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后作业人民版必修2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下图是商代甲骨文中的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
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我国丝织业的出现不晚于商朝②商朝农业生产比较发达③商朝已经出现种桑养蚕④丝织品已成为主要衣料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丝”“桑”和“蚕”等信息,说明商代已经种桑养蚕,是商代出现丝织业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②④从图中反映不出来,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2012江苏单科)《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从题干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由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可以看出当时官营手工业具有“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的特点;A、B、D三项题干未能体现,故答案选C项。
答案:C3.我国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田庄( )A.是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B.都由地方官府进行控制C.与手工业生产没有关系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解析: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作物栽培、蚕桑作业、兵器修造等,涉及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大部分活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田庄的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A4.唐代时期,李肇说:“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一记载说明的历史现象是( )A.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白瓷制作精美而且各具特色C.白瓷产品广泛用于日常生活D.瓷器装饰出现了绘画和诗文解析:“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等信息,反映了唐代白瓷产品的大量应用,故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没有关系。
答案:C5.(2013四川文综)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训练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基础达标]1.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2.东晋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方式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4.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赞叹的瓷器种类是()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彩瓷5.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的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能力提升]6.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为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官营手工业的弊病造成的7.“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其产品用途是()A.出售B.自我消费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8.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高中历史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精编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2)

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根据材料中“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可知,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较低。
家庭手工业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即自给自足,故选D项。
【答案】 D2.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段材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农民受到剥削;田庄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不用来出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状况。
因此,A、B、C三项均不符合要求。
田庄的生产包括农业及手工业,也包括兵器修造,说明田庄经济能够自给自足,D项正确。
【答案】 D3.右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
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A.官营手工业B.田庄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解析】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产品最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 A4.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丝织业的发达,根据材料中的“比屋”“比户”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
【答案】 A5.“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人民版 (1)

课题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材简析专题二主要讲述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以及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较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工官”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情。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深入探究。
教法与学法引导法、阅读法总课时一课时主备人王琦课型新授课参与人刘雪刘正斌时间2014年3月3日教与学方案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你知道中国英文名称CHINA的来历吗?说明了什么?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
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运用中国这个英文单词引导学生导入新课。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考试必备)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习目标]一、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麻、葛、家蚕丝;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
2.商周时期(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朝:纺织工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3.汉代(1)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花色品种多、技艺高(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素纱衣、起绒锦)。
(2)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纺织技术被唐宋、元明时代沿袭和发展。
4.唐代(1)唐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2)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1)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先进织造技术和工具。
(2)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2)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概念阐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二、先进的冶金技术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1)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2)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汉代冶铁技术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从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杜诗创造出水排。
[思维点拨]古代中国冶金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历史悠久,尤其是青铜器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精编作业)

课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当时社会的四个阶层分工不同,但是和手工业发展有关的是工商食官,也就是说在当时手工业仍然由官府垄断,从而得出结论当时还未打破官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答案 D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图所示青铜器是我国进入青铜铸造繁荣时期的代表。
这一时期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解析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以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故B、C、D项错误。
答案 A3.(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所周弦索,通激轮前旋鼓掉枝,一例随转。
……则排随来去,搧冶甚速,过于人力。
”这描写的是()解析根据材料“则排随来去,搧冶甚速,过于人力”可知,题干所表述是一种冶炼的辅助工具。
根据所学,第一幅图是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筒车,故A项错误;第二幅图是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翻车,故B项错误;第三幅图是古代中国的播种工具耧车,故C项错误;第四幅图是古代中国的冶炼辅助工具水排,由东汉太守杜诗发明,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B.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D.汉口“人烟数十里,贸户数千家”解析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经济方面出现的新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雇匠织进”体现了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考试试卷(纯材料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课试卷(纯资料题)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匠、木匠、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下》资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本充分,设施先进,民窑可是 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败下去。
为达成上贡任务,只能转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赐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快速兴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朝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此后更为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升,产品热销国内外。
资料三(明清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生计)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二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资料一反应的手工业属于哪一种经营形态?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古代诸多手工业产品中居于如何的地位?为何??依照资料剖析变化的原由有哪些?资料三表示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由有哪些?其最大特色是什么?答案:1.形态:官营手工业。
地位:产质量量最高。
原由:官府控制,集中大作坊生产;工匠最优异,技术最高明,生产不计成本;原料等次最好变化:明朝中叶此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出官营手工业,占有主导地位。
原由:官营手工业自己的缺点;明清期间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原由: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
特色:出现雇用关系分析:1.“形态”要抓住重点信息,即“天子之六工”,即这六种手工业都是为天子服务的,所以应是官营手工业。
因为政府调换最优等工匠、最优等原料进行不计成本的生产,所以其产质量量在手工业的三种形态中是最好的。
2.“变化”注意抓住一些数字做对照即可得出答案;“原由”一要从官窑自己找寻,二要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更多的产品供应给市场来考虑。
“新现象”注意从资猜中提炼、归纳而不要照抄;“原由”和“特色”联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同步试题.docx

