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组件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电站运行与管理

电力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电站运行与管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分布式发电电站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布式发电电站指的是将发电设备分散部署在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终端,通过当地资源进行发电,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不同,它具有更灵活、更节能、更环保的特点。
然而,分布式发电电站的运行与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本文将系统探讨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 分布式发电电站的类型及其特点在分布式发电电站中,常见的类型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储能系统、微型水电站等。
每种类型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太阳能发电的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适用于大部分地区,并且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建设相对简单、维护成本较低。
风能发电则依赖于风力资源,适用于海岸线附近和高海拔地区,但同时也面临着受限于天气条件和可靠性的问题。
储能系统则能在不稳定的电网环境下提供稳定的电力输出,但其成本较高。
微型水电站则可以利用河流或者人工水渠的水流进行发电,但缺乏适用场景。
2. 分布式发电电站运行中的挑战在分布式发电电站的运行中,面临着以下几个挑战。
首先是电网的接入问题。
由于分布式发电电站的数量较多、地点分散,接入电网需要考虑电网容量和稳定性。
如果分布式发电电站的接入超过电网的负荷能力,就可能对电网造成压力,甚至导致电网事故。
其次是能源管理问题。
分布式发电电站通常是由不同的能源设备构成,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和储能系统等。
如何合理利用能源,进行能量的平衡和分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最后是设备维护问题。
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站,分布式发电电站的设备分布较广,维护起来更加困难。
如何建立高效的设备维护体系,以及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故障,对于提高分布式发电电站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3. 分布式发电电站的管理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挑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案。
首先是建立合理的评估和规划机制。
在电力系统建设之前,需要对当地的资源、电网情况、需求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容量、数量和部署方案,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何有效地进行电力调度与管理,确保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效运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的概念、挑战、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是指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产生的电能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它包括光伏电池阵列的功率调度、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负荷管理等方面。
二、挑战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波动性较大,天气变化、光照强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光伏阵列的发电能力,使得电力调度变得复杂。
其次,光伏系统的规模较小,分布广泛,缺乏统一的调度与管理平台。
再次,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
三、技术为了解决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问题,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首先是光伏电池阵列的功率控制,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和光伏阵列的优化布局,实现对光伏发电功率的精确控制。
其次是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通过储能系统对多余能量进行储存,以备不时之需,从而实现电能的平衡调配。
此外,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通过分布式电力管理系统,实现对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调度。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在未来将面临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技术的进步将为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
其次,政策的支持将推动光伏发电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和电力调度与管理的发展。
同时,光伏发电系统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利用,例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电力调度与管理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总结: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涉及到光伏电池阵列的功率调度、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和负荷管理等方面。
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研究随着可再生能源消纳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分布式供配电技术成为解决电能供应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分布式供配电技术是指将传统集中供配电系统中的发电、变电和配电等环节以分布式方式进行组织,实现电力的灵活供应和配置。
相对于传统的集中供配电系统,分布式供配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分布性:分布式供配电技术将供电环节分散至用户侧或发电源侧,减少了输电线路的长度和传输损耗,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 可控性:分布式供配电技术可以通过智能电网系统实现对电力的监控、控制和调度,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效率。
3. 可靠性: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的多源多电,可以在供电故障或灾害发生时实现自主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应急能力。
4. 可持续性:分布式供配电技术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有效促进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二、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布式供配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分布式发电技术:研究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
同时,还需要研究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优化,实现发电资源的高效调度和利用。
2. 分布式电力储能技术:研究储能设备的性能改进和成本降低,探索新型的电池技术和储能技术,如超级电容器和纳米电池等,以提高智能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分布式电能管理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中的电能管理算法和策略,实现电力的需求响应和优化配置。
