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合集下载

2004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选评渠清如许

2004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选评渠清如许

2004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选评渠清如许; ; ; 你曾极度自信,我引以为荣的华夏文化!你的一袭长衫,历经千载风尘,坚守着“谦谦君子”的信念,履行着“非礼勿动”的公约,终赢得“礼仪之邦”的声誉!然而有一天,鲁迅先生以尖刻的语调,讲述了一幕闹剧:电车里,几个儒生谦和有礼,为一个空位揖首相让。

开车时,这些依旧站立的“君子”在谦让中摔倒。

鲁迅的指责,刺中了千百年不曾治愈的沉疴!你的一纸锦绣,唱出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吟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终熏陶出精通音律、擅长书画的后主,断送了一国江山。

直到有一天,苏轼的“大江东去”扑面而来,洗涤了词曲中酸涩的腐朽,开辟了雄浑豪迈的泰禾。

这才是珍利摄人心魄的湍流大气。

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

面对前来朝拜的王善荃,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

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炮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

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近乎固执的坚持,近乎盲目的壅塞,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汲取教训的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你蛮横地推倒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脑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

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巧的砖瓦,用寓言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柱头一样精美的故事。

你的勇气,是否来自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城市规划图呢?你坚决地将发黄的古籍投入烈火,似乎要爆开焚烧裂开这百年的耻辱。

你取下黑山白水的云霞,换成印刷考究的商业广告;你合上沉重的史书,转而品玩生动活泼的白话文,所以,孩子们不知“ 孔融让梨”的典故,愈加骄纵,愈加顽劣。

你的取舍,是否源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参考说明?你仍然错了。

先贤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2004年高考作文因为有许多省市单独命题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虽然越是分散命题,大家越是注重一种既定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且这些省市大多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题,总是希望给人们一个“沉稳”的感觉,但是仔细玩赏品味,依然能够看出一种“灵动”——个性与创意。

揣摩诸多考题,我们醒悟:这些高考作文题的命题不是没有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和研究这些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必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作文复习的方向,提高高考作文复习的效率。

下面我们来对十五份卷(包括四份全国卷和十一份省市卷)中的作文题进行评析。

全国卷Ⅰ:全国卷Ⅰ用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

作文话题与20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非常相似,也是从理性感悟的角度立意。

话题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三句名言和一句谚语,话题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述平实,容易把握,这对学生全面、准确地审读和理解题意很有帮助。

但同时也正是审题比较容易,学生要写出不同一般的文章也就比较困难,这就更加有利于从“发展等级”上实现人才的筛选。

这个话题可以引发多种观点:1.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调整和提高自我;2.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容易闭目塞听,凡事主观臆断;3.盲目听取别人的错误意见定会误人误己;4.对别人的意见不必太在意,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可以综合这些观点谋篇布局,也可以选择最佳角度立意。

人们常说:写作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写作。

构思时一定要兼顾“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看法”两方面进行立意,论证时不能片面、绝对,更不能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要有辩证思考和全面说理。

如果文章中有古今中外事例的正反论述,可能更好。

全国卷Ⅲ:全国卷Ⅲ用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命题程式类似于2003年全国卷,选择中国古代寓言作为作文话题材料。

由于寓言类的题材本身就具有通俗的哲理性,因而从中提取主题,引发思考,就比较自然。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题目详解作文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题目详解作文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题目详解试题选取某网站“4220”聊天室一段关于遭遇挫折与内心痛苦的话作为材料,由此提炼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让考生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审视他人,审视自我,展示自己的思想水平、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

题目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

是的,人生在世,谁都有快乐,也会有痛苦。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商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厂,无论是在疆场还是在赛场,都可能面临挫折,遭受痛苦。

面对挫折与失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纵观古今中外,从司马迁到李白,从郦道元到徐霞客,从诺贝尔到居里夫人,从贝多芬到梵高……谁没有遭遇过挫折?谁没有经受过痛苦?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能把挫折作为成功之母,将痛苦化为人生的财富,因而使他们事业成功,名垂青史。

