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药物的吸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制药专业)-已修订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代码:05101902 课程类型: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54 学分:3实验(训)学时:12 自主学习学时:4考核方式:分散一、课程教学目标生物药剂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并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目的是:对体内过程进行定量描述,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为从事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毒副反应,以及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4.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药物的体内过程;3.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4.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讲课时数] 3学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目的要求]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4.掌握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5.熟悉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4.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5.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吸收与制剂设计[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讲课时数] 1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9,实验学时6。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练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三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A11、下列关于药物注射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的注射给药都没有吸收过程B、水溶液型注射液药物释放最快C、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吸收D、大分子药物主要经淋巴吸收E、分子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2、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其剂量应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E、维持不变3、药物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真皮层起效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人体内的过程4、静脉注射的缩写是A、ivB、iaC、icD、scE、im5、只适用于诊断和过敏性试验的注射方法是A、静脉注射B、肌肉注射C、动脉注射D、腹腔注射E、皮内注射6、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最慢的是A、水溶液B、油混悬液C、水混悬液D、O/W乳剂E、W/O乳剂7、关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B、不受胃肠道pH和酶系统的破坏C、主要分为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D、舌下黏膜的渗透能力比颊黏膜差E、颊黏膜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8、下列给药方式安全性高,可随时停止用药的是A、静脉注射B、口服给药C、肺部给药D、肌肉注射E、皮肤给药9、下列关于直肠给药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胃肠道刺激B、减少肌肉注射的耐受性C、吸收比口服慢D、距肛门口6cm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E、直肠药物吸收有两条途径10、口腔黏膜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A、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B、颊黏膜>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C、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舌下黏膜D、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舌下黏膜E、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11、以下注射给药存在首过效应的是A、鞘内注射B、肌肉注射C、静脉注射D、腹腔注射E、动脉注射12、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是A、角质层B、透明层C、真皮层D、皮下脂肪组织E、网状层13、影响鼻黏膜给药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B、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C、带负电荷的药物容易透过D、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E、未解离型药物吸收好14、关于眼部给药叙述错误的是A、角膜吸收起局部作用B、结膜吸收起全身作用C、小分子药物吸收快D、表面张力小的药物吸收快E、亲脂性越高,药物越容易透过角膜15、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A、口服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二、B1、A.气管B.支气管与细支气管C.肺部D.口腔E.心脏关于不同大小药物粒子的到达部位<1> 、2~10μm的粒子A、B、C、D、E、<2> 、大于10μm的粒子A、B、C、D、E、<3> 、2~3μm的粒子A、B、C、D、E、0、A.口服给药B.肺部吸入给药C.经皮全身给药D.静脉注射给药E.A、B和C选项<1> 、有首过效应的是A、B、C、D、E、<2> 、没有吸收过程的是A、B、C、D、E、<3> 、控制释药的是A、B、C、D、E、<4> 、起效速度同静脉注射的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学分:2 ;学时: 36小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七、其他说明: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
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模拟试题2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建平。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紧密联系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的实践。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第四章药物的分布第五章药物代谢第六章药物排泄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第八章单室模型第九章多室模型第十章多剂量给药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第十五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附录一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附录二拉普拉斯变换附录三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Caco-2细胞模型的的来源和其主要应用及不足之处?来源:人结肠主要应用:研究药物吸收的潜力研究药物转运的机制,包括吸收机制和排除机制研究药物、营养物质、植物性成分的肠道代谢不足之处:细胞培养时间过长该模型本身为纯细胞系,缺乏在小肠上皮细胞中的黏液层缺少细胞培养标准以及试验操作标准,使结果有时缺乏可比性已知某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1h-1,吸收速率常数为1h-1,表观分布容积为10L,最低有效浓度为2. 2ug/ml,今有10mg、20mg、20mg、50mg的片剂,其吸收率为80%。
