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是中药研发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的药效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下面是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稳定性研究的背景意义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提供制定合理的贮存、运输和使用条件的依据。
同时,稳定性研究还可以为药物形态、质量指标的确定和贮存寿命的评估提供数据,为新药开发和药物品质保证提供科学依据。
二、稳定性研究的内容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的评估。
主要包括药物的外观、溶解度、含量、质量稳定性、药效稳定性等指标的变化。
三、稳定性研究的环境条件常见的稳定性研究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和酸碱度等因素。
在稳定性研究过程中需要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通过变化环境条件来评估药物的稳定性。
四、稳定性研究方法稳定性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实验来进行。
包括物理特性的测定、化学成分的分析、活性成分的变化和降解产物的分析等。
五、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估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进行变化的评估,二是对不同因素对药物稳定性影响的评估。
评估结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参考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分析和判断。
六、稳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稳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要科学合理,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和图形展示等。
同时,要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结论。
七、稳定性研究的报告撰写与审核稳定性研究的报告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撰写和审核,包括实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应该详尽、准确、合理,并参考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撰写。
综上所述,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为了保证中药品质和药效的重要工作,其内容包括背景意义、内容、环境条件、方法、结果评估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稳定性研究,可以为中药的开发和质量保证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其质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对于保障药物质量、确保疗效以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稳定性研究内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是通过对药物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和检验,以确定制剂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药物化学性质:药物分解、氧化、光解等化学反应的发生情况;2. 药物物理性质:制剂的外观、颜色、溶解性等变化情况;3. 药物活性:药物的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变化情况;4. 药物安全性:制剂中有无有害物质的生成,如杂质、毒性物质、变异产物等。
稳定性研究不仅着眼于制剂内部成分的变化情况,还需要考虑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二、稳定性研究方法稳定性研究方法包括药物分析方法和稳定性评价方法。
药物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药物制剂中的成分、杂质和降解产物。
常用的分析手段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药物成分的含量和纯度进行分析,进而确定药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评价方法:是指通过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以确定其在特定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
常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加速试验法:利用高温、高湿和光照等条件,通过一定时间内的观察和分析,预测药物在常温下的稳定性;2. 物理稳定性试验:观察制剂的外观、颜色、溶解性等物理性质的变化;3. 化学稳定性试验:通过分析药物的降解产物和有害物质的产生情况,评价药物的化学稳定性;4. 生物学稳定性试验: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进行测定,评价药物的生物学稳定性。
三、稳定性研究的意义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对于药物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药物有效期:通过稳定性研究可以对药物制剂的有效期进行确定,为药品注册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 确保药物质量: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药物制剂的质量,检验制剂中的降解产物和有害物质对患者安全的影响;3. 指导制剂储存条件:稳定性研究可以确定药物制剂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有效保障制剂的稳定性和质量;4. 提高药物开发效率:稳定性研究可以帮助药物开发人员选择合适的药物配方和储存条件,提高药物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稳定性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稳定性研究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性质及其在药物运用中的行为和转化过程的学科。
药物稳定性是药物化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关注着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以及药物分解和降解的机理和规律。
本文将就药物稳定性的研究方向、方法和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一、药物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药物稳定性研究对于药物的开发、生产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光、热、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其质量和疗效的降低甚至失效。
药物稳定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制定合理有效的药物储存和使用方案,保证药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药物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1. 药物降解机理的研究药物在稳定性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药物的降解机理研究。
