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XX绿色有机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合集下载

看大漠豪情,品回族风情——宁夏暑期实践

看大漠豪情,品回族风情——宁夏暑期实践

大漠恬淡里深刻的绿色蕴含材料学院张世锋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工会赴宁夏的暑期实践队,整个实践从7月5日—7月10日,历时6天,参观游览了北京林业大学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生态系统定位站,了解了定位站的日常运行、站内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情况;参观考察位于银川的湿地建设和腾格里沙漠的治沙工程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教学试验生产基地实验室,即体验了大漠豪情和回族风情,又学习到了一些抑制沙区农田土壤风蚀的基本知识,受益匪浅。

一、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生态系统定位站北京林业大学一行36人于7月6来到了学校在宁夏盐池建设的荒漠化防治教学科研生产基地。

这个基地于2006年在盐池建立。

短短6年多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过渡区的荒漠化产学研的重要基地。

这个面积为3万余亩基地是第1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建立的,当地投资100余万元。

学校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支撑下,为基地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小型自动气象站、多剖面风测量站以及茎流系统、植物冠层分析系统、植物根部取样系统等。

该定位站已建成房屋达500余平方米,办公室、研究人员宿舍、食堂、实验室、会议室、设备室、标本室等已经投入使用。

实验区域3万多亩,已经拥有固定的大样地9块,包括沙蒿林地、沙蒿混林、沙柳林,沙柳混交、沙蒿和杨柴混交、多灌木种混交林、荒漠化草地等。

该定位站于2008年经国家林业局评估,进入国家林业局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现为这个网络的荒漠生态系统分中心重点站。

已经成为多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基地、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我校本科生梁希班及毕业论文和综合实习基地、人居环境安全保障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依托基地,承担了省部级多项研究课题,并培养国家所需的科研人才。

定位站所辖区域相对独立,远离村庄,虽然为监测和科研创造了条件,但也给科研人员生活等带来了困难。

但是我校科研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在盐池建设荒漠化教科产基地,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界面物质能量交换、阐明全球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影响,揭示过渡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及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公示报告

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公示报告

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公示报告【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公示报告】导语: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光伏发电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

而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和地理条件,成为光伏项目的理想地点。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的公示报告,并分享个人对这一项目的观点和理解。

一、项目背景及规模1.1 项目背景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作为我国光伏发电行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盐池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项目规模据公示报告显示,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将占地约XXX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800兆瓦。

项目总投资XXXXXX元,预计将于XXXX年建成并投入运营。

二、项目影响及意义2.1 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有效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2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光伏项目的建设将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包括建设期的人力需求和设备采购,以及投产后的电力产出和就业机会,都将对当地的经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也将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三、项目公示报告分析3.1 项目方案和技术路线选择根据公示报告,宁夏盐池800兆光伏项目选择了XXX技术路线,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制定了合理的项目方案。

这一技术路线和方案的选择,体现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

3.2 环境影响评价和措施项目的建设必然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公示报告中对此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XXX,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后续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盐池县生态经济林适应性与产业化发展方向

