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磺胺嘧啶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感染。
了解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对于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测定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实验所需材料:1. 健康成年大鼠;2. 磺胺嘧啶药物;3. 血液采集工具和试剂;4. 手术器械和材料。
实验步骤:1. 动物操作: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只。
一个组作为给药组,另一个组作为对照组。
2. 给药:将给药组大鼠口服给予一定剂量的磺胺嘧啶药物,对照组大鼠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3. 血液采集: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如0、0.5、1、2、4、8小时等)采集大鼠血液样本。
使用合适的无菌针头和注射器采集血液,将血液转移到采血管中,然后离心分离血浆。
4. 血浆样本处理:将离心分离的血浆样本转移到标有时间和样本编号的离心管中,并进行标记。
5. 荧光法检测:使用荧光光谱仪检测磺胺嘧啶在血浆中的浓度。
根据磺胺嘧啶的荧光特性,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进行检测。
6. 数据处理: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F)通过计算给药后的面积(A)与静脉给药后的面积(A0)之比来评估。
F = A / A0。
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反映磺胺嘧啶的肠道吸收和首过效应情况。
一般而言,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吸收效果越好。
实验结果应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给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显著差异。
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1. 药物生物可及性: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溶解度可能会影响其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和吸收。
2. 肠道吸收:磺胺嘧啶可能通过主动转运或扩散从小肠吸收入血液循环。
因此,肠道功能和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生物利用度。
3. 药物代谢和消除:药物代谢和消除速率可能会影响生物利用度。
例如,如果药物在肝脏中被快速代谢和排泄,则生物利用度可能较低。
4. 其他因素: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能对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26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药理实验报告磺胺嘧啶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磺胺嘧啶的药理作用和抗菌活性。
2. 掌握磺胺嘧啶的抗菌谱及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
3. 研究磺胺嘧啶的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Sulfadiazine)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属于磺胺类药物。
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止细菌体内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磺胺嘧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肺炎、淋病等感染。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细菌培养箱、菌落计数器、培养皿、接种环等。
2. 实验试剂:磺胺嘧啶、对氨基苯甲酸、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营养琼脂等。
3.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四、实验方法1. 抗菌活性测定(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过夜。
(2)用无菌接种环分别取适量细菌悬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
(3)在平板上均匀涂布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溶液。
(4)将平板倒置,放入细菌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5)观察并记录磺胺嘧啶对各种细菌的抑制作用。
2. 抗菌机制研究(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含有对氨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培养过夜。
(2)向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磺胺嘧啶,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
(3)通过比较含有和不含对氨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研究磺胺嘧啶的抗菌机制。
五、实验结果1. 抗菌活性测定磺胺嘧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2. 抗菌机制研究磺胺嘧啶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其抗菌机制可能与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有关。
