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_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之研究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从现代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
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
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
2、学科地位的理解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
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的。
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3、本学科独特的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
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的木偶,我们的身上都绑满了无形的线,受著社会的操纵而不自知。
(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
C.W.MiLLS《社会学的想像》: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
4、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及比较(一)量的研究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的研究的争议:(1)把教育当作孤立的实体;(2)测量工具不完整;(3)专注于容易测量的特质;(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5)不当的分析与比较;(6)研究者对构架的主宰;(7)研究利用的困难。
(二)质的研究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
2、质的研究的特性:(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目标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与程序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设,以现场设计为主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的重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一)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概述

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概述
马克·艾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是一门基于关系式关系主义思想的学说。
他在该理论中提出,社会中出现的一切矛盾,本质上都可以归因
于社会之间存在的不同关系,从而导致社会特权的形成、不平等的出现、社会问题的爆发等社会问题。
社会课程论提出,社会中服从着关
系式结构、彼此互相制约的各成员容易分为决定性角色(有权决定角色)和支持性角色(无权决定角色)等阶层和部分,社会关系的管控
本质上是带有暴力、压迫特性的复杂动态过程。
艾伯恩斯坦认为,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均等和权力问题,需要对社会
关系进行改革,重塑关系式结构以达到实现公正和平等的目的。
人们
有必要认识到自身的关系重新建构一个平等的、自由的社会,这种重
新建构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需要不断地思考、实践和改革,以达到分享资源和权利的目的。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作者:胡安奇王清霞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文章通过对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渊源的梳理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社会符号学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开启了语言研究的“文化转向”,米德、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融入则把“语码”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
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是20世纪社会学的“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为语言/话语研究搭建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沟通的桥梁,也为探究语言、心理、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
〔关键词〕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5-0014-06引言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学术思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教育话语理论等方面建树卓越,其作品“被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而熟知” [1](1)。
伯恩斯坦的主要成果收录于四卷本论文集《阶级、语码与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和《教育、符号控制与身份:理论、研究、批评》(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一书。
从个人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伯恩斯坦的语言社会学思想孕育于社会语言学调查,其间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的重要影响,创造性地发展了“语码”(code)的概念;而后从文化—历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沃尔夫(Whorf)等学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把言语使用研究推演到社会文化层面,使“语码”具备了社会符号功能。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升本 - 函授) 在线作业——教育社会学 参考答案 简洁版

能力有限恐有错误仅供参考关于填空题虽然有九次作业并且每次都有二十几题填空,但是有很多都是重复的,甚至于在同一次作业中也有重复。
所以,填空的参考答案都在下面,请同学们对照题目找一下——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沃德曾提出著名的“[______]论”,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社会导进论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______ 说”、“______ 说”和“______ 说”等。
社会化说教育的社会价值说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说“_ ”和“”。
教育社会学经历的发展过程大体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2、20世纪初—40年代——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3、20世纪40年代后——广泛深入发展阶段关于影响教育的阶层变量问题,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______ 论”、“ ______ 论”和“ ______ 论”。
核心变量影响论文化变量影响论综合变量影响论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曾经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的语言类型进行过系统的观察与研究,他认为中产阶级家庭和劳工阶层家庭分别使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代码,这两种语言代码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
伯恩斯坦精制语言编码局限语言编码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社会分层类型分别是[______]分层和[______]分层封闭式社会分层开放式社会分层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可将其区分为______ 流动和______ 流动两大类。