药物的降解可以分为化学降解、物理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多个方面。
化学降解是指药物分子在光、热、湿度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导致药物结构的改变和性质的变化。
物理降解是指药物分子受到物理因素如摩擦、振动和磨损等作用导致分子结构发生破坏。
微生物降解则是指药物被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作用下降解为其他物质。
通过对药物降解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为药物稳定性的控制和改进提供依据。
2. 药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药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是药物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降解产物鉴定和药物储存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理化性质分析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分子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热分析等指标来评价药物的稳定性。
降解产物鉴定则可以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对药物降解产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以了解药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为何。
此外,药物的储存条件也对药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药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可以为药物的存储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稳定性

1.酚类药物这类药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如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去水吗啡、水杨酸钠等。
2.烯醇类维生素C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分子中含有烯醇基,极易氧化,氧化过程较为复杂。在有氧条件下,先氧化成去氢抗坏血酸,然后经水解为2,3-二酮古罗糖酸,此化合物进一步氧化为草酸与L-丁糖酸。在无氧条件下,发生脱水作用和水解作用生成呋喃甲醛和二氧化碳,由于H+的催化作用,在酸性介质中脱水作用比碱性介质快,实验中证实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第三节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药物由于化学结构的不同,其降解反应也不一样,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其他如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反应,在某些药物中也有发生。有时一种药物还可能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
一、水解
水解是药物降解的主要途径,属于这类降解的药物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酰胺类(包括内酰胺)等。
1.酯类药物的水解含有酯键药物水溶液,在H+或OH或广义酸碱的催化下水解反应加速。特别在碱性溶液中,由于酯分子中氧的负电性比碳大,故酰基被极化,亲核性试剂OH-易于进攻酰基上的碳原子,而使酰氧键断裂,生成醇和酸,酸与OH-反应,使反应进行完。在酸碱催化下,酯类药物的水解常可用一级或伪一级反应处理。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药物稳定性预测
(一)阿仑尼乌斯(Arrhenius)方程
大多数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更为显著,温度升高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Arrhenius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提出了著名的Arrhenius经验公式,即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12-8)。
药物物理化学性质与稳定性研究

药物物理化学性质与稳定性研究药物物理化学性质与稳定性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药物物理化学性质和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和药物剂型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外观、溶解度、结晶形态、晶型、熔点、冻结点、溶解热、相对湿度等指标。
这些性质对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1. 外观:药物外观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药物的外观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市场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温度下在特定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药物的溶解度与药物的结晶形态、晶型、分子结构等有关。
3. 结晶形态和晶型:药物的结晶形态包括晶体的形状、大小、外貌等。
药物的晶型则指晶体中分子的排列方式。
药物不同的晶型具有不同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4. 熔点和冻结点:药物的熔点是指药物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冻结点则是指药物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
药物的熔点和冻结点对于制剂的工艺和储存具有指导意义。
5. 溶解热和相对湿度:药物的溶解热是指药物在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相对湿度则是指药物所处环境的湿度。
这些因素对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条件有一定影响。
二、药物稳定性的研究药物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变化情况。
药物的稳定性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光稳定性:药物在光照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
对于光敏药物来说,光稳定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光降解试验、光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
2. 热稳定性:药物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分解反应,降低药物的活性。
研究药物在高温下的降解情况,可以为药物的制备和储存条件提供指导。
3. 氧化稳定性:一些药物容易被氧化剂氧化,导致药物的活性丧失。
研究药物的氧化稳定性可以为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确定适当的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
