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8.31•【文号】国卫办疾控函〔2020〕725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725号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持续巩固包虫病防治健康扶贫效益,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包虫病防治规划目标,根据《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9〕938号)要求,按照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9〕113号)中《重大传染病防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对包虫病患者救治的规范化管理和绩效评估,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对《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卫办疾控发〔2008〕44号)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做好包虫病患者救治工作。
本管理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2008年3月17日印发的《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0年8月31日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包虫病患者救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持续巩固包虫病防治健康扶贫效益,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包虫病防治规划目标。
根据《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9〕938号)要求,按照《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9〕113号)中《重大传染病防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对包虫病患者救治的规范化管理和绩效评估,特制定本办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营养成分表》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营养成分表》一、介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食物营养成分表》是一份全面的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大量食物的营养成分信息,如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份成分表对于人们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科学膳食搭配以及健康饮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深度评估1. 研究方法《食物营养成分表》的编制需要广泛的食物采集和样品分析,这其中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是非常复杂和细致的。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长环境、生长季节、加工方式等,因此在进行样品分析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内容《食物营养成分表》所包含的数据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了常见食材的营养成分,还包括了加工食品、快餐、外卖等现代饮食中常见的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
这些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人们科学膳食搭配和健康饮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应用价值《食物营养成分表》的发布对于广大群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查询食物的营养成分表,了解到食物的能量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信息,从而科学搭配膳食,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并且可以通过控制食物摄入量,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等慢性病的发生。
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食物,从而实现个性化膳食管理。
三、个人观点《食物营养成分表》的发布对于促进全民健康、预防慢性病、改善饮食结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食物的加工方式、烹饪方法等会对营养成分造成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也需要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进行膳食管理,不能单纯依靠《食物营养成分表》的数据进行饮食选择。
四、总结与回顾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食物营养成分表》是一份全面、权威的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其数据内容丰富,应用价值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查询这份成分表,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信息,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膳食搭配,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民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退学申请 -回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退学申请-回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是中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机构,负责监测、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流行,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然而,有时候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可能会面临一些个人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力的局面,不得不考虑退学申请。
本文将分步骤回答一个关于退学的申请。
首先,对于退学申请,我们应该以真诚和诚实的态度对待。
申请人应该清楚地表达他们的原因,以便相关部门能够了解并给予合理的答复。
下面是撰写这封申请信的一些步骤:步骤一:自我介绍在申请信的开头,先自我介绍并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所在的部门。
此外,还可以简要谈谈进入CDC的动机和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热情。
步骤二:说明退学原因接下来,清楚地陈述退学的原因。
这可能包括个人原因,例如家庭问题、健康问题或个人兴趣的改变。
也可以包括职业原因,例如,求职机会或其他学习机会的出现。
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应该真实地表达,并说明为什么这个原因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
步骤三:说明对退学的思考和决策过程在这一步骤中,申请人应该说明自己对退学问题的深思熟虑,并且已经仔细权衡了所有的可能影响和解决方案。
在这里,可以提及与导师、同事或家人进行的讨论,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等。
步骤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建议申请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或建议,以克服退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可以提议延期退学或进行远程学习,以保持与其所在领域的联系。
此外,也可以提及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其他潜在贡献,比如参与相关的研究或志愿者工作。
步骤五:感谢并表达对CDC的认可在信的结尾,要感谢CDC为申请人提供的机会,并表达对CDC为公共卫生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的认可。
