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练习题答案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 ( 以下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吻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达尔文B.布厄迪尔C.勒图尔诺D.孟禄【精析】 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 利托尔诺 ) 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采纳天下人才,隋唐后成立了()A.聘任制度B.科举制C.录取制D.任免制【精析】 B 隋唐成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本质是在教育中贯穿()A.主体教育观B.精英主义价值观C.知识主义价值观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 D 国际理解教育本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合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授课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C.少儿中心主义D.本质教育派【精析】 C杜威主张少儿是授课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精析】 A 孔子是启示式授课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响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以下哪部教育论著()A.《学记》B.《一般教育学》C.《大授课论》D.《教育论》【精析】 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授课论》。

7. 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许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A.社会化B.民主化C.一般化D.自由化【精析】 C教育一般化表示有更多的人接碰到学校教育。

8. 古代中国的授课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A.道家B.发达C.墨家D.儒家【精析】 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所有顺其自然,即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令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A.康德B.裴斯秦洛齐C.洛克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令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以下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瑞士教育家 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的法规全面地、友善地发展少儿的所有天赋力量。

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通过学习教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掌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一章的练习题,是为了巩固和运用我们在这一章节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下面是一组练习题,希望你能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出正确的答案。

1. 教育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简要介绍一下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什么是教育理论?它的作用是什么?4.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它有哪些基本特点?5. 什么是教育原理?举例说明一个教育原理的应用。

6. 请简要介绍一下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7. 什么是教育评价?它的作用和方法有哪些?请在作答时尽量简明扼要,确保回答准确。

下面是参考答案:1. 教育学的定义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

2. 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教育学经历了从教育哲学到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演变。

3.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论证的理论体系。

它的作用是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教育决策的依据。

4.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

它具有导向性、功能性和历史性等基本特点。

5. 教育原理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例如,启发式原理指出学生应该通过探究和发现来获得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6. 教育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教育方法和间接教育方法。

直接教育方法强调直接的教学活动,如讲授、示范等;间接教育方法则强调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创造和利用。

7.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的作用包括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监督教育效果等。

评价方法有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和考试等多种形式。

教育学练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现代教育(jiàoyù)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近代(jìndài)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 。

A.教育的生物(shēngwù)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xīnlǐ)起源论C.教育(jiàoyù)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 。

A.古代教育具有鲜亮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亮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洁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原来具有( )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效劳C.为阶级斗争效劳和为进展经济效劳D.为进展经济效劳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进展效劳4.教育起源于(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模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争论5.在(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别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进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进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育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谈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很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C.希腊D.罗马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B.埃及C.希腊D.雅典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B.教育学C.教育论D.德育论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卢梭D.裴斯泰洛齐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康德D.洛克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裴斯泰洛齐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A.卢梭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课堂中心D.教材中心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巴班斯基二、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____,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答案

教育学答案

教育学答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

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

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1)为什么说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答案】(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物质生产经验,而且还结成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3)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是出现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B.杜威C.利托尔诺D.斯宾塞3.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柏拉图的《理想国》C.斯宾塞的《教育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昆体良B.杜威C.赞科夫D.赫尔巴特6.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布鲁纳B.赫尔巴特C.杜威D.夸美纽斯8.在整个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是()。

A.城市学校B.堂区学校C.主教学校D.教会学校9.西周的官学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主要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

A.府学B.内学C.乡学D.藩学10.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育代表作是()。

A.《普通教育学》B.《教学与发展》C.《人的教育》D.《教育过程》1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

A.教育是一种阶级现象B.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C.教育是人才培养活动D.教育属于生产力的范畴12.教育的最根本职能是()。

A.传播文化B.生产功能C.培养人才D.社会服务13.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

A.能动性B.可控性C.超前性D.相对独立性1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15.从教育有史以来,除()之外教育都是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原始教育B.西周教育C.近代教育D.现代教育16.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世称()。

《教育学》习题答案

《教育学》习题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地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人的这些生物特性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故称之为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生物性前提,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判断正误1(正确)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正确)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3(正确)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4(错误)教育不只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动物界也存在。

5(正确)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7(错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说明教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根本力量。

8(正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9(错误)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体、音、美等方面素质的特长教育。

10(正确)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11(错误)教育应该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培养标准化的“产品”。

12(错误)教育中的“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三、简答1、什么是教育学的“个性”?如何科学地培养人的个性?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教育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

科学地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清楚两种不同的个性观。

一种是以牺牲人的整体发展为代价,片面培植人的某方面专长的所谓个性教育,这是对人的割裂的资产阶级个性观;另一种个性观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对人的特长进行培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个性观。

《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C4. A5. A6. B7. C8. D9. B10. C二、问答题1. 教育学的定义和形成过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等问题。

