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乘船》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乘船》教学设计 语文版

《乘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各种不同的句式(3)抓住体现文中人物性格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4)体会文中故事的主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句,弄懂文章大意②理解“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2)教学难点①课文的翻译及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②通过朗读,背诵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从《世说新语》二则的《期行》导入,指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言而有信,为课文学习打好基础。
(2)明确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步骤方法。
2.上课形式(1)读,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扫除读音障碍,争取熟读成诵。
(2)译,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大意。
(3)复述,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质疑探究①这则短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用了什么写作手法?②从两人两次行为,看出二人性情如何?③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3.拓展延伸(1)评价华歆与王朗谁优谁劣?(2)通过《割席绝交》这个故事再评华歆。
详案:一.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个小故事《期行》,大家还记得《期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生:讲述陈元方为父亲与客人据理力争,使客人惭愧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道理?生: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二则离关于诚信的小故事——《乘船》(板书)。
《乘船》与《期行》一样,都选自于《世说新语》(板书),作者是刘义庆(板书)。
二.交代上课形式先明确一下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步骤(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复述故事,总结中心)。
我们今天就采用小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就从读开始。
(1)读,各小组选派代表朗读,互相纠错(2)明确生字注音,多音字(请同学到黑板注音并齐读两遍)华歆huà xīn 辄 zhé舍shě邪yé拯 zhěng 劣liè乘船避难 nàn歆辄难之 nán(3)小组齐读(4)全班齐读(5)译,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乘船教学设计

《乘船》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乘船”这一课是学习百以内连减计算的,前一节刚学过百以内连加计算。
学习本单元的基础是两位数的加减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经验。
把解决问题与学习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本版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
本节结合“乘船”的具体情境,学习连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从某数依次减去两个数,与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结果是一致的。
在上学期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学生算过“10-7-3”;当时只要求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入学将一年,他们对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学习用自己的经验可以理解和探索的数学是感兴趣的。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分析问题,本质上就是从丰富(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能够洞察其中蕴含的简单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还很缺乏这种经验。
因此,要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获得这种经验,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结合具体情境,二要教师示范怎样提出问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
这个模仿过程能促使学生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笔算竖式连减的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难点:能够准确用竖式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大家喜欢旅游吗?谈一谈你旅游的体会。
生1:(自豪地)我去过北京……生2:我去过青岛……我觉得旅游可以增长知识,锻炼身体。
师:(课件出示“乘船”画面)大家说得对,旅游时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
你们看,今年暑假,光明小学的学生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去旅游,走在最前面举牌的是小明,他们正要乘船去领略大海的风光呢。
(教师板书“乘船”。
)(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1.估算解决师:(疑惑的面孔)看图画,大家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我发现有两条船,小的可以乘坐26人,大的可以乘坐44人。
《乘船》教学设计

《乘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乘船》的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文中体会古人的诚信美德,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幸尚宽”“何为不可”等。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德,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如“曾子杀猪”,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俱”,“歆辄难之”中的“辄”“难”,“幸尚宽,何为不可”中的“幸”“何为”等。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
4、深入探究(1)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华歆和王朗在面对搭船者时的不同表现,以及他们的行为所反映出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华歆的谨慎、有原则,王朗的轻率、无信。
(2)探讨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有关诚信的事例,或者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会有怎样的结局,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诚信有关的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进一步加深对诚信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海洋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海洋意识”。
2、掌握文中运用的分类别、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05年10月12日,随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我们在挑战宇宙、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而在“上天、下海、入地”这三条人类摆脱若干生存危机的出路中,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人类的故乡——海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文题是暗喻,把“海洋”比作“粮仓”,说明海洋中有很多可供人类食用的东西。
“未来的”说明目前还没有引起人类的重视,还没有被开发利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会加强对海洋食物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解决人类的口粮这一重大问题。
2、严济运,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气象局研究院,曾与卢嘉锡一起主编《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
3、背景资料:《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中关于海洋资源有一组文章,分别阐释了海洋为什么是个“粮仓”“大药库”“聚宝盆”等,课文因篇幅限制仅选了其中的第一篇。
4、学习生字:海藻.(zǎo)石莼.(chún)浒.苔(hǔ)提供.(gōng)危.言耸听(wēi)鹧鸪..(zhè gū)潜.力(qián)磷.虾(lín)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7个自然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指出广阔海洋完全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第二部分:(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第一层:(3)说明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长春版 教案

