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沃兰茨)
这位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铃兰花》背后的故事赏析

百花园地2014-05《铃兰花》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中的一篇。
它是斯洛文尼亚社会现实主义作家普·沃兰茨(1893~1950)的一篇叙事散文。
它记述孩童成长心路的故事———幼年的“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文中小孩的故事让我们欣喜,然而里面隐藏着父母的故事更令人难忘,尤其是父亲的爱更让人赞叹。
在教此文时,我不再一味地探讨小孩的成长,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背后的故事上,让学生明白父爱之深沉,亲情之伟大。
在教学中我们都会问:“小男孩为什么第二次独自去‘地狱’采摘铃兰花?”阅读课文,学生往往得出妈妈的叹气是促使孩子主动去“地狱”的原因,认为是那“一股神奇的力量”和“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
其实就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我”的一片孝心促使自己去采摘。
的确,母亲平时是很关爱“我”的,母亲的叹息声使“我”责任感顿生,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成为激励“我”战胜惧怕的重要力量。
文中23~25段最值得我们深思。
如下: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父母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
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
”为什么这段文字要表明是“黄昏”,为什么父母要“若有所思”呢?为什么父亲要强调在“地狱”里才有?细细品读,我们不难看出这场考验是父母精心谋划的,父母是真正的导演,他们把母亲的愿望放在此时此刻,目的是激发小孩的责任心,锻炼其胆量,让他战胜恐惧。
在“我”遇到困难时,母亲“心疼”“安慰”“我”,尤其是母亲的求情使“我”很感激,对母亲的感激促使“我”愿意为她做些事情(“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在我内心深处却回响着母亲的叹息声”)。
那么父亲呢?为了让学生理解父爱,我紧接着又提了一个假设:“如果那次对话换成是父亲,是父亲需要铃兰花,小孩会怎样?会不会主动去?”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
《铃兰花》 PPT精品课件20

心态
结果 我哭成了个 泪人,父亲 笑了,母亲 却说……
恐惧
第二次
采铃兰花
(主动)
眼中噙着泪, 陶醉在胜利 幸福而难过 之中。母亲 不寒而栗 脸上漾起了 欣喜的微笑。
• 1.通过对两次经历的分析,我们发现,两次情 况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走进“地狱”是被动的, 结果被恐惧赶了出来;而第二次却是主动的, 虽依然恐惧,但却能战胜恐惧,采到铃兰走了 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 “我”战胜恐惧,鼓 起勇气走向“地狱”,采摘了铃兰花? • 明确:“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对母亲的 爱,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当然也有对铃兰 花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研读第三部分(23--36段)
1、一直惧怕进入“地狱”的我,为什 么敢于主动地去“地狱”采摘铃兰花?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
-:
比较两次进入“地域”的经历
目的 放牧 第一次 (被动) 表现
战战兢兢的坐 不敢回头看 大声哭着跑开 浑身哆嗦 …… 瞥了一眼 紧闭双眼 才睁开眼 一口气跑回家 ……
名言摘抄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10、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1、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3、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 1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5、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7、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8、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9、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0、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 21、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22、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23、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24、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 25、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26、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27、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28、取时间就是争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数。 