通过智能电表和通信技术,实现用户对电能的监控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智能电网安全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中的安全防护机制,保护分布式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研究分布式电能的安全传输和数据隐私保护,提高智能电网的抵御能力。
三、分布式供配电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的推广应用,分布式供配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运维与管理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运维与管理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要确保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长期稳定、高效地运行,科学的运维与管理至关重要。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通常由光伏组件、逆变器、配电箱、电缆等设备组成,安装在建筑物屋顶、墙面或其他闲置空间。
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条件、设备老化、灰尘遮挡等,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管理。
首先,我们来谈谈日常的巡检工作。
巡检人员应定期对光伏组件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是否有破损、裂纹、热斑等问题。
热斑是光伏组件常见的故障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组件烧毁,影响整个系统的发电效率。
此外,还要检查组件表面的清洁度,及时清理灰尘、鸟粪等污染物,以保证组件能够充分接收阳光。
对于安装在屋顶的光伏系统,还需要检查屋顶的防水情况,防止因安装光伏组件而导致屋顶漏水。
逆变器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负责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因此,对逆变器的维护至关重要。
巡检人员应定期检查逆变器的运行参数,如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出功率等,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工作。
同时,要检查逆变器的散热风扇是否正常运转,通风口是否堵塞,以防止逆变器因过热而损坏。
另外,逆变器的软件也需要定期更新,以修复可能存在的漏洞,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配电箱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的电力分配和保护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其内部的断路器、接触器、熔断器等元件是否正常工作。
要确保配电箱的接地良好,以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
电缆也是系统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需要检查电缆的外皮是否有破损、老化等现象,接头是否松动,以避免发生短路或断路故障。
除了定期巡检,故障的诊断与处理也是运维工作的重要环节。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运维人员应迅速定位故障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
例如,如果光伏组件出现短路故障,可能是由于组件之间的连接线破损导致的,需要及时更换连接线。
智能电网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详解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智能电网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详解智能电网中的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成为现代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运行,介绍其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和优势。
一、什么是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RMS)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分布式能源资源进行集成和管理的系统。
它能够实现各类能源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优化配置,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是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的关键。
二、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构建1. 数据采集与监测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首先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地采集各类能源设备的运行数据,包括能源的产生、消耗、负荷等信息。
这些数据被输入到系统中,为管理系统提供准确的能源状态分析和供需预测的基础。
2. 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系统根据电网负荷、能源供应情况、能源价格等因素,对各类能源设备进行调控,使得电力的产生和消耗在整个系统内达到均衡和高效。
同时,系统还可以对能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确保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网络通信与控制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实现各类能源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互联互通。
通过网络通信技术,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和控制指令的交互。
能源设备可以根据系统的调度指令,合理安排产电和消电的时间和能力,实现电力系统的综合优化。
三、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1. 信息模型建立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各类能源设备的信息模型,对设备进行建模和描述。
通过准确的模型和实时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进行精确的能源状态估计和分析,为合理的能源配置和电力调度提供依据。
2. 决策与控制基于能源设备的信息模型和采集到的实时数据,系统可以进行能源调度决策和控制。
根据电力市场的需求和能源供需的平衡,系统能够合理分配各类能源设备的功率,实现电网的稳定运行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站管理与运维技术

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站管理与运维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光伏发电系统成为了重要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之一。
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由多个独立的光伏发电装置组成,将电能输出到配网系统,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然而,这种系统的管理与运维技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电站管理技术1. 性能监测与分析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站管理技术包括对光伏组件、逆变器等设备的性能进行监测与分析。
监测可以通过安装在设备上的传感器获取数据,例如光伏组件的温度、辐照度等参数。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到系统的整体性能。
2. 故障检测与维修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等设备可能发生故障,这对电站的运行和发电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电站管理技术需要能够及时检测故障,并快速响应进行维修。
通过采用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当发现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发送警报,提示运维人员进行维修。
