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小说中,沈从文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具有吸引力的世界。
以下是对《边城》艺术风格的概括。
一、民族风情浓厚《边城》这部小说以异域风情为背景,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乡土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沈从文描绘了小说中对世界的认识,展现出了丰富的民族风情。
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二、情感细腻丰富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意境优美动人《边城》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境著称于世。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生动,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的描绘,打造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卷,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四、语言质朴真实《边城》的语言风格质朴真实、朴素清新。
在小说中,沈从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叙述风格简练明快,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用字如其人,质朴真实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总结:沈从文的《边城》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情、细腻丰富的情感描写、优美动人的意境呈现和质朴真实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魅力。
《边城》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了我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艺术风格被认为是深邃动人、情感细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小说中,作者沈从文通过描绘人物形象、风景描写以及情感表达,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样的文学审美。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进一步解读其精华所在。
一、民族风情豪放悲壮《边城》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著称,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品味。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论文提纲】: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一、沈从文的传奇人生二、《边城》的人物形象三、《边城》的艺术特色四、《边城》的写作风格【论文摘要】:《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边城》又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小说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关键词】:湘西、边城、悲剧、艺术、风格、世外桃源。
【论文正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她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 以小喻大, 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用浪漫包裹现实,以饱含诗意的语言和散漫而自然的结构为主体,用模糊飘滑的象征、活泼生动的口语、方言以及反复叙事的技巧交织成一片清幽、渺远的气氛。
就像蒋京宁对“京派”概括的总体意象为“树荫”一样,《边城》宛如一块“浅蓝的水晶,有着圆润、婉转的形状”。
“诗意”的来源:1.语言层面:《边城》的诗意体现在人物对话的蕴藉、活泼以及气氛浓郁的景物描写、风俗描写上。
《边城》里的人物对话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表面上平白简单,但实际上作家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加工。
如老船夫回答孙女的问题。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小管子的人呀?”老船夫道,“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他们认为《边城》的不真实之一是沈从文没有给他的典型人物配上恰当而合乎身份的语言。
但事实是沈从文仅仅想建一个“希腊小庙”,把乡村生活看成高于城市生活的人生形式,“向原始文明淳厚朴实的乡村唱一支美的哀歌”。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老船夫的确说不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话,但作为小说,对现实描摹的逼真程度绝不是确定小说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
像《边城》这样代表山水风物、人性民情诗意化小说作为一种理想的乐土定有其独特的艺术取向。
2,叙述层面:《边城》的故事显出一种“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这主要应从作家采用的“反复叙事”等叙述方式来探讨。
起伏很小,有时完全散文化了,没有高潮,没有戏剧性的场面”,这是八十年代《学术研究》对《边城》评述。
《边城》“不紧凑”的散文化倾向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使读者不容易把握故事的总体脉络。
作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究竟纳入了多少非情节内容,还有就是作家对待时间、空间的态度,这具体牵涉到叙述中插叙、补叙、倒叙的采用以及是否对故事进行了时空交错的叙述技巧。
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导致小说“散文化”。
小说的“散文化”是摆脱古典小说单纯叙事的有力方式。
“散文化”虽冲淡了小说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内蕴,特别是抒情和心理描艺术特色: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所著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语言和题材等方面,更体现出其独具的文学风格。
一、语言表现上的独特性《边城》采用了浓重的地方文化语言,以及大量的土语、方言和俚语,如“阝”(方言中的“山”)、“塇”(方言中的“井”)等,使小说浸透了满汉混杂、鱼龙混杂的边疆文化氛围,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特点之一。
同时,其深入人心的描写,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边疆地区人们的特有情感和生活方式,如青春期的梦幻、早婚、死亡、离别等,让人们对边疆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边城》的主题是爱情,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探讨了人性中最深的、最无私的东西——爱情的悬念。
虽然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有些曲折、悲惨,但最终用“和合之道”完美地解开了罗裕生与祁连山之间的感情纠葛。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人公祁连山和田小娥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她们的形象既传达了情感,又传达了某种文化意义,使小说形成了深刻、广泛的人文内涵。
三、描写生活的真实性《边城》的描写中完美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活面貌,以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为绑定,叙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家庭亲情和道德伦常。
这让人们直接感受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分析,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感情和人文本质。
四、表现良心的立场和态度《边城》全篇展现了作者的良心,以及对虐政下小人物人生的同情和慰藉。
其表现了作家生在边疆、长在边疆的文化精神,传达了作者对华夏民族本质的理解和洞悉。
作品结尾还回顾了历史,提出了对时代的反思和关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集中体现了许多经典文学的艺术特征,如地方文化语言、多元化题材、真实人性描写和良心立场,凸显了它的深沉、广泛、真实和人文特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边城》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真切而真挚,细致而深刻。
以乡村女子平凡而质朴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情感和心理活动,赋予了小说极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厚度。
2. 基调抒情:《边城》的基调虽以淡泊为主,但抒情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感觉和情感表达。
小说语言优美细腻,配合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画面感和情感动人性。
3. 风格清新:《边城》的风格清新典雅,小说语言简洁,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生活情趣。
同时充满了心灵的寻求和思索,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4. 手法巧妙:《边城》的叙事手法颇为巧妙,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借物指事等形式,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命精神。
另外,导入梦境、变幻云影、窗外景象等现实与虚幻、唯美与现实的交织,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和想象性。
5. 文艺复兴意识:《边城》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它浓厚的文艺复兴意味上。
作者通过对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重构,使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更深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也通过对文明的追求和反思,表现了一种不屈的人文精神,赋予了小说更为广阔的文化意义。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诗化的才情:论《边城》的语言艺术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著的小说,其语言艺术以其豪放、奔放的特色,深深地
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分析《边城》的语言艺术。
一、“豪放”的平实语言
《边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现了边城人民的朴素生活和丰富情感。
小说语言具有“豪放”的特征,没有繁琐的修辞,却让人感觉十分流畅自然、抒情风趣。
例如,“梦杨
妃镇远如往,赏月闻钟不做声”,这里的“如往”、“不做声”等词句,简洁而不失深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极度文化化”的苍凉语言
《边城》中,沈从文使用丰富的文化语汇,使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