①若每天3次给药,应选用哪一种片剂?②若服用20mg的片剂,要维持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每天应服几次?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溶剂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简述肾小管主动分泌过程及其特征。
过程:主动转运特征:一需要载体参与二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的抑制三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梯度转运四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五有饱和现象,当血药浓度逐渐增高时,肾小管分泌量将达到特定值,该值被称为肾小管的饱和分泌量六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实验要求持续多长时间?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概要】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英文名称:biop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药学本科、药物制剂本科、药学(营销方向)本科选用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刘建平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2学时)【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体内,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ADME过程均存在“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对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即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影响这种量变规律的因素。
为剂型设计、制备工艺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在保证药品质量、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通过对药学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基础知识踏实、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精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药学人才。
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鼻腔的血液循环、分泌机制及纤毛的运 动均会影响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 鼻腔粘膜中杯状细胞和粘液腺分泌的粘 液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粘液是影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鼻腔吸收 的因素之一 --胰岛素、前列腺素、黄 体酮
21
药物的理化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较易通过鼻 粘膜吸收;大于1000明显降低 粒子大小:大于50μm的一进入鼻腔即沉 积;小于2μm的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 均不能停留在吸收部位 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好;相对 分子质量300以下的药物可以通过细胞的 水溶性通道吸收而不受脂溶性的影响 解离度:非解离型易吸收
5
影响注射给药吸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因素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 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是上臂三角肌>大 腿外侧肌>臀大肌
6
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的既可以通过血液也可以通过 淋巴液转运,主要由血管转运 分子量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对注射 剂吸收影响不大
7
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混悬注射剂的局部沉积 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并浓集在RES(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肝 、脾等脏器
17
鼻腔结构和药物吸收
鼻腔粘膜总面积为150cm2,鼻粘膜上还 有众多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 面积 鼻粘膜分为三部分:前庭部、呼吸部和 嗅部。其中主要吸收部位是呼吸部的鼻 中隔和鼻甲粘膜 药物的嗅部转运可能绕开BBB,是脑靶向 DDS的一个重要方向
18
鼻腔的构造
19
药物经鼻粘膜的吸收一般认为是被动吸 收过程为主 主要是经鼻粘膜上皮细胞的脂质通道和 水性通道两种吸收途径 脂质途径为主,亲脂性药物易于吸收, 生物利用度近100% 相对于空肠粘膜、直肠粘膜,鼻粘膜的 水性孔道分布较丰富
3.生物药剂学-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剂型因素
(一)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鼻粘膜吸收主要途径为渗透通过细胞脂质膜, 吸收速度接近于静脉注射。
(二)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大小 <1000的药物较易吸收。>1000的药物吸收明显降低。
如:胰岛素(5200)吸收量约为15% 葡聚糖(70000)吸收量为3%
三、皮肤给药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给药系统性质 透皮吸收促进剂 离子导入技术
生理因素
渗透性:阴囊>耳后>腋窝区>头部>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用塑料或软膏
后,防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 渗透性变大。 微生物及代谢酶代谢作用:设计前体药物。合成渗透性 大的前体药物,通过皮肤时代谢,继而进入体循环。 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 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皮肤病变渗透性改变。如皮肤溃烂、烧烫伤、皮肤炎症
可溶性药物以溶液剂或气雾剂给药吸收良好。 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中分布位置有关。
>50μm一进入鼻腔即沉积,不能达吸收部位 <2 μ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中 粒径应为2-20μm。 局部作用药为避免肺吸收,粒径应大于10μm.
吸收促进剂
改善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及胆酸盐等
如:二甲基环糊精可使胰岛素在鼻腔吸收接近 100%。 选择辅料时,除了考虑增强药物的吸收外,还要 避免对鼻粘膜的伤害。
(①改变膜结构,增加流动性通透性; ②降低鼻黏液粘度; ③酶抑制剂减少蛋白水解酶对多肽蛋白质药物的降解)
五、肺部给药
呼吸器官的结构 肺泡3~4亿个,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令狐文艳【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 E.排泄2.药物转运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3.药物处置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4.药物消除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四、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D二、多项选择题1.ACDE 2.ACE 3.CDE 4.DE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 肺部给药
• 用于肺部疾病; • 也可以经过肺泡起到全身治疗的作用; 肺部给药的优点:起效快,避免肝首过效应。
问题
• 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
Y
o
u
r
B
u
s
i
n
e
s
s
C
o
m
p
a
n
y
s
l
o
g
a
n
i
n
h
e
r
e
• 口腔黏膜特点
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 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避开肝脏首过效应。
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 生理因素
