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节选教案:情感表达与文学创作的方法

注:本文是由的,只供参考。
逍遥游,是唐代文学家渊明的一篇散文名篇。
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逍遥游的教学案例。
一、情感表达1.1 情感主题逍遥游的主题是“游”,但不是游泳、游乐园那种游,而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是一种解放精神的游。
陶渊明通过文字表达他对束缚约束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反叛的情感,在文学中被称为浪漫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但在逍遥游中也有体现。
1.2 情感表达手法情感表达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逍遥游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游走的旅途,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前者或卧或起,或安或移;后者或水中或泥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表现出对旅行和自由的向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出对人生经历和自由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的情感表达广泛采用意象和联想的手法,这是文学作品的常见技巧。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象和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感同身受,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文学创作2.1 文学技术逍遥游采用的散文体裁,为中国文学史上体裁的开拓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所能写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的创作需要具备的技术是文字表达。
陶渊明的文字表达方式清新自然,简洁达意,即使是用诗般的语言质朴又意味深长。
这种技巧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
2.2 叙事策略逍遥游所采取的叙事策略,同样是文学作品中需要突出的一点。
例如,作者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山水、日月星辰,达到了景物与人物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在描写逍遥游的旅途中,作者故意使用了一些短语,如“或卧或起,或安或移;或水中或泥中,或高或下,或左或右”,通过不断的反复强调,达到了情感和文学效果的双重效果。
2.3 艺术感受文学作品中,艺术感受是关键之一。
陶渊明在逍遥游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富有艺术性。
例如“陆行不辍”的气韵,“怀弱齿”的比喻,这些语言的优美度和显著性,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高度。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2篇

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高三语文教案范文:逍遥游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逍遥游—李白教学内容:诗歌鉴赏与语言表达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背景和创作特点;2. 掌握《逍遥游》的基本情节和意境;3. 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4.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逍遥游》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 学会从文本中把握诗歌的主题;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李白的创作特点;2. 细读和解读《逍遥游》。
教学准备:1. 李白的相关资料;2. 课文《逍遥游》;3. PowerPoint 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黑板上展示李白的肖像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他作品的探究欲望。
Step 2 导入(5分钟)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逍遥游》,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意境。
Step 3 分析《逍遥游》(15分钟)教师按章节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诗歌的主题。
章节分析示范:1. 开篇描绘逍遥游的场景,以喻达到出尘脱俗的境界;2. 接下来描绘七十二个石洞,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随心所欲的生活;3. 描绘了七十二峰峦,表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艰难险阻的胜利;4. 最后以描绘玉洞、琼室和蓬莱三仙岛,展示了诗人向往仙境的心理和对远方的向往。
Step 4 学生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逍遥游》的主题,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提出合理的观点,并给予正面鼓励和指导。
Step 5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语言表达,例如以假设的方式,写一篇自己逍遥游的文章。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细读课文《逍遥游》,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逍遥游》,学生对李白的创作特点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语言表达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高中语文《逍遥游》教案篇一【课题与教材】课题:《逍遥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PPT提示读音:鲲(kūn)鹏抟(tuaacute;n) 齐谐(xieacute;)坳(agrave;o)堂迁徙(xǐ)北冥(miacute;nɡ)夭阏(egrave;)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agrave;n) 舂(chōnɡ)米晦朔(shuograve;)泠(liacute;nɡ)然蓬蒿(hāo) 翱(aacute;o)翔恶(wū)乎待哉穷发(fagrave;)之北知(zhigrave;)效一官决(xuegrave;)起而飞数数(shuograve;)然蟪(huigrave;)蜩(tiaacute;o)(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三)评点(时间:3-5分钟)(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附:1、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2、虚词、实词(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9)是鸟也(是:这)(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14)适百里(适:往)(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3、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逍遥游》全文;(2)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句子;(3)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本分析法,探讨《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庄子逍遥游的思想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逍遥游》;(2)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难点句子;(3)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逍遥游》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2)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3)如何正确评价《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逍遥游》的魅力;2. 文本分析法:深入剖析《逍遥游》的文本内容,解读其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特色;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知识;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逍遥游》,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庄子逍遥游的思想;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难点句子及哲学思想;4. 文本解析:教师对《逍遥游》进行深入剖析,讲解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逍遥游》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逍遥游》教案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逍遥游》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1.1.2 通过学习《逍遥游》,学生可以了解庄子的思想,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1.3 本文将引导学生探讨庄子的自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主题2.1.1 《逍遥游》主题是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
