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参考书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体会友谊、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汇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2)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情况、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水平等。
唐宋诗词赏读-教学大纲

《唐宋诗词赏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07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教学目标《唐宋诗词论》课程主要讲解唐宋名家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诗、唐宋词发展的历史,而且让学生在细读中深入体味古典诗词的魅力,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唐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瑰丽奇葩,对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起到很好的熏陶和滋养作用,课程也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唐宋诗词名篇的学习,在艺术审美的同时,年轻的心灵也得到丰富和滋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主要介绍著名作家和重要流派,赏析唐宋诗词名篇佳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欣赏到最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以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作为诗歌赏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解,通过朗诵、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努力营造一种诗词意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诗词的魅力。
以赏读作品为重点,同时注意文学史知识的介绍,要将对诗词的发展、作家的生平个性的讲解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史的概念。
同时,要求学生动笔写作诗词鉴赏类文章。
学习古人的经典诗作,背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方法,所以,在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适量的诗篇。
选篇时本着不与中学时学过篇目重复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已熟悉的篇目,要能够给以全新角度的解读。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初唐诗1.初唐四杰2.文章四友3.陈子昂4.沈宋教学重点、难点:初唐诗歌的总体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讲解及阅读篇目: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于易水送人一绝》,王勃3首《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杨炯1首《从军行》,刘希夷1首《代悲白头翁》,陈子昂2首《感遇》(其二)、《登幽州台歌》第二章盛唐诗1.李白2.杜甫3.山水田园诗派4.边塞诗派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作品赏读,使学生体味优美和壮美两种意境特点。
《诗词鉴赏》汉语言文学课程计划及安排

《诗词鉴赏》汉语言文学课程计划及安排一、课程概述:1、《诗词鉴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经典诗词鉴赏课程为公共选修课,总课时32学时,2学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主要流派。
2、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基本元素。
3、赏析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词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1、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2、古典诗词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基本元素。
3、代表性的古典诗词作品赏析,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4、不同流派的诗词作品比较,如豪放派、婉约派、山水诗、边塞诗等。
5、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与艺术手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针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3、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和韵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写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布置有关课程内容的阅读和分析作业,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一次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4、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教师: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2、教材:选用《诗词鉴赏》等权威教材,内容丰富、详实,涵盖面广。
3、教学辅助材料: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作品。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

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初中语文教案——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之作,更是备受人们推崇与爱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理解与传承这些经典之作。
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时期被誉为“盛唐”和“近宋”,是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
唐代和宋代的文人墨客们以其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这些古代诗词,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更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2. 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3. 能够欣赏、理解并正确朗读经典古代诗词;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唐诗选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宋词选读:选择几首代表性的宋词,包括《青玉案·元夕》、《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2. 教学方法:(1) 朗读与欣赏:教师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美妙之处。
(2) 分析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用词和修辞手法等。
(3) 创作与演绎: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并进行朗诵和表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 引入古代诗词的话题,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复习学生对诗词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及原因。
2. 主体部分:(1) 唐诗选读:1) 教师朗读《静夜思》。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描写对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跟读、理解与欣赏。
(2) 宋词选读:1) 教师朗读《青玉案·元夕》。
2) 引导学生分析词牌、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学生跟读、理解与欣赏。
3. 拓展探究:(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选取一首喜欢的唐诗或宋词,进行朗读、分析和欣赏。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等。
(3)分析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中的亲情、友情、故乡情等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商山早行》。
(2)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时间和地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等。
(2)分析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4. 案例分析:(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商山早行》。
2. 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感悟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学习,下次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商山早行》的情况,以及感悟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3. 课后学习评价:通过学生对类似古典诗词的学习和分享,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师阅读书籍

语文教师阅读书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各类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以下是推荐的书籍。
1.《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2.《中国语文教育史》:了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对理解当前的语文教育有重要帮助。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详细阐述了语文课程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4.《语文教育研究》:这本书集合了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对理解语文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5.《文学名著》: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知识。
6.《诗词解析》:阅读一些关于诗词解析的书籍,可以提高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也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教授诗词。
以上是一些推荐的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多篇古代诗歌类说课稿——《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古诗类详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古代诗歌四首》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其中《观沧海》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的是李白得知王昌龄不幸遭遇以后所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怀的诗;《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前行所见之景,表达王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天净沙·秋思》则借深秋黄昏之境,抒发游子的乡愁。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鉴赏作品,为今后的古诗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词较为系统的印象。
同时在授课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从形象入手,体会古诗意境。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自主检索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是本课的重点)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运用想象和联想感悟诗歌内容,品读语言,体会意境;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中学生必读十本经典古诗词书目

