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和《长河》的思想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边城》、《长河》3a空间性叙述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

《边城》、《长河》3a空间性叙述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
and other images to construct the space.In the narrative strategy,each chapter and
section of‘‘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is connected into a whole by space not
与传统小说注重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相比,诗化小说更注重自然 景物的描写,民俗风情的描述,意境的营造以及画面感的构建,从而达到小说诗化 的效果。文学本是时间的艺术,当诗化小说的作者不再追求连贯的故事情节和生动 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时,时间这一传统叙事线索就被弱化,空间作为另一个叙事维度 得到作者们的青睐。1945年,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小说空间 形式理论。这一理论刚提出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后经戴维·米克尔森、左 伦等诸多批评家的研究、补充,这一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不断成熟发展起来。 这一理论认为,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的,这个整体是由很多分散的又互相联 系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虽然分散,但具有统一性,而这个整体的统一性存在于 空间关系中,而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这种空间统一性导致了空间形式的发生, 也使诗化小说中的空间性叙述有了理论依托。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诗化小说的代 表作品,以空间线索取代时间线索,采用空间转换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成为一种重
development of plot.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the structure of“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can be called‘'paintings in series”,each chapter ofthem Can form a painting, some are舭sh and elegant,and some are multicolored and bright.All the paintings Can be unified together by the theme and artistry,and form the paintings in series.111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ic novels Can be seen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Border Town'’and‘‘The Long River'’.

论_边城_和_长河_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_边城_和_长河_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22卷第2期2011年4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 gji U 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 ol .22No .2A pr .2011收稿日期:20110301作者简介: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学现代性研究】论《边城》和《长河》的思想艺术特色陈思和,刘诗哲(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 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

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长河》;民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2010106“五四”以来,新文学一直是延续在一条被后来者称作是“启蒙”的思想道路上努力经营,这条思想道路的基本思路是以西方现代化的成果为动力,以一系列表述现代人意识的概念为武器,努力批判本土文化传统的保守与落后,批判民众精神状态的愚昧和沉默,以唤起民众为己任,把思想启蒙直接推向实际的政治革命。

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说,新文学的作家们是以审美精神来推动这样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的,新文学从思想追求到语言形态,都是围绕了这一共同的目标而设计的。

也正因为这条道路的形成,新文学一下子就与传统的文学道路拉开了距离,并且呈现出互为对立的势态。

从“五四”初期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到20年代末以巴金为代表的激进文学和继而出现的左翼文学,基本上是含有这样一种思路。

但是,当启蒙文学发展到左翼文学阶段的时候,其自身的困境也相应地出现了。

为了对应这种新文学自身的困境,1930年代的作家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除了巴金和他的一派作家坚持走启蒙道路外,除了有一部分更加激进的作家走上左翼激进的道路外,还有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开创了新的作家立场和创作道路,如沈从文、老舍、李劼人、萧红还有稍后的张爱玲等等,都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得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得代表作,就是她浓郁得怀乡情节得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得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得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得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得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得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得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得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得崇高得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得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得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得沈从文小说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得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得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得地位.《边城》中得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得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得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得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得人家.”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得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得关系, 以小喻大,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得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得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得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得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得月夜图.);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得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得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得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小说中得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得内心世界.比如,“黄昏照样得温柔,美丽,平静”一句,以黄昏得平静反衬出翠翠内心世界因情窦初开而萌生得躁动、落寞与薄薄得凄凉。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所著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语言和题材等方面,更体现出其独具的文学风格。

一、语言表现上的独特性《边城》采用了浓重的地方文化语言,以及大量的土语、方言和俚语,如“阝”(方言中的“山”)、“塇”(方言中的“井”)等,使小说浸透了满汉混杂、鱼龙混杂的边疆文化氛围,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之一。

同时,其深入人心的描写,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特有情感和生活方式,如青春期的梦幻、早婚、死亡、离别等,让人们对边疆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边城》的主题是爱情,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探讨了人性中最深的、最无私的东西——爱情的悬念。

虽然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有些曲折、悲惨,但最终用“和合之道”完美地解开了罗裕生与祁连山之间的感情纠葛。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公祁连山和田小娥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她们的形象既传达了情感,又传达了某种文化意义,使小说形成了深刻、广泛的人文内涵。

三、描写生活的真实性《边城》的描写中完美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活面貌,以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为绑定,叙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家庭亲情和道德伦常。

这让人们直接感受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分析,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感情和人文本质。

四、表现良心的立场和态度《边城》全篇展现了作者的良心,以及对虐政下小人物人生的同情和慰藉。

其表现了作家生在边疆、长在边疆的文化精神,传达了作者对华夏民族本质的理解和洞悉。

作品结尾还回顾了历史,提出了对时代的反思和关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集中体现了许多经典文学的艺术特征,如地方文化语言、多元化题材、真实人性描写和良心立场,凸显了它的深沉、广泛、真实和人文特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边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真切而真挚,细致而深刻。

