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中考物理总复习基本物理量、公式、定律规律总结及专题题型归类精讲、训练【物质】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一是实体物质,如空气、水、铁等。
二是场物质,如电场、磁场、电磁场。
2、物质的状态变化⑴判断发生何种状态变化时,3、熔化和凝固⑴描述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如图各点表示什么状态?各段表示什么过程?⑵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⑶晶体熔化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4、汽化和液化⑴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有致冷作用。
液体蒸发的快慢:①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②对于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
如建造坎儿井,减少水的蒸发。
沸腾是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意:①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②液体温度达到沸点,要能继续吸到热,才能沸腾。
③液体的沸点跟液面上的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
如高压锅内压强为两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升为120℃。
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液化时要放热,如蒸汽熨斗。
液化有两种方法:①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②气体液化的温度跟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气体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
如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加压液化成液体。
5、升华和凝华⑴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如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降温,制造“白雾”。
⑵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如电灯泡发黑是气态钨遇冷,在灯泡壁直接变成固态钨。
6、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其中水的位置不断变动着,水的状态不断转变,在这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因此,水循环影响地球各地的气候和生态,我们应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记住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形成过程:①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低空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低空形成雾.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低空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等物体上形成露.②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地面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草木等物体上形成霜。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声现象、光现象知识覆盖:八年级上册第二、四、五章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也叫发声体。
2.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人发声——声带振动;蝉——翅膀振动;管乐器——空气柱振动;弦乐器——弦振动;打击类乐器——打击面振动二、声音传播:依靠介质1.固、液、气都能做介质传声,真空不传声。
例: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靠电磁波(无线电波)交谈2.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3.声音在介质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三、声速1.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V固>V液>V气);②介质的温度2.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vt回声与原声区别条件:时间差0.1s,s≥17m 回声的利用:可测距离:S=12四、听到声音过程1.三个条件:发声体、介质、接收器2.途径:①空气传导:外界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②骨传导:外界声音————————头骨、额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
)例:千手观音、贝多芬创作过程1.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动物的听觉范围:①超声波(高于20000Hz):猫、狗、海豚;②次声波(低于20Hz):大象(地震、海啸、台风、火山产生的声波)七、声的利用﹝P八上—38、39、40﹞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①声呐(回声定位)判断距离,确定方位;②雷达利用超声波;③B超诊断病情;④自然灾害的预警。
2.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例:①海啸、地震、爆炸等摧毁建筑物;②清洗精细机械的污垢;③打碎结石。
八、噪声(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和它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4篇(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二)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公式:G=m·g(G为重力m物体质量g重力系数)(三)密度(1)定义: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ρ=m/V(ρ为密度m物体质量V物体体积)(四)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压强P压力F受力面积S)(五)液体压强公式:p=ρgh(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系数,g=9.8N/kg;h为深度)(六)机械功(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2)公式:W=FS(W是功F是物理受到的力S是距离)(七)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功率P功W时间t)(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竖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初三学习方法与技巧篇三1做好时间规划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中考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规划好时间,然后认真执行。
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始很有自信的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长久坚持,如此,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无用的。
因此,要想学习计划生效,制定了就要努力去执行。
2跟住老师的脚步初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足以自己安排冲刺中考的学习。
基于这点,建议还是紧跟各科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学习与复习计划应对中考。
要相信老师,毕竟毕业班的老师必定有自己的秘诀。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请教。
3要多做练习题在初三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面对三年的课本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重新学习三年的知识内容。
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记忆效果是不够深刻的。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備——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歸納1,聲音の發生:由物體の振動而產生。
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の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
真空不能傳聲。
通常我們聽到の聲音是靠空氣傳來の。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
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5.樂音の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
(1)音調:是指聲音の高低,它與發聲體の頻率有關系。
(2)響度:是指聲音の大小,跟發聲體の振幅、聲源與聽者の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の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の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の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の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
具體應用有:聲呐、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の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
一定強度の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
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の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の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の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光現象知識歸納1.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の物體叫光源。
2.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の。
3.光の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の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
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の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の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の);紫外線最顯著の性質是能使螢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1. 光の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の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の光射入了我們の眼睛。
4.光の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最全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要点提纲 一、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 1.长度(l,s,h):测量工具:刻度尺;国际单位:米(m); 2.质量(m):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国际单位:千克(kg); 3.时间(t):测量工具:秒表、打点计时器、单摆(间接);国际单位:秒(s); 4.温度(t、T):测量工具:温度计(2 种);国际单位:开(K);常用单位:摄氏度(℃) 5.体积(V):测量工具:量筒;国际单位:米 3(m3); 6.力(F、G、f、N):测量工具:弹簧秤、测力计;国际单位:牛(N); 7.电流(I):测量工具:电流表;国际单位:安(A); 8.电压(U):测量工具:电压表;国际单位:伏(V); 9.电阻(R):测量方法:万用表(直接),伏安法(间接);国际单位:欧(Ω); 10.电能(W):测量工具:电能表;主单位:千瓦·时(kw·h)。 二、常用单位的换算 1 小时(h)=60 分(min)=3600 秒(s) 1 米(m)=10 分米(dm)=102 厘米(cm)=103 毫米(mm)=106 微米(μm)=109 纳米(nm) 1 平方米(m2)=102 平方分米(dm2)=104 平方厘米(cm2)=106 平方毫米(mm2) 1 立方米(m3)=103 立方分米(dm3)=106 立方厘米(cm3)=109 立方毫米(mm3) 注意:立方分米(dm3)和升(L)等价,立方厘米(cm3)和毫升(mL)等价。 1 千克(kg)=103 克(g)=106 毫克(mg)=109 微克(μg) 1 安培(A)=103 毫安(mA)=106 微安(μA) 1 伏特(V)=103 毫伏(mV)=106 微伏(μV) 1 千瓦·时(kw·h)=3.6×106 焦(J) 三、机械运动 1.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 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3.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4.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仅限初中提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核心知识点梳理大全——中考复习必备

初中物理核心知识点梳理大全——中考复习必备机械运动部分一、参照物的选取1.判断所选参照物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1)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2)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二、运动状态判断示意图三、v—t、s—t图像的理解声现象部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相同温度时一般有v固>v液>v气,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二、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1.物体振动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2.人耳能听得到声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发声体振动;②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③有传声的介质;④响度足够大,可以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三、声音特性的辨识及影响因素1.声音特性的辨识及影响因素2.常考乐器(包含自制乐器)类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四、噪声及其防治1.噪声的定义(1)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强弱的表示: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五、超声波与次声波六、声、光、电磁波的对比物态变化部分一、常见物态变化现象及吸、放热1.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示意图注:固态→液态→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液态→固态是放热过程。
2.“白气”现象的辨识:“白气”不是气态,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具体形成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如冬天口中哈出“白气”、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白气”;(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冰棒周围冒“白气”、深秋湖面出现“白气”。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如:烘干机烘干湿衣服;2.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如:吹风机吹头发;3.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如:晒粮食、衣服时将其摊开。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