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生活,精彩的课堂
《直线、射线和角》数学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和角》数学教学反思《直线、射线和角》数学教学反思1今天上了一堂《直线、射线和角》的数学课,引出了我的思考,并再次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深深地反思,对本课的学习基础和发展目标进行重新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线段、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直线和射线虽然曾经前一学段中在某一些练习中出现过,但是没有明确的定义。
学生对直线和射线的的感受或体会很少,特别是直线,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很难找到,基本没有,它是从具体的长度(线段)到抽象的无限长,是孩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可能对有一些孩子来说,这种飞跃,它已经具备这种潜意识的感受,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它需要通过画一画、动手做做手势,从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方面加深对直线和射线的体会,为以后学习抽象的空间图形的作一些浅显的准备。
但是,我的美好意图,在课堂上总显得太面面俱到,对一些资优学生的数学思维显得不够关注。
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我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中等或稍偏下的学生身上,为了让他们能理解抽象的直线和射线,我想了很多办法。
从作业来看,学生对直线和射线的理解已经达到我预想的程度。
这样,课中必然让一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
可以说,如果对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在中等偏上进行教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的“趣味练习”,完全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先探究,在反馈的基础上得出规律,然后再出现电脑的课件演示,让那些中下生也能看明白怎么回事。
可能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得扎实,又能让资优学生在数学思维上有一定的发展。
其二,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显得拖泥带水。
因此,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课前应该做更深的设计,让学生能很快按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千万不要让学生花时间来理解你教师所提的问题上。
这样肯定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时间应该花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环节上。
其三,课堂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松松紧紧,适当有度,不要一味太紧或太松。
时间久了,学生或许会出现弊端。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反思第【1】篇〗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
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
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顿悟是什么意思

顿悟是什么意思
顿悟的意思是:指谓顿然领悟。
顿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ùn wù,是佛教语,指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顿然领悟。
出自夷蛮传·天竺《宋书迦黎国》。
顿悟造句:
1、人生不是活的短与短,而是体悟的早与晚,生命不是用以更正别人的对与错,而是去课堂教学自己精彩的生活!
2、但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3、生命不是孤独寂寞短与短,而是体悟的早与晚。
4、最好的抒情诗,想想济慈和雪莱的诗,就像是一次次的顿悟,让我们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5、所有频繁的蜕变,都来源于磨难和痛苦;所有忽然的体悟,都就是伤口滚出去的血珠。
6、我以前觉得自己很委屈很悯恻,今天的思惟却让我顿悟了那一句:悯恻之人比又可悲之处。
陵园小学校园文化浓缩篇

綦江县陵园小学的历史沿革1963年秋,国家经济经历严重自然灾害后逐渐恢复,綦江城关镇后山坡逐渐发展,居住人口不断增加,需要一所小学解决居民的孩子上小学问题。
与此同时綦师校也需要一所靠近校本部的附属小学作为师范生的见习实习基地。
经县人委批准,县教育局将古南镇交通小学部分班级和綦江县城关幼儿园的2个班,共计200多学生,组合成一所新学校,命名为綦江师范附属小学。
学校为公办学校,校址是现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
教师来源:綦江师范毕业生国家分配到校和古南镇选调部分教师。
学校首任校长由綦师校教导主任黄志玉(黄志玉,女,1963-1965年期间担任学校首任校长、书记。
后历任綦江师范学校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綦江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重庆市教科所党委书记、所长等职)兼任。
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期,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附小同綦师脱钩,更名为綦江县城关镇东方红小学。
1969年,开始办初中班。
1972年更名为城关镇东方红学校。
校址分三个点:县进修校、现县工会、綦师红砖房。
1979年改革开放后,政府批准东方红小学在后山坡新选址建校。
1980年4月新校舍建成,学校迁至新址(即现址)。
此时提倡按所在地的名称命校名,由于学校紧靠綦江烈士陵园,也为了让学校师生更好地将綦江烈士陵园作为传统教育的基地,更名为綦江县城关镇陵园小学。
1982年学校经县府批准再度列为綦师附小,由县教育局直属,遂更名为綦江县陵园小学。
2011年因綦江升区,更名为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
发展中的綦江区陵园小学綦江区陵园小学坐落在綦江烈士墓旁,1963年建校,占地12亩,为原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
现有小学教学班24个,学前班3个,学生1700人左右,教职工80多人,大专以上学历79人,本科38人,研究生结业2人。
曾有3人为特级教师,市、县级骨干教师10多人。
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是县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
(2012年建立陵园校区、沙溪校区,其中沙溪校区占地20多亩,办学规模24班,教职工20多人)近年来,学校秉乘“放飞七彩梦想,开启阳光人生”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9篇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9篇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1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
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