被动扩散为主; 口腔黏膜渗透性介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 唾液的冲洗作用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 剂型因素
1. 舌下给药主要的缺点:受到唾液的冲洗作用影 响,保留时间短;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 肌肉注射: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肌肉注射药物的水溶液,一般在10-30min内吸收 ,通常在注射后1-2h内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注射部位的按摩和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子量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 优点 1.血管丰富 、渗透性大; 2. 无首过效应 3.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与静脉相当 4. 鼻腔内给药方便
• 鼻腔给药的特点:
1. 鼻腔黏膜有众多的细微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药物吸收 的有效表面积,鼻上皮细胞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能使药 物快速通过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 2.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肝,胃,肠的代谢,对于 在胃,肠和肝分解代谢的药物尤其适用; 3. 鼻腔中黏液纤毛将药物从鼻甲部位向鼻咽部位传送,这 样大大缩短了药物与吸收表面积的接触时间;
肌肉注射
• 特点:
1.存在吸收过程;
2. 药物起效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且比静脉注射安全; 3. 比皮下注射刺激性小,应用较广; 4. 分子量大的药物难透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 5. 一般为2-5ml,溶剂多为水; 6. 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另一种途径是经附属器吸收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等进 入真皮和皮下组织高分子或解离型药物通过附属器而被动 扩散。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 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和种属的差异; 2. 药物经皮渗透存在身体部位的差异; 3. 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药物的渗透率也提高;
• 药物因素 1. 剂型因素:
分子量小的药物既能进入毛细血管,也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分子量很大的药物难于通过毛细血管的牛皮细胞膜和毛细 血管壁上的微孔,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本身对注射剂的吸收速度 影响不大。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剂型的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剂>油混 悬液
剂型对药物的释放影响较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 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 溶解于分散药物的介质不但会影响药物的释放,有些 亦会、影响皮肤的渗透性。 例如:氢化可的松与丙二醇 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是被动扩散,随着皮肤表面药物 浓度的增加,渗透速率增加。
• 透皮吸收促进剂
• 乙醇、异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和甘油等作为潜溶剂 可增加药物在基质和皮肤中的溶解度;
皮下与皮内注射
• 特点:
1.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的吸收比肌肉注射慢,有时甚至比
口服吸收还慢; 2. 皮下注射容量每次1-2ml,皮内注射容量0.1-0.2ml; 3. 对于皮下注射而言,身体不同部位皮下注射后药物吸收 速度不同;
其他部位注射
• 动脉注射 • 腹腔注射
• 鞘内注射
脂溶性的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更易通过表皮细胞膜。 组织液是极性的,故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 性更佳;药物在油、水中均难溶,或亲脂性太强常常难以 吸收; 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 量大于60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熔点也能也能够影响经皮渗透性能,低熔点的 药物容易渗透过皮肤
• 乳剂型注射剂
1. 可以作为长效 2. 巨噬细胞---肝、脾、肺(静脉注射) 3. 淋巴循环(肌肉注射) 4. 用作靶向抗癌制剂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 优点:
1. 2. 3. 4. 5. 避开肝首过效应 避开胃肠道的降解作用 给药方便 起效迅速 无痛无刺激,耐受性好
局部作用剂型: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剂。 全身作用剂型:舌下片、黏附片、贴膏剂
• 溶液型注射剂 1.溶媒
水溶液>非水溶剂 对于油溶液剂型: 药物的吸收速率与O/W分配系数成反比 难溶性药物:乙醇,丙二醇,甘油或聚乙二醇
2. PH 3. 渗透压 高渗,吸收 4. 辅料 高分子的附加剂可以调节吸收速率
• 混悬型注射剂
1. 药物在组织液中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2. 溶解度、粒子大小、晶型、长效 3. 助悬剂延缓药物的吸收
静脉注射
• 特点:
1.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100%。
2.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容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反 应等。
• 注射溶剂:
水溶液或醇溶液,乳胶或者脂质体制剂。
• 静脉注射的容量一般小于50ml;
• 半衰期较短,大容量给药(100-1000ml)时, 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 静脉滴注使血浆中药物浓度维持在稳定的范围 内;
第六节 眼部吸收
• 特点:
1. 用药方便,经济,许多药物通过眼部吸收与注射同样有 效; 2. 对免疫反应不敏感; 3. 可以避免首过效应;
• 缺陷:
1. 2. 3. 4. 眼部有刺激性; 剂量损失; 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 一般病人难以接受眼部给药;
• 影响眼部给药的因素:
1. 剂量损失; 2. 泪水的稀释作用; 3. 鼻内腺的清除作用;
• 哪些药物适于鼻黏膜给药?
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 生物利用度低;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
第五节 直肠给药
• 局部、全身治疗作用 • 栓剂、灌肠剂 • 适合给药困难、不能口服的药物 • (一)直肠粘膜的生理特征 非主要吸收部位:吸收面积小液体少 • (二)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 无首过作用(2cm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 优点:药物起效快,药效可靠,生物利用度高,
可以避开胃肠道影响。
• 缺点:若发生药物误服或剂量不当,难以纠正;
用药不方便。
• 适用范围:口服不吸收或肠道类降解的药物;
一些不能口服的患者,昏迷或不能吞咽的患者。
• 注射给药后的吸收是药物由注射部位向循 环系统的转运过程。 • 注射部位主要有静脉、肌肉、皮下、鞘内 与关节腔。
• 水杨酸类、尿素及衍生物、吡咯烷酮类和透明质酸化合 物具有保湿和软化角质层的作用; • 非质子溶剂如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 和二甲基乙酰胺(DMAC)等,可提取脂质或脂蛋白,使 角质层结构变得疏松;
• 表面活性剂有增溶、润湿和促进与生物膜接触的作用;
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 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迅速崩解的片剂、软胶囊、喷雾剂。
2. 渗透能力与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
量相关
第三节 皮肤给药
皮肤的吸收途径
• 皮肤的吸收途径
一是经皮肤吸收,即通过角质层等表皮结构进入真皮组织。 完整的表皮具有类脂膜的特性,主要允许脂溶性和未解离 离药物透过。经皮肤吸收包括经细胞通道和细胞间隙旁路 二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