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选读》学案7:铃兰花

合集下载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02铃兰花含解析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案02铃兰花含解析

铃兰花本课话题——成长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看见了许多芬芳馥郁的铃兰花,于是动手大把大把地采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

我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谛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宁静里听起来比平日更响。

我捧着一大把铃兰花,赶紧走出了“地狱”。

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

点评:是什么冲动让他自己去看地狱?因为“地狱”里有美,因为他心里有爱,对母亲的爱,一个小男孩的男子汉的表现欲,一定要采一朵送给母亲的信念,产生了这个壮举,克服了对地狱的恐怖。

美与爱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霍金12岁时,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泰戈尔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3.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4.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

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铃兰花

高二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铃兰花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
现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 着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如 《铃兰花》中对古典诗词的引用 和化用;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如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散文。
06
思考与练习:针对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01
02
03
问题一
铃兰花在文章中的象征意 义是什么?
03
花卉艺术表现的不同
西方花卉艺术表现以写实为主,注重花卉的自然形态和色彩搭配;而东
方花卉艺术表现则以写意为主,注重表现花卉的神韵和气质。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技巧分析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评估
1 2 3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将铃兰花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铃兰花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拟人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铃兰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匆匆》
何其芳的一篇优美散文,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文章语言简练 ,意境深远,与《铃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丑石》
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佳作,以一块丑陋的石头为引子,探讨了美与丑、有用与无用的哲学问题。文章思想 深邃,语言质朴,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铃兰花看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趋势
文学地位
《铃兰花》作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该作品也被广泛选入各类语文教材和读物中,成为培养学生文学 素养的重要篇目之一。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精巧的构思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理解铃兰花象征的意义,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感悟铃兰花象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难点1. 散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义,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准备课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分析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4. 深入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为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铃兰花学案-苏教版

铃兰花学案-苏教版
.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文章首尾呼应,“多少年以后”,儿时清晨求学途中密林的虫鸣和迷人的氛围每时每刻萦绕在作者心头。
.第三段中“没有出息的念头”“古怪念头”“莫名念想”所指相同。
.本文通过蜂声和树林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向往一种自由,有趣,丰富的生活之情,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感伤之情。
.当“我”心怀惧怕时,地头的洼地阴森昏暗似地狱;当“我”兴奋喜悦时,那里金碧辉煌如天
堂,连母亲也像下凡的仙女了。是“我”对铃兰花的追寻,改变了“我”的心情和性格。
三.调整下列句序,使之成为前后连贯的一段话。
1.它们现在还只是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
2.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
3.等到旭日东升。
.又会有另一番景象。
. 它们在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金粒和珍珠那样闪光时。
答:。
四.文本研习
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蕨草、木贼、藜芦和其他一些无用的野草。“地狱”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惟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在森林中回荡,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省沭中高二年级《铃兰花》学案07年3月10日

《铃兰花》学案

《铃兰花》学案

教师寄语: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冰心《铃兰花》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客观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的作用。

2、了解散文中“藏”“露”的运用。

3、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

一【整体感知】1、关于铃兰花的传说:传说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

圣雷欧纳德与大毒蛇搏斗,最后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

在他死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状似小铃铛的具有香味的铃兰。

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

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身上。

2、关于作者:沃兰茨(1853—1900)原南斯拉夫作家。

作品多表现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并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进行抨击。

代表作品《与水搏斗》《纵火者》《我们的界石》等,他在乡务农多年,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期被囚于集中营。

在南斯拉夫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3、字词:(1)注音:黑黢黢()淙淙()耙子()绛紫()模样()攫住()揪心()翘首()惬意()一爿()天闩门()蓦地()号啕()馥郁()黄澄澄()(2)字形:diàn( )脚dì( )听不寒而lì( ) chuó()穿diàn()记dì()结沧海一sù()杀lù()二、【自主学习】1、本文通过铃兰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2分)2、我为什么对“地狱”如此恐惧?(4分)3、景物描写通常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此对“地狱”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4、既然地狱如此恐惧,但“我”还是第二次去地狱采回了铃兰花,“我”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2分)5、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大段的环境描写,同一处地方,在同一双眼睛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你怎样理解?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三、【合作探究】1、我主动去“地狱”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6分)2文章还有一个尾声(33-36小节)。

铃兰花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铃兰花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铃兰花》教案课题铃兰花(第一课时)主备高会云审定童凤龙.掌握字词音、形、义等基础知识。

学习.理解文中光景描绘的作用。

目标.领会爱的力量的巨大。

重、难点理解文中光景描绘的作用。

一.基础知识:.对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我到达院子里站下,忧如还处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 è)意而巧妙的责任感,只管这对我仍是下意识的感觉。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当地的“地狱”几乎和真实的地狱一模.( ú)同样。

.回到家的时候,我哭成了个泪人儿,狼狈( è) 得很。

.父亲母亲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如有所思地翘( à)首望着春季明朗的天空。

.选出以下横线上填写适合词语的一项()(1) 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的凹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

()我睁着一双哭肿了的眼睛,看见牲畜也都抬开端,在地看我。

()我怀着一种愉悦而悲伤的心情,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它那叫人的回声,这声音在清早的安静里听起来比平常更响。