强调个人的承诺和贡献,以及个人对自身能力和职业发展的信心。
总之,申请退学是一项重要的决策,需要经过仔细考虑和合理准备。
通过以上步骤,申请人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由,并提出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会综合考虑申请人的情况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职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附件1:公共卫生监测与服务中心科室设置及工作职责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建设主要职能和中心信息资源规划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在国家疾控中心的业务支撑部门定位,以及所承担的工作职能和任务,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近期拟进行内部机构及工作职责调整工作。
内部机构设置仍按科(室)划分的分级管理模式,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清晰,责任到人,现采用“科(室)管理制”和“项目主管制”相结合的网状管理布局,充分发挥信息中心整体功能。
组织机构图如下。
二、科室职责(一)综合规划办公室1.承担中心IT规划及业务信息体系框架工作,负责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2.组织制定IT运营管理规范;承担信息中心保密和信息安全的组织、协调工作;3.支撑各业务部门,完成信息化规划建设项目的业务需求分析;4.承担组织安排年度工作计划,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办和检查及考评工作;5.承担信息中心内部文秘、档案管理、内部财务管理、车辆管理、考勤、后勤保障等;6.承担多部门参与的重大的全国和中心的工作会议与培训的组织、协调;7.承担公共卫生信息相关的教学、进修的组织、安排、管理;8.承担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中心的办公流程、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的制订和执行、升级更新工作;9.完成中心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二)网络技术室1.承担IT建设项目中相关网络技术架构规划和设计,并组织协调系统部署、测试与实施过程的技术支持;2.承担网络管理办法及网络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工作;3.承担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工作;做出及时响应和处理网络故障;4.承担IP地址、VLAN、路由、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5.承担机房的环境,监控电源、空调等设备的运行维护并定期检查;6.承担主机系统、存储设备的安装、配置与优化及主机系统、存储设备软硬件的日常监控与管理;7.承担视频会议系统设施运行维护、链路的保障、设备的操控、存储备份工作;8.承担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的指导与培训及卫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9.完成中心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介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介绍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传染病所)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的国家级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是全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指导中心。
主要职能:为拟订有关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预案及规划、策略等提供科学依据,开展防制策略和措施的研究。
为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实施法定传染病的监测、疫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上报等。
实施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不明原因性紧急疫情及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
对省级相关业务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技术指导。
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研究及技术更新,推广研究成果。
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所长:徐建国副所长:边志强、卢金星、张建中、阚飙党委书记:孟繁逊职能部门所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科教开发处党群工作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业务部门腹泻病室(卫生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负责由痢疾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细菌性)室负责流脑、军团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支原体、猩红热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人兽共患病室负责鼠疫、钩体病、莱姆病、布病、炭疽、立克次体病,包括斑疹伤寒、恙虫病、 Q 热、埃立克体链球菌、鼻疽和类鼻疽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消毒室(卫生部消毒检验中心)从事消毒、耐药性监测、医院内感染等工作结核病室从事结核病原菌研究、耐药性监测、控制措施研究、菌苗研制等工作。
国家碘缺乏病参比实验室疾病监测和疫情分析室媒介生物室从事医学昆虫、防鼠、灭鼠等工作传染病诊断实验室图书编辑室包括图书情报的收集、整理、使用和专业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
人过四十,已然不惑。
我们听过别人的歌,也唱过自己的曲,但谁也逃不过岁月的审视,逃不过现实的残酷。
如若,把心中的杂念抛开,苟且的日子里,其实也能无比诗意。
借一些时光,寻一处宁静,听听花开,看看花落,翻一本爱读的书,悟一段哲人的赠言,原来,日升月落,一切还是那么美。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1.07•【文号】卫办疾控发[2009]5号•【施行日期】2009.01.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我部印发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
为全面有序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推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在开展工作中参照执行。
2009年1月7日推进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方案一、背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 。
疾病预防控制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否落实到位,政府、社会是否满意,主要的手段就是要对其工作效率与水平、管理能力与成本以及公众满意程度等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
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机构的绩效评估,是科学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程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推动和促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强化履行基本公共职责的重要手段。
为科学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卫生部于2008年12月印发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决定在全国启动绩效考核工作。
