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文-教育培训-中国疾控中心
方利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方利文一、个人简介方利文,女,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妇女生殖健康流行病学、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领域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要从事肿瘤防控、慢阻肺防控相关工作与研究,具体负责国家慢阻肺监测工作等。
承担多项研究,如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儿童早期暴露与肿瘤等主要慢性病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环境污染与肿瘤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宫颈癌防控体系研究、慢阻肺慢性病人中肺炎疫苗干预效果评价、慢阻肺发生风险研究等。
曾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实施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模式及综合预防策略的研究”,建立了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研究队列,并基于此队列申请和组织实施了多项卫生部及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的应用性科研课题,持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研究。
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的“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模式及综合预防策略的研究”获得201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近10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副主编和编者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和书籍10余部。
目前是2个专业杂志的编委工作以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审稿专家,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直接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妇女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肿瘤流行病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主要慢病预防。
三、代表性科研项目1. 淮河肿瘤队列研究;2. 中国儿童与家庭队列研究;3.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
四、代表性论文、成果(2011年以来)论文:1. 包鹤龄,方利文(责任作者),王临虹,等. 1990-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120-125 .2. 丛舒,方利文(责任作者),冯雅靖,等.我国成年人支气管哮喘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5):435-438.3. 安晶,包鹤龄,方利文(责任作者). 生物燃料烟雾暴露与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meta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32-07-004. 冯雅靖,王宁,方利文(责任作者),等. 1990-2013年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768-772.5.丛舒,方利文(责任作者),包鹤龄,等. 1990-2013年中国人群甲状腺癌疾病负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773-777.6.王前,王临虹,王爱玲,等. 2007—2013年中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感染HIV孕产妇分娩情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7):620-623. (责任作者)7.安晶,方利文(责任作者),包鹤龄,等.沿奎河地区妇女自然流产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4):434-438.8. 王前,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培训状况及其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3,5(2):211-213.9.王前,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应用单一和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方案对母婴传播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6(1):246-248.10.王前,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我国艾滋病高发地区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相关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 29(10):1417-121911. 张志慧,方利文(责任作者),王临虹,等. 医务人员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性病艾滋病, 2012;18(10):681-68412. 王芳,方利文(责任作者),王临虹,等.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对孕早、中期接受艾滋病检测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6(26): 2418-2422.14. 王芳,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孕产妇艾滋病检测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3):306-309.专著:1.《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防治技术指南》,王临虹主编,陈祥生,方利文,王爱玲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ISBN:978-7-117-17407-7/R.17408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第3版)》,王临虹主编,方利文,苏穗青副主编.2011.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ISBN:978-7-117-15089-73.《生殖健康应急服务技术指导手册》,王临虹主编,方利文,苏穗青副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ISBN:978-7-117-15757-54.《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督导与评估框架》,王临虹,韩梦杰主编,方利文,石凯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8,ISBN:978-7-5659-0226-0.5.《生殖健康概论》杜玉开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ISBN:978-7-117-16101-5.6.《妇女艾滋病及母婴传播预防服务指南》,王临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ISBN 978-7-117-14292-2.7.《生殖健康领域提供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技术指南》,王临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ISBN 978-7-117-15988-3.。
柳叶刀子刊:中国40岁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13.6%

治理措施,降低人群中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率,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更要采取较强的防控措有效规范管理。
⑤加强糖尿病的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糖尿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5 July查。
该调查严格参照国际通用的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规范,全部采用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的肺功能检测作为诊断依据,全程采用电子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方式,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方法规范、质量控制严格、数据质量较高、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
2018年4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教授团队合作,于《柳叶刀--呼吸病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了研究结果。
按照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诊断标准,2014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6%,男性(19.0%)显著高于女性(8.1%),并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2003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增长约65.9%。
估计全国40岁以上居民中约有7700万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对我国居民健康造成的威胁以及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过去吸烟者、现在吸烟者的慢阻肺患病率分别为22.6%和20.2%,明显高于不吸烟者(8.7%),且患病率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吸烟量在50包年(吸烟包年数=每日吸烟支数/20支×吸烟年数)及以上者,慢阻肺患病率高达31.0%。
儿童时期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史者患慢阻肺的风险高,患病率为21.5%;室内使用生物燃料(如木头、动物粪便、柴草等)烹饪与取暖者患病高于未使用者,患病率为16.3%;有职业粉尘和或化学有害气体图1 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慢阻肺患病率(%)居民缺乏对慢阻肺的认识。
综上所述,慢阻肺是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亟待采取综合性的慢阻肺防控策略与措施,如控烟立法,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实施清洁绿色生产,加强职业防护,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慢阻肺的认知和关注,提升全民对慢阻肺防治的健康素质,提高慢阻肺早期诊断以及规范治疗水平等,降低慢阻肺对人群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原生物学
332
81
74
全日制
非定向
40
高用君
845019121100052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100103
病原生物学
310
79
71
全日制
非定向
41
袁航
845019340100166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100103
病原生物学
323
76
70
全日制
非定向
42
林浩
845019420200286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348
81
75
全日制
非定向
74
王菲雪
84501921070012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326
61
63
全日制
非定向
75
姜潇
84501944200030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5300
公共卫生
343
78
74
全日制
非定向
76
赵群
70
非全日制
非定向
调剂
25
李文玉
102869640119003
中心机关
105300
公共卫生
308
78
70
非全日制
非定向
调剂
26
卢盼
845019413700281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100103
病原生物学
361
89
81
全日制
非定向
27
疾控中心实验室培训计划

