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Word版
三年高考2018-2019_2018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2277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精品】近两年(2018,2019)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卷以及答案(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2019年高三语文试卷

2018-2019年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精品★2018-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卷(4)及参考答案

专题复习检测(附参考答案)[分点训练]1.下面一则新闻的标题在语言表述上不准确,请说明原因,并加以修改。
《范氏奇书》何奇之有?宁波天一阁收藏的《范氏奇书》系天一阁的建造者、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范钦亲手校订、刊刻。
此书藏于阁中凡四百余年鲜为人知,故研究者寥寥。
它收存有《周易古占法》《三坟》《虎铃经》等二十一种比较罕见的古书,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现存最早的刻本,具有极高的版本学价值。
现在,线装书局将《范氏奇书》作为“天一阁藏珍本丛书”之一最先出版,向世人展示其奇特的风彩,让更多的人了解、收藏。
这对于推动《范氏奇书》的进一步研究,对开发天一阁阁藏资源,藏以致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判断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是否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二是用词是否明确,会不会引起歧义;三是语言是否和作者的感情相吻合。
【答案】原因:“何奇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稀奇,即毫不稀奇;而这则新闻则肯定了《范氏之书》之奇,通篇都是介绍此书的奇特之处。
2018-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卷(6)及参考答案

专题复习检测(附参考答案)[分点训练]1.本着简明的原则,下面一段文字,应删去的三处是()美国①的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在圣迭戈举行②的一次会议上最后批准③的一项经过修正④的要求参加奥运会⑤的运动员必须遵守⑥的比以前更为严格⑦的运动员⑧的行为规范。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⑦⑧D.①③⑧【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
解答此类题要掌握语言简明的要求,删去多余累赘和重复矛盾的词语。
【答案】D2.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
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为了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黄梅戏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大别山区进行④慰问演出。
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
通过⑦演出,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日前”表示已经发生的事,而“将”表示将来时,应删去②。
“和”与前面的顿号重复,应删去⑤。
使用“通过”,导致句子缺主语,所以要删去⑦,用“演出”作主语。
“为了”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不能删去。
③处的“的”是定语的标志,“由……组成”是“演出队伍”的定语,“的”不能删。
【答案】必须删去的是:②⑤⑦;不能删去的是:①③。
3.读下面一则小故事,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要求语言简明、得体。
元朝文人胡石塘名声很大,他应聘到京城,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
上朝时,胡石塘没有察觉自己的斗笠戴歪了。
当元世祖问他平常所学的是哪些学问,胡石塘回答:“都是一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皇帝笑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没有任用他。
★推荐★2018-2019年人教版新课标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完整版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附详细参考答案)(I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8-2019年高考语文附加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2018-2019年高考语文附加题训练及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
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20.请写出画线处提及的两位诗人的姓名。
(2分)21.苏东坡说“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关羽等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单骑救主、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是用来表现关羽忠义的重要情节。
B.《呐喊》多表现乡村农民和城镇劳动者在“吃人”社会中的种种磨难,鲁迅既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又对他们精神上的病态进行了冷静严厉的批判。
C.蘩漪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敢爱敢恨,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周朴园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但封建家庭的压抑和束缚使得她心理扭曲,行为极端。
D.《边城》中围绕翠翠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眉眼秀拔出群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天保,还是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的傩送,都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E.《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婚事贯穿全书,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外省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冷酷、狡诈、贪婪、吝啬的葛朗台的形象。
23.简答题(10分)(1)“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红楼梦》中表现宝黛爱情的重要回目,请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
(5分)(2)《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为什么会中克劳狄斯的奸计,和哈姆雷特比剑?决斗的最终结局怎样?(5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
2018-2019年人教版新课标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完整版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附详细参考答案)(I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与答案(23)(附参考答案)
小说阅读押题练(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
提审玛丝洛娃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①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
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
桦树、杨树和稠李纷纷抽出芬芳的黏稠嫩叶,菩提树上鼓起一个个胀裂的新芽。
寒鸦、麻雀和鸽子感到春天已经来临,都在欢乐地筑巢。
就连苍蝇都被阳光照暖,在墙脚下嘤嘤嗡嗡地骚动。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
②今晨八时监狱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
他后面跟着一个面容憔悴、鬈发花白的女人,这是女看守。
③“您是要玛丝洛娃吧?”她同值班的看守来到一间直通走廊的牢房门口,问看守长说。
④值班的看守哐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里面冲了出来。
看守吆喝道:
⑤“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即又带上牢门,等待着。
⑥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
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
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
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
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
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
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
其中一只眼睛稍微带点斜睨的眼神。
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
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
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
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
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
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
玛丝洛娃也微微一笑,向牢门上装有铁棚的小窗洞转过脸去。
老太婆在里面凑近窗洞,哑着嗓子说:
⑦“千万别跟他们多啰唆,咬定了别改口,就行了。
”
⑧“只要有个结局就行,不会比现在更糟的。
”玛丝洛娃晃了晃脑袋说。
⑨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失了。
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在看守长后面,疾步走着。
⑩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穿过这道门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⑪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
好奇地打量着女犯。
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像我们那样规规矩矩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会再干坏事了。
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
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
⑫女犯察觉向她射来的一道道目光,并不转过头,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
大家在注意她,她觉得高兴。
这里的空气比牢房里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这也使她高兴。
不过,她好久没有在石子路上行走,这会儿又穿着笨重的囚鞋,她的脚感到疼痛。
她瞧瞧自己的双脚,竭力走得轻一点。
他们经过一家面粉店,店门前有许多鸽子,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没有人来打扰它们。
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瓦灰鸽。
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女犯耳边飞起,给她送来一阵清风。
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长叹了一声。
(选自《复活》,有删改) 1.从走出监狱开始,玛丝洛娃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请作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中,作者没有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所以人物的言行就成为解读其内心的关键。
答案括号里所举的例子便是重要的言行,不可缺少。
答案从听天由命(“只要有个结局就行”),到好奇、高兴(悄悄斜睨、觉得高兴),再到悲叹自身(微微一笑、长叹一声)。
2.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刻画眼睛是作家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乌黑发亮”“灵活”是对眼睛形态的正面描写,比较容易看出表达效果:“斜睨”这一动态的眼神则体现出主人公对生活的一丝反抗,呼应下文群众看法中的“不像我们那样规规矩矩做人”。
答案“乌黑发亮”“灵活”显示出玛丝洛娃在困厄的境况下依旧美丽而有活力;“斜睨”的眼神传神地刻画出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她略带叛逆的内心。
3.本文除了刻画主人公玛丝洛娃,也写了狱中的老太婆和大街上的群众。
请结合他们的言行概括他们的形象。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狱友老太婆的描写在文章第⑥⑦段,对大街上的群众的描写在第⑪段,注意提取信息要点,解读这些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
答案狱友老太婆叮嘱:充满质朴的同情和关爱。
注视她的群众:好奇,规规矩矩,但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