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标准[详]

合集下载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宫颈癌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检查流程1. 预约与登记患者在预约宫颈癌检查时,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并将其登记在病历系统中,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

2. 患者告知与同意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宫颈癌检查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不适,确保患者充分了解并同意进行检查。

3. 检查准备在进行宫颈癌检查前,医务人员应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同时,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隐私,应提供适当的隐私保护措施。

4. 采集标本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采集方法,采集宫颈细胞标本,并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采集完成后,应将标本妥善保存,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5. 分析与诊断实验室人员应按照标准的分析方法,对宫颈细胞标本进行细胞学分析。

分析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报告给临床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6. 结果解读与告知临床医生应仔细阅读分析报告,对结果进行准确的解读,并及时告知患者。

如果结果异常或存在疑点,应进一步进行检查或转诊,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三、质量控制要求1. 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医务人员和实验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宫颈癌检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定期进行资质认证,以确保其能够胜任工作。

2. 设备维护与质控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宫颈癌检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同时,应建立设备质控制度,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质量评估。

3. 标本采集与保存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标本采集方法进行操作,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良好。

同时,应建立标本保存制度,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 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实验室应采用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宫颈细胞的细胞学分析,并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样本的分析。

宫颈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宫颈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宫颈癌诊疗规范(手术科室)宫颈癌常为鳞状上皮癌,腺癌较少见。

【诊断标准】(一)临床分期FlGO1995年修订。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FIG0,1995)0期原位癌(不列入浸润癌治疗效果统计中)I期癌局限于宫颈(癌扩展到宫体,在分期中不予考虑)Ia期宫颈临床前癌,即肉眼未见病变,显微镜下才能诊断,又称早期浸润、镜下早期浸润癌、原位癌早期浸润等。

间质浸润最深5m11ι,宽度在7m11ι以内Ial期微灶间质浸润癌,即镜下见轻微间质浸润,浸润深度<3mm,宽度<7mmIa2期镜下可测量的微小癌,其浸润间质深度为上皮或间质的基底膜下>3mm,≤5mm,其水平方向播散不超过7m11ιIb期病变范围超出Ia2期,临床可见或不可见病变。

血管间隙浸润,血管内或淋巴管内有瘤栓不改变分期,但应注明,以便将来判断是否影响治疗效果Ibl期临床见病灶直径W4cm者Ib2期临床见癌灶直径>4cm者11期癌灶超越宫颈,浸润阴道未达下1/3,浸润宫旁未达盆壁IIa期癌累及阴道为主,但未达下1/3;无明显宫旁浸润Ilb期癌浸润宫旁为主,未达盆壁且无明显阴道浸润In期癌灶超越宫颈,阴道浸润已达1/3下宫旁浸润已达盆壁,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者均入HI期,但非癌所致的肾盂积水及肾功能者除外HIa期癌累及阴道为主,已达下1/3,宫旁浸润未达盆壁Inb期癌浸润宫旁为主,已达盆壁IV期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癌浸润膀胱粘膜及直肠粘膜IVa期癌浸润膀胱粘膜或(和)直肠粘膜IVb期癌浸润超出真骨盆,有远处转移(二)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多无症状。

主要症状是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有接触性出血。

晚期病灶增大,阴道出血量多,白带血性有臭味。

此外有侵犯邻近脏器的相应症状。

2.体征检查宫颈可呈菜花状,癌向内生长,宫颈、子宫、阴道被侵犯处均质硬,也可溃烂成洞。

宫颈可局部浸润、淋巴转移,晚期血行转移出现不同的症状。

妇科检查必须行三合诊检查,癌侵犯至宫旁时,主韧带短缩,无弹性。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宫颈癌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设备和环境的质量控制1.1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对宫颈癌检查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1.2 提供良好的检查环境:确保检查室的清洁、肃静和私密性,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检查体验。

1.3 定期校准设备:定期对宫颈癌检查设备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医务人员的质量控制2.1 专业培训和认证:医务人员应接受宫颈癌检查的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认证考试,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2.2 定期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了解最新的宫颈癌检查技术和操作规范,提高其专业水平。

