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 以古代帝王为鉴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ppt5

人教版历史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ppt5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国强大的实力——统一的可能性 条件
2、疆域的拓展: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辽东
全长一万多华里
临洮
南征岭南,修灵渠,设四郡
桂林郡 象郡
南海郡
秦 朝
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疆域国 家的基本疆域(外在的统一)图
问题思索?
面对如此辽阔的国家,以秦始皇 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又如何去巩固统 一和加强管理的呢?
• 3、对关键词进行文字解读和历史解读,并将二者有机 统一,从而从课题上深化对本课内容的了解和理解;如: 统一既包含领土的统一(外在)又包含各项制度的统一 (内在措施);第一个皇帝是指皇帝制度及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这两方面便是本课的重点。
大地在我脚下 国计掌于手中 哪个再敢多说话 夷平六国是谁 哪个统一称霸 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指天笑骂 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顽石刻存汗青 传颂我如何叱咤
1、时代(建议:注意同一时期西方发展状况及东、西方差异)
秦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开始
唐朝——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高·潮
单元解读
2、人物及其贡献: 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皇帝(汉族) 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汉族) 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满
族) 三、解读单元课标要点: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历史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历史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C.秦王赢政个人的雄才大略D.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3.“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右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皇帝
人教新课标历史选修4——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的教学设计
案例摘要
教学题目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所属学科
高中历史
学时安排
2
年级
高二
所选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材
作者
南通大学历史师范101
一、教材要求
新课程标准: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历史功过。
⑵文化上:①统一文字:小篆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孔钱
②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
⑷其它:
①法律上:颁布秦律内容详细、刑罚严酷、体现地主阶级意志、对后世法律制订有深远影响
②交通建设:陆——驰道、直道;水——渠道,便于政令下达,调遣军队,巩固统治,也便于各地交流。
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2)核心:君主专制
(3)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4)内容: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a、称号:皇帝;
b、权力:大权独揽
②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a、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职责)
b、关系:互不干涉,对皇帝负责
三、教材分析

三个版本历史教材比较

三个版本历史教材比较
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 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 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 ★ (2012年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
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 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 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 • •
• ★ ( 2012年新课标卷)清代内阁处理公 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 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 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 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 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 ★ (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明成祖时,“特简
• • • • • • • (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 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 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 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3.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着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加深爱国 主义情感,培养正确的国际意识,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 全人格,提高历史素养。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布置:历史纵横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布置:历史纵横

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布置:历史纵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155年,秦桧病死,宋高宗就1141年宋金和议下诏辩解说:“朕惟偃兵息民,帝王之盛德,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是以断自朕志,决讲和之策。

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

”摘自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五册材料二南宋人王明清对1141年和议作过这样评价:“和议定后,卧鼓灭烽逾二十年,此烩之功不可掩着也。

”摘自关履权著《两宋史论》
你能写一篇小论文,反驳上面的说法吗?
要求:1.逻辑清楚,语言流畅。

2.成文不超过300字。

为大家推荐的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布置,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
2016年初一历史暑假作业(常识)
16年七年级历史愉快暑假作业(有答案)。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史书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史书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史书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史书,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史书。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宗。

它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共分为纪传体和表。

纪传体是通过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展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而表则是对各个朝代的官职、年号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史记》以其广泛的史料来源和生动的文字风格,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

《资治通鉴》是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纪实通史。

它以年代为序,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史观,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工具书。

它的编纂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史书的巅峰之作。

《明史》是明朝时期编纂的一部官修史书,记录了明朝自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368年-1644年)的历史。

《明史》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它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通》是清朝时期黄宗羲所著的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主要讲述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历史的发展规律。

《史通》提出了“史有三纪,物人书”、“纪实者为史,纪事者为传”等观点,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除了以上几部著名的史书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史书,如《春秋》、《左传》、《战国策》等。

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风俗习惯。

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总之,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史书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研读这些史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历史纵横 以古代帝王为鉴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纵横 以古代帝王为鉴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古代帝王为鉴山东 张爱华“我国古代史中帝王权谋之术,政治智慧或政治得失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法其可法,戒其可戒’,请你结合我们对我国古代政治史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写一篇有理有据的历史小论文。

”这是我在复习完中国古代史后向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

布置作业后本认为学生会应付了事,弄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观点或论断,不料,批阅所交作业后发现许多新颖独特的观点。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改造了时势很多人认为“时势造英雄”,但在“时势创造英雄”后“英雄也改造了时势”。

