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绪论资料
鱼类介绍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亚里士多德:《动物史》。描述了鱼类的构造、洄 游、繁殖,记录了115种鱼类。
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林奈的《自然系统》,记录了鱼类2600种。并提出
“双名法”。
6
我国鱼类学的发展成就
1、古代: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养鱼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2、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献文、张春霖等。
纲。
4
二、鱼类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是鱼类学(Ichthy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
造、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等。 2、鱼类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1)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 (2)鱼类分类学(系统鱼类学) (3)鱼类生态学(环境生物学) (4)经济鱼类学 (5)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
3、建国以后的成就:
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就
在鱼类分类方面的研究成就
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7
(一)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
各海区: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 《东海深海鱼类》
各江河: 《长江鱼类》、 《珠江鱼类志》 《图们江鱼类》、《黑龙江鱼类》
硬骨鱼纲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辐鳍亚纲包括软骨硬鳞类、硬骨硬鳞类(全骨类)和真骨鱼 类。真骨鱼类可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
20
各省区: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福建鱼类 志》、《云南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8
(二 )鱼类分类方面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朱元鼎《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鱼类学讲义-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第一部分鱼类学绪论-PPT文档资料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4.6千克,水产品在
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利用 A. 食用:鱼肉是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品。含丰富
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类和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
也很高,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B. 工业用:鱼肝油、鱼胶、鱼粉等作为工业原科、饲 料和药品。
C.药用:海马、海龙等是名贵的药材。
据FAO统计,2019年世界捕捞产量为 8629.9万t。
其中鱼类约占87%
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鱼类有10种
我国年产超10万吨的海洋鱼类约有10种
主要淡水经济鱼类约有140种,其中长江约44
种,黄河约22种,珠江30种,黑龙江40种。
2019年全国水产品4382.09万吨 其中,海洋捕捞1440.61万吨;海水养殖 1131.5万吨;内陆捕捞214.09万吨;内 陆养殖1594.95万吨。
态等(全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种和种下
分类及其系统发育探讨
3)分类理论的深化和改进
4)进化机理和物种形成的探讨 5)进化过程与分布格局的探讨
2.形态学(morphology)
阐述形态结构
分析生物结构与功能
就是要阐述包括从有机体、器官、组织、
细胞、直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功 能.
形态学发展趋势
1.分类学(taxonomy)或系统学(systematics )
以物种的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为研究内容
分类学有3大任务 一是 识别、描记和命名物种
二是
三是
建立分类系统
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及其起源和演化
鱼类学 绪论

二十世纪----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向宏观和微观发展。 宏观:从大陆版块的漂移、气候的变迁来研
究某一区系鱼类类群的演变。
微观: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研究DNA的
结构来分析各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其结
果可能与传统方法分析的结果存在分歧,但结果 更令人可信。
2、我国鱼类研究
•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
究成果,成为了我国鱼类分类史上第二块里程碑。
• 在鱼类资源调查方面取得的成果,如《黄渤海鱼类
调查报告》(1955年)、《南海鱼类志》(1962年
)、《东海鱼类志》(1963年)、《南海诸岛海域 鱼类志》(1979年)等专著,基本上掌握了我国沿
海鱼类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鱼类研究内容。
(3)鱼类生态学
鱼类学与我们专业的关系
1. 是养殖、捕捞专业的基础, 2. 是食品加工、饲料专业服务的对象,
3. 是水生生物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鱼类
• 我国的鱼类资源丰富,目前我国进行一定规模商 业性养殖的主要鱼类有以下几种。 • 鲟形目:欧洲鲟、俄罗斯鲟、施氏鲟、中华鲟、 长江鲟、匙吻鲟(美国引进)、白鲟 • 鲱形目:遮目鱼 • 鲑形目:大马哈鱼、虹鳞(北美引进)、香鱼、 日本公鱼、大银鱼等 • 鳗鲡目: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银鲫鱼 、鳊鱼、泥鳅、翘嘴红鲌等
鱼类学
养鱼八字经
水、种、饵、管, 密、混、轮、防。 勤劳、技术、资金、市场 先决 关键 保证 根本
一、课程介绍
• 总学时:44;其中理论讲授34;实践10
总体教学内容 绪论 鱼类形态学 (34学时) 鱼类生物学基础 鱼类的分类 内容组织 绪论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第二章 鱼类的内部结构 第三章 鱼类生物学基础 第四章 鱼类的分类系统 学时安排 2 6 26 6 4
《鱼类学》讲稿

鱼类学绪论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本分支学科,着重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的科学。
二、研究范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研究范畴又产生许多分支:主要包括:1)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2)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3)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光线、饵料、溶解氧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6)鱼类经济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此外还有鱼类遗传学、组织学、行为学、古鱼类学等。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1、国内状况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在内陆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生鱼有21700余种,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种左右,淡水鱼类约800种,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则是近百年左右的事。
