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小文段阅读译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小文段阅读参考译文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
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
”他于是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
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
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27.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
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
”“鼎”是匡衡的小名。
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
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
”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
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调:嘲笑。
(④夏月:夏季。
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
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
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
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指导资料 0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晋书 皇甫谧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题)

《晋书·皇甫谧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
出后叔父,徙居新安。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任氏曰:“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
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B.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C.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D.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辄进所后叔母任氏辄:立即。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言:学说。
C.况命之修短修:改正。
D.自表就帝借书表:上书。
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甫谧知错能改。
年轻时,后叔母任氏流着眼泪劝诫他要修身读书,学好了也是他自己有所得。
皇甫谧从此发愤读书。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
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⑤躬身稼穑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②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③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 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间:偶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2)未尝不与书俱.()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A.酷爱读书B.喜爱建筑C.不拘小节D.乐观幽默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1.(1)看(2)一起2.B3.(1)自嘲。
(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4.A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魏收改武学文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05文言文翻译专练(答案)

文言文翻译专练(五)(二五)邴原戒酒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
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
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贶(kuàng):赐与。
[文言知识]互文见义。
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间”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
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
又,《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
”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会:聚集②耳:了2.翻译:①单步负笈翻译:背着书箱步行。
②但以荒思废业翻译: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②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③因为你们赐我钱;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译文】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独自徒步背负着书箱,体力支撑实在疲倦的身体,到了陈留以韩子助为师,到了颍川,便拜陈仲弓为师,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
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饭肉食来为邴原送行。
邴原说道:“我原来是会饮酒的,但是怕荒废了学业,所以就戒掉了。
今天就要远别了,因为看见你们赐予酒为我送别,值得喝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阅读答案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
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
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
3.③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