2.3 质量评估和监控:建立医务人员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对其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

三、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控制3.1 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技巧,确保标本的质量。

3.2 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宫颈癌检查时,应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标本采集,避免操作失误和交叉感染。

3.3 标本处理的质量控制:建立标本处理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标本保存、运输和处理的规范,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四、结果评估和解读的质量控制4.1 结果评估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结果评估标准,确保宫颈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2 解读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解读医生具备专业的宫颈癌检查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评估和解读检查结果。

4.3 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估:建立结果评估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解读医生的绩效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五、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5.1 定期回顾和总结:定期回顾和总结宫颈癌检查的质量控制工作,分析问题和不足,为制度的改进提供依据。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全球权威的宫颈癌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该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实际应用。

文章将首先概述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宫颈癌的诊断、分期、治疗选择以及随访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通过解读这些指南,读者可以了解到宫颈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文还将探讨指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全面解读《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促进宫颈癌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二、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一份权威性的临床指南,旨在为全球的妇科肿瘤医生提供关于宫颈癌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佳实践建议。

该指南基于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框架。

该指南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治疗原则。

它强调了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提倡通过HPV疫苗接种和定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指南详细介绍了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诊断的基础。

在治疗方面,指南详细阐述了宫颈癌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妇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决策。

指南还关注了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随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长期健康。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宫颈癌治疗和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

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概述: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为了保障宫颈癌检查的质量,制定和实施一套完善的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目标、范围、流程、责任、评估和改进等方面。

一、目标: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宫颈癌检查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提高宫颈癌早期筛查的效果,降低漏诊和误诊率,保障女性健康。

二、范围: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适合于所有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医疗机构和临床实验室。

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宫颈组织活检等相关检查。

三、流程:1. 采样: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操作流程,采集宫颈细胞样本或者组织活检样本,并确保样本采集的标本质量。

2. 样本处理与检测:实验室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本处理和检测,包括细胞学分析、HPV检测、组织学检查等。

3. 结果解读与报告:专业医师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解读,并及时生成检测报告。

4. 结果通知与咨询:医务人员应及时将检测结果通知患者,并提供相关咨询和建议,包括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指导。

四、责任:1. 医务人员责任:a.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宫颈癌检查,确保检查过程符合标准要求。

b. 提供患者必要的知情信息,获得患者的知情允许。

c. 采集样本时,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样本质量。

d. 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通知患者,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建议。

2. 实验室人员责任:a.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样本处理和检测,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b. 定期参加质量控制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c. 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 管理人员责任:a. 制定和修订宫颈癌检查质量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b.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c.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确保检查和检测的顺利进行。

五、评估与改进:1.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监测和评估宫颈癌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院宫颈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医院宫颈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医院宫颈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乳腺癌。

全球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宫颈癌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宫颈癌的发病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防治十分必要。

同时,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宫颈癌的发生。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对于密切筛查的人群,宫颈癌的发生率可以减少70%~90%。

本指南适用于占所有宫颈癌90%以上的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

对于一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目前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指南不适用于这些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指南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未涵盖的情况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方面:①不良性行为,如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和分娩因素,如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8年以上会增加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⑥免疫缺陷和抑制,如HIV感染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⑦其他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的关系不确定。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疗规范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疗规范

宫颈上皮内瘤变诊疗规范一、诊断、鉴别诊断及其依据(一)诊断流程:采用三阶梯诊断流程:子宫颈脱落细胞学和(或)HPV检测f阴道镜检查一组织病理学诊断。

(一)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1.鉴别诊断:可通过细胞学、组织学诊断来明确。

①宫颈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病史,查体见息肉组织呈舌形,红色,质软而脆,多为单个,也可为多个,结合查体,并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予以鉴别;②早期宫颈癌:IA期的宫颈癌无肉眼可见病灶,也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及接触性出血,查体不易鉴别,需依据宫颈活检病理予以鉴别;③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也可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但属于生理性改变,可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以鉴别。