例如,“离殇”、“七里香”等词语,浸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韵味。
另外,小说中的一些句子表达深情思绪,充满了哲思和哲学内涵,比如:“人在一生
中要面对压力,繁忙,跃进和回溯,还有众生皆苦,执着必伤,不如随缘的真理。
”
三、“缠绵悱恻”的诗意语言
《边城》的语言具有一种浓郁的诗意色彩,常常以缠绵悱恻、句句铿锵的文句来描绘
情感和意境。
例如,小说中的这段描写:“沉默的戏台上,少女的目光著然,在这阴鬱漆
红的月夜里,任海风扯入一头黑云。
”词句极富想象力和意境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
的情境之中。
综上所述,《边城》的语言艺术几乎是完美的,它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享受到了文学
的美感,更深入了解了人性和生存的深层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论文提纲】: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就是她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就是她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与个人的隐痛。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就是她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就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就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一、沈从文的传奇人生二、《边城》的人物形象三、《边城》的艺术特色四、《边城》的写作风格【论文摘要】:《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边城》又就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就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小说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就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就是“梦”,一半就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就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与、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关键词】:湘西、边城、悲剧、艺术、风格、世外桃源。
【论文正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她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传奇人生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的辞世,并没有写完她传奇人生的最后一笔。
1980年代以来,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发端,“重写文学史”一波波地走向了高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茅盾被戏剧性地从现代文学大师的地位上赶了下去,而沈从文与张爱玲这些曾经被排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秩序之外的作家,则被供奉到了“纯文学”的神坛之上,占据了现代文学史的高峰。
到20世纪末,沈从文与张爱玲成为了一种不可回避的阅读时尚。
从文学史的被迫遗忘到“沈从文热”,沈从文的阅读史也具有了传奇的色彩。
沈从文就是一部传奇,同时,她的创作也就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
与现实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作用的强调相反,她不就是要使我们去接近现实,去“认识”现实;而就是要给我们一些色彩,一些音乐,一些故事,一些使我们脱离现实苦难的美丽梦境。
19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与散文集《湘行散记》使沈从文达到了她创作的高峰。
这就是她最美丽的作品。
与诸如丁玲的《水》、茅盾的《子夜》、洪深的《五奎桥》等运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描写中国城市与农村的骚动与崩溃的现实主义的小说与戏剧以至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的《一九三一年》不同,沈从文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调与创作态度。
正如她在《〈长河〉题记》中所说的,“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与”。
追寻沈从文的年轮,循着沈从文的脚印,从湘西到北平,到上海、武汉、青岛、苏州、昆明,后来,她以1949年自杀为分界限,生命分为两半,她的上半生就是文学家,下半生就是文博专家。
以沈从文为个案,我们不仅瞧到作家与学者的物质生活细节,而且隐隐约约瞧到20世纪中国的万千气象。
沈从文一生几度沉浮,但她泰然自若望水云。
如今的“沈从文热”大概就是她生前始料未及的,《沈从文年谱》“为全面地了解与研究沈从文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钱谷融序语),在我瞧来,对沈从文的历史命运的省察,对其作品中展现的人性的透视,会使人多一份睿智与从容。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与《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与反思者,她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与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她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就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就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就是“人性”。
二、《边城》的人物形象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就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就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就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她就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就是她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与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1、翠翠就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就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
她既就是爱情的女儿,又就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就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就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
她在小镇瞧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两年后又进城瞧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她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2、老船夫就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就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瞧成就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她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拘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第二、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她就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
最大的心愿就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
为此她遵循苗族婚恋习俗。
她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与“出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她提亲,未料翠翠却把答应,好心办坏事。
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她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
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就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三《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她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就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她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就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就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她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就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就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就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就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就是苗族的习俗。
她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
所谓“车路”,就是汉族的婚俗观念。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
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
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就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就是苍白无力的。
1、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
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
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
特别就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就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就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2、《边城》就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就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3、《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