二、组织管理(一)卫生部领导绩效考核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与管理,培训省级技术骨干,并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2021年业务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方案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XX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XX教育、学科建立、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工程—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工程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与XX省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工程考核评估方案〞。
协助卫生部对XX省、XX省开展了针对改炉改灶执行情况的综合督导检查。
同时,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要求,承当消除燃煤污染性氟中毒工程省份每月上报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并编成“地方病动态〞,向工程省份反响,从总体上到达了促进工程进展的目的。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工程协助卫生部组织执行了2021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工程,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工程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21年4月,2021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工程总结暨2021年度工程启动会议在XXXX召开。
会上,总结了2021年度工程执行情况,讲解了2021年度工程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并培训了EPI INFO 数据库相关知识。
为了解2021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工程执行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工程执行质量,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工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于2021年6月份,向各工程省了解了工程进展情况并撰写工程进展报告。
于2021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对XX、XX、XX、XX和XX5个地方病重点省份的技术督导工作。
于2021年8月份,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工程督导的通知?,收集各工程省督导自查结果进展汇总分析,并向卫生部汇报了督导自查的根本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是一个以提供全国公共卫生服务为宗旨的综合性信息系统,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技术保障和应用服务。
该系统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概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发和维护,针对全国公共卫生监测、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业务需求,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平台,用于支持各级疾控部门开展业务工作。
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全国公共卫生监测、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业务系统纵向、横向数据共享。
系统中的各业务系统和区域系统实现了数据的互通互联,数据一经录入就能实现快速、准确、及时传输,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系统功能1.公共卫生监测功能公共卫生监测功能是该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它包括了全国传染病、慢性病、伤害、职业病、学校卫生、环境与污染等监测数据,针对不同地理区域、人群特征、流行趋势等进行分析研判,形成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制定依据。
2.疾病预防控制功能疾病预防控制功能主要包括动物源性疾病控制、传染病控制、新发传染病疫情应对、预防接种、食品卫生与营养等方面,通过提供预警信息、诊断治疗指导、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信息快速传播等措施,帮助疾控部门科学高效地开展疾病防控工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功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功能是该系统的另一项核心功能,主要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评估、处置等方面,能够实时监测、反馈、指挥、调度、协调和管理一系列的应急工作,以实现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其他功能为了满足疾控部门日常工作需要,该系统还具有其他功能,如卫生人才管理、实验室管理、科研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报表管理等功能,为疾控部门提供便捷高效的业务处理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
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
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
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
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
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
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
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
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
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
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应在24 小时内送达国家流感中心;其余毒株应在HI 试验完成后,2周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
(四)2008 年10 月至2009 年3 月期间,各省级疾控中心要每周分析监测数据,重点分析流感样病例的比例、病毒分离阳性率、监测工作完成及时性等指标,通过分析,及时观察、评估流感活动情况,编发监测简报,向辖区内监测单位、医疗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控中心反馈和报告。
(五)由于流感的临床表现与其它呼吸道感染难以区别,秋冬季往往又是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的高峰季节,不能简单地根据流感样病例的比例高低,判断流感病毒活动强弱。
各级疾控中心在分析呼吸道疾病增多现象时,要结合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和确诊流感暴发强度的变化进行综合研判。
也可开展门急诊和住院呼吸道病人病原谱构成的专项调查,以明确当地呼吸道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二、流感疫苗接种大量研究和许多国家长期实践证明,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罹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减少患流感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1-15 岁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7%-91%;65岁以下成人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87%流感相关的住院;60 岁以上老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保护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效力为58%;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27%-70%流感和肺炎相关的住院。