2.辅助检查方法:①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②阴道镜检查:宫颈醋白上皮、点状血管、镶嵌为SlL最常见的异常阴道镜“三联征”图像③宫颈活检:在阴道镜检查的可疑部位进行活检;阴道镜若不能完全看到鳞-柱上皮交界处,或颈管内有可疑病灶时,需行子宫颈搔刮术(ECC)o二、明确诊断需要哪些检查检验1.子宫颈细胞学检查(1阶梯)3.HPV检测(1阶梯)4.阴道镜检查(2阶梯)5.子宫颈活组织检查(3阶梯)1.手术方式: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宫颈锥切术2.手术适应证:①宫颈细胞学多次诊断HSlL,阴道镜检查阴性或不满意或镜下活检阴性,颈管刮除术阴性。

②宫颈细胞学诊断较阴道镜下活检诊断病变级别高,或提示可疑浸润癌。

③阴道镜下活检诊断HSIL o④宫颈细胞学提示腺上皮异常倾向瘤变,或更高级别诊断者,无论ECC 结果如何。

⑤阴道镜检查或镜下活检怀疑早期浸润癌或怀疑宫颈原位腺癌。

3.手术禁忌证:①月经期或不规则子宫出血者;②急性生殖道炎症;③性传播疾病;④宫颈浸润癌;⑤生殖道畸形;⑥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液病及严重出血倾向者。

4.注意事项:①切除宫颈创面的顶端应与内口方向一致,如切斜或切的过多,可误伤周围组织,或引起大出血。

妇产科常见病分级诊疗标准[详]

妇产科常见病分级诊疗标准[详]

妇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宫颈疾病1.宫颈上皮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为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

CIN分为3级,CINⅠ级指轻度不典型增生,CIN Ⅱ级指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Ⅲ级指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2.宫颈浸润癌: (1)I期:ⅠA1期镜下诊断的浸润性宫颈癌,肿瘤浸润深度<3mm,宽度小于7mm;ⅠA2期浸润深度3-5mm,宽度小于7mm;ⅠB期肿瘤肉眼可见,或镜下诊断时肿瘤围超过ⅠA2。

(2)II期:肿瘤超过宫颈,但未侵犯骨盆壁或阴道下1/3。

(3)Ⅲ期:肿瘤达到骨盆壁或/和阴道下1/3,或引起肾积水或肾脏无功能。

(4)IV 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膜,和/或超出真骨盆围以及发生远处转移。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常规妇科检查及宫颈碘试验或醋酸试验有异常,疑有宫颈恶变者转二级医院处理。

二级医院接收转诊患者行宫颈TCT、HPV 检测,有阴道镜检查指征者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镜下宫颈活检:(1)若为CINI-II,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处理。

(2)若为CINIII或ⅠA1-IIB期宫颈浸润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的治疗方案处理,医院可予治疗。

(2)若为III期及以上的浸润癌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医院应具备外、科综合实力。

有宫颈癌手术治疗经验,经妇科肿瘤医师培训基地培训过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可接收宫颈癌根治术患者。

完成治疗后,可转二级医院随诊。

子宫膜癌子宫膜不典型增生:指子宫膜腺体增生并有细胞不典型,表现为在单纯型或复杂型增生的基础上,腺上皮细胞增生,层次增多,细胞极性紊乱,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加、核深染,见核分裂像。

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不典型增生约1/3可发展为子宫膜癌。

子宫膜癌:是发生于子宫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II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1.症状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

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水肿、贫血、发热、少尿或消耗恶液质等临床表现。

2.体征⑴视诊:应在充足照明条件下进行,直接观察外阴和通过阴道窥器观察阴道及宫颈。

除一般观察外应注意癌浸润范围,宫颈肿瘤的位置、范围、形状、体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也应注意阴道有无累及。

⑵触诊:肿瘤的质地、浸润范围及其与周围的关系等必须通过触诊来确定。

有些黏膜下及颈管内浸润,触诊比视诊更准确。

三合诊检查可了解阴道旁、宫颈旁及子宫旁有无浸润,子宫位置及活动度如何,肿瘤与盆壁关系,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直肠本身及周围情况等。