事实上,每一位考生在经历了十六七年的人生风雨和十二三年的学海浮沉、书山跋涉之后,也经历过无数次“遭遇挫折”的精神炼狱。

让考生们在人生重大抉择之一的高考中,认真盘点一下人生,梳理一下记忆,做一次心灵的漫游和感情的冲浪,做一次心理按摩,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及时的。

当然,从作文立意上说,除了谈“遭遇挫折后不能放大痛苦”外,还可以认为“遭遇挫折后不应该把痛苦化解掉”(比如盛赞“勾践卧薪尝胆”),或者“遭遇挫折后应该放大痛苦”(比如颂扬“哀兵必胜”)。

为开启习作者的思维,命题者为考生作了选材方面的提示:“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连过去中学教育视为洪水猛兽、师生们讳莫如深的“恋爱”一词,文题中也提到了。

这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豁达和大度。

作为考生,目光还应放得更宽广些,不要只局限于提示语所提到的这些方面,此外还有失去健康,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荣誉,失去金钱,失去某种地位……也是遭遇人生挫折。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与建议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与建议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与建议<[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与建议]2003年是全国大部分省市在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以来参加高考的第一年,同时,高考时间也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加之本年三月下旬国家又全面启动了高中的课改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搞好命题工作,使高考既能顺利完成选拔的任务,同时又让社会各界满意,对命题专家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三个有利的命题原则,严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方向,成功地完成了由现行教材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在试题的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总体评价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与2002年一致,共有7道大题,26道小题;主客观题的分值分别为45分和105分。

相对稳定的试卷有利于考生应考和中学语文教学。

2003年语文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考查内容均是学科主体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密切的关联,同时又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2003年语文试卷的长度适中,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卷。

试题科学规范,题目表述方式合理有效。

试题考查考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试卷所提供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都体现了理性思考的要求,启发和调动了学生思维答题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学科特点,重视挖掘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方法、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能力因素,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发展性。

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题目有思辨性。

强调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从感性出发,要有理性思考,不能只看事物的现象,要注重本质。

这样的命题立意与前几年的作文题相比,拓展了写作思路,扩大了写作范围,对中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严格以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诞生使命题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阶段。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

从2004年高考作文看2005年命题走向江苏秦葆一、2004年高考作文的特点2004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1、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2、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

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

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

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

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

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3、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

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4、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03年话题模式的影响,意在增多话题的限制,加大审题的难度,加强试题的避猜性,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维价值。

除外,设计单一式话题的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设计多项式话题的有福建卷,从而显示了话题设计的多样性。

5、从话题的内容上看大体反映以下几个方面:(1)、审察自我,正视问题:全国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共有三个话题就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展开讨论,都是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为核心来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全国卷的另两个话题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前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所遭遇的挫折,后一个话题是谈论一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谈论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三)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三)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三)作者:赵大鹏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11期第II卷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大地山河茅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

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

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道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

