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ppt

1.笑而受之:表修饰 2.而性懧愚:表并列 3.载券契而行:表顺接 4.衣冠而见之:表顺接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27张)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同“于”。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⒋“是” 例:
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④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为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
①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 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 意思是“一起” 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所
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所
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 成名词性词组,代
指人或事物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
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5)用在句中,表停顿,无实意
;
17
2.用作介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赤壁赋》
18索引
1.作副词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四、乃 ★★★★ 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⑵表条件,译为“才、这才、然 后才”、“仅”等。
⑶表转折,译为“却、竟然,居 然”。
文言虚词
;
1
;
2
2014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18个)
;
3
如何理解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 出。 一、首先要注意分清词性 (连词/介词/助词/副词/代词) 二、然后弄清其在文中的语法作用。
⑷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23
2.作副词。 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⑵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你的”。
;
22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 ④时于译乱为石“间这择(其些一)二”扣)之,硿硿焉。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⑶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当于“如果、假使”。
;
10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 译为“着、地”或不译。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构成复音虚词。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而后】才,方才;然后。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
;
20索引
3.复音虚词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⑴恐怕……吧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21索引
五、其 ★★★★★
1.作代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
19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⑷.作在代判词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⑴你,你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15索引
1.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三、乎 ★★★
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②⑴此表非疑孟问德语之气困。于吗周、郎呢者。乎?《赤壁赋》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
16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
⑶作定语,什么
;
14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②徐⑴公程何度能副及词君,也多?么。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③⑵无何疑何以问,战副宰?词以,卓怎异么闻,。哪里。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如】怎么样,怎样 【无何】不久,没多久。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如:四方之民归之, 若水之归下也.
的、
他、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
代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
;
4
;
5
高考语文
近几年高考试题有多套(安徽、北京、湖南、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浙江、 天津)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
题型有两类:客观选择题和翻译题
;
6
夯实基础:必修课本1----5册和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基本篇 目出现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掌握。
;
11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2.作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你,你的。
;
13索引
二、何 1.疑问代词 ①大王来何操?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 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邻⑴国作之宾民语不,加什少么,,寡哪人里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
9
一、而 ★★★★★
1.作连词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惑而不从师
⑴表转折关系。然而、可 是、却。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又”、“和”或不译。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5)用在句中,表停顿,无实意
;
17
2.用作介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赤壁赋》
18索引
1.作副词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四、乃 ★★★★ 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⑵表条件,译为“才、这才、然 后才”、“仅”等。
⑶表转折,译为“却、竟然,居 然”。
文言虚词
;
1
;
2
2014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18个)
;
3
如何理解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 出。 一、首先要注意分清词性 (连词/介词/助词/副词/代词) 二、然后弄清其在文中的语法作用。
⑷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23
2.作副词。 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⑵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你的”。
;
22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 ④时于译乱为石“间这择(其些一)二”扣)之,硿硿焉。 ⑤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⑶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 相当于“如果、假使”。
;
10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 译为“着、地”或不译。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构成复音虚词。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而后】才,方才;然后。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
;
20索引
3.复音虚词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⑴恐怕……吧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21索引
五、其 ★★★★★
1.作代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
19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⑷.作在代判词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⑴你,你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15索引
1.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三、乎 ★★★
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②⑴此表非疑孟问德语之气困。于吗周、郎呢者。乎?《赤壁赋》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
16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
⑶作定语,什么
;
14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②徐⑴公程何度能副及词君,也多?么。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③⑵无何疑何以问,战副宰?词以,卓怎异么闻,。哪里。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如】怎么样,怎样 【无何】不久,没多久。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如:四方之民归之, 若水之归下也.
的、
他、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
代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
;
4
;
5
高考语文
近几年高考试题有多套(安徽、北京、湖南、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浙江、 天津)单独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
题型有两类:客观选择题和翻译题
;
6
夯实基础:必修课本1----5册和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基本篇 目出现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掌握。
;
11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2.作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你,你的。
;
13索引
二、何 1.疑问代词 ①大王来何操?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 ③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邻⑴国作之宾民语不,加什少么,,寡哪人里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
9
一、而 ★★★★★
1.作连词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惑而不从师
⑴表转折关系。然而、可 是、却。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又”、“和”或不译。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