药品的稳定性

n A→P
-(dCA/dt)=kCAn
(1/Cn-1)-(1/ C0 n-1)=( n-1)kt
(mol/l)1-n/s
(n-1)Cδ(n-1)K
(5)复杂反应 (5)复杂反应
①可逆反应 ②平行反应 ③连续反应
(6)化学结构与速率常数 (6)化学结构与速率常数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反应速率常数有关, 药物的基团不同,取代基不同,反应速 率也会不同,化学稳定性必然不同。显 而易见,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取代基会影 响反应速率,而且取代基常数与速率常 数有一定的定量关系。
① 高温试验供试品开口置适宜的洁净容器中,60℃温度 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 察项目进行检测。若供试品有明显变化(如含量下降 5%)则在40℃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60℃无明显变 化,不再进行40℃试验。 ② 高湿度试验供试品开口置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分 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 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要求检测,同时准确 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 性能。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在相对湿度75%±5%条 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湿增重5%以下,其他考察 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恒湿条件可在密 闭容器如干燥器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根据不同相对湿 度的要求,可以选择NaCl饱和溶液(相对湿度 75%±1%,15.5~60℃),KNO3饱和溶液(相常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通过加 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为药品审评、制 剂设计、包装、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供试品要求三批, 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 置6个月。所用设备应能控制温度±2℃,相对湿度±5%,并能 对真实温度与湿度进行监测。在试验期间第1个月、2个月、3个 月、6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在上 述条件下,如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订的质量标准,则 应在中间条件下即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情况 下(可用Na2CrO4饱和溶液,30℃,相对湿度64.8%)进行加速试 验,时间仍为6个月。加速试验,建议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 箱(20~60℃)。箱内放置具有一定相对湿度饱和盐溶液的干燥 器,设备应能控制所需温度,且设备内各部分温度应该均匀,并 适合长期使用。也可采用恒湿恒温箱或其他适宜设备。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预计只能在冰箱中(4~8℃)保存,此种 药物的加速试验,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 件下进行,时间为6个月。
药物剂型的稳定性与保存研究

药物剂型的稳定性与保存研究药物剂型的稳定性与保存是药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药物的稳定性代表着药物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合理的药物保存条件对于保障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剂型的稳定性与保存的研究内容,重点讨论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合理的保存条件。
一、药物剂型的稳定性研究内容药物剂型的稳定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物理性质(如颜色、外观、溶解性等)、化学稳定性(如药物降解、氧化等)以及生物学活性的稳定性等方面。
首先,药物的外观特征是药物正确识别和使用的重要因素。
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和外观等是药物剂型中添加的色素、填充剂和包衣剂等影响因素的结果。
在药物剂型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对外观特征的研究,可以提前发现外观变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溶解性是药物剂型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剂型在溶媒中的溶解性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释放速度。
因此,药物溶解性的研究对药物剂型的稳定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稳定性是药物剂型稳定性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
药物剂型中的药物可能会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降解,甚至产生有毒或无效的降解产物。
因此,研究药物剂型中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可以为药物的设计和制造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最后,药物剂型中的活性成分对许多治疗药物的疗效至关重要。
药物在长期存储和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失去活性,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因此,研究药物剂型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对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剂型稳定性与保存的影响因素药物剂型的稳定性与保存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氧气等。
首先,温度是影响药物剂型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药物在高温下容易发生降解反应,导致药物的质量下降。
因此,在制药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条件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
其次,湿度也是影响药物剂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容易吸湿,导致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内容

4.金属离子的影响 金属离子可催化氧化反应,如V C的氧化。 措施:a选用纯度较高的原辅料,在操作过程尽量避免使用金属器具。 b加入鳌合剂如依地酸盐、枸橼酸盐、酒石酸、磷酸、二巯乙基 甘氨酸。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对固体药物制剂的影响大 6、包装材料的影响 要求包装材料能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又不与药物制剂相互作用。
14
二、外界环境因素