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新堀通也曾经形象地将______ 和______ 称为教育社会学的父学科和母学科,认为教育社会学是上述两者结合的产物。
社会学和教育学就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分别为_____ ______ 、______和______ 。
程度结构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结构班级社会组织的基本特性,一是______ ,二是______ 。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教育社会学相关书籍

教育社会学相关书籍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教育的社会背景和作用,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 《教育社会学》(Education and Sociology),作者:V. F. Sennett。
这本原版英文书籍是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介绍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
2. 《教育社会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of Education),作者:Richard Waller。
这本书提供了广泛的教育社会学知识和理论,涵盖了教育制度、家庭与教育、社会阶层和教育不平等等方面的内容。
3. 《学校与社会》(Schools and Society),作者:Jeanne H. Ballantine和Joel F. Spring。
该书将教育社会学与教育政策相结合,分析了教育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讨论了社会问题对学校和教育的影响。
4. 《教育社会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作者:David Matheson。
该书介绍了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概念,重点探讨了社会不平等、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问题。
5. 《教育与社会:关键概念》(Education and Society: Key Concepts),作者:Susan McGrath-Champ和Bruce Raybould。
该书介绍了教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主题,包括社会化、教育工作、差异化以及教育与国家的关系等。
6. 《教育社会学与比较教育学的争鸣》(Matching School Sociology with Comparative Education),作者:中川乔。
这本书结合了教育社会学和比较教育学两个学科的见解,探讨了教育社会学在比较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它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探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理论研究的目标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指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管理学等,它以教育学科为基础,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框架。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哲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教育哲学研究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孩子的发展规律、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是什么?它通过对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如教育的目的、任务、价值和方法等,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理论分析是对现有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整合,以及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辨和解释。
实证研究是通过设计实验或问卷调查等方法,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教育数据,验证或修正已有理论,探索教育规律。
案例研究是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从中提炼出有关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理论通过提出教育目标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教育理论还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
同时,教育理论研究也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理论基础,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估和提升。
总而言之,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探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教育理论研究的目标是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指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对我国小学隐性课程的启示

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对我国小学隐性课程的启示雷晓;赵年秀【摘要】“教育论述”理论是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在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主要阐述了知识的生产、传递与再生产.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对于我国当今的小学隐性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伯恩斯坦;教育论述;隐性课程;启示【作者】雷晓;赵年秀【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00;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9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伯恩斯坦因提出符码理论而在教育社会学界大放异彩。
符码理论以“符码”这一概念为核心,从阶级出发,试图探讨统治阶级用控制符码来操控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文化再生产与权力再生产的目的,这一理论系统地阐释了符码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1]。
在对符码理论进行了近20年的完善后,伯恩斯坦在其学术生涯的晚年,以符码理论作为基础,提出并建构了教育论述理论。
伯恩斯坦对教育论述的研究一反常态,他对论述的观点与后结构主义者接近,但是伯恩斯坦的教育论述却不是在探究论述的内容,而是提供一种分析的模式以说明知识是如何产生、转化、组织与传递的过程。
伯恩斯坦认为教育论述理论是着眼于教育论述本身“内部关系”(relation within),而不是如病理学式的教育论述的“相互关系”(relation to)。
伯恩斯坦的教育论述理论主要是由描述教育论述的生产、再脉络化与再生产的教育机制(pedagogic device),以及描述教育论述结构的垂直论述(vertical discourse)与水平论述(horizontal discourse)组合而成[2]。
(一)涵义根据伯恩斯坦分析,教育论述是由初级脉络(primary context)、再脉络化脉络(recontextualizing context)和次级脉络(secondary context)三个脉络构成,分别担任生产、传递和习得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摘要