疾控中心实验室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疾控中心实验室是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病原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等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质量,我们制定了本培训计划,旨在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实验室操作技能和疾病防控意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准确和安全。
二、培训内容1. 实验室基本规范:包括实验室安全操作流程、个人防护措施、试剂及设备使用规范等。
2. 疾病病原体检测技术:包括病原体提取、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细菌培养等相关技术培训。
3. 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包括疫情监测、疫情溯源、病毒追踪等技术培训。
4. 质控管理规范:包括实验室质控流程、标准曲线制备、质控样品分析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5. 实验室与其他部门协作:包括实验室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监测等部门的协作与交流。
三、培训计划1. 培训对象:疾控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
2. 培训时间:为期两周,每周工作日进行培训,每天8小时。
3. 培训方式:理论课程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由实验室主任、专家教授、技术骨干等进行授课和辅导。
4. 培训内容与安排:第一天:实验室基本规范及安全操作流程上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宣讲下午:个人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置演练第二天:病原体提取及核酸检测技术上午:病原体提取方法及实验操作演示下午:核酸检测技术原理及实验操作演示第三至第五天:抗体检测、细菌培养及质控管理规范上午:抗体检测技术及细菌培养方法演示下午:质控样品分析及实验操作规范演示第六至第七天: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上午:疫情监测及病毒追踪相关知识讲解下午: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实际案例分析第八至第十天:实验室与其他部门协作上午:实验室与临床医学及卫生监测部门协作流程介绍下午:实验室与流行病学调查部门协作案例分享四、培训评估1. 培训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安全操作规范遵守情况等。
2. 对参训人员进行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合格者核发培训证书。
参加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的小结

培训小结会议名称: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十八届年会会议时间:2023年8月23日-24日本次年会由中国疾控中心及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办,旨在开展年度的学术培训和学术交流。
会议汇聚了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分享了最新的成果和应用经验。
首先,在不同的专题报告中,我们了解到了现场流行病学在疾病监测、疫情防控、健康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他们的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现场流行病学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
其次,与会现场流行病学从业人员纷纷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互动交流的环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碰撞思想的火花,也启发了我们对现场流行病学的更深层次思考。
并且,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启迪,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合作氛围。
此外,本次年会还举办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成果展示和交流会。
参与的培训项目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展示了精细化监测、快速应对、数据分析和预测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这些成果无疑推动了我国现场流行病学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本次年会中,我还了解到了现场流行病学在疫苗研发、疫情防控、健康政策制定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在新型传染病防控领域,如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干预措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数据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也是现场流行病学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方面。
通过这次年会,我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联系。
在未来,我将继续不断学习现场流行病学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为促进公共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疾控中心重精培训课件

疾控中心重精培训课件疾控中心重精培训课件疾控中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机构,负责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应对。
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疾控中心定期举办重精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提供最新的疾病防控知识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和公共卫生挑战。
一、疾控中心的重要性疾控中心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负责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还负责预防和应对其他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如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
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疾病和紧急情况。
二、重精培训课程的意义重精培训课程是疾控中心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而开设的。
这些课程涵盖了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参加这些课程,工作人员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和紧急情况。
三、重精培训课程的内容重精培训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课程会介绍各种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特点。
其次,课程还会介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管理等。
此外,课程还会涉及到应对紧急情况的技能培训,如灾害应急响应、疫情调查和样本采集等。
四、重精培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培训效果,疾控中心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模拟演练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重精培训课程的评估和认证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疾控中心会对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包括考试、论文撰写和实践操作等。
通过评估,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认证。
六、重精培训课程的影响重精培训课程对疾控中心的发展和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其次,培训课程还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疾控中心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疾控中心培训工作计划

疾控中心培训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监测、预警和应对重大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疾控中心的工作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组织培训工作对提升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系统地组织和开展疾控中心培训工作,本计划制定了一系列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以期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为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目标1. 提高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加强应急治理和危机管理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3. 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疾控中心的整体综合能力。
三、培训内容和形式(一)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培训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包括传染病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方案等。
2. 实践技能培训:包括现场调查、病原体检测、病例分析等实操技能培训。
3. 应急管理培训: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指挥等培训。
(二)培训形式1. 线下培训: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来疾控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利用短期集中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线上培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远程培训,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在线直播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授。
3. 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安排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和实际操作,加强实践技能培训。
四、培训计划和安排(一)培训计划1. 传染病防控基础知识培训:包括病原体检测技术、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等基础知识培训。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包括预案编制、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应急管理方案培训。
3. 传染病溯源和调查技能培训:包括现场调查、样本采集技术、病例分析等调查技能培训。
4. 新兴传染病防控技术和方法培训:包括病原体检测技术、疫苗研发和应用等新技术培训。
疾控中心交流发言材料