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

但在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2004年高考作文题评析及满分作文赏析二ppt

2004年高考作文题评析及满分作文赏析二ppt
2004年高考作文题评析及 满分作文赏析(二)
泸州十六中 郑 涛
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搜寻记忆中的一 些社会现象和阅读所得的事例,然后选择某一角 度切入话题,剖析包容的好处,并进一步指出能 做到包容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现。 当然,也可以作正反论述:如果面对一些 芝麻绿豆的小事,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甚至 剑拔弩张,后果将会如何呢?作文中可以引用的 名句,至少有“有容乃大”“与人为善”“君子 和而不同”“冤家宜解不宜结”“化干戈为玉 帛”,等等。当然,也可以写有关“包容”的记 叙文,这样的文章,就要选取一些在常人看来出 乎意料的事件,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突出所记 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修养,使人读后产生“心向往
• 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 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 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 灵伤口之上的? • 他们承受了疯颠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 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 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能在颠倒 的乾坤间仍然挺直脊梁,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 才能等到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所有的一 切,都未能摧毁这颗“欧洲的良心”,他依然以 《哲学通言》召唤同道,以《百科全书》启迪民 众。 此时,他所包容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 他呼唤所有的人正视生命,从沉沦中
[评析]
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有三个特点:发挥余地大、 文学色彩浓、哲理因素重。去年的全国卷试题一定要涉 及“感情的亲疏远近”和“认知的正误深浅”两个方面, 而今年的江苏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可以只写 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这就比去年的全国 题更开放、更自由。从内容上看,既可以单写山或水本 身(自然风光)的“灵动”或“沉稳”,也可以由“水 的性格”“山的性情”联想到人的性格和性情(社会生 活),比如写“父亲像山一样沉稳,母亲像水一样灵 动”,就是切合题意的;兼写两个方面时,既可以直接 地谈灵动中要保持沉稳,沉稳中要不失灵动,也可以由 话题自然地生发出稳与变、动与静、个性与多面性等立 意;再加上“文体自选”,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 题目中的材料虽然只有三行字,但内涵深刻,语言优美。 “灵动”“沉稳”“聪慧”“敦厚”都是雅致的书面语。 “聪慧”是“智”的反应,“敦厚”是“仁”的体现。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灵动与沉稳,变化 与永恒,动与静,由这些对应的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一)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一)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一)作者:赵大鹏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09期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四份高考语文试题,这种作法是前所未有的。

从测试学的角度,人们有权要求这四份试题是“等值”试题,应当具有同等的效度、信度以及合理的区分度。

在全国12个地区自主命题的形势下,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必须接受与各地命题的比较,并且在这种比较中经受广大师生及语文工作者的审查与评价。

以推动高考命题改革为着眼点,认真评析全国卷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笔者以逐题评析的形式,对甲卷试题的命题立意、考点设置、试题预设的思维操作层次和难度、试卷提供的答案的正误得失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

评析中涉及的观点不少属于笔者个人的认识,愿与广大师生及语文界同仁交流。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Ⅰ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答案]A[评析]考查字音的目的是正确认读汉字,以词语为载体考查认读,是命题的一贯作法。

该题涉及16个词语,其中,双音合成词8个,成语8个,都是常用词语,认读目的在于应用,认读汉字应当在积累和应用词语的过程中进行。

A组加点的四个字形异音同,其中,“炽”“饬”“叱”容易错读;B组中的“唆”不大容易与“夙”“肃”“溯”读音混同,这个选项设计比较粗糙;C组从两个角度设计错读,一是声调,“憩”“迄”读qì(四声),“戚”读qī(一声),二是生字错读,“忾”容易错读为qì,这个选项设计有一定难度;D组中“溘”应读kè容易错读为hé或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答案]B[评析]汉字形音义一体,正确书写汉字的前提是理解字义,牢记字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看成岭侧成峰——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评析2004年高考作文因为有许多省市单独命题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虽然越是分散命题,大家越是注重一种既定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且这些省市大多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题,总是希望给人们一个“沉稳”的感觉,但是仔细玩赏品味,依然能够看出一种“灵动”——个性与创意。

揣摩诸多考题,我们醒悟:这些高考作文题的命题不是没有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和研究这些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必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作文复习的方向,提高高考作文复习的效率。

下面我们来对十五份卷(包括四份全国卷和十一份省市卷)中的作文题进行评析。

全国卷Ⅰ:全国卷Ⅰ用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

作文话题与20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非常相似,也是从理性感悟的角度立意。

话题的语言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三句名言和一句谚语,话题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表述平实,容易把握,这对学生全面、准确地审读和理解题意很有帮助。

但同时也正是审题比较容易,学生要写出不同一般的文章也就比较困难,这就更加有利于从“发展等级”上实现人才的筛选。

这个话题可以引发多种观点:1.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调整和提高自我;2.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容易闭目塞听,凡事主观臆断;3.盲目听取别人的错误意见定会误人误己;4.对别人的意见不必太在意,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可以综合这些观点谋篇布局,也可以选择最佳角度立意。

