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一)先秦时期含解析.docx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_1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西周的礼乐制度 (1)含义: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 典章制度 和礼仪规 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 宗法分封制度 维护 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商鞅变法(选修 1) 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
2.措施
3.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拨云见日想一想]1.柳宗元称西周分封制为“封建”,其含义是否等同 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 试 答
2.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了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 近尊卑, 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与现代的平 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史料解读: ①反映了王室与诸侯间纵向联系加强; ②反 映诸侯国间横向联系加强。
归纳总结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 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 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单元宏观概览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 221 年)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板块一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全国通用版)专题评估检测 (一)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评估检测 (一)(专题一)(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衡水模拟)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 ( )A.形成“天下共主”格局B.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解析】选A。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各个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且还要承担各种义务,通过这种隶属关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故A正确;“家天下”从夏朝开始的,故B错误;在分封制之下,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并不是直接行使管理权,故C错误;王权的至高无上是统治者将国家的各种权力集中于一身,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D错误。
2.(2018·太原模拟)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
对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 A.周公跪拜说明集权色彩异常明显B.四方来朝体现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画像石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D.画像石完全还原了周公辅政的情景【解析】选C。
分封制下君主还未实现中央集权,仍然是地方分权,故A错误;四方来朝只能体现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与家族内部族权无关,故B错误;画像石反映出汉代对西周历史的追记,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故C正确;画像石的记录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还原周公辅政的情景,故D错误。
3.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甲骨文中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 神权高于王权 B. 神权与王权合一C. 王权源于神权D.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2、“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
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门之内。
”这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3、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王国维在此强调了当时()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C. 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D. 周王对异姓封国难以统治5、下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6、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文档: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总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上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思想上“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商鞅变法*。
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
(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①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②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
③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④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课件: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精品

◆读史指导
(1)史料1是图片史料,为周代世系略图。解读史料时要把握图片中不同
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信息。 (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武则天和狄仁杰主要围绕王位继承进行争论,因 此理解“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 庙不祔姑”是关键。①是指新死者附祭于先祖。 (3)史料3属于现代评论史料。②说明了宗法制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后 世的影响还很大。③中“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组织紧
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④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主要论述分封制的特点。①强调诸侯要定期派
使臣或亲自朝见天子。②说明分封制下等级森严,要尊卑、长幼、上下
有序。 (2)史料2是评论性史料,强调分封制的目的和对其发展的认识。③说明 诸侯国集结在周天子的周围,维护周朝的统治。④体现了东周时出现了 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
第1讲
考纲要求
先秦时期的政世袭制;②王权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3)商鞅变法△
本讲考点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2 商鞅变法△
考点1
1.商朝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代贵族以① 血缘关系 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 实体。 (2)② 神权 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专题概览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 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政治 (1)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表现为神 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经济 (1)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 (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发展,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4)手工业和商业上“工商食官”的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 展,“抑商”政策确立 思想 (1)“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化 (2)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第1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来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一)先秦时期含解析.docx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单元检测(一)先秦时期(时间: 45 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 )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 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 )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 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2. (2018 吉·林百校联考)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
这说明分封制初期()A.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C.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D.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解析:选 B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与材料中诸侯平定部族反抗无关,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诸侯受封后,需要平定当地部族反抗,重新建国,可知分封制初期具有开拓领土,确定疆界的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与当地部族对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3.《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
”此材料中的规定 ()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解析:选 C材料反映的是同姓、同宗的关系,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鲁国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不是突出王权的体现,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诸侯有同姓、同宗、同族之分,符合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中大宗小宗的划分,故 C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血缘亲疏,没有体现其削弱周王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一)先秦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吉林百校联考)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
这说明分封制初期()A.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C.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D.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解析:选B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与材料中诸侯平定部族反抗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诸侯受封后,需要平定当地部族反抗,重新建国,可知分封制初期具有开拓领土,确定疆界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与当地部族对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为邢、凡、蒋、茅、腔、祭临于周公之庙。
”此材料中的规定()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同姓、同宗的关系,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不符,故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鲁国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不是突出王权的体现,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诸侯有同姓、同宗、同族之分,符合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中大宗小宗的划分,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血缘亲疏,没有体现其削弱周王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
4.(2018-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选B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C、D两项错误。
5.(2018-钦州一棋)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
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
晋国六卿制()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解析:选B 根据材料“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及所学三家分晋的历史可知,晋国六卿制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并非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不相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牵涉秦朝的九卿制度与晋国六卿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
6・(2018-双流中学月考)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
先秦农时观念发达,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解析:选C 农时观念的发展根源应当从经济要素进行考量,适时农耕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注重农时、按时耕种对农业经营非常重要,故C项正确;天文历法的丰富和农时观念的发展都源自于当时农业发展概况,故D项错误。
7.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是很有名的手工业主。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工商食官”的局面已被打破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D.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出现了一些私商,说明战国时期已经打破了西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赵国和秦国的两个代表性的手工业,不能说明其手工业最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 我国私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D项错误。
8.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
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解析:选B 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务完物,无息币”指的是加速商品和货币的周转流通,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A、C、D三项。
9.(2018-黄石调研)《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鮭”、“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
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C 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 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鮭”、“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8•奔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 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选A 《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则坚持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的,故D项错误。
11.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 “贫国之教” “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与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无关,故排除A、B两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着抵触心理,但没有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2.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两者的认识都()A.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岀了质疑C・认为统一与君主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解析:选C 孟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故A项错误;材料“定于一”、“王者执一”是对春秋战国时周王衰弱、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的一种否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定于一”、“王者执一”可知,两者都育定了国家统一的发展方向,二者在统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
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
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
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
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
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
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
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
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
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
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
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
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
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
金文又多讲求押韵。
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
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9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话为总述,后面五句话为原因分析,从中概括总结即可。
第(2)问,从青铜器的历史发展、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及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责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