疾控中心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疾控中心的一员,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有关疾控中心在疫情防控、疾病监测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工作。
首先,疾控中心在疫情防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通过早期预警系统,尽早掌握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我们与卫生健康部门一起制定并实施行动计划,包括隔离措施、疫苗接种和临床救治等,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通过此类措施成功应对了多起重大疫情,为广大民众赢得宝贵的时间,保护了生命和财产。
其次,疾控中心在疾病监测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各类疾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疾病监测系统,我们能够及时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疾病传播情况和趋势,以便快速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我们还负责对疫苗接种、药物使用和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公众的健康权益。
最后,疾控中心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方面的关键问题。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地的专家进行深入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推动疾病研究的进展。
同时,我们也积极培养和支持年轻科研人员,为疾病防控领域的人才
培养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疾控中心在疫情防控、疾病监测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深知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理解疾病防控的紧迫性。
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公正、高效的原则,努力推动疾病防控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利文
一、个人简介
方利文,女,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近
年来主要从事妇女生殖健康流行病学、慢性病预防
与控制领域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在中国疾控中心慢
病中心主要从事肿瘤防控、慢阻肺防控相关工作与
研究,具体负责国家慢阻肺监测工作等。
承担多项
研究,如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儿童早期暴露与肿
瘤等主要慢性病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环境污染与肿瘤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宫颈癌防控体系研究、慢阻肺慢性病人中肺炎疫苗干预效果评价、慢阻肺发生风险研究等。
曾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实施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模式及综合预防策略的研究”,建立了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研究队列,并基于此队列申请和组织实施了多项卫生部及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的应用性科研课题,持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研究。
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的“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模式及综合预防策略的研究”获得201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近10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作为副主编和编者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和书籍10余部。
目前是2个专业杂志的编委工作以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审稿专家,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直接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
二、主要研究方向
妇女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肿瘤流行病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主要慢病预防。
三、代表性科研项目
1. 淮河肿瘤队列研究;
2. 中国儿童与家庭队列研究;
3.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
四、代表性论文、成果(2011年以来)
论文:
1. 包鹤龄,方利文(责任作者),王临虹,等. 1990-2014年中国40岁及以
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120-125 .
2. 丛舒,方利文(责任作者),冯雅靖,等.我国成年人支气管哮喘患病状
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5):435-438.
3. 安晶,包鹤龄,方利文(责任作者). 生物燃料烟雾暴露与中国居民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meta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6-32-07-00
4. 冯雅靖,王宁,方利文(责任作者),等. 1990-2013年中国人群结直肠
癌疾病负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768-772.
5.丛舒,方利文(责任作者),包鹤龄,等. 1990-2013年中国人群甲状腺癌疾病负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773-777.
6.王前,王临虹,王爱玲,等. 2007—2013年中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感染HIV孕产妇分娩情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7):620-623. (责任作者)
7.安晶,方利文(责任作者),包鹤龄,等.沿奎河地区妇女自然流产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4):434-438.
8. 王前,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
传播培训状况及其对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3,5(2):211-213.
9.王前,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应用单一和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方案对母婴传播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6(1):246-248.
10.王前,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我国艾滋病高发地区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相关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 29(10):1417-1219
11. 张志慧,方利文(责任作者),王临虹,等. 医务人员艾滋病、梅毒和
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性病艾滋病, 2012;18(10):681-684
12. 王芳,方利文(责任作者),王临虹,等.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对
孕早、中期接受艾滋病检测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6(26): 2418-2422.
14. 王芳,王临虹,方利文(责任作者),等.孕产妇艾滋病检测状况及影响
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3):306-309.
专著:
1.《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防治技术指南》,王临虹主编,陈祥生,方利文,
王爱玲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ISBN:978-7-117-17407-7/R.17408
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第3版)》,王临虹主编,方利文,
苏穗青副主编.2011.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ISBN:978-7-117-15089-7
3.《生殖健康应急服务技术指导手册》,王临虹主编,方利文,苏穗青副主
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ISBN:978-7-117-15757-5
4.《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督导与评估框架》,王临虹,韩梦杰主编,方利文,
石凯副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8,ISBN:978-7-5659-0226-0.
5.《生殖健康概论》杜玉开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ISBN:978-7-117-16101-5.
6.《妇女艾滋病及母婴传播预防服务指南》,王临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ISBN 978-7-117-14292-2.
7.《生殖健康领域提供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技术指南》,王临虹主编.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2,8,ISBN 978-7-117-15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