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10月刊9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张美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 术 论 坛208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
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
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
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
如被称作中国最早“和谐”观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易经中的“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等等的相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实际”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特征是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实现需要借助民族形式。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最终实现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民族形式〔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017-04卢忠帅(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020年2月第43卷第1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Feb.2020Vol.43 No.1〔收稿日期〕2019-12-24〔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9CDJJ02)。
〔作者简介〕卢忠帅(1982-),男,山东莒南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热潮高涨,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
研究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等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动力问题,以期为正确处理民族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结合起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从鸦片战争幵始,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遭遇了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民族、国家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虽然经过艰辛的探索,勾画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
直到马克思主义这样先进、科学的思想武器传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这一窘境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创造解除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文化窘境。
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飞跃。
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
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相促进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为原则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这些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前提。
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成果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又具有糟粕性的成分。
对此,实际中应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问题,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某些扭曲和变形,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成果;结合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任务。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在传统上属于西方文化,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
要使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把它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中国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要得到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思想资源的意义,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忽略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谈。
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再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特殊的文化体系。
”[1]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封建专制社会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哲学宗教、教育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文物、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民间风俗,等等。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在道德观念方面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家庭、尊老爱幼、忠诚
守信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类解放、平等和社会公正等理念相契合,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的生长。
其次,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影响。
中国
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价值观念与马
克思主义关注社会集体的思想相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
然而,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
传统文化中的等级
观念、封建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等都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自由和革命精
神相冲突。
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
考和去留取舍的处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形态和制度体系,涵盖了诗、书、画、礼、乐、易、春秋、战国、官学等众多方面,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益的思想,如仁爱、诚信、孝道、禅宗、道教等,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本质的论断和社会公正的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和哲学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制度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如古代的官学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招聘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向更加公正、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借鉴、补充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保持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推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创新,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 国家需要的 程度。” 自俄 国十月革命一声炮 响,给 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的问题就一直是国人不断探索取得进 步 的 要 点 。而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是 指在 中 国大 地 上 由 中 华 民族 共 同创 造 的相对于现代化 而言 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中国的传统文 化博大精深,而各领域学者对其内涵 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值得注意 的 是 ,由于人们在认识和 改造 自然的过程 中,存在着客观和人类主观影 响 而 产 生 的 局 限 性 ,所 以传 统 文 化 并 非 全部 都 是 值 得 继 承 、 发扬 的优 秀文化,同样存在这需要改良甚至摒弃的地方。 1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 ( 1 )客观上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中 国近代社会来说是具有必要性 的,马克思主义之所 以可 以进行中国化 的转变 ,还是 由于中国社会 的需要导致。近代 以来 ,即第一次鸦片战 争之后 ,中国社会逐渐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约束改变为半殖 民半封建 社会,中华 民族面临的两大历 史任务分别是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两 座大山和 实现 国富 民安 ,但之 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戊戌变 法 等 多 次 尝试 均 未 能 实 现 这 一 历史 任 务 。从 这 些 尝 试 中可 以看 出 ,对 西 方 科 技 、文 化 的生 搬 硬 套 是 无法 使 中 国崛 起 、 自强 的 ,是 不 符 合 中 国文化传统的,遂 当时 中国未来的走 向成为 了众多思想家 、革命家思 考讨论的热点,普遍在盼望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兼容,可 以救 中国 社 会 于 水 火 的 新 文化 出现 。十 月革 命 的胜 利 正 是 给 中 国 的这 一需 求 提 供 了契机,马克思列 宁主义很快成为 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 主义虽然来源于西方 ,但其中的很多理论 品质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 的需 求 ,所 以 自从 马克 思主 义 来 到 中 国 , 民主 革 命 变 得 焕 然 一新 , 马 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结合在社会实践 的客观层面上来说是必然
文 化 艺术
马 克思师 范大 学 ,北京 1 0 0 0 4 8 )
摘 要 :马克思 主 义在 中 国的传 播 与发展 ,在 中国革 命 史乃 至 中国 历史 上所 占的地位 重 大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问题 是毛 泽 东在六 届 六 中全会 上 明 确 提 出并 科 学阐释 的 ,其研 究 过程 必 然要适 应 于 中国 的具体 国情 ,同时 与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有 机结 合有 着 千丝 万缕 的 关 系。本 文 主要从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 化 和 中 国传统 文化 结合 的 必然性 和相 互之 间的影 响对 二者 的 关 系进行 了探 讨和 分析 。 关键词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中国传 统文 化 ;必 然性 ;关 系
的。
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自由发展 的条件 。”与中国传统文化 所倡导的 “ 天 下为公 ”和 “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 出”的大同社会虽然有所不同,但存 有相似 ,大 同社会的理想也成为 了中 国广 大 人 民接 受 马 克思 主 义 ,追 求 共产 主 义 社会 的 思维 基 础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 1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作用。一方面 ,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传播的过程 中吸收 了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 的精髓 ,形成了中 国化 了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优 秀 的传 统 文 化 对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起 到 了 推 进 的作 用 ,其 一 ,前 文 提 到的 “ 经 世 致 用 ” 思 想促 使 了 “ 实 事 求 是 ” 这 一 思想 灵 魂 的阐 发 ,新 民主 主 义 革 命 期 间 , 毛泽 东 吸收 了 “ 经 世 致 用 ” 的 思想 ,在 其 “ 新 民 主主义论 ”中提炼出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灵魂,从而更好地指导 全党革命 的路线和政策。其二,传统而高 昂的民族精神为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提供 了不断取得进 步的动力 ,近代 以来,中国在历 史的道路上 遭受了无数险 阻,但团结 自强爱国的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 中国,使得 人才辈出,逢 凶化吉 ,强大的精神 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 了支 持。其三,从古至今流传的 “ 民本 思想 ”到近现代至当代 中国,在马 克思主义的熏陶下 ,形成为 “ 群众路线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 的历史 作用得到发挥 。但另一方面 ,传 统文化 中落后的成份也在一定程度在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如民主意识 问题 、小农思想等等,文化 中 长 期而 根 深 的糟 粕 随之 也 会 带来 不 利 的影 响 。 (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到来也 使得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 了变革,如形成了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新 民主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后 ,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提供 的现代化科学思想,也促进 了中国传统文化本 身 的现代化进程,使其更好地与时俱进成为了可 能,同时在保持民族 特色 的前提下,促进了中国文化建构新模式的形成 ,吸收 了更多的外 来优秀文化成份,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 党的十八大报 告中指 出:“ 要建设优秀传 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 以,在看待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关系 的时候 ,我们要秉承史论结合、批判继承的原则,弘扬传统文化优秀 的一面,摈弃其糟粕的部分,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和进步为标准,不断推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二 者之 间 的 良性 互 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