【导语】有教育专家甚⾄说:“得语⽂者得⾼考,得唐诗宋词得语⽂!”那么,该如何深度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呢?今给⼤家推荐能够提升学⽣⽂化素养的中学⽣必读⼗本经典古诗词书⽬,供⼤家参考! 《唐诗鉴赏辞典》俞平伯等/著 这本书是国内⽂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之作。
它⾸创的融⽂学赏析和⼯具书于⼀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
《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唐代190多位诗⼈诗作1100余篇,由萧涤⾮、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学专家撰写赏析⽂章。
所收唐诗作品⾯⼴,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
另配有唐代诗⼈年表、唐诗书⽬、诗体诗律等多种附录,是⽂学爱好者的⾸选读物。
《唐诗素描》(典藏版)曾冬/著 ⼀样的唐诗,不⼀样的阐释。
这本书⽂字清新优美,想像丰富开阔,它不是传统意义的赏析,⽽是将唐诗散⽂化,和鉴赏相⽐,更富有灵性,更注重诗歌本⾝的意境,给同学们理解唐诗带来⼀种与众不同的享受。
“唐诗素描”作为⼀种创新的写作⽅式,在课堂上被⼴泛运⽤。
不少学校为提升学⽣的意境描绘能⼒,专门开设了“唐诗素描”作⽂课和朗诵课。
语⽂教学专家余映潮先⽣称“唐诗素描是⽂学的再创造”。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等/著 《宋词鉴赏辞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学鉴赏辞典系列的经典之作。
共收录宋、辽、⾦286位词⼈的词作共1294篇,延请当代众多古典⽂学研究专家,如夏承焘、俞平伯、臧克家、周汝昌、周振甫、程千帆、沈祖棻、唐圭璋、袁⾏霈、叶嘉莹、王运熙、钟振振等,撰写精美赏析⽂章,原则上采⽤⼀⾸词⼀篇赏析⽂,也有少数作品⼏⾸合在⼀起赏析。
当代众多研究名家的研读赏析,可以帮助读者们对宋词中表现出来的⼈世沧桑、闲适⾃得、缠绵隽永、豪放悲凉等情境体会得更为透彻。
《千秋⼀⼨⼼:周汝昌讲唐诗宋词》周汝昌/著 本书是周汝昌先⽣撰写的⼀部讲解唐诗宋词的名著。
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学史模式”,⽽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般读者的接受⽔平、兴趣及作品本⾝的浅深难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古人教诗教材: 1、《咏史诗》唐末的胡曾编写 2、《千家诗》通行的本子分为上下两集,上集收 七言绝句约85首,下集收七言律诗约38首,所选 大部分浅近易懂 3、《神童诗》完全着眼于向儿童进行封建思想教 育 4、《小学弦歌》清李元度编,分“教”和“戒” 两大类,选诗尚可,归类牵强,选诗九百三十多 首。 5、《唐诗三百首》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莫砺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胡晓明 著 三联书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张志公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和江老师《纪念李太白诞生一千三百周年》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周本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俞陛云 著 北京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
足以举之。李诗上句,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 立,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
沈祖芬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沈祖芬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舒婷 选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顾随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叶嘉莹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 特质与吟诵之传统》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闻一多 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陈少松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启功 著 中华书局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古典诗词教学的几本参考书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古人怎样教诗
儿童识字之后,一方面读些散文故事,同时读些 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 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明代吕坤说: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 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 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
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杜陵诗云: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言仰望若峰势已接 天空,而更上犹有石色,见山之高也;俯视不
见山足,但见云根深插水中,见山之削也,以
雄奇之笔,壮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夏承焘 著 北京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蔡志忠漫画 三联书店出版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袁行霈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商友敬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
常江编著 国际图书出版公司
洒洒文章荦荦才, 倚天神剑决云开。
恐于筹画无长策,
合令栖迟在草莱。 弃世犹思着金甲, 吟风独自上高台。 胸中实有两万丈,
万丈逍遥万丈哀。
《小学语文教师》全国第三届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