29、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30、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31、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3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九分耕耘,会有收获,一定! 33、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3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35、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36、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37、读书要专心,做事要用心,做人要尽心,待人要诚心 38、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39、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40、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1、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42、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4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44、向竞争挑战,向压力挑战,更要向自己挑战。 45、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6、眼要看远,脚要近迈。 47、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48、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49、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铃兰花》解读献疑

《铃 兰花》1i}读献疑
国 王 学彪
南 斯 拉 夫 作 家 沃 兰 茨 的 散 文 《铃 兰 花 》选 人 了 苏 教 版高中选修教材《现 代散文选读》。在备课时 ,笔者发现 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将男孩能够有勇气 去“地 狱”采摘铃 兰花这一举动 ,解读 为其父母精心有意的安排
★ 作 者 通联 :重 庆 市 梁 平 红旗 中学 校 。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II lI攀
思技 巧 更 是 属于 无 中 生有 ,空 中 楼 阁 了 。
个句子 有让 人生疑的地方 。因为注释 既然指 “菡萏 ”一
至于《教学参考 书》说 ,如果“忽视了父 亲的言行举 词为“荷花 ”的意思 .该词显然是名词 。由于前面已经有
还在 ,且“亭 亭如盖 ”。逝去的岁月 。无论如何 也不会冲 淡作者对昔 日甜蜜生活 的记忆 ;相 反 ,只能加深他 的怀 念 ,浓郁 的悲情 EJ, X景语中溢 出,言有尽而意无穷。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开起 ,以项脊轩作结 ,用一间旧 · 62 ·
屋作线索 ,将人 、事 、物紧密联 系在一起 。内有身世之感 和思亲之情贯 串 ,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 .将归有光 内 心的深沉的爱 、难言的痛 、无尽的悲呈现在我们面前。
、
六黄 昏 ,并 “若 有所思 …‘叹 了 口气 ”,显然 ,是在 向我们 做 某 些 暗 示
二 、父 亲明确指 出只有“地狱”中有 .似 乎也在 暗暗 告诉“我”寻找铃 兰的地方 。更为重要的是 ,他 自己却没 表示 任何想去采摘铃 兰花 的意 思 .也像是在 “有意”为 我创设机会
三 、在结尾 处 ,当我将铃 兰花捧 回家中时 .母亲并 没有表现 出“出乎意料”地 “惊讶”。只是“漾起 了欣喜的 微笑 ”。也在表明这 一切都在他们的意料 中
沃兰茨《铃兰花》

研读第三部分
4、对这个“爱”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呢?
①人的成长需要接受考验,只有敢于接受挑 战,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 ,温室里的花朵终究经 不起风吹雨打。 ②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撑开伞,为孩子夏遮 阳冬挡雪;而是放开手,给孩子勇气,教他们学 会如何战胜困难,收获人生的成功。 ③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 坚强。
研读第三部分
2、品读28节的景物描写,揣测作者此时的心情。比 较30节中流水的声音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
第28段文字是对春日的早晨的描写,运用比喻、比 拟等手法,注重色彩的描绘,主要描绘了一幅祥和恬淡 的画面。他有力地渲染了恬淡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我” 即将前往“地狱”时的平和心态,不是地狱变天堂,是 “我”勇敢了。结尾句又使景物描写富有变化,阴暗的 晨雾则象征了我临行时的兴奋、紧张与忐忑不安。可谓 情景交融。 前两次流水“淙淙声”喧闹,耍妖术。“潺潺”- -宁静。
玫瑰
百合
康乃馨
玫瑰:纯洁的爱、美丽的爱
情、美好常在 利
百合:百年合好、事业顺
康乃馨: 真情、祝福、健康
永远
铃兰
【拉丁名】Convallaria majalis L. 【别名】草玉玲、君影草、香水花、 鹿铃、小芦铃、草寸香、糜子菜、 扫帚糜子、芦藜花、lily of the valley(谷中百合)、lady-tears (圣母之泪)、ladder to heaven (天堂之梯)
研读第一部分
3、联系下文思考:作者极力渲染“地狱” 的阴森环境和自己的恐惧心理的用意是什么? 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揭示 主题作铺垫。
既然“地狱”如此恐怖,对我肯定是“可怕的考验”,那我为什么要 去呢?“地狱”这个地方“我”去过几次?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结果 怎样?