我国学者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家。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解放后:1)分类区系方面: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调查,写出许多鱼类志:东海、南海、黄渤海鱼类志,长江、黑龙江、珠江鱼类志等,此外还有各地方鱼类志,如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
2)生态学方面:对海水、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鲇鱼等进行大量的生态学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路线,种群性状,种群变化等,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为发展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实用鱼类学.ppt绪论

谢谢
鲵鱼 鳄鱼 鲸鱼
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是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等、种类最 多、数量最庞大的一个群体。
分为原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
原口纲:是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 无上下颌,故又称无颌类,可分为盲鳗目 和七鳃鳗目2 和七鳃鳗目2个目。
软骨鱼纲
是一群内骨骼全为软骨的鱼类,具有上下 颌,头侧有鳃裂5 颌,头侧有鳃裂5—7个,分为板鳃亚纲和 全头亚纲。
硬骨鱼纲
是一群适应于各种水环境中生活的鱼类, 他们的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分为内鼻孔 亚纲和辐鳍亚纲。
鱼类的主要特征
大多数具有能咬合的上下颌,具有鳃裂,用腮呼吸 用腮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的平衡 大多数鱼体被磷 骨骼为软骨或硬骨 身体分为头、躯干部、尾部,缺少颈部 体表富粘液 具侧线 具脊索 神经管背位 出现了能跳动的心脏,分为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鱼类学的定义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它以鱼类为研究 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长发 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地理分布,以 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的分支学科
鱼类形态学(鱼类系统解剖学) 鱼类分类学(系统鱼类学)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理学 鱼类发生学 经济鱼类学 鱼类行为学
鱼是始终生活在水中,通常用腮呼吸、用 鳍游泳和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鱼体批 鳞片的低等的脊椎动物。
实用鱼类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绪论
鱼类科学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实践的斗争 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人们需要不断的获取食物以 维持生命,对鱼类的接触越来越多,因此获得了 许多有关鱼类的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知 识越积越多,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提 高,和系统的观察实验,最后形成一门有理论有 实践的科学,即鱼类学。
绪论

(7)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 )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 二.鱼类学发展简况 1. 鱼类学形成历史 : 近一 、 二百年形成鱼类学 。 . 鱼类学形成历史: 近一、 二百年形成鱼类学。 3000年前有研究记载;公元前 年前有研究记载; 年 年前有研究记载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 开始科学地系统研究。《动物史》记录了115 。《动物史 德开始科学地系统研究。《动物史》记录了 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 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 (1) 从分类角度分为两个阶段: ) 从分类角度分为两个阶段: a. 人为分类法:将鲸等海中哺乳动物划归为鱼类。 人为分类法:将鲸等海中哺乳动物划归为鱼类。 b. 自然分类法: 自然分类法: 17世纪,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J.Ray and 世纪, 世纪 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 鱼类学》 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新的分类系统。 Willughby)著《鱼类学》,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
1957 311.6 1987 955.3 1996 2012.9( s)
1965 298.4 1989 1151.7 1997 2176.4( s)
1976 447.6 1990 1237.1 1998 2356.7( s)
2004.3
3.鱼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鱼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近些年来,许多鱼类学家已经从单纯的分类区 近些年来,许多鱼类学家已经从单纯的分类区 研究转向鱼类系统化的研究。 鱼类系统化的研究 系研究转向鱼类系统化的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分 析和生物化学、同位素扫描、数学分析等手段来 析和生物化学、同位素扫描、 辨别和分析祖征及离征, 辨别和分析祖征及离征,以探求鱼类的系谱及彼 此的亲缘关系。 此的亲缘关系。 2)研究方向:远洋渔业、栽培渔业、深海渔业及 研究方向:远洋渔业、栽培渔业、 海水增养殖业。 海水增养殖业。 三.鱼类在动物界的地位 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绝大多数用 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 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 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 官。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一、我国鱼类学的发展成就
•古代:公元前1200年前的殷朝已有养鱼的记载 公元前460年范蠡(li)《养鱼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献文、张春霖等。 •建国以后:
鱼类区系研究 鱼类分类研究 鱼类形态学研究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
朱元鼎(1896—1986),浙江鄞 县人,国际著名鱼类学家、中国 鱼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和水产教育 家。历任上海水产学院教授、海 洋渔业研究室主任、鱼类研究室 主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东海 水产研究所所长。