一九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乘船教学设计语文版

答案:《乘船》一文中,作者对江水表现出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对江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描绘江水的宽广、清澈和美丽,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板书设计
①《登鹳雀楼》主要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举例:请根据《乘船》一文,解释“悠悠”、“碧绿”等词汇的含义,并尝试在句子中正确运用。
答案:悠悠:形容江水宽广、浩渺。碧绿:形容江水的颜色,清澈见底。
2. 题型二:句式分析
题型说明:此题型旨在测试学生对文章中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举例:请分析《登鹳雀楼》一文中使用的句式,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答案:《登鹳雀楼》一文中使用了并列句和排比句。并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排比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想要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等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登鹳雀楼》和《乘船》的预习PPT、相关视频和文本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教学设计2:乘船

《乘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3. 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 把握文中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
2. 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乘船》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二、示标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1.自学指导一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展示提升注字音,读课文:(1)字音:华歆xīn辄zhé邪yé(2)王/欲舍/所携人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四、第二次自学展示1.自学指导二内容:课文翻译方法:(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
(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2.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3.展示提升重点词句: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
依附: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乘船》教案 语文版.doc

拓展练习
.《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有关华歆的一则故事,谁查到了,给大家讲讲?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乘船》教案语文版
课题
乘船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期行》《乘船》两则短文都以“诚信”为主旨,告诉人们要重诺守信。七年级学生初接触文言文,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词句,体会短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舍”意思一样吗?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乘船》以学生自学为主,用竞赛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1).《割席绝交》,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中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石头一样,不管它,仍旧挥动锄头;华歆则捡起金子,把它扔得远远的。又有一次,他俩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门外有乘坐华丽马车的贵官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去看热闹,管宁就割断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道:“华歆,你不是我求学问道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
(2).听了这则故事,你又该怎么评价华歆这个人呢?(组织讨论)
一分为二,追求富贵,不专心读书,但也有可取之处,在本文中救人救到底的品质就非常令人敬佩。
(3)总结:《三国演义》第66回也提到过华歆这个人,写到割席绝交这个故事。华歆素有才名,他和邴原,管宁相处地非常好,当时人称他们三人为一条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后来,发生割席绝交这件事后,管宁很是鄙视华歆,不再与之为友。当时汉代衰微,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了朝政大权,于是管宁避居辽东,长达三十多年,终身没有出来做官,为曹操效力。而华歆却先为孙权效劳,后又归附曹操,在一次汉献帝和伏皇后密谋杀曹事件败露后,华歆亲自带领五百甲兵从破壁中搜出伏皇后,献给曹操。对华歆这种行为,后人曾作诗讽刺他,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由此可见,华歆是个没有主张,追求富贵之人,但就华歆在这篇短文中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这种救人救到底,不因危难而弃之不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效仿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新课
思考讨论
(一)导入
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乘 船
课 题
乘 船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期行》《乘船》两则短文都以“诚信”为主旨,告诉人们要重诺守信。七年级学生初接触文言文,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词句,体会短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要求学生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世说新语》的故事篇幅都很短小,但能通过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行为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生动。《期行》中的(友人)“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
拓展练习
.《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有关华歆的一则故事,谁查到了,给大家讲讲?
教学目标
学习和积累文言实词
认识《世说新语》的有关常识,培养对文言故事的兴趣。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
领悟故事的思想意义
通过学习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典型事例来进行概括描写,来刻画人物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乘船》以学生自学为主,用竞赛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四)总结
作业设计
解词
故事道理
板书设计
板书:
华歆王朗难Biblioteka 幸尚宽携拯如初对比欲舍所携人
救人救到底
轻诺寡信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信。
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
检查意见
检查人
时间
“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4、共答题
(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