1.温度影响 根据k = Ae-Ea/RT,通常,温度↑,反应速度↑。 Van’t Hoff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4倍 措施:注意控制生产、贮存环节的温度及有效期。 2.光线影响 光可以引发链反应(氧化反应) ,加速药物的分解。波长越短,能 量越大。。 措施:生产、包装、贮存避光。 3.空气中的氧化 氧的存在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 措施:处方中加抗氧剂、金属络合剂,生产中通惰性气体(CO2 N2)等方法来解决。抗氧剂的使用应根据药物溶液的pH、抗氧 剂适合的pH与溶解性能等选择,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适用 于弱酸性溶液,而亚硫酸钠适用于弱碱性溶液等
4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内容
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 化学稳定性(水解、氧化) 物理稳定性(沉降、结晶、乳剂分层、片剂 崩解) 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 本章课主要讨论化学稳定性。
5
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化学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
一、制剂中药物降解速度 1.降解速度方程 一级速率方程 dC / dt = - kC 零级速率方程 dC/ dt = k 2.制剂药物有效期 一级降解: t0.9= 0.1054 / k 药物降解10%的时间常用来评价制剂稳定性,并以此作为有效期 3.制剂药物半衰期 t1/2= 0.693 / k 二、药物制剂稳定性与温度T的关系 Arrhenius方程:k = A e –E / RT k:药物降解速率常数 E:降解反应活化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内容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质量发生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在于:1.保证药品质量,作到安全、有效、稳定。
2.用于指导新药及其剂型的研制开发。
3.减少损失,创造经济效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察制剂在制备和保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找避免或延缓药物降解、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各种措施,预测制剂在贮存期间质量标准的最长时间,即有效期。
药物制剂稳定性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
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适用原料药和制剂处方筛选时稳定性的考察,用一批原料药进行。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适用于原料药与药物制剂,要求用三批供试品进行;2.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的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其处方与生产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各项基础研究及临床验证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及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分解产物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结果的可靠性。
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环境因素1.温度的影响温度是环境因素中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解决方法:注意控制生产、贮存环境的温度及有效期。
2.光线的影响光可以引发链反应(氧化反应)。
解决方法:生产、包装、贮存避光。
3.空气中(氧)的影响氧的存在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
解决方法:处方中加抗氧剂(注意溶液的pH与抗氧剂的选择及相互溶解性能)、金属络合剂,生产中通惰性气体(CO、N) 224.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的存在对自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解决方法:原辅料的纯度、操作中避免使用金属器具,加入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盐或枸橼酸、酒石酸等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对固体制剂)加速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的进行。
控制环境湿度,选择适当包材。
塑料的主要问题是:有透气性、透湿性、吸着性。
6.包材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不同材料防水透气等性能不同。
塑料的主要问题是:有透气性、透湿性、吸着性等,不同材料防水透气等性能不同。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处方因素1.pH值的影响(液体制剂)+- (1)药物的水解受H或OH催化,故应通过试验确定最稳定pHm.(2)pH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如吗啡在pH=4稳定;VC注射液在pH=6.0,6.2稳定。
2- 2.广义酸碱催化:缓冲体系中HPO对青霉素G钾盐有催化作用医|学教育4 网搜集整理。
3.溶剂的极性影响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其极性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可用介电常数来说明这种影响。
4.离子强度影响(催化反应中)制剂处方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无机盐,如加入电解质调节等渗,加入抗氧剂防止氧化,加入缓冲剂调节pH值等,这些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增大可能导致药物降解速度改变,因此存在离子强度对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
5.表面活性剂影响:胶束对药物的稳定作用,但吐温80可使维生素D的稳定系性下降。
6.处方中辅料的影响:如硬脂酸镁润滑剂对阿司匹林水解有促进作用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一般特点1.一般属于多相反应(气、液、固)在不同相间发生不同类别的反应。
2.降解速度慢,要求分析方法精确。
3.降解反应一般始于固体表面,造成表里变化不均一。
4.固体制剂的均匀性较液体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药物的固体剂型的降解过程中常出现平衡现象。
(二)固体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固体制剂的晶型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
(1)同一药物有不同的晶型,不同晶型其许多理化性质不同。
(2)制剂的制备过程会带来晶型的改变。
2.固体药物制剂的吸湿(1)微量的水分均可加速药物的降解。
(2)药物制剂吸湿产生固结、潮解、晶型转化等。
(3)应控制生产环境的湿度在固体制剂的CRH以下,包装应注意防湿。