教育学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开始进行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一些教育经验和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育学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教育学的目标和意义教育学的目标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探索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学的意义在于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

具体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历史演变等内容。

4.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逻辑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收集数据,验证教育理论和假设的有效性。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探索教育的差异和共性。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事件的分析,了解教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逻辑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探讨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5. 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指导和改进的作用。

通过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教育学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育学还可以通过对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总结: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它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改进方案。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逻辑研究等。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练习题答案教育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A.教学程序B.教学步骤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阶段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3.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B.放任自流型C.仁慈专断型D.强硬专断型4.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A.教育作用B.评价作用C.导向作用D.激励作用5.最早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D.夸美纽斯6.“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7.()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A.教育测量B.教育测验C.考试D.教育评价8.()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堂,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C.显性课程D.活动课程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10.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1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2.“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1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1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1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6.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A.相对性评价B.正式评价C.绝对性评价D.非正式评价17.苏格拉底“产婆术”与下列哪个选项所表达的教育思想相一致()A.学不躐等B.长善救失C.温故而知新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8.一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

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9.下列不属于孔子的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性相近,习相远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因材施教20.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21.下列表述是分科课程的优点的是()A.增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B.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C.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D.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22.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2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2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做是()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25.孔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A.君子B.兼士C.大儒D.绅士26.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A.汉武帝B.董仲舒C.郑玄D.朱熹27.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师工作应当被视为一种()A.专门职业B.职业C.技术D.行业2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B.卢梭C.马利坦D.福禄贝尔29.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0.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教育D.军事体育教育31.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C.礼、乐、射、御、文、算 D.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3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A.理论加实践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33.在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中,对我国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是()A.马卡连柯的《教育诗》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的《教育学》34.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的关系是()A.两者相同B.后者指导前者C.后者反映前者D.前者决定后者35.()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A.智育B.德育C.劳动教育D.自我教育36.最早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下列哪个朝代()A.明代B.汉代C.宋代D.元代37.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B.因材施教C.量力性D.直观性38.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3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40.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的角色。

A.设计者B.指导者C.组织者和管理者D.反思者和研究者41.()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42.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是美国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布鲁纳D.洛克43.()是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A.课程B.教材C.作业D.课程标准44.《理想国》的作者是()A.孔子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45.()的诞生被人们看做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卢梭的《爱弥儿》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应试教育D.著名学者的学说47.学校中班级与班级互相联系的纽带是()A.学生B.班干部C.共青团D.班主任4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49.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0.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A.霍尔B.高尔顿C.洛克D.华生5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A.广义的教育现象B.狭义的教育现象C.既是广义的教育现象又是狭义的教育现象D.学校是近代教育以后才出现的5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5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54.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B.白板论C.内发论D.外铄论55.—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56.“学者未必是良师”体现了教师职业的()A.权威性B.道德性C.学术性D.专业性57.“诲人不倦”“学而不厌”都是教师必备的()A.职业道德素养B.知识素养C.能力素养D.人格素养58.“学生如同泥坯,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个说法忽视了学生的()A.可塑性B.发展性C.能动性D.向师性5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讲最关键的部分,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原则。

A.循序渐进B.启发性C.直观性D.巩固性60.课堂教学中,学生依靠形式、颜色、声音、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全面贯彻了()的原则。

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A.前制度化教育B.义务教育C.普及教育D.制度化教育E.非制度化教育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从层次结构上来包括()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E.学历教育3.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表现是()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B.教育的世俗化C.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D.教育的终身化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D.文化的功能E.人的能动性5.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的类型有()A.四门学B.官学C.太学D.私学E.书院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B.加速个体发展C.具有延时价值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7.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素养有()A.语言表达能力B.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教育科研能力8.新型师生关系要求()A.以教师为中心B.以学生为中心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9.教育目的具有()的功能。

A.导向B.评价C.激励D.规范10.下列属于综合课程的是()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11.组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12.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A.课程评价B.课程计划C.教学目标D.课程标准E.教科书13.教育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的措施有()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14.教育的本体功能是()A.促进社会政治变革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继承D.人的培养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5.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A.小组活动B.群众性活动C.个别活动D.科技活动E.文学艺术活动16.新课程体系涵盖了()A.幼儿教育B.义务教育C.普通高中教育D.大学教育E.终身教育17.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A.强调学科内容的科学性B.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C.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E.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不高18.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项来实现对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A.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B.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就感C.重视对学习结果的检测D.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及时激励E.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目的论的观点有()A.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B.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C.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D.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造就一个社会的人E.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20.根据目标的性质及其与课程的关系,课程目标可以进行垂直分类,以下属于这种分类方法的是()A.教育目的B.认知领域C.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D.培养目标E.情感领域三、判断题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