盐池县生态经济林适应性与产业化发展方向
济林作为退耕还林 的后续产业 . 必须走“ 基地化 、 规模化 、 产业化 、 品种 、 精 强管理 、 高效益” 的路 子。
【 词】 关键 经济林 ; 产业化 ; 发展
1 基 本 现 状
我县经济林的栽 培历史很短 . 在上世纪 6 一 O年代主要发展了一 O7
些山杏 , 国营林 场发展 了一部分苹果 、 梨等。 经济林作为一项产业大面 积发展 还是从 8 0年代 中后期 在“ 三西 、 三北” 资金 的扶持 下开始 的。 9 O年代从 山西引进一部分枣树实生苗 .但是绝大部分失败了 。截止 2 1 年底 . 经济林 面积发展到 2 万亩 . 中枣树 1 万亩 、 00 全县 . 6 其 . 5 苹果 绝收 。 0 万亩 , O1 . 6 梨 .万亩 . 0 万亩 , 杏 . 5 年产量达到 2 0多万公 斤 , 0 产值 7 0 24 杏 . 多万元 栽树 务果 已成为我县广 大群 众增加经济收入 的一 条重要途 杏对管理 水平 、 栽培条件要 求低 . 因而在我县大 部分地 区均能 发 径 但 是 . 产业 化发展的要求衡 量 . 按 我县经济林建设 还处 在初级阶 展, 特别是苹果 、 、 梨 枣不易发展 的南部 山区应大面积发展 。我县在 发 段. 构成产业的三大主体环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 首先 , 在生产环节 展杏树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 一是在交通方便 的城市郊 区重 点发展 上表现 为: 一是布局不合理 . 适地适树做的不够 , 许多地方不考虑 当地 优质鲜食杏 . 而在 山区应重点发展优 质仁用杏 : 二是我 县大部分 山区 自 然条件 . 目发展果树 . 盲 导致 局部区域因树种选择不 当而成为低产 年降水量均在 3 0 m以下 . 0r a 从科 学角度讲 . 年降水 量 5 0 m 以下 的 0r a 劣质果 园. 经济效益低下 . 造成了较 大的经济损失 ; 二是 区域 主栽 品种 地区在非灌溉条件下是不能发展乔木林的 因此在南部山区发展杏树 不明确 . 没有做到规模发展 , 一些 地方发展经济林仍 然以小片或零星 定要 采取工程集雨措施 . 山坡地连片栽植杏树 . 其它地 区均应 以房 为主 , 没有突 出区域特色品种 , 品种繁杂或只有品种 . 造成 没有规模 的 前屋后 、 旁 、 水 路旁以及 山区流水 线 、 集雨沟等 区域 为重点 , 避免在 山 局 面, 规模效益和区域优势难 以发挥 : 三是 品种老化 , 名优特新品种栽 坡地大面积成片栽植杏树而造成 良种不 良. 甚至变成“ 小老头树 ” 的严 植率 较低 .产量高 、 “ 效益低” 的问题较 为突出 。 因此 . 大面积经济林急 重后果 。 以前在赵记湾山坡栽 的山杏生长量低产量低 . 如 造成人 力 、 物 需更新改造 . 四是技术服务跟不上 . 经营管理水平低 新技术 的推广应 力、 财力的极大浪费 用率不 高 . 部分群众的经济林推 迟挂 果或提前老化 . 量低而不 导致 产 稳 , 品品质不 良。 产 其次 , 在加工环节上 几乎还是空 白, 产品的后续效 3 发 展 方 向与 措 施 益流失严重 。 第三 . 在销售环节上 . 基本处于农 民自产 自贩 自 的初级 销 31 走“ . 基地化建没 . 规模 化发展 ” 的路子 状态 , 社会化服务跟不上 , 、 、 产 加 销严重脱节 . 阻碍着该产业 的发展进 按 照基地 建设 规模化 的要求 . 今后经济林 的发展 . 既要大 幅度 地 程 由于上述 三大环节 自身功能不足 . 因而难 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 扩大栽植 总量 , 又要集 中连片 向大规模 、 高标准方 向发展 用统一 规 链和产 、 、 加 销一条龙 , 贸工农一体化 的产业格局。 划、 统一种苗供应 、 统一技术培训 、 统一栽管标准” 的组织形式 . 把农 民 分户经 营连接成较 大的规模化生产 . 要以村为基本单元 . 以五百亩 以 2 发展布局与存在 的问题 上为规模 面积 , 村推进 , 整 在全县建立 一批整村 、 乡、 整 整流域统一规 总结过去我 县经济林发展的 基本经 验和教训 . 我们 认为 . 实事求 划、 连片开发的经济林基地 , 实行专业化生产 . 企业化管理 是, 适地适树 , 着眼于主要 树种的最佳适宜 区. 做到科学合理布局是加 3 走“ . 2 精品种 、 强管理 、 高效益 ” 的路子 快经济林建设步伐 , 使其尽 快形成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 . 应该根 经济林的发展 , 始终要 坚持 “ 一手抓种植 , 扩大规模 , 一手抓管 理 . 据树种 的生 物学特性 、 生产实践 和区域气候特点等 . 来探讨 分析适宜