必须进步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进步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必须不断进步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长大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
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精彩的一堂课作文

精彩的一堂课作文
精彩的一堂课。
今天上午,我们班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是一位来自美国
的教育专家。
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这位教育专家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教育体系,让我们对国
外的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告诉我们,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他还举了一些例子,
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
接着,他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他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和我们进行了一些互动,让我们亲身体验
了一下探究式学习的魅力。
我发现,这种学习方法真的很有趣,让
我对学习产生了新的兴趣。
在课堂的最后,他和我们分享了一些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他说,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只要我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就能够事
半功倍。
他还鼓励我们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他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
综合素质。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方法。
我相信,只要我能够付诸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感谢这位教育专
家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精彩的一堂课,让我们受益终身。
生活里的别样课堂中间部分写学做家务中间

生活里的别样课堂中间部分写学做家务中间生活里的别样课堂作文篇1星期六傍晚,我吃饱晚饭后准备出门散步。
走了一段路,天突然暗下来:快要下雨了,我得赶紧回家。
我准备往回走时,路上忽然多了一排的小黑点,我蹲下来一看,好多的蚂蚁,再仔细看,蚂蚁还是搬着食物走的,而且还是往高处走,看来蚂蚁在下雨前搬家这种说法是对的。
我看了看一只弱不禁风的蚂蚁,一下就玩心大起,把我手上火腿肠的三分之一施压在它的身上。
可是,令我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后面几个蚂蚁一起过来帮忙抬。
它们好像在说:“我们来帮你,这么大块食物,在雨下的时候我们就不愁吃了。
”这时,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苏联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的关系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再想想我前几天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因为伙伴们出卖我就闹了不团结,现在再想想,便觉得惭愧不已。
唰唰唰:“啊,下雨了,得赶快回家。
”回到家后,我听到手机响了几声,打开一看,我看到QQ里有前几天出卖我的小伙伴跟我道歉,我赶紧回了一条息:应该是我说对不起,我因为那一点事情就跟你们闹不团结,我真的很抱歉,要不然,你们明天来我家玩吧,我决对不会像那天那样了。
小伙伴们也陆续回了息:好呀,中午我们要吃方便面!我回复:好。
朋友们,你们千万不要像我这样因为一点小事就闹不团结哦!我们应该向蚂蚁研究那种团结精神。
生活里的别样课堂作文篇2站在做操的队伍中,我的心中沉甸甸的。
方才,真是一节别样的班队课,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活动,每位同学拿出作文本,写上你最亲的十个人。
”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啥药呢?爸爸妈妈是必须的……还有……闺蜜小润嗯……我握笔凝神思索,在作文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了:爸爸、妈妈、奶奶、外婆、舅舅、爷爷、外公、表弟、小润、表姐。
我放下笔,静静地注视着写下的名字。
“生命开始就是人生的倒计时,你活着的每一天就是你最年轻的一天,亲人也是一样,现在请划去最早会离开你的人。
第3.2课《哦香雪》课时作业-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哦,香雪》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诚(qián)皱褶.(zhé)慷慨.(kǎi)斟.酌(zhēn)B.粗糙.(zào)凛.冽(lǐn)惆.怅(chóu)怂恿..(sǒng)C.慰.劳(wèi)贪婪.(lán)屋檐.(yán)挂匾.(biǎn)D.点缀.(zhuì)包扎.(zhā)赤裸.(luǒ)羞涩.(sè)【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A项,皱褶(zhé)zhé—zhě;B项,粗糙(zào)zào—cāo;D项,包扎(zhā)zhā—zā。
故选C。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车厢斟灼分辨委屈B.皱褶给于怜悯欢腾C.顾忌脊梁黯然吸吮D.弛骋闺女捶打磨蹭【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字形题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题干要求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项,“斟灼”,应写作“斟酌”;B项,“给于”应写作“给予”;D项,“弛骋”应写作“驰骋”。
故选C。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那确实令人____________,但我巧妙地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A.局促不安偶尔踌躇满志B.如坐针毡偶然自鸣得意C.如坐针毡偶尔踌躇满志D.局促不安偶然自鸣得意【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根据数学概念的教学理论设计一个数学概念教学案
2.教学反思——谈谈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得与失
精彩的生活,精彩的课堂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寻找既能适合新理念,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
一、《直线、射线和角》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通过画画、数数等活动,理解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
3、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近似的体验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进一步感受多彩的图形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是弄清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过点画射线画直线;
2、难点是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无限长、角的含义。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出示城区到各镇区的线路图,让学生找找从城区到所在镇区的路线。
师:它是一条什么线?
