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PPT课件

25
校园中最反感的不文明现象:
打饭、取钱时不排队、插队 不爱护公共卫生 不尊重他人,特别是老师不尊重学生、学生不尊 重老师 随地吐痰、不讲个人卫生 在自习室大声说话、吃东西等 上公共厕所不冲水 情侣公共场合过度亲密
4
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多数 网民不同情被打的一方呢?这个 案例说明了什么?
5
一、公共生活 二、公共秩序 三、公共道德
6
一、公共生活
7
1、公共生活含义
公共生活是指人 们在公共领域中的活动 和生活,它是相对于私 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 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 透明性。
8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6
(3)在实践中增强公共道德意识, 践行公共道德规范 A.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 中培养自己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责任 意识。 B.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 践行公共道德规范。
27
四、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要求
28
1、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主要影响 (A)积极影响:
拓宽知识来源,促进专业学习;信息内 容丰富,开阔学生视野;方便信息交流, 增强思想沟通。
29
(B)消极影响:
伦理规范滞后,道德建设迫切;信息污染 严重,优化环境迫切;价值多元选择,思想 引导迫切。网络不良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 少年的身心健康;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电子 商务欺诈与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黑客和病毒 散播攻击网络等等。
30
网络是双刃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一) 婚姻与 家庭的 概念及 其区别
二、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 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 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 社会生活单位。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 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家 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保护环境
1、文明礼貌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战国 ·荀况
礼即理也。
—宋 ·朱熹
下列现象说明什么?
2、助人为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春秋·孟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春秋·孟子
善人者,人亦善之。 —— 春秋·管仲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一、爱情与人生
人在年轻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 需要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 姻。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 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 干了许多悔恨得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
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 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 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链接案例: 1995年,江苏县级城市张家港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 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习惯。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 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公共生活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P145※题目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处罚方式中,属于治安管理处罚的是()。
A.罚款B.罚金C.拘役D.剥夺政治权利2.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订相应方案。
这在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方面称为()。
A.环境监测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环境保护责任制度3.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
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
这是社会生活中()。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业道德的要求C.家庭美德的要求D.环境道德的要求4.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C.家庭道德D.政治道德5.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
这是社会公德中( )。
A.遵纪守法的要求B.保护环境的要求C.诚实守信的要求D.文明礼貌的要求6.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人际交往中互助原则的是( )。
A.“我今天帮助你,你明天必须报答我”B.“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C.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D.平等相待,一视同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7.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品德8.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
这是良好道德品质中( )。
A.文明礼貌的体现B.正直无私的体现C.谦虚谨慎的体现D.敬业好学的体现9.游行、示威、集会是宪法赋予革命的权利,因此,公民可以()。
A.没有任何限制的行使B.必须依法行使C.其中没有任何义务D.活动中和平、暴力的手段都可以使用10.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调整()的法律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5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的:阐明三大领域中道德与法律的具体要求及必要性、积极性;强化公德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影音播放、学生讨论⇔学时安排:3学时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什么是公共生活?一般来说,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它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而所谓“公共生活”,实际就是不同背景、利益、兴趣的人们彼此在一起的生活。
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它强调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间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扩展,社会公共生活的场所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传统的医院、体育场、商店、公路、公共交通工具、车站、学校、影剧院、图书馆、码头、公园等扩展到人才市场、证券交易所等等,及至现在的网络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公共生活领域主要局限于“熟人社会”,而现代公共生活则更像是“陌生人世界。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如购物、歌厅娱乐、上网、健身等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第一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遵守社会公德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四个特点公共生活是与私人生活相对而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特点。
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二、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2、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互为条件。
五、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三个特点(一)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来维系的人们公 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 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 秩序、网络秩序等。 •如果没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续,人身上 的每一块肌肉就不会有生命。社会的集体也 是这样,每一个专业都不能独自存在。公共 事务,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 ---------余秋雨
案例:
• 终极对话——两个青年因上网导致抢 劫犯罪……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准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大 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请比较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 (1)范围 (2)性质 (3)作用
社会生活 开放性、透明性
私人生活
家庭或个人 封闭性、隐秘性
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影响到自身与家庭
结论: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二)公共生活的特征
(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90年代及其以后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 ‚送温暖‛、‚志愿保护母亲河‛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3、 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和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 (2)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 行为
第三、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共同生活正常进行 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适用于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人都应当把社 会公德作为其行为的最低标准,所以,社 会公德从其适用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 法律部分要点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词源《说文解字》法刑通用《尚书》公平裁判我国古代“法”除与“刑”通用外还往往与“律”通用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3、法律的一般含义: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③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三、法律的历史发展4、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制法律(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存在习惯) →社会主义法律5、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系法律和英美法系法律。
(1)大陆系法律又称罗马系法律、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等,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法律制度的总称。
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系法系。
(2)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6.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7.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兴的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历史进程两个重要特点:由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所创立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8.社会主义法律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的必要条件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 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想想在独居的农村生活与人群繁多的 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对有何不同?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之于社会, 就像规矩之于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没有秩序,社 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结论:我们需要 有序的公共生活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诚信友爱
和睦相处
互相照应
“延伸阅读 ”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 大雅· 民劳》
译: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 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幸福感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满意感 、快乐感、价值感。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 共同要求,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 的生活环境 。
良好的公共环境、高效的公共机构和完善 的公共秩序是 北欧小国芬兰——一个气候寒冷、人口 稀少、资源贫乏的小国,成为全球最具年度 竞争力国家重要原因之一(这是芬兰第三次 名列第一)
成和发展起来的 今天: 经济全球化 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促进 了人们之间 的交往,公 共生活的领 域更为 阔 ……
• (三)公共生活——特点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所谓“鸡 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反映的正是 “小国寡民”条件下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建 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方式, 使得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 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类公 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资料(1):
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 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 康; 3、乘坐 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 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 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 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 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 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 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 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 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 占小便宜。
原因。
看以下资料,你有何感想?