3. 数据管理与分析电站管理技术需要有效管理电站的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数据、气象数据、发电量数据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比如发现设备故障的模式、预测未来的发电量等,为运维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还可以将数据用于电站的性能评估和优化,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二、电站运维技术1. 定期检修与维护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定期检修与维护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延长设备寿命的重要环节。
定期检修包括对设备的外观检查、清洁、紧固螺栓等工作,以及对设备运行参数的监测。
维护包括设备的润滑、更换损坏的部件、调整设备的位置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运行安全管理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安全是运维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安全检查、应急预案、事故处理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电站的安全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分布式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方式,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系统地梳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概述分布式发电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分布式发电技术的种类、特点及其优缺点;再次,本文将重点分析分布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微电网、配电网和智能电网等;本文将总结分布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知识,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分布式发电技术概述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是指将小型、模块化的发电系统布置在用户端或靠近用户端的地方,这些发电系统通常与主电网相连接,但在必要时也可以孤岛运行。
DG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分布式发电技术涵盖了多种发电形式,包括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小型水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
这些发电技术各有特点,但都具备共同的优势:一是靠近用户侧,可以减少输电和配电的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可以作为主电网的补充,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三是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每个发电单元通常都配备有自动控制和保护设备,以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行。
当主电网出现故障或需要维护时,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孤岛运行,继续为用户供电,这大大增强了电力系统的韧性和可靠性。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更好地与主电网进行协调和优化,实现能源的互补利用和最大效益。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分布式发电技术将在全球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分布式状态估计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V o l _ 2 9 No . 9
S e pt .201 3
中图分类号: T M 7 3 4
文献标志码 : A
分 布 式状 态估计 技 术在智 能变 电站 的应 用
田江- , 钱科军1 , 梁锋2
( 1 . 苏州供 电公 司,江苏 苏 州 2 1 5 0 0 4 ; 2 . 国电南瑞科 技股 份 有 限公 司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3 ) Appl i c a t i o n o f Di s t r i bu t e d S t a t e Es t i ma t i o n i n Sm ar t Su bs t a t i o ns
曩
Smar {G r i d
第 2 9卷 第 9期 2 0 1 3年 9月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8 1 4 ( 2 0 1 3 ) 0 9 — 0 0 2 7 — 0 5
电网与清洁能源
P o we r S y s t e m a n d Cl e a n E n e r g y
T I A N J i a n g , Q I A N K e - j u n , L I A N G F e n g
( 1 . S u z h o u P o w e r S u p p l y C o mp a n y , S u z h o u 2 1 5 0 0 4 , J i a n g s u , C h i n a ; 2 . N A R I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 , L t d . , N a n j i n g
i mp r o v e s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a c c u r a c y o f t h e f u n d a me n t a l d a t a i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式组件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宋人杰,李晓华(东北电力学院信息系,吉林吉林132012)摘要:对CORBA 和COM/DCOM 两种分布式组件标准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比较了两者的体系结构、核心技术与实现机理,并介绍了采用C/S 和B/S 混合模式的变电管理系统的组成以及CORBA 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CORBA; COM/DCOM; ORB; 变电管理; 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897(2004)01200602030 引言近年来,局内MIS 网的建立,为供电局的生产管理、调度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提供了技术保障,相应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使供电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这对变电所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必要研制开发一套变电所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目前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两种结构:一种是两层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C/S),另一种是三层的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结构(B/S)。
C/S 方式和B/S 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C/S 模式具有成熟的设计开发方法和工具,有交互性强、界面友好、安全性高等特点。
B/S 模式则简化了客户端,降低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开销。
多层结构克服了两层结构的维护成本高、负载平衡能力难度大、系统伸缩性差等弊端成为如今主流的应用模式。
对于B/S 方式,关键是中间件技术,它存放在应用服务器层,客户端直接访问中间组件,由中间组件和数据库交互,数据经中间组件处理后将结果送回到客户端。
当应用逻辑发生变化时,只须改变中间组件,这为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扩展提供了方便。
1 CORBA 与COM/DCOM 分析比较CORBA 和COM/DCOM 虽同为分布式组件标准,但二者无论在实现机理还是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1.1 体系结构1.1.1 CORBA 体系结构CORBA 的最终目的是分布式软件集成。