盐池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与做法

盐池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与做法

来。
㈢生态环境 建设硕 果 累累 “ 治理 一个 流域 ,富裕一方农
民, 发展一片经济 ”这是刘窑头流域综合治理的写照 , , 是盐池县 综合治理的缩影。, 止 20 年底, 截 01 全县 累计 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 1 0 . 平 方 千米 ,其 中 治 理小 流 域 3 985 9条 ,修 建 基 本 农 田 1 02 1公 顷, 水地 6 6 。 公 顷 ,梯 田 1 1 . 87。 332 5 8 1公 顷,坝地 1 10 8公顷, 09. 造林 15 8 。 5 1 8 2公顷 , 种草 1 3 . 公顷 , 582 围栏封 育 2 1。 2 I2公 顷, 修建 治沟 骨干工程 l 3座 , 塘坝 、 涝池 等各类小 型水保 工程 3 1 02处 ( , 座) 水窖 3 4 9眼 ; 23 全县 人 民的生产 生活 条件大为改善, 民人均产粮达到 4 9 6千克 , 均纯收入达到 农 4。 人
持是我 国必须长期坚持 的~项基本 国策 ,是 山区脱贫致 富的基 础 。人类 以崭新姿态跨入 2 世纪后 , l 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 时期
都 更加 深 刻 地 认 识 到 生 态 是 经 济 、 会 发 展 的基 础 , 护 生 态 环 社 保 境 就 是 保 护 生 产 力 , 善 生 态 环 境 就 是 发 展 生 产 力 , 土 保 持 是 改 水
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 是农业乃至经济、 社会 发展的基础和 前提 , 为子孙后代 留下生存之本的唯一选择, 是 是扶 贫攻坚的根
设项 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办法》 等一系列有关水保预防监 督 的配套政策 ,并在吴忠 日报 以政府 名义公告 了水土保持三 区 的划分 , 向社会 公布 了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监督举报 电话 , 建立 了一支政治觉悟高、 业务素质强的专业执法队伍 , 大对大案要 加 案的查处力度 ,督促大 型基础设旌建设 中的水保 方案的编报 与

盐池县依托沙生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盐池县依托沙生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盐池县依托沙生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盐池县具有丰富的沙漠资源和沙生植物资源,围绕沙漠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盐池县政府和人民探索脱贫致富的主方向。

但无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盐池人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阴影。

吃一垫,长一智,近年来,盐池人逐步树立了“立足优势搞经济,恢复生态保护家园”的思想,在沙产业的发展上,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标签:盐池县;沙产业;发展盐池县概况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县。

辖区总面积8661.3km2,总人口16.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黄土丘陵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北部为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地势开阔平缓,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

年降水量200mm 左右,年蒸发量达2100mm。

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盐池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00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7136.9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2.3%,其中:中北部缓坡沙地中度风力侵蚀面积达到4746 km2,土地沙漠化面积达到3593 km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1、沙生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盐池县自然条件虽然较差,但自然资源也相对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沙生产业经济的优势,主要有:(1)盐池县作为全国滩羊核心产区,年羊只饲养量110万只左右,出栏57万只,素有“中国滩羊之乡”之美称;(2)盐池县境内已查知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有130多种,尤以甘草、苦豆子突出,分布广、面积大,有“甘草之鄉”的美称,目前,以麻黄、甘草为主的中药材人工种植技术也逐渐成熟;(3)盐池县沙漠资源丰富,且交通条件较好,具有巨大的开发沙漠旅游资源的潜力;(4)柠条、沙柳、蜂蜜、油料、食盐等资源也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盐池县立足沙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成效与经验2.1 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实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白春兰是盐池县沙边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她先后创造了“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杨树、果树防沙”的“三行制治沙法”;利用沙漠带子井,采取立体符合种植法——麦套玉米、麦套黄萝卜治沙种植技术;种、养、加多种经营技术等,这些技术既能有效遏制流沙危害,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关于推进“智慧盐池”建设的建议V1

关于推进“智慧盐池”建设的建议V1

关于推进“智慧盐池”建设的建议智慧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是“四化融合”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城市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的有力抓手,是展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强有力支撑,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新形势下城市综合发展的大趋势。

一、智慧盐池建设指导思想以民生服务为基础,以产业运营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助力盐池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建设智慧盐池,在实现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网上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的同时,打造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盐池建设以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为途径,分级分类、标杆引领、标准统筹、改革创新、安全护航,注重城乡一体,打破信息藩篱。

二、智慧盐池建设目标“智慧盐池”建设目标是: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把盐池县建设成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主动、居民生活幸福、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优美、具有红色文化和长城文化融合特色的宜居园林城市,对接“智慧吴忠”、“智慧宁夏”,打造宁夏“美丽、智慧东大门”,使盐池成为“吴忠领先、宁夏样板、全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示范县。

近期目标(2016年-2018年):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可持续扩展和改进的新型智慧城市基本框架推动,初步建立相关的机构、政策和制度,推进一批智慧应用的建设,推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以信息化拉动产业发展,乡镇智能化、产业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推进盐池“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等城市名片建设,通过信息化推进盐池实现物流商贸、生态宜居、文化展示等城市职能的实现。