生:线段
师:谁来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
……
片断二:
学生看书自学有关射线和直线的知识后,在汇报时,一名学生提出:为什么书本上没有提到在生活中近似直线的例子?
师: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来看老师手中的电筒发出的光线,怎样才能使光线近似的成为线段?怎样才能使光线近似的成为射线呢?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
学生很快说出将光线射在墙上时近似的成为线段,将光线射向窗外或天空时,如果没有阻拦,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找不到近似直线的物体了么?
生1:因为直线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生活当中没有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的物体。
生2:我们可以把光源看成一个端点,它发出来的光需要没有阻挡就会无限延伸,因此它是射线,而没有光源两端又可以无限延伸的物体在生活中应该找不到吧!
生3: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近似的看作直线
师:那只能在神话当中才能找到近似直线的物体了。
谁来说说在生活当中近似射线的物体?
……
片断三: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在这一块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小意外:
生:我想到了风车。
(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风车)
师:你怎么会想到了风车?
生:因为我经过一点画直线时感觉就好像一个风车在转动。
生:我想到了风扇。
生:我想到了单车轮在转动。
师:大家的联想太丰富了!举个例子,一个图钉是不能将一张纸条固定在一个点上的,纸条会在这一个固定点上旋转,它跟我们的今天发现也有一定联系。
……
片断四: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师:利用这个发现,老师要考一考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快又齐的摆好这一组的桌子。
(指着一组课前稍稍弄乱的桌子)
生:拿一把长尺子,边对齐边整理。
师:再想想,利用刚才的发现,怎样才能又快又齐的摆好,可以讨论一下。
……
生:两个人头尾拉上一条线,另一个人沿着这条线可以又快又齐的摆好这些桌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巧妙的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再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运用这个知识的事例么?
生1:工人叔叔在砌墙时,会在头尾固定一点,在它们之间用墨水弹出用一条线,沿着线可以砌出很直的墙。
生2:马路边种树时,先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在他们之间拉出一条直线就能种出一排整齐的树木。
生3:我看见体育老师在球场上划线时就是确定两点的位置,再把它们连成线段。
……
二、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和角》一课,认识射线、直线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认知,并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
通过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1.把学生带进生活中去认知。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讲授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资源,让学习内容直观易懂。
在教学中,我以一幅金华城区到各镇区的线路图为切入口,让学生找一找,指出从城区到自己所在镇区的直线距离并显示出一条线
段,让学生去回顾复习线段。
使学生在生活资源中再次加深对线段的认知,并突出线段是有限长的。
接着再让学生猜想把线段的一个端点去掉会是怎样?再猜想去掉两个端点又会怎样?让学生再想象中对“无限延伸”有了初步的感悟,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生的法子。
”在教学中,学生是根本,教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疑质有时恰恰会生成超越教材的资源。
本节课就有学生在学习射线、直线时提出“为什么书本上没有提到在生活中近似直线的例子?”这时,我巧妙的利用了日常生活用品手电筒来让学生演示线段和直线。
再让学生试着能不能演示直线,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直观的理解了。
因为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的神奇,所以难以找到生活中近似直线的物体。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直线和射线,还对它们的特征有了较深的理解,初步感知了射线和直线之间的区别。
2.让学生带着发现走进生活去应用。
生活中有许多客观事物的存在大家都没有去留意,就像牛顿之前没有人去留意苹果为什么只往地上掉一样,所以,作为老师应培养自己的学生习惯性地从生活中去思考数学问题,习惯性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应留心捕捉,有心设置。
在《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过一点画直线”发现了: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在操作中,有学生告诉我在经过一点画直线时,感觉就象风车在转动。
接着,受这个学生思维影响,其他同学也争先说出了许多旋转的物体。
这时,老师的一个简单例子“一个图钉时不能将一张纸条固定在一个点上”的点拨就会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跟自己今天的发现还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是被许多人所忽略的。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才能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我十分注重挖掘教材与生活应用的因素。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难发现: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这个看似简单的发现往往会被老师和学生所忽略,久了学生也就把这个发现忘了。
我在这一学块上让学生得出结论后再利用这个结论去解决问题:“利用这个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又快又齐得排好这一行桌子?”学生经过一小会的讨论后得出了先让两名同学在前后拉一条绳子,再沿着这条绳子将桌子摆齐。
这时,学
生的思维也扩散开来,例举出了生活当中许多应用这一结论的例子。
这样,学生在操作概括到感性实践中加深了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精彩的生活,精彩的生活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认知,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