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宋朝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的定窑位于下D.④【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定窑位于河北曲阳,汝窑在河南宝丰,哥窑在浙江龙泉,官帘在河南开封,均帘在河南禹州。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只有②处在河北位置,故本题答案选B 项。
2、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岀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
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C.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答案】B【解析】山“异国情调、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B.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I).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到“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岀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则孤芳排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 项不选,唐宋的政治改革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会影响瓷器风格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材料主要说的是唐宋瓷器色彩、风格等有明显不同,而未比较工艺的进步与否。
3、中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下列能够代表或反映古代中国丝织业水平的有①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②甲骨文中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④汉代丝织品远销地屮海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丝织业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了家蚕丝绸片,反映了古代中国丝织业水平,故①正确;甲骨文中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蚕神也反映了丝织业相关现象,故②正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丝织业的高超水平,故③正确;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这也反映了中国丝织业水平,故④正确。
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 D
【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项;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项;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2.(2017·邢台二中)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
【答案】 D
【解析】A项是近现代的炼铁方法,所以排除A项。
淬火工艺至迟出现在春秋晚期,所以排除B项。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是在汉代,不是南北朝时期。
故答案选择D项。
3.(2017·济南一中期中)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
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
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 ) A.青铜业、冶铁业B.制瓷业、棉织业
C.丝织业、制瓷业D.造纸业、制瓷业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Seres(希腊语)、赛里斯(指中国人)、丝国(中国),指向丝织业;China(拉丁语)中国、瓷器,指向制瓷业。
故选C。
4.(2017·鱼台期中)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
《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 A
【解析】“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说明B表述正确;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说明C、D表述正确;A表述不正确,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因此青瓷、白瓷的出现早于青花瓷,答案选A。
5.(2017·安徽望江中学)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青瓷、白瓷、彩瓷、青花瓷
B.白瓷、青瓷、彩瓷、青花瓷
C.青瓷、彩瓷、白瓷、青花瓷
D.青瓷、白瓷、青花瓷、彩瓷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制瓷业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D项是正确的。
东汉是青瓷,南北朝是白瓷,元朝是青花瓷器,清朝是彩瓷。
所以选D。
6.“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 )
A.出售赢利B.自我消费
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
【答案】 B
【解析】“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说明自己的纺织产品主要是为了自我消费。
7.(2017·天水一中)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答案】 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手工业者在做工时应该完全按照程序来,不能生产新奇的产品,
以扰乱人心。
如有人敢于这样做,杀。
从材料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规定无疑会扼杀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故应选D。
8.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化,B、C、D三项是关于私营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可以排除。
官营手工业生产中存在着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
9.(2017·盐城期中)《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材料反映汉代( )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理解能力。
三服官,汉官名,主作皇帝冠服。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做皇帝的冠服。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人数多,耗资大。
故选C 。
10.(2017·南昌二中期中)“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
图稿(仿自欧洲银器)。
材料反映了 ( )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答案】 A
【解析】依据题干“订烧瓷”的含义可知,当时中国制瓷业为了适应各国的需要而为各国提供瓷器订做业务,更有利于中国瓷器的外销,所以选A,依据题干不能得出订烧瓷只为皇室所用,瓷器只是中西方贸易中的商品之一,而非主体,瓷器的外销有利于促进制瓷业的发展,但不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B、C、D都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材料二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材料三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
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官营手工业。
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任意两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是,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材料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是以衣帛矣。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卫生。
东北半城皆据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四、五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工匠们在一起互相促进和提高技艺;材料三反映的是汉代一度出现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面。
(2)材料四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
材料五是明朝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