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断资源量(333)和预测资源量(334)的地质可靠程度
333、334资源储量估算要求

8 资源量估算— 8.9 共、伴生资源量估算
矿体含多种有用组份,且均已达到各自 的工业指标要求,即为共生矿,要分别估 算资源量。当分布范围不相重合时,要单 独圈算。 若有用组分低于工业指标,但达到伴生 有益组分含量要求,按主要有用组分矿体
范围,估算伴生有益组分资源量。
●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 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 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简称GPS)进行测定。 ●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 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 GPS测量进行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2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 合相应规范要求。
大 致 了 解
初 步 判 断
地 构 岩 变 围 开 层 造 浆 质 岩 采 岩 作 蚀 技 用 变 术 条 件
成 因 类 型
矿 体 数 量 形 态 产 状
主 要 矿 体 形 态 规 模
矿 石 结 构 构 造 成 分
矿 石 类 型 分 布 特 征
矿 石 质 量
围 岩 夹 石
工 业 利 用 价 值
矿 石 工 业 类 型
固体矿产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 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
估算技术要求
(内部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 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
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
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2002-01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3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
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最新,免费)

(标准的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 2=预可行性研究, 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 2=控制的, 3=推断的, 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 ………………………………………………………………………. ……………………………………………………………………. ……………………………………………………………………. ………………………………………………………………….. ………………………………………………………………………. …………………………………………………………………. …………………………………………………………………. …………………………………………………………………. …………………………………………………………………. ………………………………………………………………………………………………………………………………….. ………………………………………………………………….. ………………………………………………………………….. ………………………………………………………………….. …………………………………………………………………………………(标准的附录):指标的定义可供详查的矿产地:通过矿产资源普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矿区,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普查要求,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条件。
验收标准:1已经大致查明矿区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体分布和成矿远景。
2对已知主要矿体已有稀疏地表工程控制,深部也有少量工程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地质特征。
资源量(333、3341)估算要求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本技术要求2002年11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 局专题业务会议通过,11月26日发布执行。
平均 C
算术:1.83%
100m
加权:1.91%
25m
8 资源量估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
8.5.3 特高品位处理
单样品位达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者即为特高品位,当 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较小 时采用下限值。在资源量估算时,对特高品位应进行处 理。首先应对该样品的副样作内检分析,证明原分析结 果可靠后,用原分析结果作为特高品位值。处理的办法 是,以特高品位所在工程或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代替 该样品的品位值,如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时, 应再次按上述方法处理。如矿体中有特高品位样品构成 的连续富矿体时,应单独圈算。
2.13
1.20
0.55
1.00
0.60
8 资源量估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
8.5.2 块段平均品位或矿体平均品位
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不大时, 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各单工程见矿 平均品位变化较大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 应采用工程影响面积或长度加权计算。
18m 1%
50m
25m
4%
1m
0.5%
●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 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 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简称GPS)进行测定。
●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 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 GPS测量进行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2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333_334_1类资源量的估算及常见问题讨论

文章编号:1001—6996(2008)02—0001—0008333、3341类资源量的估算及常见问题讨论侯满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 710054)摘 要:在固体矿产资源评价中,333、3341类资源量的估算,要正确地选择工业指标和估算方法,确定估算参数、勘查类型、工程间距,按规定圈定矿体及共生、伴生矿体,准确划分资源量类型、块段,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处理,并应注意在资源量估算过程中常见的80多个问题。
关 键 词: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常见问题中图分类号:P62417 文献标识码:A1999年6月8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 B/T17766-1999)》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分类》),从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
为贯彻落实《分类》,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编写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以下简称《参考资料》)。
2002年8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 B/T13908-2002)》(以下简称《总则》),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国土资源部对现行的45种固体矿产勘查的技术规范、规定(以下简称新《规范》)进行全面修订,并于2002年12月17日发布,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地质调查管理工作,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分类》和地质调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汇总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以下简称《制度汇编》)中。
地调局还下发了《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以下简称《预查规定》)、《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以下简称《普查规定》)、《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的资源量技术要求(内部试行)》(以下简称《资源量技术要求》)及有关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一些规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1.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333+334资源量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2002年11月26日,中地调函[2002]219号)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3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
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
地质储量级别划分

附录A(标准的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 2=预可行性研究, 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 2=控制的, 3=推断的, 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附录B(标准的附录):指标的定义可供详查的矿产地:通过矿产资源普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矿区,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普查要求,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条件。
验收标准:1已经大致查明矿区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体分布和成矿远景。
2对已知主要矿体已有稀疏地表工程控制,深部也有少量工程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地质特征。
3已知主要矿体已经过取样分析,取样方法及分析方法正确,质量可靠。
4已经通过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对比研究,对于组分复杂、颗粒较细、工业利用尚无成熟经验的矿产或新类型矿产,已经进行了可选(冶)性能试验。
5顺便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并通过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证实具有投资机会。
6已经实际估算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开采技术条件符合现行矿产工业评价要求,其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中型以上。
7附有相应普查报告或相应地段的地质勘查简报及图件,并经审查认可。
规定提出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定主要编写人:严铁雄、邵振国、侯向东、王启友、薛迎喜、龙宝林规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编制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底下达了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编号:1199209020,项目名称:固体矿产预查、普查暂行规定,工作年限1999~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