(三)辅助检查1.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HPV检测是现阶段发现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初筛手段,特别是对临床体征不明显的早期病变的诊断。

取材应在宫颈上皮的移行带处,即新旧鳞-柱上皮交界间的区域。

目前主要采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法(TCT)。

HPV检测可以作为TCT 的有效补充,二者联合有利于提高筛查效率。

对于HPV16及18型阳性的患者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进行组织学活检。

2.组织学检查CIN和宫颈癌的诊断均应有活体组织学检查证实。

如病变部位肉眼观察不明显,可用碘试验、涂抹3%或5%醋酸溶液后肉眼观察或在阴道镜下提示活检部位。

宫颈活检应注意在靠近宫颈鳞柱交界的区域(SCJ)和(或)未成熟化生的鳞状上皮区取活检,可减少失误,因为这常常是病变最好发的区域。

溃疡的活检则必须包括毗邻溃疡周边的异常上皮,因为溃疡中心往往是坏死组织。

取活检的数量取决于病变面积的大小和严重程度,所谓多点活检通常需要2~4个活检标本。

一般宫颈活检仅需2~3mm深,约绿豆大小,当怀疑浸润癌时,活检应更深些。

对于多次咬取活检仍不能确诊者,需进一步采取较深部组织时,可用切取法。

同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宫颈管搔刮术。

当宫颈表面活检阴性、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阳性或临床不能排除宫颈癌时,或发现癌但不能确定有无浸润和浸润深度而临床上需要确诊者,可行宫颈锥形切除送病理检查。

3.阴道镜检查适用于宫颈细胞学异常者,主要观察宫颈阴道病变上皮血管及组织变化。

对肉眼病灶不明显的病例,宫颈细胞学高度病变或宫颈细胞学度度病变伴HPV16、18型感染可通过阴道镜协助发现宫颈鳞-柱交界部位有无异型上皮变化,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定位活检行组织学检查,以提高宫颈活检的准确率。

在不具备阴道镜的基层医疗单位,也可以应用3%或5%醋酸溶液或碘溶液涂抹宫颈后肉眼观察,在有醋白上皮或碘不着色处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阴道镜活检的同时针对不满意阴道镜或绝经后妇女以及曾经锥切治疗的应予以宫颈管搔刮术,十分重要性。

满意的阴道镜检查和高质量的病理检查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诊断及正确治疗至关重要,如基层医院不具备相应条件应转诊到有条件的医院。

4.膀胱镜、直肠镜检查临床上怀疑膀胱或直肠受侵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相应腔镜检查。

没有条件的单位应转上级医院诊治。

5.影像学检查由于解剖部位表浅,绝大多数宫颈癌经妇科检查及细胞病理学检查即可被确诊。

在宫颈癌诊断中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主要是对肿瘤转移、侵犯范围和程度的了解(包括评价肿瘤局部侵犯的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以指导临床决策并用于疗效评价。

用于宫颈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

⑴腹盆腔超声:包括经腹部及经阴道(或直肠)超声两种方法。

主要用于宫颈局部病变的观察,同时可以观察盆腔及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肾盂积水以及腹盆腔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

设备的优劣及操作者的经验影响诊断的正确率。

经腹及腔内超声均不易确定宫旁侵犯情况,超声造影配合腔内超声对于病变是否侵犯宫旁及周围组织有指导作用,治疗过程中超声可以引导腔内放疗。

常规超声还可用于治疗后定期随访,为一种便捷的检查方法。

⑵盆腔MRI:无辐射,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力,是宫颈癌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作用包括:①有助于病变的检出和大小、位置的判断,尤其对活检为HSIL/CIN3患者可用于除外内生性病变;②明确病变侵犯范围,为治疗前分期提供重要依据,可显示病变侵犯宫颈间质的深度,判断病变局限于宫颈、侵犯宫旁或是否侵犯盆壁,能够显示阴道内病变的范围,但有时对病变突入阴道腔内贴邻阴道壁与直接侵犯阴道壁难以鉴别;能够提示膀胱、直肠壁的侵犯,但需结合镜检。