在含有对氨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磺胺嘧啶的抑制作用减弱,进一步证实了其抗菌机制。
六、讨论1. 磺胺嘧啶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以下是磺胺嘧啶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测定磺胺嘧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是一种广谱抗菌素,能够抑制许多细菌的生长。
它主要在肠道吸收,并在体内代谢。
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量占总口服剂量的百分比。
因此,通过测定口服磺胺嘧啶后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其生物利用度。
三、实验步骤:1.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 给予第一组动物口服磺胺嘧啶溶液,剂量为20mg/kg。
3. 给予第二组动物静脉注射磺胺嘧啶溶液,剂量为4mg/kg。
4. 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0.5h、1h、2h、4h、8h)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
5. 采集的血液样本离心,取上清液。
6.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上清液中磺胺嘧啶的浓度。
7.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计算出其生物利用度。
四、实验结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得到不同时间点上清液中磺胺嘧啶的浓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h) | 口服组浓度(μg/mL) | 静脉注射组浓度(μg/mL)||:--------:|:-------------:|:------------------:|| 0.5 | 3.2 | 9.1 || 1 | 4.6 | 7.2 || 2 | 2.8 | 3.9 || 4 | 1.1 | 1.5 || 8 | 0.4 | 0.5 |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计算出其生物利用度,口服组为28%,静脉注射组为80%。
五、结论:口服给药后,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为28%;静脉注射后,磺胺嘧啶的生物利用度为80%。
磺胺嘧啶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磺胺嘧啶的理化性质,包括其溶解性、反应性、稳定性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为后续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磺胺嘧啶(Sulfadiazine,简称SD)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磺胺类药物。
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磺胺嘧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与特定试剂的反应以及其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等性质,来全面评估其理化特性。
三、实验材料1. 磺胺嘧啶纯品2. 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3. 硫酸铜试液、硝酸银溶液4. 硫酸酮试液、碳酸氢钠5. 无菌蒸馏水、乙醇、乙醚、氯仿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 烧杯、试管、滴管、滤纸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方法1. 溶解度实验将少量磺胺嘧啶分别加入不同溶剂(如水、乙醇、乙醚、氯仿)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
2. 反应性实验(1)取少量磺胺嘧啶,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
(2)取少量磺胺嘧啶,加入硫酸铜试液、硝酸银溶液,观察其反应现象,记录反应产物。
3. 稳定性实验将磺胺嘧啶放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如日光、紫外光、黑暗处),观察其颜色变化,记录稳定性。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将磺胺嘧啶溶解于无水乙醇中,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计算其浓度。
五、实验结果1. 溶解度实验磺胺嘧啶在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碱溶液中溶解度较好,在乙醇、乙醚、氯仿中溶解度较差。
2. 反应性实验(1)磺胺嘧啶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中溶解度较好,在氨水中溶解度最大。
(2)磺胺嘧啶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生成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为紫色。
(3)磺胺嘧啶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磺胺嘧啶银,为白色沉淀。
3. 稳定性实验磺胺嘧啶在日光照射下颜色逐渐变深,在紫外光照射下颜色变化不明显,在黑暗处颜色稳定。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磺胺嘧啶在无水乙醇中的浓度为0.1mg/mL。
