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不仅仅是跳大神
萨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政策建议

萨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政策建议[摘要]萨满信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重要民间信仰,但由于政府对于萨满文化的保护长期处于失位状态,加之萨满信仰所带有的巫术特征,导致其在民间日益衰微。
本文从政府文化保护的角度,从政策制定、资金渠道、府间合作及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对萨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萨满文化;保护;府间合作萨满信仰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前民们的重要民间信仰,在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至今,我国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巴尔虎蒙古人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俗、文化特征、民族性格等都烙有深深的萨满教的印痕。
这种发端于远古渔猎时代的原始宗教,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教义和规整的宗教仪式,本身又带有浓重的巫术特征,这使得政府与公众长期以来对萨满教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1.萨满文化的生存现状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民间的萨满教信仰愈显衰微,几近消亡。
具体表现在:第一,民间的萨满教信众人数急剧减少:第二,正式的萨满祭祀活动极其少见(如今在我国北方偏远的山区仍常见到有所谓的“萨满跳神”,但很多是一些不法分子冒充萨满师,以驱邪治病为由,从事骗钱害人活动):第三,由于缺乏传承者,随着老一代萨满师的离世,如今能完整完成萨满跳神活动的萨满师几乎没有,这一点对于萨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说,影响是最严重的,也是当前萨满文化保护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不过,如果细心地观察一下满族、锡伯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农村地区,我们还是很容易找到萨满教的痕迹的,比如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保有着的许多祭祀风俗(如满族的祭祀佛多妈妈、祭索伦杆等),其实都是以前萨满祭祀的一部分:又如,在重要节日里或日常商业演出中经常表演的民族歌舞(如满族舞蹈《腰铃舞》等),其艺术形式就是源自于萨满祭典活动:另外还有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故事(如赫哲族的《伊玛堪》等),其创作素材都直接来源于萨满教。
跳大神的心理学分析

跳大神的心理学分析
“跳大神”是一种发源于东北广阔的黑土中的萨满巫教文化,是一种在科学并不普遍的年代,活人与神明,甚至于死人邪祟沟通的方式。
从心理学上讲,在民间消息相信万物皆有灵,轻易人们不会去伤害那些野生的物种,许多传说也根植于此。
而身为人类,“跳大神”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是在发生了一些当时无法用科学解释,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后一种人们会求助的方式。
似乎最广泛,最正统的跳大神是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是主,一个人是副,一个人是主神,一个人是二神。
主神是这场活动的主导者,他也是最后请灵上身的人,二神类似于助手,在旁辅助完成这个仪式。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沟通所信仰的神灵,他们相信举头三尺的神明,也便相信了世间的因果报,也会拘束自己的行为。
一种事物的存在,则有其特定的原因,也会根植于特定的环境,在那种年代,或许那的确是人的一种信仰,是人们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是真的解决,或者只是给予心灵慰藉,都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而那时“跳大神”的人,也是拿着虔诚的心去沟通神明,去探索人们头顶以上的灵。
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知道这种仪式不过是一种安慰心灵的表演,在在东北这片广阔包容一切的黑土地上依然有零星的存在,因为这片土地的包容性,因为这片地上的人的敬畏,因为人们相信做一个好人,无论是相信因果,还是只求不愧于身,或许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满族说唱艺术中的神调

东北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在明朝以前东北地区的开发程度有限,因此从清朝开始东北的说唱艺术才有了明显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在明末清初的东北说唱艺术中满族的说唱艺术占据着主体地位。
满族信奉萨满教,其中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俗称跳神,包融着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原始歌舞场面,其中的萨满搬兵的说唱艺术,更是令人感觉独树一帜。
萨满巫师的说唱艺术发展至今,逐渐被人们分割搬到舞台上表演,犹其在如今的二人转舞台上出现较多,经过修改添加后形成了独特的说唱艺术—神调。
从小就经常听说东村有个道法高深的老头,西村有个能掐会算的婆婆,父母也为自己请过巫师婆婆祈过福祛过病,因为年纪小,那时还不懂这是干什么,只知道请来的婆婆是有道法的,一点不敢怠慢。
听着她口中振振有词的唱着神曲敲着小皮鼓,时而严肃庄重,时而又手舞足蹈,小的时候在那个场合中心里是有点怕的,也不懂她在唱什么说什么,总之感觉是很难受的。
不过现在的人们不是相信跳神能够治病消灾,而是历代相传的东西在农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生病了还是要打针吃药的,科学治疗和祭祀祈福并行,各不耽误。
长大以后才慢慢的懂得了一些关于跳神唱神调的一些象征性的意义,也深深地被这种神秘说唱艺术所吸引,甚至还背过一些自认为比较经典的唱词,感觉很有意思。
比如:日落西山,黑了天。
家家户户把门闩。
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
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
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
脚采地,头顶着天。
迈开大步走连环,双足站稳靠营盘。
摆上香案请神仙。
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
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
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
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二郎手使三叉戟,哪吒手晃金刚圈。
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
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
神秘的萨满神秘的“跳大神”