新语文铃兰花的主要内容

新语文铃兰花的主要内容[新语文铃兰花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了幼年的“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讴歌了亲情,颂扬了“爱的力量”。
【资料拓展】《铃兰花》是南斯拉夫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家普•沃兰茨的代表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 4自然段),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文章开篇,作家先总体介绍“地狱”:那是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
接着由上而下写它的环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出口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间: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乱七八糟的植物,林丛间是只能做羊饲料的蔓生的荒草以及一些无用的野草。
因为“杂乱”、“无用”,这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即便有人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
而本来能让人感到生命存在的一眼泉水,所发出的淙淙声却又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这里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文章主题的提醒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2、3 段写“地狱”虽然没有什么大作用,只能从那里割些干草。
千金榆和黄檗,但那里的草多汁,是放牧的理想之地,从而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埋下了伏笔。
第 4 段写自己从记事时起常听到地狱的名称,在幼小的心灵中把它当做真正的地狱,因而对它恐惧万端,不敢靠近。
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5 ~ 22自然段),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作家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写“我”对“地狱”的恐惧。
被派去放牧,这在不到六岁的“我”看来,是个“非常可怕的考验”,“真想大哭一场”。
得不到怜悯,只好“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
想把牲口停留在山坡上,可牲口又隐没在洼地里,又只好“战战兢兢”的下去,不敢回头看四周。
淙淙的小溪不能带给“我”欢乐,反而觉得好似有人在耍妖术。
最终泪流满而地跑向父母,并编造谎话再次企图得到父母的怜悯。
但谎话很快被父亲戳穿,自己也被推下了“地狱”。
沃兰茨《铃兰花》

《铃兰花》记叙了少年时 “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 兰花的故事。表明了爱能战胜 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 敢、顽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需要接受许多考验,只有心中 有爱,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真 正的幸福,完成人生的飞跃!
写作特色
1、环境渲染,激发兴趣。 2、人物描写,出神入化。 3、“藏”“露”有致。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及法国的国花,在法国 的婚礼上常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祝贺新人 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 人联想到唤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在友情交往中,铃兰历 来表示 “幸福赐予纯情的少女”等美好的祝愿。 在西方铃兰花象征着“纯洁· 幸福”。 铃兰的守候只为最有心的人,铃兰随风轻扣的乐声 只有最爱它的人才能听见。为了获得真爱,铃兰在寂寞 山谷等待自己春天的到来……铃兰花只伴着五月的春风 开放,她的花语是幸福再来(return of happiness)。
问题探讨
文章写的是成长路上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什 么以铃兰花做标题?为课文拟个副标题,明确揭 示文章主旨。 铃兰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是“我”自愿到 被称为“地狱”的洼地中为母亲采了一束铃兰花, 展示了孩童成才的心路,同时也表现了父母教育 孩子的良苦用心,表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献给母亲的爱
主题展现
研读第一部分
黑黢黢的洼地,荒 草蔓生,人迹罕至, 阴阴森森,
溪流日夜不息的声 响给这个阴森可怖 的地方蒙上了更神 秘的色彩
洼地
地狱 恐惧
研读第一部分
2、阅读第四段,感知作者对“地狱”的惧 怕心理。 (1)这块洼地的名字叫“地狱”。 (2)基督教中关于“地狱”的说法。 (3)这块洼地阴森恐怖的氛围。
识记字音
《现代散文阅读》《铃兰花》课件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
2、品读28节的景物描写,揣测 作者此时的心情。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幸福的花
主题:
人在的成长过程中需 要接受许多考验,只有勇 敢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幸 福,完成人生的飞跃!
【传说】在古老的苏塞克斯的传 说中,勇士圣雷纳德决心为民除害, 在森林中与邪恶的巨龙拼杀,最后精 疲力竭与毒龙同归于尽。而他死后的 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犹如玉铃 的散播芬芳的铃兰。那块冰冷土地上 独自绽放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 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根据这 个传说,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 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研读第一部分(1---4段)
1、“地狱”有何特征?
阴森、神秘
2、作者对“地狱”有何感受?
惧怕
3、联系下文思考:作者极力渲 染“地狱”的阴森环境和自己的 恐惧心理的用意是什么?
