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者“的用法.ppt

合集下载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绍文言文中的“者”用法1.1 “者”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虚词,常用于句子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说明。

它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指代人或事物的身份、职责等。

1.2 “者”的作用于句意在句子中,“者”起到连接前后文意思的桥梁作用,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导等语言功能。

通过引入“者”,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2.1《孟子·告子下》:“见政于赵,若见其参乘而卫其马。

”翻译:当我在赵国执政时,看到有人骑着车参加仪式,并细心照顾马匹.2.2《庄子·逍遥游》:“余已经亿万岁矣。

”翻译:我已经活了亿万年了。

2.3《公羊传·成康日书》:“请使君豳袭以辨其失。

”翻译:请主公向关中进攻,以辨别他们陷于困境。

2.4《史记·太史公自序》:“弗学,无术也;弗教,无道也。

”翻译:不学习就没有才能;不受教育就没有道德。

2.5《论语·述而》:“则也与人居于言而有信。

”翻译:那样的话,与别人在一起说话就可靠了。

三、文言文例句的解析及启示3.1 解析以上列举的文言文例句中,“者”被用作描绘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它们通过“者”的引入,在句子中对其作出了明确地说明和评价。

3.2 启示通过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在阅读和撰写文言文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技巧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除了提供前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用“者”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四、总结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帮助文章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通过观察文言文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理、构建逻辑等语言功能。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者”的用法,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者”的用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言虚词的用法ppt

文言虚词的用法ppt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阁序)
⑶转折关系,然而,但是 ①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⑷并列关系:又;又…又…;面…,面…
2.作副词 ①不出,火且尽.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将要,将近.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③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
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而行(晏子使楚)在他来
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个人,从大面前走过.
⑸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 等. 3.作语气助词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
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 它呼应.可译为“呢”、“么”、“吗”.
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吾其还也
(4)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3.作连词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送东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作助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④谁得而族灭也 表疑问或反诘
⑤吾其还也.
表祈使、命令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硿硿焉. ⑤狼径去,其犬坐于前 ⑥蜀之鄙有二僧,其贫,其富
⑷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作副词. 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⑴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 “定 (要)”.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七:者.《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虚词“者”可作助词、语气词、代词。

助词一、在附加成分与中心成分之间,起连接作用。

用同助词“之”。

可译为“之”或“的”。

例: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诗·秦风·黄鸟》)二、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该行为、性质的实体,多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等。

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三、在形容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某种特征、性质的实体,常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

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四、在数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具体所指见一般见下文。

译时一般要加上相应的名词和量词。

例:鸡脉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在时间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时间。

可根据文义选择适当的时间词来对译。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六、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示作用。

常作主语,兼有表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译出。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七、“者”字结构与“若”“如”“似”“伪(为)”等动词连用,表示事物间类同或类似关系。

可译为“像……的(样子)”“……似的”等。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语气词一、在句末,与前面疑问代词“谁”“何”等呼应,构成疑问句。

可译为“呢”等。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在前句末,“者”之前,时有“所以”与之配合,提示某一事实,后句申述理由。

可译为“……的原因”,或在后句加上表原因的词语。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三、在前句末,提示假定的事实,时有假设连词“即”“若”等与之配合。

可译为“……的话”“如果……的话”,或不译出。

例: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种”“样”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助词
用在句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停顿作用,无实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出判断或原因,表示停顿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Fra bibliotek(《马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④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也可不译
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9.者(9年未考)速记口诀:“者”代人物事,与也构判断
代词
组成名词性结构
①相当于“……的”“……的人”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②相当于“……的”“……的事(东西)”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③相当于“……的地方”“……的方面”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没有实际意义或具有模糊不清的意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起到连接语句、修饰句子结构、表达情感等作用,是文言文独特的语法现象。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着手,介绍它们的用法及例句。

二、“之”字的用法和例句“之”字作为最典型的虚词之一,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于连词、代词和后置定语等多种语境。

它表示关系、修饰或状态,并且可以与其他助词搭配使用扩展其表达范围。

1. 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如“天下太平之时”、“奇珍异宝之集”。

其中,“之时”表示时间,“之集”表示行为。

2. 作为介词,引导动宾关系:如“出门而趋之”,表示一个动作紧接着发生,即出门以后立刻赶上去。

3. 被用作衔接从属意义:如“满心欣悦而归之”,表示人怀着高兴的心情返回。

三、“乎”字的用法和例句“乎”字是一种常见的古文助词,它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反问句中,以表示询问、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1. 用于疑问句:如“何人之说孟德曰‘丞相居之’者?”中,“乎”表达了对“何人”的疑问。

2. 用于感叹句:如“万般艰险,苦不可言乎!”中,“乎”增强了感叹的语气。

3. 用于反问句:如“鸿渐此回来而重整旗鼓乎?”中,“乎”加强了反问的效果。

四、“者”字的用法和例句“者”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它通常用作主谓或主语补足语、修辞手法等多种功能。

