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可省去(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常见用法

3、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 放在中心语和后置的 定语之间,不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 学》
5、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无实义 ,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三、用作动词Hale Waihona Puke 初中文言虚词“之”字 常见用法
一、用作代词
1、可指代人,多数是代第三人称,他、她(们) ,也可 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如:友人惭,下车引之。出自《陈太丘与友期》其 中“之”字就指代“陈元方”,可译为“他”。
2、可指代物。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其中“之”字指代“狼”。
3、可指代事理。 如:但微颔之。出自《卖油翁》其中“之” 译为“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4、指示代词 ,可译为 “ 这 ” 。 如: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其中“之”译为“这”。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 译 为“的” 。 如:君子之行。《诫子书》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不译。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可译为“到……去、往” 。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之
用作代词
”
的 用
用作助词
法
小 结
用作动词
四、结合《短文两篇》练习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谢谢大家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一)课文回顾
上次学习的课文《过秦论》中,“之”字出现的频率: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 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①烛之武言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者”有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文言虚词“之”用法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9)则芥为之舟。 (10)而莫之夭阏者。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2)之二虫又何知 ? (1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 人匹之,不亦悲乎 ?
一、代词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可代人、代事、 代物、代处所。这时,所指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 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 时也可不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亲戚畔之。 (二)指示代词:这,此。 (1)之二虫又何知?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助词
(一)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 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四)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疑问代词+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五)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其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有时省略)的格式。这时,它的定语是“动词 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或是“形容词”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 学》)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8
(五)宾语前置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9
(二)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 事”、“那”、“那样”等。 1.渔为甚异之
2.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吾欲之南海,则何如?
.
4
二、作助词 (一)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做好这类题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
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这时就可
断定这个“之”字在句中起到. 这个作用。
.
1
.
2
(一)动词,到……去 。
(二)助词。 1.助词, 的 2.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助词,无实义
(三)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2.指示代词,这,此
.
3
翻译 动词:去,往,到
例句: 1、(陈涉)辍耕之垄上。
.
10
巩固练习:
⒈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之”字 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1
5
(二)助词“的” 格式: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
1、于厅事之东北角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无实义。 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示时间持续 的状态。
1.怅恨久之
2.公将鼓之
.
7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 (“者”有时省略)
.
8
(五)宾语前置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9
(二)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 事”、“那”、“那样”等。 1.渔为甚异之
2.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吾欲之南海,则何如?
.
4
二、作助词 (一)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做好这类题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
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这时就可
断定这个“之”字在句中起到. 这个作用。
.
1
.
2
(一)动词,到……去 。
(二)助词。 1.助词, 的 2.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助词,无实义
(三)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2.指示代词,这,此
.
3
翻译 动词:去,往,到
例句: 1、(陈涉)辍耕之垄上。
.
10
巩固练习:
⒈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之”字 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1
5
(二)助词“的” 格式:名词(或形容词)+之+名词。
1、于厅事之东北角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无实义。 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示时间持续 的状态。
1.怅恨久之
2.公将鼓之
.
7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 (“者”有时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