以乡村女子平凡而质朴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情感和心理活动,赋予了小说极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厚度。

2. 基调抒情:《边城》的基调虽以淡泊为主,但抒情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感觉和情感表达。

小说语言优美细腻,配合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画面感和情感动人性。

3. 风格清新:《边城》的风格清新典雅,小说语言简洁,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情趣。

同时充满了心灵的寻求和思索,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4. 手法巧妙:《边城》的叙事手法颇为巧妙,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借物指事等形式,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命精神。

另外,导入梦境、变幻云影、窗外景象等现实与虚幻、唯美与现实的交织,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想象性。

5. 文艺复兴意识:《边城》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它浓厚的文艺复兴意味上。

作者通过对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重构,使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更深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也通过对文明的追求和反思,表现了一种不屈的人文精神,赋予了小说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论文导读::边城》---牧歌情调。

长河》――现实关照。

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

论文关键词:《边城》,《长河》,牧歌,现实冲击,文化理想沈从文一九二四年开始文学创作,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在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沈从文创作风格和文化理想的当属《边城》、《长河》两篇。

两部作品既有内在关联,又同中有异。

《边城》孕育了《长河》,《长河》又冲出了《边城》,由封闭到开放,由牧歌情调转向现实描绘,作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边城》---牧歌情调《边城》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分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的特定心态。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其实有很多的因素。

在《湘行散记。

老伴》中,作者回忆到,在刚开始当兵时在泸溪有一位叫“傩佑”的伙伴,看中了城街上绒线铺的女孩“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本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1】,这当为翠翠的原型。

另外在《水云》中,作者亦说过“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边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

”2】另外还有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那就是在《沈从文全集》中首次发表的《〈边城〉新题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因素。

现将新题记摘录如下: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

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

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

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

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

因与兆和曰,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

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

在《国闻周报》发表。

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

浅论《边城》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

浅论《边城》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

浅论《边城》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中文系07级(4)班钟菊青29内容摘要:《边城》中赞美蕴含在风景画和风俗画中的人性美,全文在思想上折射出左右人物命运的传统封建礼教与伦理道德;在艺术上给世人展示了一幅以“和谐美”为主题的湘西画卷,不仅是山水画,更是朴素的湘西人情风俗画,同时,还表现在语言上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性及作品意象的象征性。

关键词:边城思想特点艺术特色《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翠翠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哺育着的湘西,15岁的翠翠,河边的老艄公等等,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

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地区和谐的生命形态。

洋溢着牧歌气息,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作品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写,清丽的语言,给人以悠远、简朴、原始的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感。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说过,他的朴素是为了让读者“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

他的作品没有像鲁迅等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是以歌颂湘西边地过去淳厚、自足自在的生活,来反衬现代都市生活的病态和丑恶。

这是一种以田园牧歌式的作品表达对现实疏离和反搞的艺术形式。

一、《边城》中折射出左右人物命运的传统封建礼教与伦理道德规范。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化抒情体小说,作者并没有把边城描绘成纯粹的“桃花源”。

在对人性美的探求中较为深入地揭示出一般潜在的传统力量;催人奋进、团结向上和束缚压抑人性。

(一)文中表现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边城》中的老船夫与那溪流、渡船相依为命,老船夫饱经沧桑,心底善良,忠于职守、终日摆渡在河边。