()母亲猜到了我的,她慈爱而平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黑茫茫莫测高妙心惊胆战行为.黑黢黢无缘无故毛骨悚然壮举.黑黢黢莫测高妙毛骨悚然行为.黑茫茫无缘无故心惊胆战壮举二.课文以“铃兰花”作为标题含义丰富,以下表达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我”幼小的内心特别喜爱铃兰花,喜爱它的洁白清雅,没有想到它会和阴沉荒芜的“地狱”有联系。

.铃兰花喜爱生长在阴暗的丛林里,而阴沉荒芜的凹地正是惹起“我”好奇心的地方,凹地的神奇勾起了“我”探究的兴趣,让“我”战胜心理阻碍,英勇地去采摘铃兰花。

.素雅的铃兰花是母亲这个基督教徒去星期表示恭敬的物件,她为不可以带上而心情焦虑,而母亲平常是很关爱“我”的,母亲的惋惜声使“我”责任感顿生,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成为激励“我”战胜害怕的重要力量。

.当“我”心胸害怕时,地头的凹地阴沉惨淡似地狱;当“我”愉悦愉悦时,那边金碧绚烂如天堂,连母亲也像下凡的仙女了。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铃兰花的散文作品,提高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散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散文作品《铃兰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散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

3. 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理解散文的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散文作家铃兰花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阅读:学生阅读散文作品《铃兰花》。

3. 理解:学生回答关于散文内容、主题和情感的问题。

4. 分析:学生分析散文中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6. 写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关于散文的思考和感悟的文章。

1. 学生对散文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表达手法的分析和讨论参与度。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铃兰花》与其他散文作品的异同,探讨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

2. 创作背景:教师介绍散文作品《铃兰花》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相关作品推荐:教师推荐铃兰花的其他散文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七、教学活动1. 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铃兰花》选段,比赛谁朗读得更加深情动人。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散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3. 散文创作: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篇散文,可以以《铃兰花》为主题或其他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建议。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

语文苏版现代散文选读铃兰花教案第一章:《铃兰花》散文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铃兰花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散文特点:解析散文的语言、结构、情感等特征。

3. 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欣赏散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铃兰花,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作者简介: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散文特点:分析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结构美。

4. 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知力和批判力阅读散文。

四、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2.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赏析。

第二章:《铃兰花》散文主题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操。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主题思想:剖析散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寓意。

2. 情感共鸣:感受作者对铃兰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审美情操:欣赏散文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主题。

2. 主题思想: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情感共鸣:感受作者对铃兰花的情感表达。

4. 审美情操:欣赏散文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四、课后作业1. 选取一篇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散文进行阅读和赏析。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散文主题思考的短文。

第三章:《铃兰花》散文语言艺术欣赏一、教学目标1.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语言特色:解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技巧。

2. 艺术风格:感受散文的艺术美和个性魅力。

3. 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优美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美。

2. 语言特色: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铃兰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考答案
【预习探究】
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3.主题: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考验,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完成人生的飞跃。而战胜困难又需要父母的鼓励、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对美的强烈追求。
【阅读拓展】
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铃兰花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把握课文主旨,体会课文情感。
【预习探究】
一、作家作品
沃兰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多年。后秘密回国。1941年为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的发起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禁在纳粹集中营战后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和斯洛文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他在农村务农时即开始创作活动,1935年出版小说《与水搏斗》,受到文学界的重视。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小说纵火者(1939)描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小说《妙龄》(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小说《小坑》(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活。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1946)、《我们的界石》(1946)等。
第二部分写“我”被派去放牧,强化了“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这里的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备,活脱脱将一个恐惧万分的小孩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作家主要是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来写“我”对“地狱”的恐惧的。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合作探究】
1.本来以“铃兰花”为题,仅仅安排第三部分,故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写到地狱去放牧?为什么还要如此详细地写“地狱”以及对“地狱”的强烈恐惧?
2.分析本文的中心事件——后来“我”瞒着父母偷偷地采摘了铃兰花。“我”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
★3.本文通过铃兰花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怎样的主题?
【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铃兰花》参考答案
【预习探究】
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探究合作】
1.第一部分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节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文章主题的揭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2、3节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埋下了伏笔。第4节写自己从记事时起常听到地狱的名称,在幼小的心灵中把它当做真正的地狱,因而对它恐惧万端,不敢靠近。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2.这里面可能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这是文章在处理“藏”与“露”上的高明之处。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3.主题: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考验,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完成人生的飞跃。而战胜困难又需要父母的鼓励、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对美的强烈追求。
【阅读拓展】
1.(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探究合作】
1.第一部分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节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文章主题的揭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2、3节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埋下了伏笔。第4节写自己从记事时起常听到地狱的名称,在幼小的心灵中把它当做真正的地狱,因而对它恐惧万端,不敢靠近。
2.这里面可能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这是文章在处理“藏”与“露”上的高明之处。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二、字词落实
⒈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黑黢黢( )黄檗( )晦暗( )蔓生( )蕨草()
淙淙()曲折( )攫住( )谛听( )门槛()
噙着()闩门()伫立()瞥一眼()内疚()
翘首()半爿天()
⒉识记下列字形
人迹罕至喧闹枉费心机战战兢兢戳穿不寒而栗踮脚
慈祥馥郁莫名其妙涣然冰释涣散容光焕发焕然一新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第二部分写“我”被派去放牧,强化了“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这里的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备,活脱脱将一个恐惧万分的小孩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作家主要是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来写“我”对“地狱”的恐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