六、实验讨论1. 磺胺嘧啶为两性化合物,可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中溶解,这与其分子结构中磺酰氨基和芳氨基的酸性、碱性有关。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试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和吸收半衰期(t1/2(a))的方法。
【实验原理】研究药物消化管吸收试验方法,大致可分为体外试验法、在体试验法和体内试验法等。
在体试验法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管固有运动等的生理影响,对溶解药物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试验方法。
但本法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它因素引起的药物浓度的变化误作为吸收。
消化管吸收药物主要方式是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低浓度的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其透过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可用下式表示:−dQdt =DKS C−C bℎ式中D为药物在膜内的扩散系数;k为药物在膜/水溶液中的分配系数;C为消化管内药物浓度;Cb为血液中药物浓度;h为膜的厚度。
令Dk=P,P为透过常数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全身,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与胃肠液中药物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
若设PS/h=k’,式(1)可简化为:−dQdt=PSℎC=kc式(2)说明药物透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率dx/dt表示透过速度,则−dXdt=K a XlnX=lnX0−K a t以小肠内剩余的药量的对数lnX对取样时间t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得吸收速度常数ka,其吸收半衰期t1/2(a)为:t1/2=0.693/K a小肠在吸收过程中,不仅吸收药物,也吸收水分,导致供试液体积减少,故不能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
酚红不被小肠吸收,因此向供试液中加入定量的酚红,在一定间隔时间测定酚红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不同时间供试液的体积,再根据测定药物的浓度,就可以得出不同时间小肠中剩余的药量或被吸收的药量。
【实验内容与操作】1. 试剂的配制(1)0.1%NaNO2溶液:称取NaNO2 0.1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实验参考资料

【目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规律【原理】已知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其苯环上的氨基(—NH2)将被离子化而生成铵类化合物(—NH3+).后者与亚硝酸钠反应可发生重氮化反应进而生成重氮盐(—N=N+—).该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麝香草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嘧啶的浓度成正比.具体反应过程为:根据上述原理,在给受试家兔一次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磺胺嘧啶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其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对各样品中磺胺嘧啶的血药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以血药浓度对相应时间作图,从而获得磺胺嘧啶的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动物】 25g以上小鼠2只【药品】 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0.05%SD、7.5%和15%三氯醋酸、0.5%亚硝酸钠、0.5%麝香草酚(用20%NaOH配制)、1000u/mL肝素生理盐水.【器材】 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精密扭力天平、手术器械、组织研磨器、1mL小鼠灌胃器、5mL离心管、试管、移液器(0.01~1.0mL)、吸头、滤纸、硫酸纸、玻璃记号笔、计算机.【方法与步骤】参见图11.标准管制备:精确吸0.05%SD 0.1mL加入含7.5%三氯醋酸1.4mL的试管中,摇匀,加入0.5%亚硝酸钠0.5mL,摇匀后,再加入0.5%麝香草酚1.0mL.2.取小鼠3只,禁食12小时不禁水,其中2只用20%SD灌胃0.1 mL /10g,另1只用生理盐水灌胃0.1 mL /10g作为对照.3.给药小鼠分别于给药后30、60分钟各取1只断头取血(离心管内预先加入1000u/mL肝素0.1mL抗凝),取血后立即摇匀.对照小鼠在实验开始时同法取血.4.取试管3只编号,分别于1号管(对照)、2号管(给药30分)和3号管(给药60分)内加7.5%三氯醋酸各2.8mL,再加入抗凝血各0.2mL用振荡器充分混匀.5.取试管9支编号.预先称重硫酸纸.迅速剖取上述小鼠的肝、肾、脑并用滤纸沾去上面的血液.称取小鼠全脑,全肾及300-400mg肝组织,分别置于组织研磨器中,加入生理盐水(0.5mL/100mg组织),研碎后再加入15%三氯醋酸(0.5mL/100mg组织)摇匀,制成匀浆后全部倾入试管中.6.将对照鼠和各给药鼠的血及组织匀浆离心10分(1500转/分),分别取上清液1.5mL放入另一相应试管中,加入0.5%亚硝酸钠各0.5mL,充分摇匀后再加入0.5%麝香草酚1.0mL,摇匀后为橙黄色.(详细步骤见图1)7.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下以对照鼠样品管作空白管,分别测定各用药样品管的光密度值,代入到以下公式换算出血药浓度(μg/mL)和组织药物浓度(μg/g).样品管浓度(μg/ mL)=(样品管光密度(OD)×标准管浓度)/ 标准管光密度(OD’)血药浓度(μg/ mL) = 样品管浓度×稀释倍数(30)组织内浓度(μg/g) = 样品管浓度×稀释倍数(20)【结果与处理】用计算机绘制给药后不同组织中的药物分布图.磺胺在体内的分布是:血液>脑>肝≈肾【注意事项】血液加到三氯醋酸试管内立即振摇,否则易出现凝血块.组织需先加生理盐水,研碎后再加三氯醋酸并立即摇匀,再稍加研磨即成匀浆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磺胺嘧啶钠的吸收与分布 - 第四军医大学.