3.固体制剂间的相互作用稳定性试验方法(1)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试验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适用于原料药的考察,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适用于原料药与制剂,用三批供试品进行;(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其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制剂的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如片剂至少在1万-2万片),其处方、生产工艺与大生产一致;(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各项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容器、包装材料、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5)要有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和分解产物检查方法。
国内目前大多采用两种方法来测定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留样观察法和加速试验法。
无论选择何种试验方法,试验前都应选择一种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能区别反应物和分解产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一、留样观察法留样观察法是将样品贮存在自然条件下如室温、室温避光或室温日照等,或分别在3-5?、20-25?、33-37?的恒温箱中存放,每隔一定的时间如一个月或二个月,取样观察其外观及含量的变化:如注射剂的色泽、澄明度、pH值,片剂的崩解度、霉点、色斑、硬度等,总结测得的结果,评价产品在该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有效期。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反映贮存期中的真实情况;不足的是费时,对出现的问题不易及时找出原因和规律性。
稳定性试验方法(2)二、加速试验法利用在异常条件下,药物降解加速的原理,在短时间内考察药物的稳定性。
加速试验有温度加速试验、光加速试验、湿度加速试验等。
对于湿热敏感药物,用化学动力学理论,根据温度对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广泛采用加速试验法。
此法是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实验,以预测药物及制剂在室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同时也给下列工作带来方便:(1)新产品的处方筛选或改进处方和制备工艺;(2)确定产品的稳定性、预测有效期:(3)确定处方中个别原料的投料量;(4)在原料改变时作各批产品稳定性的相关试验。
加速试验测定的有效期为暂时有效期,应与留样观察的结果对照,才能确定产品实际的有效期。
经典恒温法为加速试验中最常用的,其理论依据是阿仑尼乌斯的指数定律,其对数形式为:lgK=(-E/2.303RT)+lgA(4-10)具体做法如下:1、选择温度:温度必须高于室温,通常选择5个温度,如40、50、60、70、80?或50、60、70、80、90?等,试验温度小则实验结果误差大,采用恒温箱或恒温水浴作为恒温试验的设备。
2、样品处理:将样品分别定量放在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进行含量测定。
取样时间根据药品的稳定性而定,可长可短;取样次数根据实验精确程度的要求而定,一般一个温度下取4-7次;将测定的各组数据及时记录并整理。
3、求反应速度常数:按含量测定结果与时间关系,以含量对取样时间作图或以含量的对数对时间作图,确定反应级数,由直线斜率求出各温度下反应速度常数。
4、求室温下的有效期:药物的有效期通常以药物降低10%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
将求出的各温度下的反应速度常数取对数,再对绝对温度的倒数作图得到一条直线,将直线推至室温,可求得室温下的速度常数,再求得室温下的药物有效期。
本法使用说明:(1)本法适用于热分解反应,且活化能在10-30kcal/mol之间,活化能过高或过低皆不宜使用;(2)本法选择的各温度下,其降解反应的机理应不变,机理改变时不宜用;(3)体系的物理状态不变,一般使用于均相体系(如溶液),得到的结果较为满意;(4)必须有比较灵敏、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5)试验温度不得少于4个。
此外,还有简便法、分数有效期法、线性变温法、Q10法、活化能估算法等。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 一、处方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及稳定化方法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比较复杂,除主药外,还加入各种辅料;辅料的合适与否,对制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注射剂等液体制剂,溶液的pH值、缓冲溶液、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及处方中的其他辅料均可能影响主药的稳定性。
(一)pH值的影响被H+和OH-催化的反应,其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随pH值而改变,在pH值较低时,主要是H+的催化作用;在pH值较高时,主要是OH-的催化作用;pH值在中间时,降解反应速度可以与pH无关或由H+和OH-共同催化。
许多药物的水解反应或氧化反应均受pH值的影响。
酯类药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比较完全,其水解速度主要是由pH值决定,在酸性条件下影响较小,如盐酸普鲁卡因溶液,pH值在3.4-4时最稳定,pH值升高水解迅速加快。
所以,酯类药物通常在中性或弱酸性时比较稳定。
酰胺类药物的水解主要受OH-的催化,OH-浓度越大,pH值越高,水解越快。
甙类药物易受H+催化水解,在偏酸性的溶液中加热易发生水解。
除水解外,药物的氧化反应与溶液的pH值也有密切关系,当pH值增大时,氧化反应易于进行,pH值较低时比较稳定。
很多药物的降解反应都可为H+或OH-催化,其溶液的稳定只是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所以,在配制药物溶液,特别是配制注射液时,就要慎重考虑pH值的调节问题,以延缓药物水解、氧化等,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一般是通过查找资料或通过实验弄清药物最稳定的pH值,以pHm表示,再用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将溶液调节到pHm.pH值的调节常用盐酸和氢氧化钠;也有为了不增加药液中其它离子,而用药物本身所含相同的酸或碱来调节,如硫酸卡那霉素用硫酸来调节pH值;也有为了保持药液中pH值的相对恒定,采用各种缓冲液,如磷酸盐缓冲液、枸橼酸盐缓冲液等,但要注意缓冲溶液对药物的催化作用,应通过实验选择合适的缓冲溶液浓度,以减少催化作用。
一般缓冲盐的浓度越大,催化速度也越快,故应使缓冲盐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浓度。
(二)溶媒的影响溶媒的极性和介电常数均能影响药物的降解反应,尤其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
溶剂的介电常数ε与反应速度常数,的关系如下:lgk=lgk?-k′ZAZB/ε(4-8)式中,为反应速度常数,ε为溶剂介电常数,k?为ε趋向?时的反应速度常数,ZAZB为溶液中离子或药物所带电荷。
此式适用于离子与带电荷药物之间的反应,从上式可知:在极性较高的溶媒中,如果水解产物的极性较原药物大,则溶媒能促进药物的水解,反之,能延缓水解;在极性较低的溶媒中,如果水解产物的极性较原药物大,则可降低水解,反之,促进水解。
当药物离子与催化水解的离子电荷相同时,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媒如甘油、乙醇、丙二醇等,可降低水解速度;反之,当药物离子与催化水解的离子电荷相反时,则采用介电常数高的溶媒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