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第3单元漫步宋词15李清照词二首教师用书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二、阅读《永遇乐》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
4.“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夕阳娇艳,晚云瑰丽,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了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运用了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和拟人。梅花既有艳丽的外表美,更有迎
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在美。菊花更是人所公认的“君子之 花”,兼具内外之美。但这两种名花,在桂花面前都自叹 弗如,都产生了嫉妒和羞愧的心理。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
装有雕花栏杆的花园里,在秋天开的花卉中称首。屈原对桂花可是
煞无情思,
何事
太没有情意了,不然,当年他在《离骚》中赞美了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
当年不见收。 提到桂花呢?
永遇乐
落日
熔金,暮云合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斑斓,仿佛碧玉一样晶莹
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 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以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 个总结。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 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 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
四、识记字音
鹧.鸪.(
) 冠.儿( ) 骚.人( )
煞.( )
3.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 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 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 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 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 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 要表达的哀情。
3.《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 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 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 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接高考 对比阅读鉴赏
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 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 题,有时也会涉及意境和文学常识。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 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 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 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 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 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 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 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2) 比 较 思 想 感 情 。 古 典 诗 词 都 是 作 者 特 定 情 感 的 产 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 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 心境和特定的情感。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5 李清照词二首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5 李清照词二首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词人。
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纵横豪放,掷地有声。
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
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
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
李清照和张爱玲是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上才绝一代的璧女,若将两人放在同一时空,必定是一对漂亮的并蒂莲,立于文学史册上竞芳吐艳,各现妙姿。
尽管隔山隔水隔着遥远的时空,两位绝代才女在身世爱情及晚年命运遭遇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上天给了她们惊艳的才华之后,果然在爱情及生活中再不多给一些。
原来上天就是【课内挖掘】李清照与赵明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
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
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
据说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
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
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
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
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
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
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
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
粤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工诗能文,更擅词。从她的 词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的宽阔。 她前期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闺情思绪,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 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婉约动人,清俊疏朗。南渡以后,她的作品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乡的情绪,流露出了 她对北方失地的深切怀念。在她后期的词作中还充分地表达了其在孤寂 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命运。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具有极高的 艺术感染力,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入词,极具体、极细致地反映了自
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 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 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名句识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 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 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答案
2.阅读《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 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写词人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 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案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 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 “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答案
三、疑难探究 3.有人评价《鹧鸪天·桂花》一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 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 “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 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永遇乐(落日熔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2.领会李清照在词中流露的身世之悲、知音之叹及故国之思。
二、教材分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李清照的一首婉约词代表作。
词作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节热闹情景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今日元宵节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处境、今不如昔的盛衰之感和深沉的怀念故国之情,同时隐含有对偏安一隅的宋朝权贵的无声却悲愤的抗议。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以乐景衬哀情及对比手法。
2.感受词人的动荡飘零的身世之悲、孤独凄凉的知音之叹和深沉悲愤的故国之思。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表格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
李清照
对比景美(乐)情悲(哀)身世之悲
盛日(昔)憔悴(今)故国之思
反衬相招(他)谢他(己)知音之叹。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教案李清照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永遇乐》中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深入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人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在我国无论是政坛还是科学或其他方面,一直以来就是男子的天下,女子少有出头的,一个女人要名垂青史要比男人困难得多,因此她们的成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说唐代有个女皇帝,而在南宋就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在李清照的诗词中体味其真情。