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磺胺嘧啶钠在血液、脑、肝、肾 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了解磺胺嘧啶钠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熟悉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的因素。
磺胺嘧啶钠
属中效磺胺,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 结合率为45%,易透过血脑屏障。
吸收(absorption): 药物理盐水 15%三氯乙酸
血
肝
肾
脑
200-400mg 200-400mg 200-400mg
2.8ml
0.2ml 混匀
每100mg加0.5ml(制作匀浆) 每100mg加0.5ml (制作匀浆) 制成匀浆后全部倒入小试管中 离心(3000r/min)5min,分别取上清液1.5ml
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 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 毛细血管通透性 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与血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 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 药物转运载体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特殊组织膜的屏障作用
10%磺胺嘧啶钠 溶液0.2ml/10g 灌胃
对照组
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2.给药后立即仔细观察。于给药后15min、 30min、45min和60min摘除小鼠眼球,取血, 置于肝素抗凝试管内,立即摇匀。放血处死 动物,取脑、肝和肾组织。
3.对照组小鼠按照给药组小鼠同样的实验步骤 进行。
4.血及实验标本处理:
实验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溶液(SD-Na)、0.1% SD-Na 溶液、7.5%三氯乙酸、0.5%亚硝酸钠溶液、 0.5%麝香草酚溶液(用20%NaOH溶液配制)。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体重25g以上小鼠8只,禁食不禁水12h, 称体重记录,随机分为2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验证性实验)一、实验要求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 1/2(a ))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 )、在体法(in situ )和体内法(in vivo )等。
在体法由于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道固有运动等的生理影响,对溶解药物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方法。
但本法一般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他因素引起药物浓度的变化误作为吸收。
消化道药物吸收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其透过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可用下式表示:hC C DkS dt dCP GI -=-(1) 式中dtdC为分子型药物的透过速度;D 为药物在膜内的扩散系数;k 为药物在膜/水溶液中的分配系数;S 为药物扩散的表面积;C GI 为消化道内药物浓度;C p 为血液中药物浓度;h 为膜的厚度。
令Dk =P ,则P 为透过常数。
一般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立即转运至全身各个部位,故药物在吸收部位循环液中的浓度相当低,与胃肠液中药物浓度相比,可忽略不计。
若设'k hPS=,式(1)可简化为: C k dtdC'=-(2) 式(2)说明药物透过速度属于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以消化液中药物量的变化率dX/dt 表示透过速度,则:X k dtdXa =-(3) 上式积分后两边取常用对数,变为:t k X X a303.2lg lg 0-= (4) 以小肠内剩余药量的对数lgX 对取样时间t 作图,可得一条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得吸收速度常数k a ,其吸收半衰期t 1/2(a )为:aa k t 693.0)(2/1=(5)在小肠吸收过程中,药物被吸收的同时水分也被吸收,使供试液体积不断减少,所以不能用直接测定药物浓度的方法计算剩余药量。
由于酚红不能被小肠吸收,因此可向供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酚红,在间隔一定时间测药物浓度的同时,也测定的浓度,由酚红浓度先计算出不同时间供试液的体积,再根据测定药物的浓度,就可以求出不同时间小肠中剩余的药量或被吸收的药量。
三、实验步骤1.试剂的配制(1)0.1%NaNO2溶液:称取NaNO2 0.1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2)0.5%氨基磺酸铵(NH2SO3NH4)溶液:称取氨基磺酸铵0.5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3)0.1%二盐酸萘基乙二胺溶液:称取二盐酸萘基乙二胺0.1g于100m1容量瓶中,加乙醇适量溶解,并用乙醇定容,摇匀。
(以上试剂配好后置冰箱中保存。
)(4)1mol/L盐酸:取浓盐酸9m1置l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5)0.2mol/LNaOH:称取NaOH0.8g加蒸馏水适量溶解后,转移至l00ml容量瓶内定容。