1. 作为主谓或主语补足语:如“逝者如斯夫!”、“有天下者必为王”。

其中,“逝者如斯夫”表示某事物已经过去,类似现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

2. 表示所引进话题或故事中人物:“吾不知其之姓也”、“客有问曰”。

这种用法为上下文的衔接提供了方便。

3. 作为加强的修辞手法:“君子者,温润如玉”、“庶人者岂能与贵族同列”。

这种用法突出了特定事物的性质或属性。

五、“乃”字的用法和例句“乃”字表示因果或结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并且常与前后句子形成逻辑关联。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概述在古代的汉语文学中,「者」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不仅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担者。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者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应用。

二、「者字」作为主语在句子中,「者字」可以作为名词性短语出现,并充当主语的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欲与滇池对眺,盖北国之冠也。

”其中,“盖”是一个表示推测或是提供解释的词语,而后面的“北国之冠也”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以「予」「中国历代成立」「英雄人物传记」「西周刑制演变历程」「黄帝时期官员简介」等开头包含「者字」作为主语的句子。

三、「者字」作为宾语除了可以被运用为主语外,“者字”还常常被运用于句子中具有宾格成分, 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病而必死者,其身内结也。

”其中,“者”字被用作动词“必死”的宾语,专指那些疾病无法治愈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历史记录和英雄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者字」作为宾语。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便是:“沛公乃發聲称曰:吾愿與汝晤!”其中的「曰」字表示说话的动作,“吾愿与汝晤」则是表示沛公的发言内容。

四、「者字」作为行为承担者此外,在文言文中,「者字」还可用来表达行动或动作的承担者,即充当一个关于行为发出或行为承担方面的角色。

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宜之敬弟皋曰:‘已乎?’对曰:‘已!’”这里,“皋”就是一个代表行为承担者的「者字」。

同理,在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满桌餔【yù】饿殍染血当时报。

此书中的“报”字也是「者字」在承担行为的角色。

五、总结通过对「者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程度。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者字」可用作主语、宾语或行为承担者等多种用途。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那些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主要用来表达语法关系或起到衬托作用的词语。

虚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非常频繁,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根据其功能和用法,可以将虚词分为不同的类别:1. 助语助成分这类虚词主要是起到辅助或使动作完成的作用,在句子中往往是充当谓语动词之前或之后的一个成分。

例如,“之”、“乃”、“焉”等。

例句:夫胜不以爱民也者,惟力与之斗。

鸟隼、鹰、雕、奎等则会攫取飞禽颇多焉。

2. 衔接关联助成分这类虚词主要是起到连接上下文以及衔接逻辑关系的作用。

例如,“方”、“乃”、“曰”等。

例句:方贷款百金而姻娶也。

况饮湛数钡者哉?3. 强调加强助成分这类虚词主要是通过加强语态或情感来强调、加强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

例如,“者”、“乃”等。

例句:夫分判言则十而一焉。

尔处众邪道,亦不乃倜也?4. 形容修饰助成分这类虚词主要用来修饰或形容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起到限定和修饰的作用。

例如,“之”、“其”、“之所以”等。

例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岂有为女菲之事也?二、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1. “之”“之”的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动作的承接部分,起到连接前后句子关系的作用。

同时,“之”也可以表示所有关系,在修饰名词时表达一种归属关系。

例句:牧竖听焉。

远辱微笑自厌之。

将无原是合记焉。

2. “其”“其”的主要功能是形容修饰名词,并与名词相呼应。

同时,“其”也可以表达一种指代关系,指代前文提到过的某个实体或观念。

例句:天地运行,万物化生毕变其端。

春秋之上玄纪,不可推其赜。

3. “乃”“乃”的主要用法是连接起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的关系。

它也可以用来加强语气,使说话者的言辞更加肯定和有力。

例句:兄如懿母未必为贤;然婴于密、峨等地倾覆而夫,何言乎?得志迟疑阻位力非足也男婚姻乃恐防靠心理。

4. “焉”“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动作的表达和指代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8:09:54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0/11/102020/11/102020/11/10Nov-2010-Nov-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0/11/102020/11/102020/11/1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0/11/10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2020/11/102020/11/102020/11/10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11月2020/11/102020/11/102020/11/1011/10/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代词,的人
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4.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 。
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5.客何为者? 表疑问,语气助词
6.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引出原因,助词
7.此三者,吾遗恨也。 用在数词后,“……样”
8.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精技击者而诏之
B.集谢庄少年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 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 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 遂就其万世英名。

(一)用作代词 1.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东西
、事情)”。 如: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刺秦王》)
2.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如: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助词,表疑问语气 10.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 焉。——《礼记》 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助词,引出原因
1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D.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 御史杖人至死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C.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先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 助词 助词 助词 助词 的时候 助词 代词
课堂检测: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引出判断
3.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的时候”或“……的话”。 如: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韩非子·十
过》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代词,用在动词后,代“……的时光”
(二)用作助词 1.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表示提顿引出判断,不译。 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三、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 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 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0/11/102020/11/10Tuesday, November 10, 2020
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 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 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 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 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 译 D判定语气)
(《游褒禅山记》)
2.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