远景目标(2018年以后):实现盐池县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盐池模式。

盐池县生态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

盐池县生态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 旅游 景点 陆续 有 了盈利 。
13 拓 宽 了林业 发展 空 间 。 进 了现 代 林业发 展 . 促
度 , 养 了水 源 , 涵 减少 了土壤 侵蚀 , 高 了防灾 减灾 能 力 。 提 土
壤侵蚀模数 由 1 年前的 310t 下降到 240t , 0 5 a / 5 a生态面 /
K y wor s Ec lgc o s u t n o ne me s r s fr f rh r d v lp n ;P o lms e d oo ia c n t ci ;C u tr a u e o u t e e eo me t r b e l r o
盐 池县 是 宁夏 沙漠 面积 最大 、 布最 广 、 漠 化危 害最 分 沙
Ab t c h a h e e n s o c l gc l c n t cin i n h o ny w r n rd c d a d te e i n r b e r a s r t T e c iv me t f e o o ia o sr t n Ya c i c u t e e ito u e n h xs g p o lms wee a - a u o i t n
关 键 词 : 态 建 设 ;发展 对 策 ; 问题 iv me ta d Pr be fE oo ia n tu t n n Y n h u t n u t m e s rs he e n n o lms o c lgc lCo s rci i a c iCo ny a d Co ner a ue o
万h , mz产量 8 0 。建成 5家大 中型 沙柳 、 条等灌 木人 75 0t 柠
草 场沙 化 、 化 , 土流 失严 重 。 自 20 退 水 00年 , 国家启 动 实施 西 部大 开发 战 略 以来 , 盐池 县生 态建 设取 得 了 巨大成 就 。

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总论1.1 项目背景1.1。

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项目名称: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沁县飞麟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项目单位法人代表:1。

1。

2 建设性质:新建1。

1.3 建设地点:沁县郭村镇圪垯村1.1.4 建设工期:21个月,即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1。

2 项目概况1.2。

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用地1000亩,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大棚50座和春秋棚100座,用地200亩,建设旱地节水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大田800亩。

同时建设彩钢结构的办公、宿舍、包装车间及库房等30间,共600m2,场地硬化500m2,绿化500m2;建设8m宽田间道路(水泥路面)300m;打深井2眼(含泵管),建设蓄水池(兼消防水池)300m3,埋铺φ50~90输水管道6000m,以保证大棚和大田浇灌;购置安装160KVA变压器1台,架设供电网线1500m保证大棚及机井等用电;配备设备361台(套),其中运输车4辆,大棚王拖拉机5辆,CO2发生仪50台,喷雾器80台,卷帘机150台,放风器50台,WS—1型智能配方输出型土壤化肥速测仪、果蔬农药检测仪各1台,箱袋封口设备20套;并培训农民种植技术200人次.种植800亩旱地节水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大田的200户农民,按照公司总体规划,自己投工投资,整地施肥,浇水用药,种植收获,由公司技术指导,免费供苗,统一收购产品,统一销售,形成品牌.1。

2。

2 主要建设条件1。

2.2。

1 交通通讯条件项目区位于沁县郭村镇圪垯村,场地距郭村镇3公里,距沁县县城8公里,交通条件较好,为蔬菜外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该公司配备有足够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系统已联入国际互联网,并建有自己的网站,各类通讯畅通,信息来源广泛。

1。

2.2.2 其它基础设施项目区属于圪垯村的土地,供水由自备机井供应,供电需安设160KVA变压器,即可满足项目用电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盐池县通源绿色有机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单位(盖章):联系人:电话:传真:编写时间:2011-3-18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目录1 项目概述 (3)2 意义和必要性 (3)2.1 建设节约性社会的需要 (3)2.2 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消费的需要 (4)2.3 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需要 (4)2.4 促进特色产业升级,着力发展宁夏有机绿色农业的需要 (5)3 项目可行性分析 (6)3.1 有机农业的发展与需求 (6)3.2 甘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8)3.3 本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产业化优势条件 (9)4 主要开发内容和指标 (10)4.1 项目开发内容 (10)4.2 项目总体目标 (11)5 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11)5.1农机具投资: (11)5.2 基础设施建设: (12)5.3 所需人员及工资支出 (12)5.4 种植规划 (12)6 公司简介 (14)盐池县通源绿色有机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 项目概述本项目以盐池县节水灌溉区为实施基地,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为目标,立足于国内北京、上海等现化都市白领阶层消费群体,通过建立种植、加工、管理等全程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为质量保障体系,以订单农牧业为销售保障,开发有机绿色食品及高端特色羊肉食品。