COR 2BA 即代表了一种软件开发模式,一种软件开发标准,也提供了软件开发必需的服务和可以使用的工具集合,因此CORBA 整体上是由/对象请求代理0、/CORBA 服务代理0、/CORBA 工具集0与符合CORBA 标准的各种应用程序对象综合而成。
图1为CORBA 的体系结构图,其中开发人员仅仅需要完成由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其余均由CORBA 本身提供[1,2]。
图1 CORBA 的完整体系结构Fig.1 Whole system structure of CORBAORB 是连接应用程序、各种对象、CORBA 服务及CORBA 工具集的核心。
也正是ORB 将这些构成CORBA 图景的元素有序地分割开来,而这种分割是CORBA 实现分布式软件集成和即插即用的全部秘诀,ORB 主要实现以下分割:a)对象方法、服务的定义与它们的实现之间的分割;b)请求/客户0与响应/服务器0之间的分割;c)CORBA 基础设施开发者与CORBA /受益者0的分割。
CORBA 基本服务为基于CORBA 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提供了对象级别的服务。
在CORBA 中,有16种基本服务,如Lifecycle Service 、Relationship Ser 2vic e 、Naming Service 等。
CORB A 工具集(CORBA Facilities)为基于COR 2B A 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提供了应用级别的服务。
CORB A 工具集被分为横向工具集和纵向工具集。
横向工具集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用户界面、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和任务管理;纵向工具集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医疗保健、金融服务、电讯、电子商务和制造。
60第32卷 第1期2004年1月1日继电器RELAYVol.32 No.1Jan.1,20041.1.2 COM/DCOM 体系结构DCOM 的组件创建和通信都依赖于COM 运行库,而分布在网络中的DCOM 组件还要借助于DCOM 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2]。
COM 运行库在整个COM 对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充当了组件程序和客户程序之间的桥梁,尤其是在组件对象的创建过程中,以及在对象管理、内存管理和一些标准化操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安全提供器提供了一种表示安全角色(一般为用户账号)的方法,一种鉴定安全角色(一般通过口令或私有钥匙)的方法,以及管理安全角色和其鉴定数据的一套机制。
如果一个用户要访问被保护的资源,则他必须把其安全角色或鉴定数据传递到资源,然后资源请求安全提供器对客户进行鉴别。
DCE 、RPC(分布式计算环境、远程过程调用)和协议栈共同完成网络环境下的列集和散集处理。
图2 DCOM 体系结构F ig.2 System structure of DCOM1.2 实现机理1.2.1 CORBA 实现机理CORBA 使用接口定义语言IDL 定义服务和对象方法,借助ORB 这些定义可以在任何编程语言、代码模块中实现。
客户对方法、服务的请求,并不是直接传递给被请求服务器,而是调用存在于客户端中一个称为Stub 的对象,再由Stub 对象把请求转交给ORB,由ORB 检查服务器的位置、状态,决定服务绑定的方式。
Stub 对象通过ORB 把数据Mar 2shaling 到服务端的机器时,在服务端的Skeleton 对象便会把这些Marshaling 数据/还原0成服务端机器使用的正确格式,然后Skeleton 对象便会根据客户端要求的服务调用CORBA 对象,最后当服务端的CORBA 对象执行完毕,就会通过Skeleton 对象把结果再Marshaling 回传给客户端的Stub 对象,经由Stub 对象恢复数据格式后,再回传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1.2.2 COM/DCOM 实现机理COM/DCOM 的实现机理就像一个剖开的洋葱[3],由里到外所采用的技术分别为Windows 、编程语言、COM/DCOM 、Transaction server 、消息服务和群集服务。
COM/DCOM 这种技术本身并不能单独实现真正的分布式编程,而要同时采用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 、消息服务、群集服务等技术。
1.3 其他COM/DCOM 与CORBA 仍然有许多相异的地方以及能力上的差异。
如CORBA 具有负载平衡、容错能力和对象位置透明性,而COM/DCOM 则根本不具备这些能力。
至于命名机制和触发事件机制,COM/DCOM 的功能也比CORBA 要弱。
2 变电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决定采用C/S 和B/S 两种模式混合的模式进行具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在本项目中,C/S 方式主要完成变电所所内信息管理和数据上报工作,它的实现框架对应于体系结构图中的下半部分。
B/S 方式主要实现数据的发布与浏览,它的实现框架对应于体系结构图的上半部分。
其中,CORBA 对象充当系统的中间件和核心,负责远程数据的查询以及更新等任务,借助于ORB 具有位置透明性和动态定位等特性。
本地C/S 客户通过调用接口来和CORBA 对象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流,主要负责变电站日常信息管理如设备信息管理、设备缺陷管理、事故故障管理、检修记录管理等工作,并提取出上报数据适时进行递交。
而上报数据则通过CGI WEB 程序借助于同一个CORBA 对象进行Intranet 发布,实现数据的网上浏览与查询。
图3 系统体系结构图F ig.3 Diagr am of system structure3 系统实现3.1 CORBA 对象的实现CORBA 对象本身为DELPH I 5.5开发的61宋人杰,等 分布式组件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CORBA Data Module,通过ADO连接到后台MS SQL Server数据库,其IDL语言描述为:interface Iremoteservercorba:Midas::IAppServ2 er{void applydevicedelta(inout any devicedelta);void applyevents(inout any eventsdelta);.........void getstation(in wstring regionname,in wstring tablename,inout any stations);.........void logincenter(in wstring userid,in wstring password,inout any right);.........};这些接口内的方法由客户程序进行调用,完成远程数据的更新与浏览。
CORBA服务器中的同步模块,主要利用组播技术实现客户与服务器端数据同步任务。
具体实现时首先定义如下的接口方法: void synchronize(in wstring region,in wstring sta2 tion,in wstring tbname,inout any detaildata);有同步需求时,就向客户组播同步消息,客户端接收到组播消息后,从本地数据库提取数据,然后调用接口方法传送给服务器实现数据同步。
3.2客户端实现客户端调用服务器端的接口方法实现远程数据上报和浏览查询。
其中接收同步消息和完成数据同步的核心代码为:case(wsagetselectevent(message.lparam))of fd_read:begin......winsock.recv(sock,recvbuf,bufsize,0);recvmsg:=format(.%s.,[recvbuf]);if recvmsg=.synchronize.then//调用同步程序Synchronizes;end;end;4结论本文介绍的变电站管理系统采用C/S和B/S 两种模式混合的模式,C/S方式主要完成变电所所内信息管理和数据上报工作,B/S方式主要实现数据的发布与浏览。
该系统采用CORBA对象作为中间件,完成远程数据的查询以及更新等任务。
由于该系统采用组件的程序设计方法使其具有可扩充性、可扩展性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
参考文献:[1]潘爱民(PAN Ai-min).COM原理与应用(Pr inciplesand Application of CO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 ess),2000.[2]OMG.The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Ar chitectureand Specificatio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0.[3]刘晖,沈钧毅,林欣(LIU Hui,SHEN Jun-yi,LINXin).用CORBA创建电子商务系统(Establishing E-commerce Syst em wit h CORBA)[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Hope Electron2 ics),2000.收稿日期:2003201223;修回日期:2003203226作者简介:宋人杰(1963-),女,硕士,教授,从事电力系统仿真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