③检出盆腔、腹膜后区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转移。

④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可用于放疗靶区勾画、治疗中疗效监测、治疗末疗效评估及治疗后随诊。

⑶腹盆腔CT:CT软组织分辨力低,平扫病变与正常子宫颈密度相近,尤其对早期宫颈癌观察效果差;增强CT扫描对比度优于平扫,但仍有近1/2的病变呈等密度而难以明确范围。

CT的优势主要在于显示中晚期病变方面,评价宫颈病变与周围结构(如膀胱、直肠等)的关系,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大范围扫描腹盆腔其他器官是否存在转移。

对于有磁共振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CT检查。

⑷胸部射线摄影及胸部CT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肺转移,胸片应包括正、侧位,必要时进行胸部CT检查。

⑸颈部CT检查:必要时进行颈部CT检查,以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

⑹核医学影像检查:不推荐使用PET-CT评价宫颈癌的局部浸润情况,但对于下列情况,推荐有条件者使用PET-CT:① FIGO 分期为ⅠB1期及以上的初诊患者治疗前分期(包括ⅠB1期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患者);②因其他原因行单纯子宫切除术意外发现宫颈癌拟全身评估者;③拟行放射治疗需影像辅助勾画靶区;④ FIGO 分期为ⅠB2期及以上或其他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治疗结束3~6个月后随访监测;⑤随访过程中可疑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包括出现临床症状或相关肿瘤标志物升高。

核素骨扫描仅用于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

(7)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可以协助诊断、疗效评价、病情监测和治疗后的随访监测,尤其在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SCC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标志物,血清SCC水平超过1.5ng/ml被视为异常。

因宫颈癌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所以SCC是宫颈癌诊治过程中最常被检测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

宫颈腺癌可以有CEA、CA125或CA19-9的升高。

(四)宫颈癌的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宫颈癌的正确诊断依赖于详细了解病史、临床表现、必要而细致的检查和周密分析。

主要依据以下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①早期可无症状和体征,也可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或分泌物增多、异味等。

②晚期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可导致贫血;肿瘤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症状;也可有肾功能衰竭及恶病质情况。

③肿瘤侵犯膀胱可出现血尿,侵犯直肠可出现血便,肿瘤侵透膀胱、直肠可出现瘘。

④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SCC等异常增高。

⑤影像学检查(超声、MRI、CT)提示宫颈癌,可有宫旁软组织侵犯、肾盂积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

2.病理诊断:阴道镜或直视下的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有条件的市县级或地区级医院,对于疑难或少见病理类型,应行免疫组化检查鉴别或确定肿瘤,或请上级医院协助确诊。

(五)鉴别诊断1.宫颈良性病变:如宫颈重度糜烂、宫颈结核、宫颈息肉伴微腺性增生、宫颈黏膜下肌瘤、宫颈腺上皮外翻和其他宫颈炎性溃疡等。

2.转移性宫颈癌:较多见的是原发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宫颈。

宫颈活检及免疫组化等可明确诊断或辅助鉴别。

三、宫颈癌的分类和分期(一)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类(表1)表1 宫颈肿瘤组织学分类及编码(WHO,2014)(二)宫颈癌的分期目前采用的是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会议修改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

妇科检查是确定临床分期最重要的手段。

临床分期需要2名副高以上职称妇科医师决定,分期一旦确定,治疗后不能改变。

宫颈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分期如下。

Ⅰ:肿瘤严格局限于宫颈(扩展至宫体将被忽略)。

ⅠA:镜下浸润癌。

间质浸润≤5 mm,且水平扩散≤7 mm 。

ⅠA1:间质浸润≤3 mm,且水平扩散≤7 mm。

ⅠA2:间质浸润>3 mm,但≤5 mm,且水平扩展≤7 mm 。

ⅠB:肉眼可见病灶局限于宫颈,或临床前病灶>ⅠA期。

ⅠB1:肉眼可见病灶最大径线≤4 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