本项目农业生产用地占地面积11000亩,一期项目建设耕地4200百亩,以当地优势产业马铃薯和甘草种植为主,以油葵和红葱等为辅,其中马铃薯种植量化面积为2000亩,甘草育苗面积为500亩,油葵种植量化面积为1500亩,其它200亩。

同时兴建一个马铃薯、盐池滩羊集加工、储藏一体的占地30亩的工业园区。

二期项目耕地面积6800亩,全部种植含油率较高作物及甘草种植,为后期生物质能开发和甘草初加工奠定基础。

同时,开展生物质能应用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我区中部干旱带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模式。

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目前当地的种、养殖业都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我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将逐步使当地传统模式向绿色农牧业、有机农牧业的订单式高效经济产业的方向发展,改变当地的传统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增加人员就业问题:一期项目马铃薯、滩羊加工共需人员约80人。

二期项目甘草初加工约需人员50人,生物质能开发项目所需人员待定。

新型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及深远影响:开发绿色有机食品是世界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只有提高产品的品质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而且在提高产品的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意义和必要性2.1 建设节约性社会的需要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高端,它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提倡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遵照有机农业标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农业生产过程污染少,产品安全可靠、品质良好。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

节约型社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重在强调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应当尊重生态自然;强调在谋求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2.2 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消费的需要首先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根据发过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食品需求就开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效益。

即对高质量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将逐渐增加,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100%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吃到的粮食和蔬菜中不含有毒物质,79%以上的人愿意和希望购买到绿色有机农产品。

现阶段我国北京、上海。

等一、二线大中城市已经到了食品消费转型附段,而有机农产品营养价值高,产品无污染,无残留,做为一种高端农产品,消费都对其需要日益迫切。

2.3 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需要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

目前,我区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形成了西吉马铃薯、原州区苜蓿、中卫旅游、中宁枸杞、海原压砂瓜、青铜峡有机水稻、利通区奶牛、惠农区脱水蔬菜,以及引黄灌区市县高效农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大幅度提高了我区县域经济的综合势力,农民收入得到显著增加。

但就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而言,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还较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仍然显得较为单一;而另一方面,以甘草为主的沙生中药材,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实施天然沙生中药材资源围栏封育和人工种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以中药商贸为翅膀,带动中药工业发展,培育起以甘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修复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部干旱区发展区域经济产业,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迫切需要。

2.4 促进特色产业升级,着力发展宁夏有机绿色农业的需要宁夏中药现代化产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中部干旱风沙区与黄土高原高寒易旱区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是地方政府与群众关注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经过“十五”期间的整体推动,宁夏中药材基地建设与产业开发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

初步建成了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集研究开发、基地建设、规范化种植、新药研发和技术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开发体系;建立了六盘山区、中部风沙区、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初步形成了天然道地药材资源保护生态化、人工种植基地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格局多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开发模式。

中药种植和初加工业,已逐步成为中部干旱风沙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特别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中药产业基地建设》问题,被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列入2007年度提请并督导政府重点办理的 250个议案中的10项重大议案之一。

但是,我区以甘草为的中部药材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中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如种籽短缺、育苗成活率低、种苗产量低等级规格差、管理粗放,标准化栽培技术(SOP)普及到位率低、甘草采挖技术落后,增加了种植成本、深加工技术工艺落后,产品受市场约性较大等。

本项目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助产业层次提升,培育农业产业链、创业链,发展星火产业带,努力打造中药品牌经济、规模经济成为各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项目农业生产用地占地面积11000亩,一期项目建设耕地4200百亩,以当地优势产业马铃薯和甘草种植为主,以油葵和红葱等为辅,其中马铃薯种植量化面积为2000亩,甘草育苗面积为500亩,油葵种植量化面积为1500亩,其它200亩。

同时兴建一个马铃薯、盐池滩羊集加工、储藏一体的占地30亩的工业园区。

二期项目耕地面积6800亩,全部种植含油率较高作物及甘草种植,为后期生物质能开发和甘草初加工奠定基础。

同时,开展生物质能应用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我区中部干旱带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模式。

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地方县域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加快农村科技创业,推进农村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有利于引导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发展中药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定;有利于集成资源、突出重点,发挥星火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

3 项目可行性分析3.1 有机农业的发展与需求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

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

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

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

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农业"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

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