人们常说:写作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写作。

构思时一定要兼顾“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看法”两方面进行立意,论证时不能片面、绝对,更不能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要有辩证思考和全面说理。

如果文章中有古今中外事例的正反论述,可能更好。

全国卷Ⅲ:全国卷Ⅲ用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命题程式类似于2003年全国卷,选择中国古代寓言作为作文话题材料。

由于寓言类的题材本身就具有通俗的哲理性,因而从中提取主题,引发思考,就比较自然。

与2003年的“智子疑邻”有所不同的是2004年这个寓言比较直接地点明了题意,更加容易使人感悟其中的道理。

和全国卷Ⅰ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很相似,全国卷Ⅲ作文话题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中的“与”字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何“既看到了自己又不至于忽略了别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看到自己的智者绝对不会看不到别人,能够看到别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

而且,通常人们所说的“把自己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这些话,是很有哲理意味的,也值得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深思参照。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集体。

人活着,既要想到、看到自己,更要想到、看到他人,既要为自己,更要为他人。

当然,如果仅仅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又偏题了。

全国卷Ⅱ:全国卷Ⅱ用于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命题虽然采用了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对于熟悉网络的中学生来讲,可算是营造了一个考场上的作文情境,但话题材料似乎并不时尚,对话语言也很平常。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个话题,给考生传递了一个虽然很有现实意义却很难写出新意的“信息”。

在立意角度上看,话题是一元的,不新鲜,无非是“要正确看待挫折带来的‘痛苦’”;文题是传统类型的,虽然和传统的“面对挫折”、“战胜脆弱”这些文题有所不同。

这个话题虽然也是关系型的,但是话题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并不并列,也不表示必然的联系,我们要关注的是客观情况与主观情感的问题,简单地说,这篇作文应是表述对某些人“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这种现象的反思。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说“遭遇挫折”之后不要“放大痛苦”,这里有两个思考维度:一:“挫折”是什么程度的挫折,“遭遇挫折”后“放大痛苦”应该不应该?二:“放大痛苦”有三个层次的区别——1.把痛苦放大,例如张国荣跳楼自杀;2.保持一种痛苦,例如勾践卧薪尝胆;3.把痛苦缩小或化解掉。

这道作文题最大可取之处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健康(现在这些独生子女一般都心理脆弱),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因为话题比较切实,学生可用材料倒是比较丰富,构思也有一定的发挥的余地。

全国卷Ⅳ:全国卷Ⅳ用于广西、内蒙古、陕西、海南、西藏等地。

全国卷Ⅳ和全国卷Ⅱ一样,也采用了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

这则话题所引的语言材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因而不算陌生,但选用了新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算是对现代人观念的一种挑战,命题本意显然的不在于就事论事。

所以,考生既可以旧事新议,也可以广而论之,可写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此外,命题材料还和教材有联系,“阿Q!”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是:“真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学生对此十分熟悉,这对把握题意是十分有利的。

这则材料的寓意有些类似1990年高考作文“玫瑰园里的花和刺”,但立意范围更加宽泛,立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 “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一种心态,它和人的思维观念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

2.“思维方式”对“快乐幸福”的感觉影响较小,“幸福”不纯是“想”出来的,主要来自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要从自立自强过程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一样一味自我麻醉。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知足常乐”。

3.幸福感既来自实际利益,也来自思维调节,二者不可偏废。

——这种观念比较辩证。

而上述三种理念又可以迸发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足以成文。

北京卷:北京卷作文题目虽然是命题形式,实际上和话题作文很相似,有人称之为题引式话题作文。

“包容”这一话题兼具人文性、时代性和思辨性,不仅显示了故都杂言相处、异俗同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又体现了大国都市与世界接轨的精神气质和胸襟气度,传递一种友好的信息,并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文题的教化作用,强调品德修养——例如要求同存异、有容乃大;例如要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例如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学会化干戈为玉帛;例如要“念人之功、忍人之过、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文题质朴、亲切,简洁中蕴涵着深刻含义——“包”是一种人文精神,“容”是一种人生境界,“包容”是从以人为本的根基上升华的对别人、对异已、对他者、对异质的尊重与容纳。