各省区: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 《福建鱼类志》、《云南鱼类志》 《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鱼类分类研究: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 新种的叙述》(1963)
伍献文:《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1977) 朱松泉:《中国条鳅志》(1989) 成庆泰:《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共
专著:《中国软骨鱼类志》、《南海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 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等。
鱼类区系研究:
各海区: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东海深海鱼类》等
各江河: 《长江鱼类》、《珠江鱼类志》 《图们江鱼类》、《黑龙江鱼类》等
序号 1 2 3 4
合计
考核方式 考勤 作业
课外阅读与讨论 期终考试
成绩比重(%) 10 20 20 50
1பைடு நூலகம்0
教学参考书
类别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 苏锦祥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年
鱼类学实验指导
孟庆闻等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年
鱼类比较解剖
孟庆闻等 科学出版社
1987年
鱼类保护生物学fish conservation biology
●上世纪80年代才创立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主要有两个目标: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科
学的保护原理,并确认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发展一些实用的方法,以阻止物种的绝灭,
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
如:中华鲟保护 宜昌市
形态学morphology
阐述形态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 阐述包括从有机体、器官、组织、细胞、 直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
分类学taxonomy或系统学systematics
以物种的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为研究内容 分类学有3大任务:
◆识别、描记和命名物种 ◆建立分类系统 ◆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起源和演化
中华鲟人工放流
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 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 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200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是中华鲟唯一的“幼儿园”,特有的“待产房”,又是重要的“产后护理场所”
总面积约69600公顷。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 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
胚胎学(Embryo1ogy)
◆自卵受精起到在卵内或在母体内的个体发 育过程。
◆包括受精和胚胎的形态变化、发育机制以 及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
应用鱼类学
◆人类健康——营养、药用价值。 ◆文化价值——饮食文化(吃鱼的习 俗)、渔业节日、文化习俗(送礼、婚礼日 本吃真鲷、福鼎吃香鱼)。 ◆美学价值——观赏鱼、游钓。 ◆环境指示——指示生物。 ◆基础生物研究用——实验生物。
记录了我国产2831种鱼。 孟庆闻:《鱼类分类学》(1995)
《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
鱼类形态学研究:
主要的研究专著如: 《鲤鱼解剖》(1960) 《白鲢的系统解剖》(1960) 《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及罗伦瓮 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1980) 《鱼类比较解剖》(1987) 《鲨鳐解剖》(1992)
每年夏秋,中华鲟聚集于长江口,沿长江而上至金沙江一带产卵, 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到性成熟后再游到金沙 江产卵。中华鲟的这种特性因三峡工程而改变了,葛洲坝和三峡大 坝阻断了其繁殖洄流的通道。 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 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
鱼类生态学 参考书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理学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
殷名称
叶副良 林浩然 成庆泰等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年
广东高等教育出 2002年
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科学出版社
1987年
绪论
◆鱼类学定义和研究范畴 ◆鱼类学发展简史 ◆鱼类的演化
第一节 鱼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一、鱼类是什么样的动物? 一群终身生活于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通常以
鱼
类
学
Ichthyology
授课教师:竺俊全,695225 E-mail:zhujunquan@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内容:鱼类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系统分类、 鱼类生物学基础。
基本技能:外部形态测量、器官解剖、种类鉴定。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主学习等。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期未成绩。
鳃在水中进行呼吸,以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 衡,多数体表被鳞、体内有鳔。
下列动物不属于鱼类
鱿鱼 墨鱼 章鱼
鲎鱼
鲍鱼
娃娃鱼(大鲵)
鳄鱼
鲸鱼
二、鱼类学(Ichthyology)? 研究鱼类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系
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三、鱼类学的研究范畴?
1)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 2)鱼类分类学(系统学) 3)鱼类生态学(环境生物学) 4)应用鱼类学 5)鱼类生理学 6)保护生物学 7)古鱼类学
生态学Ecology
研究鱼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
----个体生态学或生理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发展中的分子生态学
生理学(physio1ogy)
•研究鱼类从细胞到整体的各个生物结构层次 的正常功能及其调节的科学。
•重点是以器官和细胞的功能为出发点,研究 鱼类的各类生命活动现象。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绿鳍马面鲀、 远东拟沙丁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 产卵场和环境、洄游、种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