古代帝王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执政后又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着世界。

如战国时期的秦王嬴政“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所创建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创了“汉族”的时势;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励精图治得以开创“开皇之治”的繁盛;隋炀帝借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并且开创科举制,影响中国1300多年,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李渊因不满于隋暴政在李世民的协助下起兵反隋建唐,此后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帝王把唐朝推向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元世祖灭南宋统一中国,设“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元末政局动荡中朱元璋领导了农民起义建明朝,创造性的废除丞相,结束了自秦朝以来的皇权相权之争,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使君主专制高度强化,但也埋下了统治危机。

以上的史实足以证明英雄的帝王诞生是顺应“时势”的结果,反之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创造了新的“时势”。

借古鉴今学帝王管理智慧纵观我国古代史的发展,每个王朝基本都呈现“兴起→成长→鼎盛→危机→衰落崩溃”的规律,这与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一致性。

如果把古代中国的每个封建王朝比作一个企业的话,那么其当朝帝王则是这一企业的领导管理者。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起源与发展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千头万绪,而且教材在叙述中逻辑不甚清晰,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中华文明”为主题,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脉络和地理位置。

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如元谋人门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文化遗址、甲骨文等,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古代帝王为鉴
山东 张爱华
“我国古代史中帝王权谋之术,政治智慧或政治得失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法其可法,戒其可戒’,请你结合我们对我国古代政治史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写一篇有理有据的历史小论文。

”这是我在复习完中国古代史后向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

布置作业后本认为学生会应付了事,弄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观点或论断,不料,批阅所交作业后发现许多新颖独特的观点。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改造了时势
很多人认为“时势造英雄”,但在“时势创造英雄”后“英雄也改造了时势”。

古代帝王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执政后又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着世界。

如战国时期的秦王嬴政“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所创建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创了“汉族”的时势;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励精图治得以开创“开皇之治”的繁盛;隋炀帝借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并且开创科举制,影响中国1300多年,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李渊因不满于隋暴政在李世民的协助下起兵反隋建唐,此后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帝王把唐朝推向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元世祖灭南宋统一中国,设“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元末政局动荡中朱元璋领导了农民起义建明朝,创造性的废除丞相,结束了自秦朝以来的皇权相权之争,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使君主专制高度强化,但也埋下了统治危机。

以上的史实足以证明英雄的帝王诞生是顺应“时势”的结果,反之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创造了新的“时势”。

借古鉴今学帝王管理智慧
纵观我国古代史的发展,每个王朝基本都呈现“兴起→成长→鼎盛→危机→衰落崩溃”的规律,这与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一致性。

如果把古代中国的每个封建王朝比作一个企业的话,那么其当朝帝王则是这一企业的领导管理者。

“骑马打天下”者不一定可以“坐在马上治天下”,可见“攻守之术不同”。

细细分析朝代更迭规律,管理经验、管理教训等足可为我们现在的管理者所借鉴。

善于用合适的人才,善于用人之优点,发挥其各自独特才能是古代帝王得天下乃至稳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定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宴会上一语道破其得胜之天机,“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三人皆为我所用,这是我胜利的主要原因。

而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他失败了。

” 再如齐桓公之所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得益于重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

为政以德,体恤民情使古代帝王更得民心,现代企业要以此为鉴,注重人才的使用。

怀才要弃暗投明,谏言要相时而动
从古代帝王用人策略中,警示我们怀才必须寻明君、投明主,方可施展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发挥展现自己的才华。

选爱才惜才之明主,忠诚于他。

如隋炀帝之君不可投,他本人可谓是位天才,文治武功了得,但是他妒贤嫉能、不善纳谏最终二世而亡;而天才皇帝唐太宗任用人才不分亲疏仇敌各有所取,从而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可见明君才可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空间。

再者,作为人才绝不可恃才放旷,要注意自己进谏的方式与方法,达到才智展现目的方为智者。

把这一点做到极致的要数魏征了,唐朝著名谏臣魏征之所以进谏200余次皆被唐太宗采纳,无不与其机智的进谏方式方法有关,所以真正的人才会机智的保护自己。

通过历史小论文的批阅,发现有些学生把历史学活了,学透了,达到了“古为今用”的学史目的。

作者简介:张爱华,山东省肥城仪阳中学一级教师,自1996年工作以来,有数篇学科教学论文和班级管理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相关刊物上发表,课件多次荣获泰安市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