从命题的含义来看,有两种呈现明显梯度的要义:第一要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水平一般的考生就能够理解,而第二要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则只有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才能把握。

这样,既保证了所有学生有话可说,又保证了认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取得一定的优势。

考生如果不是“只从其中一方面写”,则肯定又上了一个档次。

从操作上讲,考生可以联系房龙先生的《宽容·序言》,联系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奠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方针,抒写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可以写怎样“包容”、为什么“包容”,也可以写“包容”了怎么样或者写不“包容”了又怎么样等等。

命题不足之处是:由于话题过于宽泛,考生难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并且不利于严防套作和宿构。

实际上,话题的大气注定了作文的大手笔,要尽量放飞思维,体现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在选材方面,诸如老师包容学生、家长包容儿女则是平庸之作。

有不少的考生因为审题不到位,出现了偏差,例如写成了“忍耐”、“虚心”、“礼貌”、“谦让”、“信任”、“改错”等等。

而这次北京命题最大的遗憾是文题“包容”所倡导的精神与要求中“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之说形成了巨大的反讽。

上海卷:承接前两年的“面对大海”和“杂”,上海再一次以“忙”这个题目呈现出大都市的喧哗和丰富。

在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现实生活中,不仅仅上海人“忙”,天南地北的很多人也很忙,但到底忙什么呢?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从“遥望星空”到“面对大海”到“问苍茫大地”,在保持开放、大气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务实了。

这是一个比较实在的文题:其一,话题贴近学生读书生活中的各种体验,贴近学生心灵。

其二,考生写作时切入的角度和可用的材料都比较丰富。

其三,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文题看似平易通俗,实则需见功力——因为“平”,笔下就难起波澜;因为“俗”,笔下就难出新意。

话题的平易通俗必然会导致不少考生在立意上肤浅简陋,考生只有透视繁忙世界人事物语中的人类心理和时代精神,才能立意深刻,脱颖而出。

事实证明考生作文之“意”不是作为技能训练出来的,而是出于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境界、见识、情怀。

其四,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这种考题无疑会引导将来的写作教学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丰富人生的方向发展。

从具体化构思方面讲,人们如此之“忙”,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有没有值得认真反思、冷静审视的必要?我们的“忙”到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有没有负面的价值和反面的意义?为什么平平常常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竟然会让那么多人热泪盈眶?“忙”可能是某些成功人士的重要标志,但是“碌碌无为”已经蚕食了我们的时间和心灵。

我们可以赞扬某种“忙”,或者嘲讽某种“忙”,或者同情某种“忙”,也可以提倡积极参与某种“忙”。

可以对“忙”持辩证的态度,也可以把“忙”和“闲”联系起来思考,生活完全为“忙”所牵制固然不好,但是完全放松休闲,整天无所事事也绝非正道。

天津卷:天津今年首次独立进行高考命题,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仍然延续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基本思路,采用“材料——分析——要求”三段式。

木匠从实用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出发,以树根为“至宝”。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思考社会、集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材料”。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高中生理应明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类对人才的定义是多元化的。

在多元价值的现代社会,判断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审视的角度和判断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材与非材”,没有绝对的“材与非材”。

我们可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等方面的思考。

也可以阐述:对于拥才者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用才者而言,应该能用不同的眼光评估每一个人,努力发掘他们不同的价值,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证法分析:1.多一条标准多一批人才。

2. 一个人“有用”还是“没用”,没有固定的判断条件和标准,这和个人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性有关。

3. “材”与“非材”并非绝对的,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4. “非材”可以雕琢而成为“材”,要注重培养,使之有用武之地;老师对待“差学”的粗暴做法,就是“木匠”对待“材料”的做法,校园中应该多一些“艺术家”,少一些“木匠”。

重庆卷:重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和全国卷Ⅰ中的作文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Ⅳ中的作文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在探究“关系”方面非常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