为下文营造气氛 为揭示主题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5--22段)
1、作者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时 的心情如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作者简介
沃兰茨(1893—— 1950),南斯拉夫现实主 义流派代表作家。作品多 表现农民的觉醒和斗争, 并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 平发起进攻。作品有《与 水搏斗》等。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 及法国的国花,在法国的婚礼上常 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 祝贺新人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 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人联 想到唤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在友情 交往中,铃兰历来表示 “幸福赐 予纯情的少女”等美好的祝愿。
沃兰茨《铃兰花》资料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及法国的国花,在法国 的婚礼上常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祝贺新人 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 人联想到唤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在友情交往中,铃兰历 来表示 “幸福赐予纯情的少女”等美好的祝愿。 在西方铃兰花象征着“纯洁· 幸福”。 铃兰的守候只为最有心的人,铃兰随风轻扣的乐声 只有最爱它的人才能听见。为了获得真爱,铃兰在寂寞 山谷等待自己春天的到来……铃兰花只伴着五月的春风 开放,她的花语是幸福再来(return of happiness)。
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节):叙写“地狱” 环境,“我”从小对它充满恐惧。 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 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 第三部分(23-36节):写“我”第 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 兰花。
研读第一部分
1、阅读1—3段,说说我从小就害怕的这个“地 狱”的特征 。
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地狱”:“一块怕人的、 黑黢黢的洼地”;接着由上而下写它的环境:“三面由 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出口隐没在晦暗、神秘的 密林间;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乱七八糟的植物,林丛 间是只能做羊饲料的蔓生荒草以及一些无用的野草。因 为“杂乱”、“无用”,这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即 便有人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而 本来能让人感到生命存在的一眼泉水,所发出的淙淙声 却又给这个阴森恐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第2、3节写“地狱”虽然没有什么大作用,只能从 那里割些干草、连枷杆和耙子把,但那里的草多汁,是 放牧的理想之地,从而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 牧埋下伏笔。
( dì) 伫立 ( zhù )
洼地
(wā) 瞥了一眼 (piē) 黄澄澄 (dēng)
内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惧、紧闭双眼、直到底部才睁开眼睛, 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兴奋而难过,不寒 而栗。
第29小节当中作者所说的“神奇的 力量”你觉得是什么力量?
爱、责任感
从“我”克服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这一举动 中你读出了什么?
爱的力量 爱的伟大 爱可以使人战胜恐惧,爱可以使一个人 成长,爱可以使一胆小者变得坚强,爱 可以使一懦弱者变得有责任感。 爱同样也可以使人变得美丽。
在此对“地狱”环境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了地狱的阴森、 神秘和可怕,并烘托了人物的恐惧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 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2、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 描写); 3、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 茅屋的描写)。 4、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 情。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布置作业
请回忆出一个让你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并用文字有感情地记录下来,300字以上。
铃兰花
普·沃兰茨
普·沃兰茨
(1893~1950)斯洛文尼亚社会现实主义作 家,代表作品:《与水搏斗》《纵火者》 《妙龄》《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我们 的界石》,在乡务农多年,二次世界大战 中长期被囚于集中营。在南斯拉夫现代文 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识记字音
黑黢黢( qū ) 黄檗 ( bò ) 蕨草 ( jué ) 藜芦 ( lÍ) 青苔 ( tái ) 淙淙( cóng ) 耙子 ( pá ) 枉费心机(wăng )攫住( jué) 战战兢兢 (jīng ) 戳穿(chuō ) 闩门 (shān) 半爿天( pán) 眼瞅着 ( chŏu ) 馥郁 ( fù ) 绛紫 (jiàng ) 谛听 ( dì) 伫立 ( zhù )
自读感悟
•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为何会对“地狱”产生恐惧?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的恐 惧的?
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克服内心
1、名称 2、阴森、神秘,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
作者是怎样突出“地狱”的阴森、 神秘、和可怕的?
(回顾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是从从哪些方面写“我” 的恐惧的?
心理活动 行为表现
从文中找出表现以上两个方面的相关词 语和句子.
我既然对“地狱”充满了恐惧,为何又 会突然勇敢起来,独自一人去“地狱” 采摘铃兰?
1、我特别喜欢铃兰。 2、责任感的驱使。 3、我对母亲的爱,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
“我”去采摘铃兰花是不是因为我真 的已经不怕“地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