2.1.2 庄子通过描绘逍遥游的境界,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1.3 学生需要理解庄子对自由的定义,以及如何实现自由。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解析3.1.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之美。
3.1.2 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理解庄子观点。
3.1.3 学生讨论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能力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庄子观点。
4.1.2 学生能够分析庄子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1.3 学生能够运用庄子观点,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生问题。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5.1.2 庄子论证方法的把握。
5.1.3 庄子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2.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5.2.2 庄子观点的阐述与论证。
5.2.3 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请您提出具体要求,以便我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板书内容。
6.1.2 笔记本电脑:连接投影仪,提供教学资源。
6.1.3 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知识点、讨论问题等。
6.2.1 课本:《庄子·逍遥游》篇章。
6.2.2 笔记本:学生记录知识点、思考问题和课堂笔记。
6.2.3 参考资料:提供庄子其他作品的复印件,供学生深入研究。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教师通过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壹五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高三上册语文第六课《逍遥游》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得的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由⾃在地活动。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三上册语⽂第六课《逍遥游》课⽂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不知其⼏千⾥也。
化⽽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千⾥也,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所⾄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
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置杯焉则胶,⽔浅⽽⾈⼤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翼也⽆⼒。
故九万⾥,则风斯在下矣,⾯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我决起⽽飞,抢榆枋⽽⽌,时则不⾄,⽽控于地⽽已矣,奚以之九万⾥⽽南为?”适莽苍者,三餐⽽反,腹犹果然;适百⾥者宿舂粮,适千⾥者,三⽉聚粮。
之⼆⾍⼜何知? ⼩知不及⼤知,⼩年不及⼤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椿者,以⼋千岁为春,⼋千岁为秋。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匹之。
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数千⾥,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上者九万⾥,绝云⽓,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彼且奚适也?我腾跃⽽上,不过数仞⽽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也。
⾯彼且奚适也?’”此⼩⼤之辩也。
故夫知效⼀官,⾏⽐⼀乡,德合⼀君⽽征⼀国者,其⾃视也,亦若此矣。
⽽宋荣⼦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之⽽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相关推荐《逍遥游》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逍遥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教案篇1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2)[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教案教案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案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案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案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教案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案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⑷⑸⑹蜩⑺⑻⑼舂⑽⑾⑿⒀⒁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
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
有所待的是什么?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
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教案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案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1.单独背、齐背2.小组比赛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投影:1.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2.特殊句式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志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博闻强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名出处《陈涉世家》《训俭示康》《逍遥游》《屈原列传》《桃花源记》释义志向立志记述、记载记住标记、做标记例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名之者谁出处《逍遥游》《醉翁亭记》释义名称、名字命名、起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3)图《口技》《赤壁之战》说出、指出名义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图穷匕首见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无使滋蔓,蔓难图也<4)置例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郑人有且置履者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5)穷例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复前行,欲穷其林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出处《逍遥游》《荆轲刺秦王》《赤壁之战》《促织》《郑伯克段于鄢》出处《逍遥游》《郑人买履》《鸿门宴》《王忠肃公翱事》出处《逍遥游》《训俭示康》《桃花源记》《孟子·尽心上》释义图谋地图谋划、筹划图画谋取、设法对付释义放上、安放购置、添置放弃、放下摆、设释义尽、止生活困难走到头不得志,与“达”相对三、比较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
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