
考点散布 考点分频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散文阅读
①分析、理解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株玉兰树陈忠实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

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

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

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

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

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

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

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

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

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

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

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

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

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

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

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

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

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

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

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

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

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

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

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

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

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2)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3)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分)(4)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8分)参考答案(1)CD(A项“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B.“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E项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

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每点3分)(3)①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2分)②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

(4分)(4)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

这一颗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

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

③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

赤脚礼赞李成①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

②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双脚;这一双双赤脚当然不会像海上的渔家姑娘那样“海水般晶莹”,而是沾满了泥巴,因此都很粗糙,甚而黝黑。

③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

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

不仅是孟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还是挽起来的,上面沾上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样子,我就明白,妈妈已在稻田里忙了一大清早。

④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

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处处绿意盎然,山花烂漫,我们再也不耐烦穿那劳什子鞋袜了,都嫌它玩起来不方便,又容易弄脏弄湿了,就干脆光着脚丫在外面奔跑。

当脚掌第一次接触雨后的大地,顿时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从脚底板传到我们心里,真是愉快极了。

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

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

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⑤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

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到了夏天,教室里的课桌底下,都是一双双赤着的脚。

我们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好好地走,而是奔跑追逐,便不免经常跌倒。

我记得我的脚趾不知道多少次因踢到石头或土坷垃而趾甲折断、鲜血直流,痛苦地抱着脚直龇牙,膝盖也常常是磕破了的。

但疼痛稍减,我又赤脚行走,这样的赤脚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持地赤着脚去学校。

这样的赤脚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几分苦涩。

⑥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

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来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

⑦夏天是赤脚的好时光,但是,也是最辛苦的季节。

为忙“双抢”,每一个农民都难得片刻的休息;村子里所见的都是一副副光脚板在急如风火、噼噼啪啪地敲响在村前的泥路或石板上,甚至在晒得就要融化的柏油公路上。

赤脚在滚烫的大地上奔走,一天不知要在村庄与田地之间往返多少趟,脚掌都被磨得很薄很薄,稍稍硌上一两块石子就会感觉钻心的疼痛,然而还要走,而且还是挑着重担、急急忙忙地走,疼痛也似乎麻木了,这样的经历,怎能不叫人难忘?⑧乡村似乎就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

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

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

⑨正是因为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日子赤脚,所以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⑩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是不是还很多,但我知道,只要是机械化没有普遍实现,只要农民还要干体力活,就少不了要赤脚。

我当然希望,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赤脚的时候越来越少。

但是,即便我们的农村里已经很少人赤脚了,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

我曾在一首题为“草鞋脚”的诗里写道:从前,我们民族就是一个草鞋脚的民族;(这双脚)踩过岩石,踩过荆棘,踩过悬崖,踩过蛇,也踩过从老远森林里跑出来的豺虎……其实,草鞋脚与赤脚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在农村,每到夏天,男孩们为了玩得方便,脱掉鞋袜,在田野里、溪流边尽情的玩耍;姑娘们为了显示她们“天然去雕饰”的美丽,也露出一双双赤脚。

B.第③段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描写妈妈挽起的裤管、裤管上面沾着的泥点以及自己对妈妈清早忙碌的猜想,有力地表现了妈妈勤劳的精神品质。

C.文中写孩子的赤脚玩乐和赤脚上学,表现了他们的天真烂漫,快乐无忧;写父母疼爱的孩子也是赤脚上学,有力地表现出赤脚的快乐,为后文深化主旨作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