每年使用的流感疫苗均含有A(H1N1)、A(H3N2)和B 型三种毒株。
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易变性,且不同变异株所诱导的抗体对不同毒株无交叉保护作用或交叉保护弱,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推荐更换疫苗毒株。
因此,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目前,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自愿接种。
各级疾控中心应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组织开展流感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和医疗卫生人员对流感危害及疫苗作用的认识,逐步扩大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疫苗覆盖率,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疫苗的保护。
医疗保健人员在流感疫苗推广及合理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各级疾控机构要重点加强对医疗保健人员流感危害和疫苗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流感疫苗的认识,扩大疫苗在医疗保健人员中的应用,有效减少医疗保健人员将病毒传染给流感高危人群的机会,并通过医疗保健人员的推荐和示范作用,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各级疾控中心在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组织指导疫苗接种时,应重点把握好优先接种人群、剂型选择、接种程序、禁忌症和接种时机等技术环节:(一)疫苗类型、抗原组份及适用年龄组我国批准上市的2008-2009 年度流感疫苗均为灭活疫苗,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可用于≥6 月龄人群接种。
WHO 推荐的2008 -2009 年度北半球流感疫苗组份为:A/Brisbane/59/2007(H1N1)类似株、A/Brisbane/10/2007(H3N2)类似株和B/Florida/4/2006(Yamagata 系)类似株。
婴幼儿剂型均为0.25ml,含每种组份血凝素7.5μg,适用于6-35 月龄婴幼儿;成人剂型均为0.5ml,含每种组份血凝素15μg,适用于≥36 月龄儿童和成人。
(二)建议优先接种人群原则上,接种单位应为所有愿意接种疫苗的人提供免疫服务。
但由于不同人群患流感后的住院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不同,以及我国每年疫苗供应量有限等因素,应优先推荐患流感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的人群,以及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染给高危人群的人员接种。
目前,我国流感疫苗应用策略和确定优先人群的相关研究较少,借鉴其它国家多年的研究证据和应用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优先接种人群如下:1.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
(1)6-59 月龄婴幼儿;(2)≥60 岁的老人;(3)患有慢性肺病(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病或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的成人和儿童;(4)有免疫抑制状况的成人和儿童,包括因服用药物或HIV 感染而导致的免疫抑制;(5)长期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成人和儿童(如认知障碍、脊髓损伤、癫痫,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以致危及其呼吸功能、或不能正常处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因患此病而增加异物吸入肺内的风险,或不能自我照顾的人;(6)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6 月-18 岁);(7)长期居住在敬老院、疗养院和其他慢性疾病护理机构的人员;(8)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
2.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染给高危人群的人员。
(1)敬老院、疗养院和其他慢性疾病护理机构的工作人员;(2)≤59 月龄婴幼儿、≥60 岁老人、其他流感高危人员的家庭成员,及照看、护理他们的人员,特别是照看<6 月龄婴儿的人员;(3)医疗卫生保健人员。
(三)禁忌症1.对鸡蛋和任何一种疫苗成分过敏的人群。
2.中度或重度急性发热的病人。
3.曾患格林巴利综合征者。
4.其它情况宜咨询医生后,再行接种。
(四)疫苗储存疫苗应储存于2-8℃,不能冷冻。
冷冻后的流感疫苗不能使用。
(五)接种程序1.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或前一年仅接种了1 剂流感疫苗的6月-8 岁儿童,建议接种2 剂,间隔≥4 周;以后每年接种1 剂即可。
其他人群每年仅需接种1 剂。
2.接种时,要严格掌握疫苗剂型和适用人群的年龄范围,不能将成人剂型(0.5mL)分为两剂次(每剂0.25mL),给两名婴幼儿接种,或在不同时间给同一婴幼儿使用。
3.建议接种途径为肌肉注射或深度皮下注射,成人和少年儿童应选择上臂三角肌注射,婴幼儿选择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
4.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六)接种时机成年人接种流感疫苗2 周后,即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
我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建议疫苗接种时机如下:1.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应在每年10 月前开始疫苗接种活动,疫苗接种服务可贯穿整个流感高发季节,即10 月至次年3 月底。
2.华南地区存在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8 月)两个流感流行高峰,疫苗接种服务可持续至次年夏季流感高发季节。
3.疫苗接种单位即便在10 月份以后才获得疫苗,也应立即开展免疫接种活动。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我国批准上市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M2 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两类。
其中M2 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针对A 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针对A 型和B 型流感病毒。
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急性期无并发症的流感病人,可以缩短病程,减轻其严重程度;还可用于家庭、社区和机构内的流感预防,预防暴露于确诊流感患者后的人群罹患流感。
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时,应考虑其费用、使用人群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而且药物不能替代疫苗接种。
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流感病毒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当前流行的A(H1N1)和A(H3N2)病毒M2 蛋白耐药位点发生突变的毒株比例已达100%,建议目前不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治疗和预防流感。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发现对奥司他韦耐药的流感病毒。
四、流感暴发的调查与控制(一)做好流感样疾病暴发调查,可以提高流感暴发的实验室确诊率,获得流感病毒传播相关参数,评价流感疫苗保护效力和抗病毒药物的干预效果,为制定和完善流感预防策略提供证据。
各级疾控中心要高度重视流感样疾病暴发的调查和处理,提高暴发调查的质量。
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各类学校、敬老院、疗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疫情的监视。
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现象,应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尽可能多地采集病人急性期呼吸道标本,就近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