(二)走进易安,知人论世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南渡之前)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乐事后期(南渡之后)凄苦的身世、故土之思、家国之悲(三)诵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读出感情(四)整体感知讨论:李清照是否真的孤独呢?设问:作者拒绝了邀请,是不是朋友不够盛情呢?明确: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五)具体研读设问:李清照为什么不看元宵佳景,而要“谢他酒朋诗侣”?明确:•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问:试着从词中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心理原因)•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1、原因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易安此句以形写神,以鬟乱鬓白写其衰老颓唐。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2、原因二: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1)译文: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晚霞在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
(2)人在何处?怎么理解?明确: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三单元 15李清照词二首

15 李清照词二首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
哲思品悟
不要对他说不行
美国洛杉矶道奇棒球队领队汤米·拉索达谈怎样应付状态不好
员,他说:
我记得有个球员来问我:“干吗不派我上场?”要是我对
1.《鹧鸪天·桂花》 这是一首咏桂词。作者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 了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展现了词人超凡脱俗的美学观 2.《永遇乐》(落日熔金)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全词通过对眼下的元宵节和过去 宵节的不同情景对比,以深沉凝重的笔法勾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 借以抒发自己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三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情疏迹远( shū ) (2)何须浅碧轻红色( bì ) (3)梅定妒( dù ) (4)落日熔金(rónɡ ) (5)暮云合璧( bì ) (6)闺门多暇( xiá ) (7)捻金雪柳( niǎn) (8)簇带争济楚( cù )
(9)冠冠画冕栏堂开皇处冠ɡu中ān秋 ɡuàn
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
一 作者视窗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 称“济南二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 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2 文脉梳理
咏物:突出桂花“香”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1)

花似人,人似花——走进李清照的美丽情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多层深入解读,力争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维度。
教材内容及教学设想:高二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中的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研究教材时,《李清照词二首》中有一首《鹧鸪天》,是写桂花的。
另外,我了解了学情,知晓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和《武陵春》,这几首词都含有“花”这个意象。
深入研究发现,在李清照词中,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百花园”,花的盛开、凋谢和枯萎成了李清照生命流程的展现,花的意象中,秉承着一种对美的追寻,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对青春的感叹,对爱情的执着,对国破家亡的深思哀痛。
这些作品从审美、语言、思维及文化方面有极大的挖掘空间,很好地契合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因此,另选了其3首有代表性的词《点绛唇》、《一剪梅》和《声声慢》,共8首,尝试通过含有“花”意象的这些词来走进李清照的一生,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她那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作品与教师作品品读唐丽群:名门闺秀院中游,薄汗透轻衣,似那露浓花瘦。
离别愁绪载满舟,把酒黄昏后,更比黄花还瘦。
张轩:年少羞把青梅嗅,与明诚因缘配。
奈何鸳鸯常分离,离别相思把词写。
巾帼须眉,国破词碎。
忠心爱国徒悲,却诉不尽愁。
身人杰,死鬼雄,花飘水自流。
问谁明此意,当年凭栏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李清照词二首[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识记(1)情疏.迹远( ) (2)何须浅碧.轻红色( )(3)梅定妒.( ) (4)落日熔.金( )(5)暮云合璧.( ) (6)闺门多暇.( )(7)捻.金雪柳( ) (8)簇.带争济楚( )(9)冠⎩⎪⎨⎪⎧画栏开处冠.中秋( )冠.冕堂皇( )(10)煞⎩⎪⎨⎪⎧骚人可煞.无情思( )煞.笔( )【答案】 (1)shū (2)bì (3)dù (4)rónɡ (5)bì (6)xiá (7)niǎn (8)cù (9)ɡuàn ɡuān (10)shà sh ā2.词语释义(1)画栏开处冠.中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骚人可煞.无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事当年不见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落日熔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暮云合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次第..岂无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闺门..多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记得偏重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捻金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簇带争济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怕见..夜间出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谢.他酒朋诗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不如向.、帘儿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超出众人,居第一位(2)极,很,太(3)为什么(4)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5)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6)转眼(7)这里指代妇女(8)指正月十五(9)用素绢或银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10)漂亮(11)懒得(12)谢绝(13)在3.名句背诵(1)________,情疏迹远只香留。
(2)落日熔金,________。
(3)元宵佳节,________,次第岂无风雨?(4)何须浅碧轻红色,________。
【答案】(1)暗淡轻黄体性柔(2)暮云合璧(3)融和天气(4)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名片]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主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探究·精研文本]鹧鸪天桂 花[背景介绍]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文脉梳理]《鹧鸪天·桂花》⎩⎪⎨⎪⎧上片⎩⎪⎨⎪⎧桂花的独特风韵议论: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下片⎩⎪⎨⎪⎧议论 衬托抱怨先贤→珍重桂花[文本深读]1.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骚人”指的是屈原。
屈原的《离骚》中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 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
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
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
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3.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桂花的品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不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
梅花和菊花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使用拟人和用典,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
对这位先贤的抱怨,侧面烘托,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
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涵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名句鉴赏]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鉴赏】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光泽不鲜艳耀眼,颜色也是淡黄色,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人。
“体性柔”则说这种花的外在特征和性质,“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给人间,这是作者所尤为欣赏的品质。
2.梅定妒,菊花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鉴赏】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姿态万千。
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忌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掩饰着羞愧之容。
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这里以梅、菊来陪衬,表明了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永遇乐[背景介绍](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诉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面游玩,宁肯待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
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文脉梳理]《永遇乐》⎩⎪⎨⎪⎧⎭⎪⎬⎪⎫上片:元宵情景 今年下片:元宵情景 中州盛日对比→盛衰之慨身世之悲 [文本深读]1.《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