(6)生理盐水:称取NaCl 0.9g置100m1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7)Krebs—Ringer试剂(pH7.4):称取NaCl 7.8g,KCl 0.35g,CaCl20.37g,NaHCO31.37g,NaH2PO4 0.32g,MgCl20.02g,葡萄糖1.4g,加蒸馏水适量使成l000ml。
(8)1%戊巴比妥钠溶液:称取戊巴比妥钠1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
2.供试液与酚红液的配制(1)供试液:精密称取磺胺嘧啶(SD)20mg、酚红20mg于1000m1容量瓶中,加Krebs-Ringer试剂定容,摇匀。
(2)酚红液:精密称取酚红20mg于1000m1容量瓶中,加Krebs-Ringer试剂定容,摇匀。
3.循环实验的操作(1)蠕动泵流速的调节:选择所需工作方向,按动快、慢档开关,调节流速为5m1/min和2.5m1/min。
(2)恒温水浴调节:将水浴温度调节为(37±0.5)℃。
(3)供试液的准备:取80m1供试液加入循环装置的烧瓶中,见下图,将烧瓶置恒温水浴中预热至(37±0.5)℃。
(4)生理盐水的准备:取生理盐水适量,预热至37℃备用。
(5)大鼠麻醉:取实验前禁食一夜、体重约为200g的雄性大鼠一只,按40mg/kg体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并固定于固定台上。
(6)小肠两端插管:沿大鼠腹部中线打开腹腔(约3cm),在十二指肠上部和回肠下部各切一小口,插入直径约0.3cm的玻璃管,并用线扎紧。
(7)肠管洗涤:用注射器将37℃的生理盐水缓缓注入肠管,洗净肠管内容物。
(8)做成回路:将肠管两端的玻璃管按图所示与胶管连接,做成回路,开动蠕动泵,其流速为5m1/min。
(9)取样:以5ml/min流速循环10min后,将流速调节为2.5ml/min,立即自供试液烧瓶中取样两份(1ml和0.5m1各一份),分别作为SD和酚红零时间样品,另向烧瓶中补加酚红液2ml,其后每隔15min按同法取样及补加酚红液,共取样9次,停止循环。
4.含量测定(1)标准曲线的制作①SD的标准曲线:吸取供试液2、4、6、8、10m1分别置l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再各精密吸取1ml置l0ml带塞试管中,加入l mol/L盐酸5ml,摇匀,加0.1%NaNO2溶液1m1,摇匀,放置3min,加0.5%氨基磺酸铵(NH2SO3NH4)溶液1m1,摇匀,放置3min,最后加1%二盐酸萘基乙二胺溶液2m1,摇匀,放置20min,照分光光度法在5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以吸收度对浓度回归,得到SD标准曲线方程。
在体鼠小肠吸收泵循环实验装置1.供试液烧瓶2.蠕动泵3.大鼠②酚红的标准曲线:精密称取酚红约25mg置250m1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分别精密吸取1、2、3、4、5、6m1置10m1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再分别吸取0.5m1置10m1带塞试管中,加0.2mol/L NaOH 5m1,摇匀。
照分光光度法在55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以吸收度对浓度回归,得到酚红标准曲线方程。
(2)样品测定①SD的测定:取样品lml置l0ml带塞试管中,加入lmol/L盐酸5m1,摇匀,以下步骤按SD 标准曲线项下操作,在5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②酚红的测定:取样品0.5ml置10m1带塞试管中,加入0.2mol/L NaOH 5m1,在55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5.操作注意(1)在大鼠麻醉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手术器械、水浴温度的调节,试药配制并放在近处,蠕动泵流速调节等。
如果蠕动泵上并未标出流速,可用量筒接流出液(蒸馏水)的方式确定流速。
(2)由于小肠很细,小肠两端插上玻璃管后再洗涤非常容易堵塞,防止的方法是先将十二指肠端插上玻璃管,回肠端找好后先用线扎紧(为以后找切口位置),然后在扎线处切个小口。
生理盐水(37℃)从十二指肠端插管处注入,洗涤内容物至净,再在回肠端切口处插上玻璃管。
(3)插玻璃管时应注意方向,在十二指肠端向下插,回肠端向上插,以构成回路。
(4)SD的测定中,加入氨基磺酸钠后要充分振摇至无气泡发生。
(5) SD比色测定空白对照液的制法:取酚红液1ml至10ml带塞试管中,加1mol/L的HCl 1m1,摇匀,以下操作按SD标准曲线制作。
(6)酚红比色测定的空白对照液为0.2mol/L NaOH。
四、实验结果1.分别写出SD和酚红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2.SD和酚红样品浓度的计算根据SD和酚红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计算出SD和酚红样品的浓度,并填于下表中。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量的计算取样时间(h)SDASD浓度酚红A酚红浓度供试液体积剩余药量循环前A0 C0 A’0 C’0 V0=80ml P0=80⨯C00 A1 C1 A’1 C’1'001'1C VVC=111P C V=0.25 A2 C2 A’2 C’2'112'2( 1.5)40V CVC-+=12225.1CVCP+=0.5 A3 C3 A’3 C’3'223'3( 1.5)40V CVC-+=333121.5()P C V C C=++……….. …. ……. …t n A n C n A’n C’n'11'( 1.5)40n nnnV CVC---+=111.5nn n n iiP C V C-==+∑3.不同时间SD剩余量的计算按上表中公式计算出不同时间的剩余药量,并求剩余药量的对数值。
4.k a和t1/2(a)的计算以剩余药量的对数对相应的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由直线的斜率求出k a,并计算t1/2(a)。
五、问题与讨论1.在体吸收试验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供试液中为什么要加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