资料(一):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 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 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 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 “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 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 向……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 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 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空中巨无霸:空客A380---世界 最大客机
4、 活动内 容的公 开性
社会关系——公共生活——公共秩序
•
人类作为世界上具有最高智慧的生命,其 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生产和生活活 动中结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 • 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的社会本质,决 定了人的交往本质,决定了人与生俱来就要面 对社会的公共生活。 •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在 不断扩大。 •
请比较公共生活与私人生 活
公共生活 (1)范围 (2)性质 (3)作用
社会生活 开放性、透明性
私人生活
家庭或个人 封闭性、隐秘性
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影响到自身与家庭
结论: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地铁不文明现象一览 [看东方].
交流研讨
传统交往——现代交往 现实世界——虚拟世界
“你想去桃花岛吗?”…… 潘长江和金玉婷春晚 上谈的那场恋爱一话桃 花岛宣传价值两千万, 对桃花岛贡献很大。
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的大家庭(广 泛性)
感受现代交往的空间——(广泛 性)
•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熟人社会——陌生 人社会
• “来吧抱抱”,“来自陌 生的关怀”男女网友见面 为何惊动警
体会:今非昔比
• 1920年,16岁的邓小 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 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 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 天。 • 今天,任何一个国际 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 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 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 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 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 门,尽知天下事”。
•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瞧,这就是某大学的男生宿 舍!
请看:公共生活中部分不文明 行为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_app-320x240.mp4
交流研讨
请您积极参与
说说你心目中的 文明城市或校园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
“图腾崇拜”
“宗教信仰”
“法律”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风俗习惯 法律规范 宗教戒律 道德规范 生活准则
• 感受:炎黄子孙的公共生活也是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 感受:炎黄子孙的公共生活也是逐步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逐步 形成阶段): 社会交往 在生产方式的 变化发展中得 到一定程度的 扩大,公共生 活领域也得到 了较大的扩展。
• 资本主义社会(丰富和发展):
• 感受:炎黄子孙的公共生活也是逐步形
资料(2):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 糖,污染公共环境; 2、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 3、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 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 4、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 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 5、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 攀爬摘折花木; 6、不听劝阻喂食、投打动物,危害动物安全; 7、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 穿着不合时宜; 8、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 话,热衷低级趣味; 9、强拉外宾合影,违反规定拍照、录像; 10、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 贪占小便宜。
请您积极参与
您认为哪些属于现代的公共生活?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怎样逐 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 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76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各 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动,而且也极大地促 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 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现。
• (二)公共生活——形成 •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 感受: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萌芽阶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私人生活与 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 。
• 感受: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察?.flv
• “我与陌生人有个约会”
网友见面之《要命的约会》.flv
感受现代交往的空间——复杂性
•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空中客车A380是欧 洲空中客车公司设计生 产的载重能力超大的民 用飞机,全机最高载客 量为840人,舒适载客量 为555人,是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客机。 • 空客A380翼展 79.8米,长73米,高 24.1米。机舱内有足够 的空间设立卧舱、商务 中心、健身房、医疗中 心、图书馆、餐厅及酒 吧,令乘客恍如置身豪 华游轮。与当今最大的 客机波音747客机相比, 空客A380的面积多出40 %以上。
信念 思想 行为 现状
引入
——教材逻辑体系
理想信念 爱国 人生、价值观
“思想教育”
道德修养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道德观教育”
法律意识 法律制度
“法律观教育”
“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健康成长成才”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本章教学要点:
•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资料(二):
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 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 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 过随便。 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 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 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 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 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孙教授说:“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 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 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搞笑大鸟和小鸟_app-320x240.mp4
请同学们看这幅画:
公共生活需要共秩序。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 生活秩序的手段有多种多 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 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 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 法律手段的作用就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