神秘的萨满神秘的“跳大神”“跳萨满”是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的一种祭祀形式,民间俗称“跳大神”。
3年前,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国内首次举办了《清代萨满教祭祀展》,展览出几十件罕见实物和大量图片,向观众揭示了神秘的萨满文化。
满族入关前,凡祭祀必“跳萨满”。
入关后也未放弃萨满祭祀的古俗,乾隆年间还颁行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使萨满祭祀更加规范化、典制化。
此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成为清代“国祭”,与其他国之大典并行不悖。
选择萨满有说头萨满,据说是通古斯语的汉语音译,是“知晓”的意思。
萨满文化是以萨满教的宗教仪式为核心的文化,是中国北方原始文明的核心。
萨满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集合体,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宗教、历史、经济、婚姻制度、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
其代表内容有萨满歌谣、萨满舞蹈和萨满造型艺术(包括绘画、剪纸、刺绣等)。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
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
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胎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都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
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
最后考试时,跳得神志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
“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
“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
下身后侧是飘带。
“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
萨满跳起“神”来。
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
萨满在鼓声中疯狂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萨满就是装神弄鬼。
他们穿上奇奇怪怪的衣服,说些听上去完全不着边际的话或唱着舞着跳着,有时还喝鸡血或吃生肉,很吓人。
实际上,“跳大神”就是萨满的正常工作。
萨满的“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一是为人治病;二是教新萨满;三是举行祭祀仪式。
萨满教的可怕之处

萨满教的可怕之处
萨满教是一种传统古老宗教,它发源于18世纪的美洲印第安人,起源于美国土著文化。
有些人认为,萨满教的宗教信仰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有许多陌生的物品和仪式,它甚至在某些地区接近于鬼神信仰。
首先,萨满教有许多奇怪的仪式和物品,王牌(又称萨满礼服)和梯状道具(用来代表传统的野餐折叠梯)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此外,萨满教教徒也需要完成一些仪式,甚至主办一些法术,例如驱鬼、拜鬼和驱逐恶灵。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大部分有关死亡,这些令人感到既兴奋又有点害怕。
另外,萨满教的宗教信仰也有一些迷信,如婚礼、出生安排、正式宾客的服刑顺序等。
这些迷信有时带有恐怖色彩,有时可能会伤害无辜的人,使人们感到恐惧。
最后,在某些区域,萨满教基本上等同于鬼神信仰,许多人相信自然界有很多鬼魂,而萨满教教徒有责任让这些鬼魂活着,这可能会带来一些恐怖的后果。
总而言之,萨满教有一些可怕之处,它的仪式有些奇怪,此外它也有一些迷信、迷信和鬼神信仰的联系,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惧。
因此,如果你正在了解萨满教,最好就是尊重它,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恐怖的宗教来对待。
跳大神是什么意思

跳大神是什么意思
1、跳大神,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民间活动仪式,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
现在“跳大神”大多数是封建迷信活动,也有流传下来的民族艺术,如“萨满舞”等。
2、跳大神是一种活着的人和死着的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
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
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
请来的有的时候是所谓的仙,有的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
3、现在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
正式称谓叫:萨满舞。
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
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表演时,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
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
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
最后表演“耍鼓旋转”。
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中国萨满教文化的发展及其现代传承

中国萨满教文化的发展及其现代传承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信仰体系,起源于北亚地区。
它成为了雷电之神、天后之神、冥界之神、守护神等神灵的信仰。
在中国地区,萨满教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萨满教文化也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但仍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下去。
古代中国萨满教文化的发展中国萨满教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萨满教被认为是一种与自然力量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
人们相信,自然界里的万物都拥有着生灵,而这些生灵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和咒语来进行神格化崇拜。
萨满教的先知则认为,神灵在世界的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属性,这些能力和属性可以通过不同的祭祀方式得以呈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萨满教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宗教场合中。
例如,萨满教往往被用于天地祭祀、土地祭祀、家族祭祀和神祇祭祀等层面。
同时,萨满教也被视为历史上很多神话和传说的依据,这些神话和传说往往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尽管萨满教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萨满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取代。
例如,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入,使得萨满教文化逐渐式微。
但实际上,萨满教文化的精神内核却被部分人民所保留和传承下来。
现代中国萨满教文化的传承现代中国萨满教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是通过萨满教遗址和文献的挖掘和整理,来重建和振兴萨满教文化的基础。
例如,政府出资支持的朝鲜族萨满教祭司衍生项目、内蒙古赤峰市的萨满教遗址挖掘等等都是大力推动萨满教文化重建的好的实践。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现代宗教的传承和创新,将萨满教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中,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例如,情景再现式的萨满教祭祀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等等,都是现代萨满教文化传承的一种新的形式。
通过这些实践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和理解萨满教文化,同时为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呼兰河传中的民俗现象

扎 彩 铺
zhongguofeng
呼兰河传中的扎彩铺描写: 其余的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 人死了,魂灵就要到地狱里边去,地狱里边怕是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 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
......
上 页
下 页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订婚酒,已经吃过了,眼 前就要过“小礼”的,所 谓“小礼”就是在法律上 的订婚形式,一经过了这 番手续,东家的女儿,终 归就要成了西家的媳妇了。
谢谢观赏
--赖梦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
扎彩铺 扎彩铺
“ 扎 彩 铺 ”
扎彩铺
“ 扎 彩 铺 ”
标 题
信 仰 民 俗
跳 大 神
跳大神儿'发源于东北辽源黑土中的萨满巫教文 化,是一种活人与死人邪祟沟通的方式,而官 面儿的解释则多半是归于封建迷信一类,充满 了神秘的民间怪诞色彩
「
[娘娘庙会]
「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 是为着人的。 这庙会的土名叫做“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 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 ...................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 思。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 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 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为鬼预备的。跳 秧歌是在正月十五,正是农闲的时候,趁着新 年而化起装来,男人装女人,装得滑稽可笑。 狮子、龙灯、旱船……等等,似乎也跟祭鬼似 的,花样复杂,一时说不清楚。传中的跳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