比如坐渡船是不用钱的,有人把钱扔在船板上,老船夫总是认真地拾起来还给人家,或者拿这点钱去买茶叶和草烟,慷慨地赠送给过渡的人。

后来老船夫死去之后,大家也是自发地来帮忙料理后事。

邻里互帮互助、团结向上,这正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于 知 识 分 子 自身题 材 的“ 由启 蒙 到 革 命 ” 狭 窄 性 , 文 学创 作 引入 了一 个 更 为 广 阔 的 “ 启 蒙到 民 间 ” 新 的 把 由 的
天 地 。 文 章 通过 分 析 这 两 部 小 说 , 以说 明 沈从 文 对 文 学 史的 艺术 贡 献 。 关 键 词 :沈 从 文 ;《 城 》 长 河 》 边 ;《 ;民 间
的立场 和 民间审 美观 念为 新 文学 注入 了新 鲜 的血 液 , 变 了原 来 偏 重 于 知 识分 子 自身 题材 的“ 改 由启 蒙
到革命 ” 的狭 窄性 , 文学 创作 引人 了一个更 为 广 阔的“ 把 由启 蒙到 民间 ” 的新 天 地 。沈 从 文 的创 作实 绩 ,
是这 种文 学潮 流变 化 的一枚 标 志性 的旗 帜 。这在 沈从 文来 说 也是 具 有充 分 自觉 的 , 以在 三 四十年 代 所 才会 有 因为 他 的挑 起 而 引发 的京 派海 派 、 家 从政 等一 系 列 的 争论 , 反 对 文 学走 向商 业 市 场 和从 属 作 在
中 图分 类 号 :2 6 6 I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3 6 ( 0 1 0 10 0 0 2 1 ) 2—0 0 1 1—0 6
“ 四” 五 以来 , 文 学一 直是 延续 在 一 条 被后 来 者 称作 是 “ 蒙 ” 思想 道 路 上 努力 经 营 , 条 思 想 新 启 的 这 道路 的基 本 思路是 以西方 现代 化 的成 果 为 动力 , 以一 系 列表 述 现 代 人 意识 的概 念 为武 器 , 努力 批 判 本 土文 化传 统 的保守 与落 后 , 判 民众 精神 状态 的愚 昧和 沉默 , 批 以唤起 民众 为 己任 , 思 想启 蒙 直接 推 向 把 实 际的政 治革命 。站在 文学 的立 场上 说 , 新文 学 的作家 们是 以审美 精 神来 推 动这 样 一 种 中 国式 的现 代 化进程的, 新文 学从 思想 追求 到语 言形 态 , 是 围绕 了这 一共 同 的 目标 而设 计 的 。也 正 因为 这 条 道路 都 的形 成 , 文学 一下 子 就与传 统 的文 学 道 路 拉 开 了距 离 , 且呈 现 出互 为对 立 的势 态 。从 “ 四” 新 并 五 初期 鲁 迅 为代表 的启 蒙文 学 到 2 O年代 末 以 巴金 为 代 表 的激 进 文 学 和继 而 出现 的左 翼 文 学 , 本 上 是含 有 基 这 样一 种思 路 。但是 , 当启蒙 文学 发 展 到左 翼 文 学 阶段 的时 候 , 自身 的 困境 也 相 应 地 出 现 了 。为 了 其 对 应这 种新 文学 自身 的 困境 , 9 0年 代 的作家 的文 学 创作 出现 了明 显 的分 化 , 了 巴金 和他 的一派 作 13 除 家 坚持走 启 蒙道 路外 , 了有 一部 分更 加 激 进 的作 家 走 上 左翼 激 进 的道 路外 , 除 还有 一 大 批 有 才华 的作
第 2 2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T n j U ie st o ra o il ce c e t n o gi nv ri J u n l ca in e S c i y S S o
VO12 . . 2 No 2 Ap .2 1 r 0 1
政治 的 呼唤声 中 , 沈从 文来 自民间 的底气 是很 充 足 的。本 文通过 对《 城 》 《 边 和 长河 》 部 长篇 小 说 的分 两
析 , 图说 明沈从 文对 文学 史 的艺术 贡 献 。 试
【 学 现代 性研 究】 文
论《 边城》 长河》 和《 文 系 ,上海 2 0 3 ) 复 0 43

要 : 沈 从 文 的 小说 《 城 》 《 河 》 表 了 中国新 文 学 的 民 间 立 场 和 民 间 审 美观 念 , 变 了新 文 学 偏 边 和 长 代 改
的一分 子 。他们 的创 作 以描 述 民间世 界 的生活 风 尚为 主要 审美 对象 , 他们 的批 判色 彩 与意 识 形态 都 被
包容 在 民俗审美 的形式 里 面 , 并且 为 文学创 作 带来 崭新 的艺 术世 界 : 从 文 的湘 西 乡土 社 会 、 沈 老舍 的 北 京 市 民社会 、 劫人 的 四川 民间社 会 、 李 萧红 的呼 兰河 边农 村宗 法 社会 以及 张爱 玲 笔下 的都 市 民间社 会 , 等等 , 都是 以前 的新 文学 创作 中所 缺乏 关 注 的空 间 。他们 的叙 事 、 言 、 材 、 念都 焕 然 一新 , 民间 语 题 观 以
家 开创 了新 的作 家立 场和创 作 道路 , 沈从 文 、 舍 、 劫 人 、 如 老 李 萧红 还 有稍 后 的 张爱 玲 等等 , 是 其 中最 都
有 影响 的代 表 。他 们 所处 的生 活环 境 和 时代 环 境并 不完 全 一 样 , 他们 之 间有 着 明显 的共 同特 点 : 但 他 们 改变 了主 流文学 “ 由启蒙 到革 命 ” 的创 作 方 向 , 回避 讨 论 知识 分 子 本 身 在现 代 中 国的处 境 问题 , 创 把 作视 野转 向 了普通 的 民众社 会 , 他们 站在 民间立场 上 , 揭示 出被 启 蒙 主义 所 遮蔽 的 民间世 界 的真 相 , 探 讨 民间承 受苦难 的能力 , 且 努 力 把 社会 底 层 的生 活状 态 不 带 有 意识 形 态偏 见 地 展 示 出来 。换 句 话 并 说 , 一批 作 家不再 以高高在 上 的启 蒙 者 的立 场 为 荣 , 甘愿 把 自己看作 是 他 所 努 力描 写 的 民间 世 界 这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