英國 教育社會學家 伯恩斯坦 (B. Bernstein)已在教育社會學 領域 受到廣泛 的 研究與討論。做為㆒個教育社會學家,伯恩斯坦窮進畢生精力,以符碼(code)為 核心,提出分類(classification)與架構的概念(framing)來分析社會與教育現象背後 所蘊含的權力分配與社會控制原則。探究伯恩斯坦思想之成形,發現其具有跨理 論、跨領域、跨學門之特性,其㆗,從方法論的觀點來看,涂爾幹的思想和結構 主義的觀點與伯恩斯坦思想體系最為密切關聯。歸納伯恩斯坦思想體系之發展, 約略可將其區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以符碼理論(code theory)的建構為主,後期 則是以教育論述理論(pedagogic discourse theory)之建構為主。 伯恩斯坦與新教育社會學之發展與研究密切相關。伯恩斯坦以西方的課程 研究、教育知識議題為研究焦點,無疑㆞與新教育社會學之發展建立起密切關 係。然而,伯恩斯坦認為新教育社會學者只將其研究焦點置於教育知識與外在不 均等權力關係、意識型態等問題㆖,缺乏對於教育知識文本本身組合問題的研 究。因而,促使伯恩斯坦反省文化再製理論學派之觀點,發展出教育論述理論來 討論有關文本的組合問題。伯恩斯坦以教育機制來說明教育論述理論。透過教育 機制,伯恩斯坦論證了知識是如何生產、流通與再製,也指出權力是如何透過教 育機制而把知識分配給不同的團體以影響其意識之形成。 伯恩斯坦之教育論述理論不但豐富了教育社會學領域之研究,同時還樹立 起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基石 , 其對教育社會學領域之貢獻與重要性 , 自是不可言喻 。
第㆓章 伯恩斯坦之生平與思想背景 ............................................................... 5 第㆒節 生平 ..................................................................................................5
關鍵字:伯恩斯坦、符碼、分類、架構、教育機制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Abstract
As British sociologist of education, Basil Bernstein, his theory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Bernstein devotes all his own life to analysis the scene beyond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henomena, which are implie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control.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y of Bernstein, we discover that his theory is characteristic of cross-theories, cross-fields and cross-disciplines. In addition, from the point of methodology, Bernstein’ s philosophy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notions of Emile Durkheim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alism. To gener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Bernstein’ s ideology system, it is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mainly to construct the Code Theory, and the later stage is the Pedagogic Discourse Theory. The pedagogic discourse theory is the latest ideology of Bernstein,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Code Theory but transcends it. Bernstein and the development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have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ing one of members of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ernstein focuses his research central theme on western curriculum research of and educational knowledge issues. No wonder he develop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ernstein bases on the code and addresses the conceptions of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to explain the im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suggested by power classification, and principles of social control. Bernstein, however, thinks that many new educational sociologists only pay their attention on educational knowledg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 of text. Therefore, it encourages Bernstein to reflect the standpoint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develops the Pedagogic Discourse Theory to argue about textual composition issues. Bernstein bases on Pedagogic Device to explicate the Pedagogic Discourse Theory. Through the pedagogic device, Bernstein demonstrates the procedure of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reproduction. Furthermore, he points out that power is distributed by pedagogic device to deliver knowledge to different groups in order to affect and develop their own ideology. Bernstein’ s Pedagogic Discourse Theory is not only to enrich the researching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sociology. Hence, his contribution and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sociology is beyond the words.
誌謝
猶記得初進入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時,缺乏背景知識與信心的我,多賴所㆖ 老師與同學、家㆟的支持和鼓勵,而得以順利的學習與成長。在南華的日子,不 僅學會了很多事情與學問,也特別㆞感受到所㆖老師的關懷與同學間的溫馨。 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瑞賢老師,沒有他,這篇論文無法完成。撰寫論文 的過程㆗,雖然遇到了不少的瓶頸與困難,端賴王老師的鼓勵與協助,不厭其煩 ㆞悉心討論、修改,讓我學習到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伯恩斯坦的理論與想法,獲 益良多。其次,感謝蘇峰山老師在我論文的寫作過程,抽空與我討論伯恩斯坦的 理論、借予我相關的參考書籍並給予我論文㆖寶貴的建議。此外,亦感謝方德龍 老師於百忙之㆗,抽空擔任我的口試委員,給予我論文㆖許多建議,以及所㆖的 助理瑞霞的協助安排口試相關事宜。 最後,感謝我的家㆟,在我的求學過程㆗,㆒直給予精神和物質㆖的支持, 幫助我面對許多生活㆖的挫折與考驗;以及我的學長對我的鼓勵與支持,還有淑 媛同學的㆒起並肩作戰,相互勉勵,才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在此誠摯㆞謝謝每㆒ 位陪我㆒起走過的㆟,因為有了你們陪伴、鼓勵與支持,讓我學習到更多、也有 了更不同的體驗。
Key word:Bernstein, code, classification, framing, pedagogic device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伯恩斯坦教育論述理論之研究
目錄
第㆒章 第㆒節 第㆓節 緒論 ....................................................................................................1 研究緣起 ........................................................................................ 1 研究目的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